民俗学-楞严6卷70下+71上笔记
卷六
16安立道场
16、1道场前行,三无漏学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70场下部
1、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心迹圆明”,心所行的路,已经圆满明了。心的轨迹、心所行的路已经觉悟了。阿难当时找到了他回家的路,他也有感应了,不是完全通达。
“悲欣交集”,悲伤的心和欢喜的心,交织而生。阿难又开心又悲伤,他为什么开心呢?他自己已经获得了这么高的境界,虽然没有获得最高,但是他也很欢喜,听到了佛陀和文殊菩萨的教言。他为什么悲伤呢?其实很多众生没有得到这些教言。
2、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他说,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世尊,我今天已经了悟了、明白了成佛的法门、中间修行,我没有什么疑惑。
这里的“悟”也不是很高,可能还没有超越摩登伽女。
3、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佛陀经常会给我们讲:“如果自己还没有得度,先去度众生的话,这个叫做菩萨发心。”
我们说像牧羊人的发心,最伟大的一种发心。一般来讲,智慧增长的发心。
4、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现在自己的觉悟已经圆满了,再去度的话——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度众生,像国王一样。这个是如来应世。
菩萨的话,自己没有得度,去度众生,这叫做菩萨的发心。自己已经成佛了,再度众生的话,是如来的发心。佛陀您曾经也这样说过。
5、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现在摩登伽女已经开悟了,但是我还没有开悟,还没有完全得度。但是我今天在佛陀面前,要承诺的一件事情,我愿意度化末劫的所有众生。
所以在这个时候,阿难显现上也是发了大乘的菩提心。下面他就问末世的一些状况:
6、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他说,世尊,其实未来的浊世众生与佛陀越来越远离了,那个时候,邪师说法像恒河沙数一样,非常非常多。
这里说,浊世末法的众生根基很劣。在那个时候,佛陀已经涅槃,很多圣者也已经离开了,世间很浊世。邪知邪见的法师、说法的人是非常多,到处都是,像恒河沙数一样。
7、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
环境也不好,众生的根基也不好,时间也不好。在这个时候,如果想摄自己的心,入于三摩地的话,怎么样安立道场?
安立道场在藏文翻译里面是“抉择正法”,意思是说入于三摩地,抉择诸法的实相。
8、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远离一切魔事,在菩提心当中不退转,我怎么才能做得好?
9、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
第一个,他发了大乘的菩提心,“善哉”;第二个,他这样的提问对未来的众生非常有帮助。所以佛陀当面也是赞叹:“善哉!善哉!”
10、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安立心的道场、抉择正法,实际上能救护末世很多很多的众生。所以你这样的问题,能救护很多的众生,非常棒!
佛陀说,你现在好好地谛听,我为你们宣说。阿难和与会所有的这些大众,大家都是恭恭敬敬地受持佛陀的教诲,大家也会依教奉行。
第71场上部
11、下面主要讲戒、定、慧,三学的根本,实际上是我们经常讲的守戒律,杀、盗、淫、妄。佛陀说我们如果要依靠这种法门开悟,基本的要求就是断除杀、盗、淫、妄的行为,然后精进修法,这样能获得证悟。
12、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这是一个总的纲要,佛告诉阿难尊者,你应该常常听我在《毗奈耶经》当中专门说过,戒、定、慧三学是修行的纲要、修行的根本。
《毗奈耶经》应该有《大乘毗奈耶》和《小乘毗奈耶》。
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三无漏学是修行不可缺少的。
13、所谓摄心为戒,
摄心实际上就是戒。
戒律梵语直接来讲叫“尸罗”,戒就是用正知正念来摄受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不要往外散乱、放逸或者说是误入邪道,这样的话,所谓戒的定义就是“摄心为戒”。
14、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戒实际上是禅定的因,因戒产生禅定,禅定做为因,它发慧、摄心。
15、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我们的心如果安住、摄住的话,这个是戒。依靠戒有了定,有了定以后有慧。戒、定、慧实际上它是一个因果的关系。如果要产生智慧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心,这个坚定的心或者禅定,一定要有戒律,如果没有戒律,心也定不下来,智慧也没办法开发。这三者叫做三种无漏学。
依靠耳根圆通来修行的话,首先应该要有一种加行,什么样的加行呢?有了戒律、禅定、智慧、然后才能建立道场。
禅定也好、智慧也好,还有其他任何的功德,有了戒的基础才有机会产生;如果没有戒,一切功德就没办法产生。所以这个戒,龙猛菩萨把它比喻成大地。
三学的根本是戒律,四根本戒是杀、盗、淫、妄。这里先讲淫戒,然后杀戒、然后盗戒,最后是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