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如意宝藏

《四精要文》2章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

创建日期:2021-12-05

  《四精要文》2章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回向

  3.共同外前行

  所谓前行,如同种地之前翻地松土,能令庄稼正常生长,行持正法之前,也需以共同前行净化相续,调柔自心;皈依等不共前行就如同种植庄稼及打捶庄稼一般;享用庄稼则相当于正行引导。

  龙萨前行祈祷文开篇为:

  三世诸佛之本体大宝上师知!

  祈请加持吾之自相续!

  祈请加持自心行于法!

  祈请加持法行于正道!

  祈请加持消尽行道惑!

  祈请加持幻化显智慧!

  其中,“心行于法”指四个共同外前行,“法行于正道”指皈依等不共同内前行。可见前行对于成熟殊胜妙法之法器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外前行是引导众生趣入善法之门。依无垢光尊者教言,依靠暇满难得与寿命无常对谋求现世心生厌离,依靠轮回过患与业因果对谋求后世轮回的心行产生厌恶,间接厌恶谋求自私自利的心行,进而产生利他菩提心。当我们懈怠、拖延、放逸时,说明共同外前行尚未纳入自心,仍需修持;何时前行要义与自心水乳交融,并落实到行为上,方不需刻意修持前行。诚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所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乃整个修法之基础,历代成就者均依观想共同外前行而精进修行,才得以调整身心。无论闻思还是实修,如果超离了共同外前行之范畴,其懈怠就已经预示,此人绝不会今生成就。”故共同外前行乃修持上师瑜伽之殊胜方便。

  (1)暇满难得

  若欲远离轮回之苦,唯有依靠暇满人身励力行持解脱之道,故当极其珍惜得之不易之暇满人身。若未思维暇满难得,必不能生起精进修法之心,是故思维暇满难得具真实大利益。诚如颂曰:“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作恶便是轮回锚。”若以此百千万劫积善、持戒并发愿获得的暇满人身谋求世间利益,则是一切恐怖和痛苦的序幕。

  依龙钦前行,将暇满人身安立为十八暇满:远离八无暇(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共为八无暇),同时具足十圆满(得人生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信佛法,如来出世并说法,教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如是宣说“十八种珍宝人身”,其义归摄于密法所宣之外(已得上师摄受)、内(五根具足)、密(具足出离心和信心)三相圆满之身中。

  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中还讲述了暂生缘八无暇及断缘心八无暇,不被这些逆缘所转也同样至关重要。

  暂生缘八无暇:五毒粗重、愚昧无知、被魔所持、懈怠懒惰、恶业涌现、为他所转(被人奴役)、求乐救怖、伪装修法。具上述八种心行之人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

  断缘心八无暇:为今束缚、人格恶劣、无出离心、无有正信、喜爱恶行、心离正法、毁坏律仪、失毁誓言。上述八种无暇远离妙法,称为解脱灯灭。

  我等观修“暇满难得”之法义,并非仅仅了知自己具备暇满人身即万事大吉。善加观察内心刹那、刹那的妄念流转,则知具足十八种珍宝人身甚为希有。如自心贪著世间八法,修法仍有拖延、懈怠,即是细微的“业际颠倒”;仅仅表面求法或得法,但未将法义纳入内心实修,亦非真正的“得师摄受”;若未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即便口诵经文,也未必真正趋入佛法……如是种种,故应通达暇满之自性,如理如法时时反观自相续,务必具足暇满之功德。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所言:“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做清净究竟意乐为妙。”

  (2)寿命无常

  暇满人身如此希有难得,却又极其脆弱无常,犹如风中之烛,无论如何保护珍惜,随时都有熄灭之危险。吾等需知,生者必死、死缘不定、死期不定及命灭无助乃生命颠扑不破之定律。

  因此,当下所有行持若对临终有利即为善法,若对临终有害即为罪业。反观自相续:若一生执著世间得失而奋斗不息,纵临终时富可敌国、眷属成群、声名显赫,然于生死关头又有何益?若仅仅满足于现世衣食享乐、游山玩水,纵值遇具德上师与殊胜妙法,仍不思修持,于放逸、懈怠中虚度人生,在大限将至的弥留之际,凭何能坦然面对阎王爷?若于气血旺盛、风华正茂之时散逸度日,一旦病苦突然降临、四大衰弱的老境将至,仍为凡夫者于痛苦、衰老中挣扎已经筋疲力尽,哪有力量、精力和正念修持正法?

  由此可见,生命必死无疑、无处可逃,何时、何因死于何地无法预见,临终时一切世间财物、眷属及权利均无法救度我等,唯有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及依靠生前所修持的善法方可度过生死关口。故当下即为不早不迟修行之时,内心断然立下誓言,以“宁死也要修行了脱生死、达到无死本来坚地的法要”和“不舍此誓言”这两个誓愿,挚诚祈祷上师,依教奉行,精进修持正法。

  (3)轮回过患

  观修轮回过患时,不能以旁观者的心态像看热闹一样眼看一个人葬身火海而轻描淡写地感叹:“可怜啊!”而是应该设身处地地观想如果自己置身地狱,以地狱众生的处境感受如是痛苦。

  如今自己尚未真的置身地狱,乃上师三宝之加持,故当感恩上师三宝!反观自心,且不论无法忆及累世所造之种种恶业,仅就今生所造杀生等恶业,亦已成为堕入地狱之因。为了未来不感受地狱等轮回之苦,故应挚诚祈祷上师三宝,精进修持正法!如今于地狱中哀嚎不止的罪苦众生以及现世恶贯满盈、未来必堕恶趣者皆曾为我等恩重父母,因无明遮蔽而沉溺轮回饱受诸苦,为一切父母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故应猛力挚诚祈祷上师三宝,努力修持上师瑜伽。

  (4)业之因果

  造善恶业的轻重取决于对境和发心。其中三宝福田、父母恩田、受苦者悲田三种对境尤重,特别是依三宝福田所造的善业之功德或恶业之过失最重。而恒常发心、贪执发心和无对治发心所行善恶业中,以恒常发心最重。

  感受业报时间前后的顺序,如云:“业果何者重,何近何串习,何者先造作,首当成熟果。”即善业、恶业哪个果报严重,哪个先感受;如果轻重程度相等,那么哪个靠近临终结生,哪个先感受;如果距离临终结生远近也相同,那么先感受以往串习力大的那个业;假设串习力方面也一模一样,则按照造业的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先成熟。

  消业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地随业感果;另一种是通过包括菩提心在内的四种对治力忏悔罪业。特别是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无论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时,要感恩上师三宝加持令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相续中存在如此不善的心行,因而猛力祈祷上师三宝、精进修持上师瑜伽而调伏自相续。有者认为上师替自己摆平一切痛苦境地(如生病者立刻痊愈、离婚者复合、生意扭亏为盈等等)方为加持,此乃未通达因果所致。当我等感受病苦、贫穷、亲人离散等痛苦时,要感恩上师三宝:第一、警示我等认识到轮回痛苦之自性而增上出离心;第二、认识到因果不虚而挚诚祈祷上师,忏前戒后,精进修法;第三、以如是重报轻还等诸多方便消尽自己无始以来的恶业。此乃逆缘转为道用。

  当我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等哪怕一念善心,都应挚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增上善根,如《入行论》中云:“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依佛威德力,世人暂蒙修福意。”当我等感受丰衣足食、有修法闲暇等善果时,应感恩上师三宝加持令自己感受当下之安乐,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诸行无常,暂时的安乐乃上师三宝慈悲加持。故我等当充分利用短暂的修法顺缘,为自他未来究竟的安乐而挚诚祈祷上师三宝,精进修持上师瑜伽。

  由此可见,精进修持上师瑜伽,恒常护持正念,生起真实菩提心和圆满信心,乃断除恶业、培植解脱善根的最殊胜之法。

  4.念诵仪轨

  (1)依文明观

  念诵仪轨时应该依文明观,否则若以无记发心动动嘴皮,则无有实义。有者仅仅将上师瑜伽当做一门念诵功课,修行时象征性地念诵一遍仪轨、敷衍了事地安住几次就算完成任务,如是徒走过场,见解无法增上。

  (2)金刚诵

  以金刚诵的方式(声音不高不低,不快不慢,以自己能听清为度)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有些弟子注重寂止轻视念诵,进入念诵莲师心咒环节并未如法念诵,就开始一味安住,如此行持大多很快堕入迷惑无念状态。

  (3)止观交修

  如理止观交修:观想皈依境时尽可能清晰;安住时若起现昏沉掉举,依程度轻重选择调伏方法。

  昏沉掉举相对粗大时:运用剖析调伏妄念,如念诵莲师心咒、观想皈依境、观想共同前行等。

  昏沉掉举相对细微时:运用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细直视调伏妄念以及持风调伏。

  (4)持风

  ①持风的目的

  为了很好地调顺烦恼,而令见解迅速增长。

  ②持风的含义

  我们知道,密宗具备调伏气脉明点之殊胜方便,持风也包含在调伏气脉明点之中。

  气脉明点可以分为身气脉明点、心气脉明点和自性气脉明点;也可以分为世俗气脉明点和胜义气脉明点。

  身气脉明点

  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身上飘动的气、脉和父母的明点等。

  心气脉明点

  飘动一切妄念之力量叫做“心的气”,也叫做“业气”。比如说我先看见这朵花,知道是花,第二念又转变成这是一本书的时候,前念转变成第二念的飘动之力,就叫做“气”,也叫做“风”。脉是前念转变成第二念之间的通道。明点就是能了了分明的识。

  自性气脉明点

  自性气脉明点也称为智慧气脉明点。产生一切智慧之力量为“智慧气”;智慧产生的通道为“脉”;“明点”就是智慧。

  身气脉明点和心气脉明点为世俗气脉明点;自性气脉明点为胜义气脉明点。

  如今我们在调顺烦恼的同时,也在调伏气脉明点。因为身气脉明点和心气脉明点是相关联的,我们在调心气脉明点的时候,同时也在调身气脉明点,由此在身上出现不同的感觉也很正常。所以经常告诫大家不要执著身上的感受,其原因就在此上。

  ③持风的原理

  持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气”,因为一切识都是靠“气”运转、转变。由于“风气”转变的缘故,了了分明的识就变成很多识聚。贪心、嗔恨心、痴心、嫉妒心、傲慢心与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一系列的心念,都是因“气”飘动而形成。要控制好了了分明之识聚——妄念,就必须先控制这个气。打个比喻:“气”如同一匹没有眼睛的马,“识”如同一个没有脚的人。马由于没有眼睛的缘故,无法到处活动,只能呆在一处。人由于没有脚,也只能蹲在一处不动。其寓意就是“心识”虽然了了分明一切,但是不会变化,引起其变化的力量都是靠“气”的作用。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谈得上是一个修密宗的弟子。不然的话,只听说打坐时要张口呼吸,就只是把口张开做个样子而已,但对于如是修学的意义仍感一片茫然,这样无法对修法生起真实的信心。由此可见,只有当识和气契合一起的时候,了了分明之识才会产生很多妄念。了了分明之识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导致它产生变化的原因都是由于气的推动。故我们先控制好“气”,这样识就不会飘动,只能明明了了一切,但不具备第六识的耽著和第七识的分别作用。

  每个人鼻和肺之间有根像小麦管一般的脉,脉里飘动的就是“业气”。鼻子里呼吸出来的气不叫“业气”,只是由它来引发脉里的业气,如果它顺着直路行走而从鼻里呼吸,就会带动业气飘动得更旺盛,妄念也就会更炽盛。因此为了使业气飘动变得越来越弱,就不要从鼻里呼吸,而稍微把口张开,从口里呼吸。我们一开始修学禅定,不管是有相定还是无相定,都强调把口稍许张开呼吸,其原因就在此上。

  ④持风的方法

  念诵仪轨时不需要持风,当开始修持禅定的时候,就要把口稍微张开,从口里缓慢呼吸。口不要张得太大,留一粒米大小的缝就可以,呼吸越缓越好。

  持风的时机:修持禅定时,当昏沉掉举比较细微,或者感到身体不舒适,就深吸一口气,然后哈气呼出,自然停止呼吸,当憋气憋到一定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劳累,就又开始呼吸。要记住,做这样的深呼吸是根据当时妄念起现的程度乃至自身的感觉来调伏,而不是一次接一次不停地深呼吸。

  ⑤持风与宝瓶气之区别

  持风与宝瓶气不同,以前修过宝瓶气的弟子,应该了知两者之间的差异。宝瓶气是针对下乘派生圆次第的一种方便,着重于强制;持风是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尤其是顿超的一种殊胜修行方便道,着重自然。所以称持风为最捷径之道,因其一开始便具备成办解脱的条件——自然。

  (5)接受四种灌顶

  根据禅定状态,接受四种灌顶分为次第接受四种灌顶和顿时接受四种灌顶。

  次第接受四种灌顶方式:嗡()、啊()、吽()三字依次从上师皈依境的顶间、喉间和心间放出白色、红色、蓝色光,融入自己的梵穴、喉间和心间,然后三字同时放光,融入自己三处。观想以此净除三种身业及脉障,四种语业及风障,三种意业及明点障,三门所依之阿赖耶、阿赖耶识之障以及执著三轮的所知障,获得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及句义灌顶,证得化身、报身、法身及与上师无二的自性身果位。依禅定见解,在与上师无别中安住15秒左右,直至妄念生起。

  顿时接受四种灌顶: 嗡()、啊()、吽()三字同时从上师顶间、喉间、心间分别放出白、红、蓝光融入自己三门,净除一切障碍,获得四种灌顶。然后依自己的见解,与上师无别中安住15秒左右,直至妄念生起。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中,是按照顿时接受四种灌顶的方式。但初行者若暂时无法做到,可以先按照次第接受四种灌顶的方式。再者,如果接受四种四灌顶之前的禅定状态已经达到上师与自己一如,此时不用从外相上观想三字放光,直接安住即可。

  5.回向

  回向分为有毒回向和无毒回向。无毒回向分为随顺回向和真实回向。作为次第根机行者,应以随顺回向的方式进行回向。

  有的人问:“我平时利用短暂的时间也想念诵几句心咒,但是如果前面发心加上后面回向的时间,比念诵心咒本身的时间还要长,此时该怎么办呢?”其实,以三殊胜法行持的目的在于时时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如果内心串习力已经达到时时以菩提心行持,就不需要将发心、正行和回向分别行持,念诵心咒的当下具足三殊胜法的功德,不必念诵前先思维一下发心的要领,念诵后按照随顺回向的要求念诵仪轨等等。

  以下概述上师瑜伽修法中每一个环节之方便。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四精要文》2章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

下一篇:《四精要文》2章起座及座间之方便+不通达方便之过失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