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28(375-382)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壬一、总法器(377)+壬二、别法器(378)
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380)+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381)+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382)
37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总法器;
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
37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别法器。
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
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38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
不住色等故,遮彼加行故。
38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
彼真如深故,此等难测故,此等无量故。
38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
劬劳久证故,授记不退转,出离及无间,近菩提速疾。
利他无增减,不见法非法,色等不思议,色等诸形相,自性无分别。
能与珍宝果,清净及结界。
2、正等加行总共有十一种法,今天要讲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加行。整部《现观庄严论》所修的法,就是前边所讲的基智、道智、遍智的一百七十三相,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修呢?就是以加行的方式来修。
3、此处讲修持《现观庄严论》的修行人所符合的条件。比如说到密法的法器,尤其是要听不共的大圆满和大幻化网,最起码要得过灌顶、修完加行。虽然其他个别上师对密法法器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按照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要求一定要修完加行。
4、壬一、总法器: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
综合而言,闻思修行此法的法器需要具足因和缘。
缘的特点是过去一定承事过很多如来。如果今天有机会听受《现观庄严论》,那就说明往昔一定在过去出世的佛陀前做过供养、承事,否则即生不会有这种缘分。
因的特点是什么呢?以前依靠佛陀等这些特别殊胜的福田种下过善根。或者在佛陀面前听过佛法,或者在佛陀面前供养过,或者哪怕是当过佛陀智慧眼前的一只小虫,凡此种种的善根肯定是种下过的。
5、壬二、别法器: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颂词分别对应闻、思、修来介绍受持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器。
5、1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
第一,即生被具法相之善知识所摄受,通过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此甚深般若法而堪为闻法器。能接触此法的最根本因缘,就是被大乘善知识所摄持,这样就圆满了第一个听闻法器的条件。
5、2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
第二,作为思维的法器,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过去世依止过佛陀,第二是在佛前请教过甚深般若的意义,如同阿难尊者、须菩提那样再三提问、请教一样。
第三,修行的法器,就是在生生世世依止佛陀和善知识的过程中,修持过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
5、3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以上观点是佛经以及前辈大德所共同承许的,即依止佛陀并进行问答是取受教法,而不断修行六波罗蜜多而获得甚深意义并将其铭记于心是修持教法。
6、为什么前辈大德对闻思修那么重视?
因为三者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修行成功,只有听闻,没有思维和修行不行;只有听闻和思维,没有修行也不行;反过来,只有修行,没有听闻和思维也不行,因为他不可能知道怎么修。
7、讲密法时,处处都会说清净和平等,如果对此不懂,就不可能明白密法的根本要义。而一讲到大乘佛法,就一定会讲智慧和大悲(或说智慧与方便),如果不懂此二者,那任何闻思修行都谈不上。现观、中观有时看起来好像比较复杂,但实际上都没有离开大乘佛法的根本——空性和大悲。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智慧和悲心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虽然社会上涌现出很多精神和理念,但是我没有发现有比智慧和大悲更重要的。
8、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不住色等故,遮彼加行故。
从基智到遍智之间,共有二十种修行方法,这些修法的共同本体就是修行殊胜方便智慧的行相。
下面先讲以甚深智慧为本体的两种加行——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中讲:二十种加行全部可以归纳到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之中。所以,真正修持一百七十三相,也只有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这两种方式。
第1、所谓不住加行,就是证悟色等基道果任一法,都是本体空性、远离四边八戏的。
第2、对境不存在,故而有境三智的本体也不落于一切相的执著中,这叫做不行加行。
所以,从有境的角度讲是不行加行,从对境的角度讲是不住加行。以有境对境或能取所取全部不存在的方式来行持,这就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
9、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彼真如深故,此等难测故,此等无量故。
下面是对应三智来分类的。
第3、以不住不行的方式来修行基智的二十七相,因为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基无比甚深,所以叫做基智甚深加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修持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时,对基智的二十七相一一进行观察,发现这些法在胜义中如虚空般无有任何相,在世俗中则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因为任何一法本体上与法界无二无别,比如心的根本是如来藏,而显现为阿赖耶,这是非常甚深的,因此才说“彼真如深故”。
第4、以不住不行的方式来修行道智的三十六相,证悟菩萨相续所摄的一切道甚深难测,非凡夫分别念可及,这叫做道智难测加行。这也是以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无可缘取的方式来修持的。
第5、以不住不行的方式来修持佛果的一百一十相,证悟这些果自性无量的缘故,无法以凡夫的智慧来衡量,这是遍智无量加行。
10、以上五种加行,智慧方面有两个,方便方面有三个。下面十五种是以界限来分的,不同的阶位有不同的加行——凡夫地有五个加行,不清净七地(一地到七地)有两个加行,清净三地(八、九、十地)有七个,最后一个叫结界加行,是贯穿资粮道至十地末尾的一种加行。
11、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劬劳久证故,授记不退转,出离及无间,近菩提速疾。
先讲凡夫位的五种加行。
第6、对前面所讲的一百七十三相,以入定和出定交替的方式,通过不住加行、不行加行的途径来修行,作为资粮道的凡夫人,需要经历千辛万苦、漫漫岁月才能现前证悟,因此称为劬劳久证之加行。一般来讲,成佛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凡夫道需要一大阿僧祇劫,不清净七地一大阿僧祇劫,清净三地一大阿僧祇劫,时间非常的漫长,因此这里说要经过长期的辛苦才能证悟。
第7、以不住和不行加行的方式继续修行,获得加行道暖位的道相时,利根者就会得到必定成佛的授记,故而称之为得授记加行。
第8、以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修至顶位,就不会从菩提道中退转,所以叫做不退转加行。
第9、忍位时通过修正等加行而从声闻缘觉地出离,再也不会堕入小乘之中,更不会产生世间的自私自利心,所以叫做出离加行。
第10、到胜法位时,通过正等加行的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来修行,将见道的所有障碍一一遣除,因此称为无间加行。“无间”就是没有任何间隔之义,没有任何阻碍,完全确定下来了;而在此之前,可能稍微还有一些变数。
以上五种加行,属于资粮道的有一个,属于加行道的有四个,都是凡夫地所摄。
第11、得到见道第一地菩萨时,通过修无漏智慧本体的正等加行而接近菩提,因此称为近菩提加行。此时的修行者不像凡夫那样执著对境和有境,而是以无漏的智慧摄持,在入定位非常自然地通达一切万法的本相,这种境界离正等觉果般若非常近,所以叫做“近菩提”。
第12、在修道不清净七地中,以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继续修持初地证悟的空性境界,可以非常迅速地圆满菩提,所以叫做速疾加行。二地到七地时,遍计的烦恼障早已灭尽,想要获得佛果是非常快速的,佛经中有教证说:得初地以后,想要成佛七日即可成办。
以上是一地到七地之间的两种加行。
12、利他无增减,不见法非法,色等不思议,色等诸形相,自性无分别。
三清净地有七个加行,其中属于八地的有以下五个:
第13、无勤地成办利他,因此称为利他加行。八地菩萨感化众生的因缘非常殊胜,无勤当中成熟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
第14、以无分别智慧照见一切万法无增无减、如如不动,本来离戏,这叫做无增无减加行。
第15、因为泯灭了所有分别念,故而根本见不到法和非法、善和不善、好和坏等二元对立的法,这叫做不见法非法加行。凡夫人是有取舍心的,十善、六波罗蜜多等是要取的、五无间罪等是要舍的,但在八地菩萨的智慧前不存在这些法非法等。
第16、凡夫去观察色等五蕴所摄的每一法的因、体、果、行相、作用等任何方面,会发现它们都是不可思议、难以衡量的,但八地菩萨的智慧对这种不可思议也不加分别,因此叫做不见不思议加行。一方面,由于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缘取不到;另一方面,八地菩萨无勤照见一切万法的实相,并非难以衡量,所以说“不见不思议”。
第17、凡夫习惯对色法等的法相、本体、因缘进行分析,觉得它们有一定的自性,但是八地菩萨完全照见一切万法的平等性,在他面前,色等的行相、本性全都无有任何分别,这叫做不分别本体加行。八地以下的菩萨没有粗大的分别,但细微的分别仍然有,因为烦恼障没有灭尽之故。但到了八地,这些分别都不存在了。
凡夫人无法理解八地菩萨的境界,因为八地菩萨的智慧和悲心远远超越凡夫的分别念,他们的修行自然而然可以成功。
下面讲九地和十地的两个加行以及最后一个加行。
13、能与珍宝果,清净及结界。
第18、到了第九地时,通过修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而获得四无碍解,可以相应不同的众生随机说法,令他们获得声闻四果、缘觉果、无上菩提果这六种有如珍宝般的果位,所以叫做能与珍宝果加行。
第19、十地菩萨时,也同样以不住、不行加行的方式修持,使前面九地的垢染全部得以清净,因此称作清净加行。
十地是修道过程中最清净、最高的一个层次,十地末尾通过金刚喻定断尽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之后就获得了如来正等觉的圆满果位,那时就不用再修加行了。
第20、从凡夫资粮道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以入定和出定轮番的方式来修前面所说的这些加行,称为结界加行,结界加行是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一直要修持的。
以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来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最后方能达到清净加行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需要依靠结界加行,一会儿出定,一会儿入定。
14、不论凡夫还是菩萨,都应以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来修持,将所取和能取抉择为空性。大家最好看一下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修行次第略说》,在藏地所有的《现观庄严论》注释中,华智仁波切的这个注释在修法窍诀方面极具代表性,以之与本论互相对应,你才能发现《现观庄严论》的密意所在。看见华智仁波切这样的窍诀,才发现那也并非凡夫不可企及的,其中既有适合住地菩萨的行持方法,也有适合凡夫的修行方法。不能认为一地菩萨就不用修正等加行,直到八地十地都还要修,也不能认为凡夫人就没资格修《现观庄严论》。
15、《现观庄严论》里讲十地菩萨都要修加行,只不过修的是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而没有五加行的名称。我们不能因为佛陀在经中没有提“五加行”,就认为五加行不重要,这样因为懒惰而凭着分别念乱说,可能会隐没传承上师们的窍诀。修行应依据传统,传承上师们如何做我们也如何做。
16、入定、出定轮番,或者说闭关、出关轮番,入定时,要将所有分别念断开,周围的各种违缘和散乱的因也要全部隔绝;出定时,要把入定所得的境界尽量用于现实生活中。对于《现观庄严论》所讲的从资粮道到佛果之间的一百七十三相,都应以入定如虚空般一无所缘,出定如梦如幻、如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或十喻的方式来修行,先是分别去修这一百七十三相,待修行纯熟,尤其是到达刹那加行时,就可以在一刹那间圆满所有加行相。
比如说修四念处,现在让我们同一时间中修四个是做不到的,那就先修一个身念处——入定时观身体如虚空般无所缘,因为胜义中身体的颜色、形状、本体等都不可得,出定时视身体如幻化般,可以作为善恶业的所依,能起相应的作用。这就是《现观庄严论》中非常深奥的一种修法,这种修法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也有讲述。
现观庄严科判
37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分三:
37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分二:
37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总法器;(第28课)
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
37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二、别法器。(第28课)
善知识摄受,是闻此法器。
亲近佛问答,及行施戒等,
诸胜者许此,是受持等器。
37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分三:
38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之本体大平等之禅定;(第28课)
不住色等故,遮彼加行故。
38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三智加行之分类;(第28课)
彼真如深故,此等难测故,
此等无量故。
38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二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加行之差别。(第28课)
劬劳久证故,授记不退转,
出离及无间,近菩提速疾。
利他无增减,不见法非法,
色等不思议,色等诸形相,
自性无分别。
能与珍宝果,清净及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