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三问入定相135-148)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丁一、遮除不合理之观点+丁二、建立自宗+三、丁以承上启下而结尾(148)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加行+戊二、正行+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
戊二、正行=己一、说彼殊胜境界+己二、真实抉择+己三、彼之必要(132)+己四、如何趋入。
己四、如何趋入=庚一、真实修行之次第(134)+庚二、分别宣说+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
庚二、分别宣说=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136)+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137)+辛三、对此须生定解(138)
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140)+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141)+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142)
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己一、简略宣说(144)+己二、广说差别。
己二、广说差别=庚一、盲修之相(146)+庚二、正修之相(147)
136、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论。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13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138、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辛三、对此须生定解。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140、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141、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142、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不执一切恶见者,不成任何之实法,定解岂能生起耶?是故无法断障碍。
144、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一、简略宣说;
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146、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二庚一、盲修之相;
因为盲修与瞎练,非为断证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
14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二庚二、正修之相。
若具正见之明目,前所未有证相增,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
无欺惑性生诚信,一切烦恼渐微薄。
148、甲二乙一丙三丁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
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
2、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论。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2、1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
真正正行的境界究竟怎样呢?“现”即器世界,“有”指有情世界。情器世界或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超离有无是非等一切偏袒执著,超离一切有无是非之相,虽然超离一切形象却不会产生一丝执著,相反则不符合万法之究竟实相。
2、2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论。
“有”、“无”二者于此境界中不能成立,莫说“有”的执著,即使“无”的执著也是一种戏论,于最究竟境界中,一切有无是非根本不存在。
2、3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因此,通过上师教言或《般若经》、《中观六论》等教理详详细细地分析时,未见到一法能够成立,轮涅所摄万法无有丝毫实质性,从空分来讲,根本得不到任何实义。既然一切万法均为无有,那又怎会产生执著呢?绝对不会。如果产生执著,则很明显不符合实际道理,已经成为戏论,成为此处的所破。
3、首先要依靠次第修持中观法门,逐渐达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中观修行之次第。如果未做到次第修行,想很短时间内达到远离戏论的最高境界,作为凡夫人确实很难达到。真正的境界远离一切有无是非,何者也不成,如若进行偏袒执著就仍然是一种戏论。
从本体空性来讲,心远离一切戏论这一点通过上师窍诀可以清晰了知,自心正在起心动念、生起种种执著时也无有点滴实义,比如对心中感受的种种痛苦进行观察,所谓的痛苦以理分析根本不存在,既不成立又如何产生执著、如何起现痛苦呢?
4、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通过上师窍诀以及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时,远离一切戏论外仍然存在一种定解,并非如同阿罗汉入定一样什么都不存在,而是从定解中产生自然不灭的光明智慧,它就如同明灯般自然显现。
从密宗角度,这一偈颂可以说已经讲到了任运自成方面托噶的修法;以显宗来说,则已经讲述了第三转F轮的教义,与龙树菩萨《赞法界颂》或弥勒菩萨《宝性论》中所讲无有二致。
5、以“明灯”作为比喻也只是从光明角度而言,并不是讲到“灯”就认为是明明亮亮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被无明愚痴的黑暗覆盖着,从定解能够遣除无明黑暗这一角度,将其比喻为明灯,对此只有具足一定修行境界者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6、既然说轮涅所摄万法远离一切戏论,无有任何执著,那是不是像阿罗汉入灭尽定一样,或断灭万法而导致一切都不存在呢?
并非如此。虽然从空分而言离一切戏论,万法皆不存在,而从自性光明来讲,密宗所谓任运自成的光明仍然不灭显现,或胜观明分的智慧决定不会灭尽,并非何者也不存在。
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从明分而言就如同明灯一样,是自明自知的无有丝毫执著的光明智慧。真正来讲,如此殊胜的光明智慧在修行境界中确实可以自然显现。
光明胜观的智慧虽然无有任何执著,但相续中我执的无明愚痴黑暗等烦恼,依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一并消除。
6、辛三、对此须生定解: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能够根除与其相违背的四边愚痴黑暗的唯一对治,即是此殊胜的胜观智慧,无论何时修持,都必须对此生起坚固不退的定解。
7、定解总的可以分有执著、无执著两种,有执著的定解即对无我产生执著,认为我确实不存在;无执著的定解所引发的境界稳固而且不易退失,是明空双运的一种智慧,但这种境界凡夫很难生起。
8、《现观庄严论》中说:入定时虽然没有执著,但出定时具有对治烦恼的一种妙力。不论何时何地修任何法,都需要一种定解,若定解不具足则很容易处于阿赖耶识的明清分或无念阿赖耶之中。不论修任何法,首先对无我产生定解,在此基础上安住精进修持,才会出现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
四边愚痴的黑暗唯一依靠胜观空性智慧进行对治,故而无论何时修持,相续中生起这样的胜观智慧非常重要。不具定解的修行将出现诸多过患,比如有人修习禅定多年,菩提心、出离心等却完全没有增上的征相,这就是不具足定解的原因。
有我的对治是无我,那离一切戏论的智慧是否有能力破除我执呢?绝对有这个能力,因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必然具足无我智慧,以此决定会破除轮回之根本——我执,这一点毋庸置疑。
9、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9、1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在同一时间中,通过上师窍诀、自己的智慧破除有无是非四边戏论之黑暗,这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思维执著的本来法界。
但除利根及前世修法圆满者以外,欲想同时破除四边获得如此善妙的境界却也是相当困难的。
9、2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所谓有、无、二俱、非二俱皆不成立而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对于一般的薄地凡夫来讲,想要同时现见可谓难乎其难。因凡夫众生相续中具有烦恼障与所知障,具有十分严重的实有执著,就像镜子上沾有很多灰尘时无法清晰显现外界的山河大地一样,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其细微,很难在凡夫具有垢染的镜面中显现,一旦将镜子上的垢染擦拭干净则山河大地也可以无碍显现。
9、3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破除四边即是真正的法界,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凡夫于短时间现见非常困难,所以,作为凡夫人应以轮番方式破除四边。初学者应通过闻思的方法抉择正见,以轮番交替的方式破除四边。依靠此种渐次修行的方式,不仅稳妥可靠而且具有非常甚深的含义。
10、首先想方设法破除“有”的执著,其次再断掉“无”的执著,比如最初修学者只能将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依靠名言量观察万法于世俗中存在;通过胜义量了知一切法于胜义中根本不存在。
或者,以名言量抉择显现时,空性在凡夫心相续中完全无法显现,而对眼前所见的柱子通过胜义量衡量为空性时,柱子的显现已经无影无踪。无论如何,显现与空性二者以凡夫分别念根本无法同时抉择,其原因就是胜义与名言的智慧未能融合为一。
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通过轮番的方式进行修持,首先以胜义量观察万法,将其抉择为空性,再以名言量抉择其本体的不灭显现。
现相、实相实际一味一体如同水月一般,但修行未到达一定层次之前,道理上虽然了知为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而实际运用到自相续时显时空不了、空时显不了,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
11、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通过轮番方式越来越修习,自相续的定解也会越来越明显,首先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增益分别念、生起稳固不变的定解,当道谛的对治智慧逐渐转变为灭谛时,圆满明清的境界会无碍现前。
修行境界逐渐增上而灭尽一切颠倒增益之后,即可真正获得如来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佛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一切功德。这一点通过凡夫智慧无法抉择了知,只能对圣教的意义进行百般推测并依此生起信心,如此依信起修并精进行持才能真实证得。
12、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不执一切恶见者,不成任何之实法,定解岂能生起耶?是故无法断障碍。
定解就像太阳与月亮,是遣除世间一切愚痴黑暗的唯一明目。如果远离定解,守持何者也不执著之恶见,如此则于其面前无法成立任何实法,这样一来定解怎么会生起来呢?在此无念境界中既无有胜观之明分,也不具足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寂止,那二者双运的智慧又如何生起?
13、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己一、简略宣说: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13、1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
如何区分正修与盲修,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容易区分,观察自己的修行正确与否,从自己的断证功德即可无误推知。
“断”即烦恼等障碍的断除,“证”指证悟空性、菩提心、无二慧等方面的功德,佛陀的一切功德均可包括在断圆满、证圆满、事业圆满当中,作为修学佛法之行者,相续中烦恼越来越减少、证悟智慧越来越增上,由此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愈加广大。
比如自相续烦恼原本十分深重,贪嗔痴傲慢等难以抑制,但通过入定修行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重,并且自相续对众生的悲心、上师三宝的信心越来越稳定增上,这就说明你的修行属于正修的范畴,不是盲修。
13、2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这一点通过比量可以无误推知,如“山上有火,有烟之故”,山中如果冒出了烟,那山下必定有火,因为火与烟有彼彼所生的关系,同样,相续中的断证功德越来越增上则说明自己的修行决定是正确的。
14、庚一、盲修之相:因为盲修与瞎练,非为断证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汉茶过滤器,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
所谓盲修瞎炼,是指没有上师窍诀作为引导,依靠自己的分别心盲目修习禅定、密法等。
盲修瞎炼不是断除烦恼障、证悟智慧功德之因,相反,依靠这样的盲修瞎炼反而会导致相续中原本存在的少许功德日趋衰减,成为生起功德的荆棘之障。倘若如此,则如同汉茶过滤器般将所有精华漏尽无余,仅仅留下些粗糙杂质,自相续中悲心、菩提心、信心以及清净戒律等所有功德的善妙精华全部消失殆尽,连一丝善法也不具足,更不要说密宗的深远境界了,反之,应该断除的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却在相续中肆无忌惮繁衍滋长。这就是盲修瞎炼的征相。
不管观察自己的修行还是上师印证弟子,从大悲菩提心以及行为是否如法进行推测是最好的办法,尤其因果观念越来越淡泊减弱的话,那说明他的修行已经逐渐远离了正道,修习显宗或密宗等任一法门后,对因果愈加不重视,行为开始不如法,这就是盲修瞎炼出现的一种征相。
15、庚二、正修之相:若具正见之明目,前所未有证相增,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无欺惑性生诚信,一切烦恼渐微薄。
若想避免步入盲修瞎炼的歧途,最关键就是要具足正见之明目,因具正见明目之智者的修法必定如理如法,修行如法则自相续中前所未有的功德,如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等世俗中殊胜的功德无疑会逐渐增上,证悟空性的无二双运光明智慧等胜义不可思议的功德也会随之渐趋圆满。
毫无疑问,依靠现见空性的威力以及对因果不虚之理的深信不疑,自相续的智悲等功德决定会无碍增上圆满,这就是无欺的缘起规律。
真正生起空性的证悟智慧时,相续中自然而然会对众生生起强烈的无伪悲心,可以说,大悲心如同空性之内脏,与空性无二无别而存在,证悟空性则必定会生起大悲心,若相续中具足悲心则此人必定已经证悟空性的少分甚至全部。由于悲心与空性是一味一体、无离无合的关系,只要证悟空性就会对众生无余生起悲心,对无欺因果也会随之深信不疑,如此则相续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及二十种随眠烦恼定会无遗灭尽。
16、丁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
16、1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
总而言之,通过观察引生定解之后,于其中心不散乱自然安住,其间,未见到任何可以见到的,未得到任何可以得到的,这时,未见到即是最殊胜之见,未得到即是最殊胜之得到。既没有见到空也未能见到现,不偏堕于任何一方而见到无所见,即是殊胜之见。
16、2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
在大瑜伽士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任何可以执著之相,但并不代表万事万物如瓶中无水般不存在,就如哑巴吃糖,虽无法以任何言语表达却并非没有品尝到糖之甜味。瑜伽士通过安住品尝到真实甘露美味时,根本不需观察,此时唯以安住为主。
“并非唯由观察生”,既是上文的总结也是与下文之联接,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对无我生起定解并于其中安住时,可以遣除违品从而生起真正的正行境界,而这种境界的正确与否,则可通过自相续的断证功德进行比量推断。
17、本论对抉择正见以及如理如法的修行都极为重要,因为其中已经讲述了中观、因明等各方面的道理,对实修时应注意的问题也作了详细阐述。
定解宝灯科判
135、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分别宣说)分三:
136、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
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论。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13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138、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二辛三、对此须生定解。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139、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分三:
140、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141、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142、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四庚三辛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不执一切恶见者,不成任何之实法,
定解岂能生起耶?是故无法断障碍。
143、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辨别正修与盲修)分二:
144、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一、简略宣说;
正修盲修之差别,断证增进而了知,
犹如由从烟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
145、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二(广说差别)分二:
146、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二庚一、盲修之相;
因为盲修与瞎练,非为断证功德因,
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不信业因果。
147、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三己二庚二、正修之相。
若具正见之明目,前所未有证相增,
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
无欺惑性生诚信,一切烦恼渐微薄。
148、甲二乙一丙三丁三、以承上启下而结尾:
观察引生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
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
恒修瑜伽士境界,并非唯由观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