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6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二、释义
1、为谁而著,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乘法?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所开创的是什么样的法?
第二个问题:所谓大乘的论典、大乘的轨范到底是什么样的?
第三个问题:真正通过理证引发的、对大乘法坚定不疑的信心或者智慧,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2、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与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什么叫做大乘?所谓的大乘,首先是以菩提心作为因。所谓的“基”——大乘的根本就是发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前提下,圆满十度——六波罗蜜多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这就是道。然后,通过十波罗蜜多圆满,或者说,修道以上的功德阶段全部圆满以后,获得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就是所谓的大乘。
“基”是发心,“道”是通过圆满、成熟、清净三种方式,使六波罗蜜多或十波罗蜜多获得圆满,最后成就佛果,这就是所谓的大乘。
3、凡是人们所公认的大乘二轨——中观宗和唯识宗所涉及的论典,全部称之为大乘论典。
所谓的大乘论典,在所有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是最真实、最殊胜的,堪称为探索一切万法的真理。
4、所谓的大乘之因——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然后学习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或唯识的论典,在自相续中生起见解之后,精进修道并获得佛果。或者,首先依靠自己的智慧抉择见解,然后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佛果。
并不是凭自己的信心对甚深教义生起定解,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理证途径,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
按照小乘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智慧挖掘法里面的甚深教义,这就是利根者;随自己的信心而转的,就是钝根者。《定解宝灯论》和《般若波罗蜜多经》都这样讲:随信心而转的称之为钝根者,随法、随理证而转的则称之为利根者。
5、所谓的甚深智慧,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部远离一切戏论。
对于这种智慧,《中论》、《入中论》当中抉择得非常细致。《中论》当中,龙猛菩萨依靠各种各样的理证方式,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如本性,这就叫做甚深中观或大中观。
一般来讲,多数大乘修行人都能接受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但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最初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法要,不具足一定智慧的人,既不能解释也不能接受,因此,称之为大中观。
6、所谓的广大,是指将唯识和中观涉及的所有经论,全部包含在一个窍诀里面修持。对于中观与唯识,不应该舍弃一者取受另一者,二者都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而如是解释的。
7、经常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串习,最后真正对中观、对释迦牟尼佛、对整个佛法生起不可被他夺的信心,也叫做正见,这就是所谓的信解。
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从真正对法生起信解开始,就叫做生起了不退转的信心。这时,你已经真正踏上了解脱的光明大道。
希望获得以理引发的智慧、以理引发的定解,不会随自己的信心而转的人,才是《中观庄严论》真正的所化众生。
8、这部《中观庄严论》着重偏向于解释《楞伽经》和《月灯请问等持经》即《三摩地王经》,以及唯识宗和中观宗众多经典的甚深无垢的教义。
这部论典属于整个大乘的范畴,尤其着重于大乘《三摩地王经》和《楞伽经》。《中观庄严论》所解释的主要内容,也即以唯识观点抉择名言的有关道理,佛陀主要在这两部经典中作了阐述。
《释量论》当中也讲到,量有因量和果量。讲果量的时候,根据唯识宗、世间宗、经部宗的几种观点作了阐述,而法称论师最究竟的观点,也是根据唯识宗的观点进行阐述的。所以,名言暂时按照经部的观点来解释,像《俱舍论》那样承许外境存在;最究竟的时候,即使《释量论》也是如此,完全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解释,一切外境根本不存在,都是心的一种幻化。对此,《楞伽经》中也有明显记载。
9、《楞伽经》和《解深密经》中,阐述了很多有关空性的道理,所以,可以称之为具有中观密意的两部经典。而且在这两部经中,着重驳斥了外境的存在,承许并非究竟一乘而是究竟三乘,所以,这两部经典称为大乘共同的经典。
9、1《楞伽经》中所说的:外境色实无,自心现外境,未通达心故,凡愚执有为。
所谓的山河大地等外境实际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梦中显现的大象和山河大地一样,都是心的迷乱显现。然而,普通凡夫人根本没有通达心的本性,就像有些愚笨的人,将梦中的儿子执著为实有一样,他们始终执著外境的一切有为法真实存在。
9、2《楞伽经》中宣说:世俗有诸法,胜义无自性,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
世俗当中,一切万法都有它的本体、分类、法相等等;但胜义当中,一切万法全部都是不存在的。首先抉择万法为心,然后二谛分开——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
9、3《楞伽经》又云: 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
有关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观点,这样宣说:外境根本不存在,从而宣说了万法唯心的道理。
9、4《楞伽经》又云: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
首先抉择万法唯心,最后抉择真正的胜义谛时,心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唯识也已经完全超越了。
9、5《楞伽经》又云:越过唯识已,无现尽超脱,
所谓的唯识和单空都已经超越,也即所谓单空的境界也是完全不存在的。
9、6《楞伽经》又云:住无现瑜伽,彼士睹大乘。
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大空性境界的大瑜伽师,实际上已经真正现见了大乘的究竟奥义。
9、7《楞伽经》又云: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
已经证悟了任运自成的境界。他的一切所作所为,依靠大乘的发愿全部得以清净。
9、8《楞伽经》又云:无我妙智慧,无现不可见。
依靠这种无我的殊胜智慧,所谓的单空——不存在的显现也得不到,已经远离了所有的戏论。
在这里,既宣说了万法唯心的道理,又宣说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道理。最后抉择了什么呢?一定要远离所谓的单空,所抉择的就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之道。
注:以上《楞伽经》句,在《楞伽经》译者:刘宋·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中都没有原句,可能是藏传版《楞伽经》。
10、有关胜义无自性的道理,《楞伽经》中也有说明,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经》中宣说得更为详细,此经云:
10、1《三摩地王经》又云: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
如果已经了知自心的真正本体、了知心的本来面目,那么此人已经再度地生起无我的智慧。只有真正了知自己心的时候,才能生起真正的无我智慧。
按照大圆满的解释方法:如果认识了心的本体,就会真正生起五种智慧。无垢光尊者讲《七宝藏》、《三休息》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这个教证。
10、2《三摩地王经》又云:智晓有为无为法,尽毁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无相中,彻知万法皆空性。
作为智者,通晓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均不存在的道理。这时,万法存在不存在、有无等一切分别念已经被彻底毁坏。这种瑜伽师安住于无相当中,彻知一切万法皆为真如空性。这里已经抉择了真实胜义谛,也就是说不承许单空见。
10、3《三摩地王经》又云: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
本颂在《显句论》等很多论典中引用过。所有净不净、有无、是非等观待法已经全部断除,二边断除以后,是不是安住于中间?所谓的“中间”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10、4《三摩地王经》又云:离言词道无所宣,犹如虚空法自性,
一切万法的本性已经远离了一切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通过语言、文字的途径根本无法宣说,就像虚空一样,一切万法的本性即是如此。
10、5《三摩地王经》又云:若知如此胜妙理,彼之辩才亦无穷。
如果通达了空性之理,这种人就像佛陀和文殊菩萨一样,已经完全获得了无碍的辩才。
诸如此类所述的道理已经极其透彻地阐明了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自性。暂时抉择单空就叫做相似胜义,究竟抉择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则是真实胜义。
11、在抉择空性方面,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月称论师,月称论师对胜义已经作了圆满的抉择,但是他对名言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而法称论师的《释量论》等因明论典,对名言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抉择得非常细致、圆满究竟,然而对胜义根本没有进行抉择。
这部《中观庄严论》通过简短的97个颂词,将唯识与中观这两大宗派的所有观点全部归入一个窍诀,既开显了月称论师的究竟密意,又开显了法称论师的究竟密意。归根结底,本论已经将佛陀整个大乘经典的教义全部开显出来了。
一般来说,《经庄严论》宣说了广大方面的教理,主要抉择了整个大乘的修行方法;而《中观庄严论》对于整个大乘的见解方面,作了非常细致的抉择,在见解方面再没有更超胜本论的。因此,如果依靠《中观庄严论》抉择自己的见解,依靠《经庄严论》抉择自己的修行和行为,可以说这个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