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02-148)小结

创建日期:2021-11-01

  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02-148)小结

  1、科判

  《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丁二、建立自宗+三、丁以承上启下而结尾(148)

  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戊一、说他宗(104)+戊二、略说正修与盲修+戊三、广说此理

  戊二、略说正修与盲修=己一、正修之相(106)+己二、盲修之相(107)+己三、以喻阐明此理(108)

  戊三、广说此理=己一、抉择真实修行之义(110)+己二、宣说彼之歧途。

  己二、宣说彼之歧途=庚一、真实宣说(112)+庚二、遣除争议(113)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加行+戊二、正行+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

  戊一、加行=己一、辨别歧途+己二、真实抉择。

  己一、辨别歧途=庚一、宣说歧途(117)+庚二、分析此理(118)

  己二、真实抉择=庚一、自宗如何抉择+庚二、观察他宗所许(123)

  庚一、自宗如何抉择=辛一、说真实义(121)+辛二、以喻说明(122)

  戊二、正行=己一、说彼殊胜境界+己二、真实抉择+己三、彼之必要(132)+己四、如何趋入

  己一、说彼殊胜境界=庚一、真实宣说(126)+庚二、通过对比远离歧途(127)

  己二、真实抉择=庚一、须断我执之理(129)+庚二、以喻说明(130)+庚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131)

  己四、如何趋入=庚一、真实修行之次第(134)+庚二、分别宣说+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

  庚二、分别宣说=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136)+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137)+辛三、对此须生定解(138)

  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140)+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141)+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142)

  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己一、简略宣说(144)+己二、广说差别。

  己二、广说差别=庚一、盲修之相(146)+庚二、正修之相(147)

  2、第三个问题——入定时应不应该有执著相

  对方认为:入定过程中什么都不用执著。

  自宗认为:最初阶段需要有无我的执著。最初入定时,对“我如何不存在、柱子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应深深生起定解,这种空性的执著非常有必要。首先抉择无我,之后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在大瑜伽士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任何可以执著之相,但并不代表万事万物如瓶中无水般不存在,就如哑巴吃糖,虽无法以任何言语表达却并非没有品尝到糖之甜味。瑜伽士通过安住品尝到真实甘露美味时,根本不需观察,此时唯以安住为主。

  真正的入定需要具有胜观智慧,而没有胜观之明分的无念修法,是一种盲修。麦彭仁波切所遮破的,即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执著的观点。

  3、定解总的可以分有执著、无执著两种:

  有执著的定解即对无我产生执著,认为我确实不存在;无执著的定解所引发的境界稳固而且不易退失,是明空双运的一种智慧,但这种境界凡夫很难生起。

  4、护持正见时,对于“不执著”应善加辨别,因其亦有正修与盲修之分。

  正修:在远离一切有无是非四边的圣者智慧前,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不存在也并非如虚空般的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就是正修。

  盲修:定解不具足,处于阿赖耶识的明清分或无念阿赖耶之中。

  5、正修境界:

  入定时虽然没有执著,但出定时具有对治烦恼的一种妙力。

  从空性角度无有任何执著,但也并非入于一种单空,而是明现不灭,如同人们见到虚空时不会生起任何执著,虽然没有执著但却可以起现一切万法,同样,入定智慧前一切都不存在的同时却明明朗朗,这就是真正的修行境界。虽然从空分而言离一切戏论,万法皆不存在,而从自性光明来讲,密宗所谓任运自成的光明仍然不灭显现,或胜观明分的智慧决定不会灭尽,并非何者也不存在。

  真正的无上大圆满,是指法身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之相,具有无而光明之自性,它并不是“有”或者“无”的一种境界,心之本性不能说为有也不能说为无。真正的大圆满,其空分是法身,明分为报身,二者圆融一味即是大悲周遍,也即化身,如此三身无二无别之本性承许为大圆满的殊胜境界,于此境界中没有有、无、二俱、二俱非,远离四边之一切戏论。

  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从明分而言就如同明灯一样,是自明自知的无有丝毫执著的光明智慧。真正来讲,如此殊胜的光明智慧在修行境界中确实可以自然显现。

  光明胜观的智慧虽然无有任何执著,但相续中我执的无明愚痴黑暗等烦恼,依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一并消除。

  虽然不是语言、思维之行境,但正如哑巴品尝糖味一般,于内心中可以生起真实定解,可以说这就是大圆满中最高的境界,如此殊胜的境界中,已经远离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其究竟密要即是无有任何所缘的通彻觉性,大圆满所谓赤裸裸的觉性也即如此。

  通过观察引生定解之后,于其中心不散乱自然安住,其间,未见到任何可以见到的,未得到任何可以得到的,这时,未见到即是最殊胜之见,未得到即是最殊胜之得到。既没有见到空也未能见到现,不偏堕于任何一方而见到无所见,即是殊胜之见。

  6、正修趋入

  宁玛巴的教法是在广泛闻思以及共不共加行的基础上开始安住的,首先在相续中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之后再自然放松安住。根本没有认识心之本性,最初就自然安住、放松是极大的过患。

  应以何种次第趋入呢?最初应对所谓的“我”详细观察,了知其并不存在之理后,再继续修持即可灭除“有”的执著相,之后“无”的执著也会渐渐断除,如同燧木与燧垫,二者摩擦后均会焚烧无余。

  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断除我执,继而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于此空性境界中自然安住,对空性的执著依靠修行力也可渐渐断除,依照这样的次第进行修行,是非常殊胜的正道。

  首先想方设法破除“有”的执著,其次再断掉“无”的执著,比如最初修学者只能将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依靠名言量观察万法于世俗中存在;通过胜义量了知一切法于胜义中根本不存在。或者,以名言量抉择显现时,空性在凡夫心相续中完全无法显现,而对眼前所见的柱子通过胜义量衡量为空性时,柱子的显现已经无影无踪。无论如何,显现与空性二者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同时抉择,其原因就是胜义与名言的智慧未能融合为一。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通过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首先以胜义量观察万法,将其抉择为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择其本体的不灭显现。现相、实相实际一味一体如同水月一般,但修行未到达一定层次之前,道理上虽然了知为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而实际运用到自相续时显时空不了、空时显不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

  如果最初就舍弃修持无我,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劳心费力地一步步抉择,只要直接安住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即可,这决定是魔王波旬所散发之魔语。

  7、观心: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第12-42课)

  法王如意宝每次讲《定解宝灯论》时,都要求四众弟子一定要记住这个偈颂。

  自心正在起心动念之时,其本体即是空性,就好像直视前方虚空时何者也不存在,但虽是空之本体仍可以显现,如同大海正起现波浪之时,波浪的本体也根本未曾远离大海一样。

  对正在起心动念之心,认识其本性就是空性、智慧,这种定解必须从内心当中深深生起。所谓的“深深”是指并非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而是从内心深处生起真正决定性的定解。

  大圆满不共加行中有身加行、语加行、心加行,真正观察后了知其颜色、形状等均无有所得,这是认识自心本性最好的前提条件。仅仅了知心无有颜色、形状并不是真正的证悟,这仅仅是前行之法而已。

  对自心详详细细地观察,其自性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丝毫也不存在,它的最初生处、中间住入、最后去处也遍寻不得,同样,对于一切器情世界乃至微尘以上均作如是观察时,根本找不到点滴自性的存在。对于心的本性进行理证细致的分析之后,若能真正见到心之实相,彻底了达所谓心者从空性方面丝毫也不成立,从显现来说却如幻如梦、自相不灭。也就是说,真正照见自心的本来面目时,了知其虽可如幻如梦地显现,实际却无有一点实质,完全是无来无去、无离无合之本体。

  在这一基础上继续修持,了知虽是空性却可以显现,如同水月,对此理通彻无碍,这样的境界以语言无法表达,以凡夫分别念无法衡量。

  8、如何区分正修与盲修:

  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容易区分,观察自己的修行正确与否,从自己的断证功德即可无误推知。

  “断”即烦恼等障碍的断除,“证”指证悟空性、菩提心、无二慧等方面的功德,佛陀的一切功德均可包括在断圆满、证圆满、事业圆满当中,作为修学佛法之行者,相续中烦恼越来越减少、证悟智慧越来越增上,由此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愈加广大。

  比如自相续烦恼原本十分深重,贪嗔痴傲慢等难以抑制,但通过入定修行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重,并且自相续对众生的悲心、上师三宝的信心越来越稳定增上,这就说明你的修行属于正修的范畴,不是盲修。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35-148)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四问观安修149-15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