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30笔记
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一切万法是无常的,无常的原因是生灭法,因为无常的本性是生后即灭。
世间万法无常,这是苦谛。为什么是无常?苦谛的根本因是生和灭,这是集谛。前面两句讲的是苦谛和集谛。
2、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生和灭,通过修道来灭除,这是道谛。通过道谛来修行后,生和灭全部被灭除,出现寂灭大乐,这就是灭谛。生和灭全都没了,并不是现在人们所讲的空无所有,而是现前了如来藏的本体,这称为大乐,而并非指身体的安乐。
比如说《俱舍论》中说五根所带来的安乐叫身乐,意识所带来的快乐叫意乐,这种意乐毕竟是有漏法,而大乐是一种无执著的智慧,没有变迁、非无常法。
3、《涅槃经》第14卷 圣行品第七之四 中有此公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偈也叫“雪山偈”,是佛陀在因地做雪山童子时求得的法,我以前翻译的《白莲花论》中第七品《寻法品》里第一个公案就是讲这个,很感人。
4、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志道禅师的怀疑是这样的: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色身和法身,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他认为色身就像佛的身体、人的身体、众生的身体,这是有生有灭的),然而法身是无生无灭的,是常有的,并且无知无觉(他认为法身就像无情法一样)。
5、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佛经里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灭了,寂灭为乐,有一个乐的意思,还有一个灭的意思,那灭到底是色身灭还是法身灭?乐是色身乐还是法身乐?
其实他不懂胜义和世俗,色身和法身不能分开,如果认为色身是无常、有相的东西,法身是常有、无相的东西,常有和无常在一个众生的身上,那肯定是矛盾的,他没有把实相和现相分清楚。以瓶子为例,瓶子的本体是空性的,现相是微尘积聚的东西,如果没有弄清楚瓶子的现相和本体,肯定是相违的。
他的第一个问题,到底是谁灭?谁获得安乐?
6、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
他发太过:如果是色身,色身灭时,四大分散,一定是痛苦的,怎么会是乐呢?最后色身灭时,四大分解,每个众生都唯有痛苦,哪有乐呢?寂灭时怎么会是乐呢?不会乐。
7、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如果你说是法身寂灭,法身就像草木瓦砾一样,是没有感受的,没有感觉和知觉,谁来受乐?
他认为法身是无情法,其实法身不是无情法,也不是像无情法一样什么感受都没有的东西,但是他从世间的角度讲,可以这样问,觉得佛教中有些道理不合理,以分别念来分别。
8、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
他认为法身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的妙用。法身是本体,五用指色身,是生灭,这两者结合起来,色身与法身无二无别,生灭还是常有的。
为什么是常有呢?就像大海的波浪,生从法身中起用,灭最后还是归入法身的本体。如果再继续听任它再生,有情不断不灭,就变成常有的了;如果没有来世,没有继续再生,那就永远寂灭了,就像无情法一样断灭,再也没有了。这样一来,一切法全部用涅槃束缚、控制住了(他认为涅槃是寂灭),永远都没办法产生,这样推下来,生也不行,不生也不行,不生就灭了,灭即被涅槃束缚住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产生了。既然没有产生,还有什么乐呢?也没有。
他的第二个问题是,法身和色身如果是一个本体、五种妙用的话,这两个融汇一体,最后所有的五用融入法身,已经灭了,灭后怎么会是乐呢?
他把乐变成分别念中的乐受,其实佛的智慧大乐,绝对不是我们所感觉的快乐、分别念的乐,但他没有理解。
9、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
根据你所说,除色身外,还有一个法身,离开了生灭后,还得到一种寂灭,而且以此而推,所谓的涅槃常乐,还有一个身来受用,这些都是对生死和现世乐受的执著。
这个回答很好:你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认为除了色身以外还有法身的存在,法身以外还有色身的存在,将涅槃、寂灭看作是乐受和世间执著,这样肯定不能通达真正的意义。
10、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
祖师说:“你应该知道,佛陀为一切迷惑的众生宣说佛法,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要让众生了解到,五蕴和合执著为我,这是内在我的执著,很多人就是这样;另一个:分别外相的一切色声香味的法,也是执著。如此一来,愿意住在世间,厌恶死去,不断地流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如梦如幻,非常痴迷、冤枉地接受这个轮回。
其实众生自己不知道这个世间的痛苦,很多众生觉得自己很快乐、很不错。
11、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
常乐的涅槃,世间中的很多众生把它当作苦相,终日追求世间的安乐、舒适。佛陀看见芸芸众生如此愚昧和贪著今世的缘故,为大家开示了真正的涅槃之道。
真正的涅槃之道就是所谓的解脱,远离一切烦恼。《大般涅槃经》中也讲:“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涅槃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远离了烦恼,它有寂灭的意思,也有死的意思;还有一个,烦恼是因,三有是果,远离三有,再也不需要堕入轮回,这也叫做涅槃。佛陀为大家开示涅槃的真相,实际上就是开示远离烦恼、远离三有的殊胜教言。
12、“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寂灭为乐”中的“乐”是常乐,佛陀的大乐、常乐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万法的本体,刹那没有生的相,刹那没有灭的相,没有生灭可灭就是真正的寂灭。当这样的寂灭现前,也没有现前的量,这就是常乐。
刹那刹那的灭和生,世俗中在自己的身上、心上不断涌现,当你达到一定境界时,生生灭灭、生生死死,在本性中全都没有,当你到达这种境界时就是真正的常乐,这时轮回和涅槃没有什么可取舍的。因此当生和灭、轮回和涅槃无二无别,这就是正法的真相。
13、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在究竟实相中没有受乐者,也没有不受乐者,既然乐和不乐都没有,怎么会有一体五用之说呢?如果没有一体五用的说法,一切法被涅槃所牵缚、控制的说法又从何而来?更是岂有此理,根本无法安立,(我们应该知道,既然一切万法在本性中没有,那涅槃怎么会控制一切法呢?)完全是谤佛、谤法,从究竟的实相来讲并不合理。
14、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也可以说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它是圆满、光明、恒常、寂灭的,能照亮一切。其实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只是在有苦乐、有常执的众生面前示现而已,真正所谓的涅槃是达到一种本位。上师涅槃了、圆寂了,也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他灭了、死了、没有了。
15、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作为凡夫愚人,“佛已经离开了世间。”“上师已经死了”等等,他们会这么说。还有外道,尤其是顺世外道,就认为是断灭,人活着,然后死了;佛活着,最后灭了。灭就是断灭,再也没有了,人死如灯灭。其实这种想法很可怜,不能得到解脱,执持断见是很可怕的。
16、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希求声缘二乘的人,都以为无作、无我,实际上所谓的单空、无作、无我,这也属于遍计分别念,也属于六十二见。而且这些都是分别念假立的,怎么会称为真正的实义呢?不是真实义。
六十二见[注 45]:中观里讲了,是以五蕴的能依所依来算,再加上常见和断见。如果我们执著无我、无作,这是外道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
17、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惟有超越世间量的成就者、修行人,完全通达无舍无取的意义。在这种见解前,完全了知五蕴聚合的我,以及五蕴中的我(五蕴不是我,五蕴中也没有我)。还有外在色法以及声音等现象中,全部平等地看作如梦如幻,不起圣者和凡夫之见,也不作非常清静的涅槃之见。如此一来,常边、断边,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二边三际的一切均断掉。
在这种境界前,像《中观根本慧论》里所讲的一样,没有分别、取舍,真正有境界的人才可以看得到,没有境界的人,二取也好,取舍也好,什么都有,不是平等,不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与现实生活差别明显。
18、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待最后得到成就时,虽然长期用一切诸根,但是没有启用想而去分别一切法,世间和出世间、轮回和涅槃,都不会起任何分别想。
19、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是什么样呢?最后劫末火出现,整个山河大地,包括大海全部都已经干涸了。末劫风出现之后,整个山王全都互相碰撞、碰击。即使变成了这样,真常、寂灭的安乐永远也没有变化,整个山河大地如何改变,它不会变。我们生也好、死也好,我们成就也好、堕入轮回也好,一切法性不会变。
《华严经》中讲:“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安住。”一切诸法的法性,不管是如来出世也好,没有出世也好,它永远都没有变化,整个世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如来藏本性如如不动。
《法华经》的教证,“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众生见到此劫已尽,大火焚烧,整个世界都毁灭了,但我的刹土始终平稳,没有变坏,而且天人悉皆充满。表达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无论变成什么样,我们的佛性、真如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到最后直接说出第三转F轮中所讲的道理。
20、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最后六祖说:我前面用语言来勉强宣说,引用种种比喻讲了一切诸佛的实相,说这些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你外道的成见——断见、常见,一一遣除。同时也希望你不要随我的语言而转,不看天空的月亮,只看手指,这样不好,不要耽著我的语言去了解。这样一来,大乘般若空性的部分内容,你会有所了悟。如果你真的按照我说的,不耽著词语,而是从意义上了解的话,也许对真正的如来藏和空性法方面有所了解。
21、前两轮读《大般涅槃经》这一节时,真是头晕,感觉佛说得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的,到底是有我还是没我?是常还是断?佛肯定不会错了,是不是我对缺主少谓+宾语不清的文言,理解错了?现读了师说,搞明白了,以前在文字上没有理解错,是佛义不清导致的头晕。
22、佛说: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齐法。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师说:
佛陀在《涅槃经》中讲[注44]:有一次佛陀在尼连禅河边,对阿难尊者说:“我要在尼连禅河中沐浴,你去取衣服和沐浴的澡豆(相当于洗漱用品)。”当时在尼连禅河旁边有很多飞禽,还有其他水陆众生,包括五百个梵志,一起来到河边。
佛陀在沐浴时,梵志见佛的身相非常庄严,对佛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并相互说道:“如此庄严的金刚身相,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佛陀不给我们讲断灭法,我们今天当在他面前受斋戒法。”他们来到佛的身边,佛陀用他心通知道他们心中所想,并问:“你们为什么说我传断灭法?”梵志对他说:“你不是在很多经典中宣讲了无我、空性等法吗?如果无我,那么受戒的是谁?破戒的是谁?空无所有。所以,我们今天比较担心,你如果给我们传空性法,我们就不求法;如果不讲空性,我们才想在你面前求戒律等法。”当时佛陀说:“我在一切众生面前并没有讲有一个无我存在,我说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佛性即是我。”佛陀这般对他们传讲佛法后,所有梵志和周围的旁生,有些得果了,有些发了不退转的殊胜菩提心,有些种下了非常殊胜的善根。
后来佛陀在《涅槃经》中总结以上公案的时候这样说:佛性如果用“我”来表示,或者说,将佛性说为“我”的话,本来并不合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说为“我”。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记住这句话,如果别人说:“你们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我’不存在。”我们可以根据《涅槃经》的意义说:“我们没有这么说过,‘我’是存在的,我们佛教最讲究‘我’,佛性、如来藏就是‘我’的意思。”之后他认为:如来藏就是“我”,那我可以皈依,我可以求法,然后他逐渐得果。他在得果后,你就把话再说回来:“我之前跟你说如来藏是‘我’,实际上不是。”他得到解脱就可以,不管怎样,如来藏与“我”有一点差别,但是佛陀在《涅槃经》中有开许,这也是个很好的引导方法。
在究竟的意义上,佛陀确实没有讲断灭法。在《智者入门》中讲到,因和果之间有六种特法,这个很殊胜。
23、佛说: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圣行品第七之四
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悉能通达一切外道所有经论。修寂灭行具足威仪其心清净。不为外来能生欲想之所破坏。灭嗔恚火受持常乐我净之法。周遍求索大乘经典乃至不闻方等名字。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处处石间有清流水。多诸香花周遍严饰。众鸟禽兽不可称计。甘果滋繁种别难计。复有无量藕根甘根青木香根。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善男子。我修如是难行苦行时。释提桓因等诸天人心大惊怪。即共集会各各相谓。而说偈言
各共相指示 清净雪山中 寂静离欲主 功德庄严王
以离贪嗔慢 永断谄愚痴 口初未曾说 粗恶等语言
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曰欢喜复说偈言
如是离欲人 清净勤精进 将不求帝释 及以诸天耶
若是外道者 修行诸苦行 是人多欲求 帝释所坐处
尔时复有一仙天子即为帝释而说偈言
天主憍尸迦 不应生此虑 外道修苦行 何必求帝处
说是偈已复作是言。憍尸迦。世有大士。为众生故不贪己身。为欲利益诸众生故。而修种种无量苦行。如是之人见生死中诸过咎故。设见珍宝满此大地诸山大海。不生贪着如视涕唾。如是大士。弃舍财宝所爱妻子。头目髓脑手足支节。所居舍宅象马车乘奴婢僮仆。亦不愿求生于天上。唯求欲令一切众生得受快乐。如我所解。如是大士清净无染众结永尽。唯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提桓因复作是言。如汝言者。是人则为摄取一切世间所有众生。大仙。若此世间有佛树者。能除一切诸天世人及阿修罗烦恼毒蛇。若诸众生住是佛树阴凉中者。烦恼诸毒悉得消灭。大仙。是人若当未来世中作善逝者。我等悉当得灭无量炽然烦恼。如是之事实为难信。何以故。无量百千诸众生等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见少微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则动。犹如画像难成易坏。菩提之心亦复如是难发易坏。大仙。如有多人以诸铠仗牢自庄严欲前讨贼。临阵恐怖则便退散。无量众生亦复如是。发菩提心牢自庄严见生死过心生恐怖即便退散。大仙。我见如是无量众生发心之后皆生动转。是故我今虽见是人修于苦行无恼无热住于险道。其行清净未能信也。我今要当自往试之。知其实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重担不。大仙。犹如车有二轮则能载用。鸟有二翼堪任飞行。是苦行者亦复如是。我虽见其坚持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若有深智当知则能堪任荷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重担也。大仙。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少。如庵罗树花多果少。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大仙。我当与汝俱往试之。大仙。譬如真金三种试已乃知其真。谓烧打磨。试彼苦行者亦当如是
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远而便立住。是时罗刹。心无所畏勇健难当。辩才次第其声清雅。宣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说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现形貌甚可怖畏。顾眄遍视观于四方。是苦行者。闻是半偈心生欢喜。譬如估客于险难处夜行失伴恐怖推求。还遇同侣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亦如久病未遇良医瞻病好药后卒得之。如人没海卒遇船舫。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如为怨逐忽然得脱。如久系人卒闻得出。亦如农夫炎旱值雨。亦如行人还得归家。家人见已生大欢喜。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半偈心中欢喜亦复如是。即从座起以手举发。四向顾视而说是言。向所闻偈谁之所说。尔时亦更不见余人唯见罗刹。即说是言。诸开如是解脱之门。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谁能于此示道生死饥馑众生无上道味。无量众生沉生死海。谁能于中作大船师。是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为作良医。说是半偈启悟我心。犹如半月渐开莲花。善男子。我于尔时更无所见唯见罗刹。复作是念将是罗刹说是偈耶。仍复生疑或非其说。何以故。是人形容甚可怖畏。若有得闻是偈句者。一切恐怖丑陋即除。何有此人形貌如是能说此偈。不应火中出于莲花。非日光中出生冷水。善男子。我于尔时复作是念。我今无智。而此罗刹或能得见过去诸佛。从诸佛所闻是半偈。我今当问。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大士。复于何处而得如是半如意珠。大士。是半偈义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之正道也。一切世间无量众生常为诸见罗网所覆。终身于此外道法中。初不曾闻如是出世十力世雄所说空义。善男子。我问是已。即答我言。大婆罗门。汝今不应问我是义。何以故。我不食来已经多日。处处求索了不能得。饥渴苦恼心乱讇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假使我今力能飞行虚空至郁单越。乃至天上处处求食亦不能得。以是之故我说是语。善男子。我时即复语罗刹言。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大士。汝所说者名字不终义亦不尽。以何因缘不欲说耶。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虽无有尽多所利益。我今闻此半偈法已心生惊疑。汝今幸可为我除断说此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刹答言。汝不足问。我若说者令多人怖。我复问言。此中独处更无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说。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自我薄福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世虽多人皆有福德。兼为诸天之所守护。而我无力不能得杀。善男子。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复用。当为虎狼鵄枭雕鹫之所啖食。然复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刹答言。谁当信汝如是之言。为八字故弃所爱身。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无智。譬如有人施他凡器得七宝器。我亦如是。舍不坚身得金刚身。汝言谁当信者我今有证。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证是事。复有天眼诸菩萨等。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证知。复有十方诸佛世尊利众生者。亦能证我为八字故舍于身命。罗刹复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其余半偈。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事已心中欢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为此罗刹敷置法座。白言。和上。愿坐此座。我即于前叉手长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为我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罗刹即说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尔时罗刹说是偈已复作是言。菩萨摩诃萨汝今已闻具足偈义。汝之所愿为悉满足。若必欲利诸众生者。时施我身。善男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处处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便更系所著衣裳。恐其死后身体露现。即上高树。尔时树神复问我言。善哉仁者。欲作何事。善男子。我时答言。我欲舍身以报偈价。树神问言。如是偈者何所利益。我时答言。如是偈句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我为此法弃舍身命。不为利养名闻财宝转轮圣王四大天王释提桓因大梵天王人天中乐。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舍此身。善男子。我舍身时复作是言。愿令一切悭惜之人。悉来见我舍离此身。若有少施起贡高者。亦令得见我为一偈舍此身命如弃草木。我于尔时说是语已。寻即放身自投树下。下未至地时。虚空之中出种种声。其声乃至阿迦尼吒。尔时罗刹还复释身。即于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人大梵天王。稽首顶礼于我足下。赞言。善哉善哉。真是菩萨。能大利益无量众生。欲于无明黑闇之中然大法炬。由我爱惜如来大法故相娆恼。唯愿听我忏悔罪咎。汝于未来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见济度。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众。顶礼我足。于是辞去忽然不现。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善男子。汝今亦尔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已超过无量无边恒河沙等诸菩萨上。善男子。是名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修于圣行。
师说:
此偈也叫“雪山偈”,是佛陀在因地做雪山童子时求得的法,我以前翻译的《白莲花论》中第七品《寻法品》里第一个公案就是讲这个,很感人。《涅槃经》中也有,我记得在佛传里的公案稍微广一点,汉文《涅槃经》中的稍微略一点。这个公案在座的很多人都学过。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做过一个婆罗门,叫雪山童子,当时佛陀并未出世,但是他从小就对大乘佛法特别希求,到处寻找都没有找到,求法的心非常强烈。有一次,他在一处森林中参禅,帝释天为了观察他的意乐,变成相貌特别恐怖的罗刹,来到他苦行地的附近,高声宣说前两句偈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因为他前世的习气或善根的成熟,听到这两句法时非常欢喜。当时他听到时,就如在恐怖深渊中找到朋友,好像干旱地找到净水,落水者发现船只,又好像长期疾病忽以良药而得以治愈,等等,内心的欢喜无法言喻,好像在轮回中真的有一种解脱的希望一样。
他四处寻找声音的出处,但除了相貌丑陋的罗刹以外别无所获,于是他心中想:难道刚才的偈颂是这个丑陋的罗刹口里说出来的?火中岂能生莲?太阳光辉中岂会出现凉水?不可能吧,如果这个相貌丑陋的罗刹口里能说出这么好的法,那他的身体为什么不能远离丑相,他的思想上出现一些碰撞。但随即他又自我谴责:这是我的分别妄念,也许他的相貌丑陋另有原因,附近没有其他人了,应该就是这位罗刹说出来的。
于是他上前询问:“刚才的法是你说的?”罗刹答:“我是因为最近没有饭吃,饥肠辘辘,自己随便胡言乱语的。”童子再三说:“听起来不像胡言乱语,因为这个偈颂是三世诸佛的教言,非常殊胜,你可不可以把后面的偈颂传给我?”罗刹说:“我现在饥渴难耐,饿得肚子里咕噜叫的声音比雷声还大,我现在没有时间跟你闲聊,还要去其他地方寻找食物。”雪山童子问:“你吃什么食物?我尽量满足。无论如何要将偈颂完整传授给我。”罗刹说:“如果跟你说我的食物,你会恐怖而死的,我不会跟你说。”童子说:“你身边没有其他人,只有我一人,你有什么要求请对我说,我会满足,我又不惧怕你。”
这时罗刹才缓缓道出:“我吃的是新鲜的人肉,还要配以鲜血,只有这样的食物才可以。但是因为这里的人们行持善法,诸天尊一直保护,所以得不到人的血肉。我现在特别可怜,没办法给你传授清净的法。”童子说:“无论如何,你传给我此法。无始以来漂泊在无边的轮回中,我舍弃过无数次身体,但都没有意义和价值,这次为了得这样殊胜的法,我心甘情愿将自己的身体供奉给你当美食,你一定要传给我。”但罗刹还是不肯,试探道:“为了后面的两句法义,不值得失去生命。”童子再三向他表明心迹:“这非常值得,正如用破烂瓦片换取金器,同样,我这有漏的身体即将变为金刚佛身,舍弃这个有漏的血肉之躯,没有什么舍不得。你传完以后,我一定会兑现承诺,把身体全部给你当食物。”于是罗刹给他传授了后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童子觉得这四句法非常殊胜,随即在山岩、墙壁、道路、纸片上广泛书写,希望很多人看到、学到。写完之后自己爬上树梢,想要摔伤而亡,之后帝释天现出自己原来的身形接住了他。
他以此超越了十二劫的资粮,比弥勒菩萨先成佛。本来释迦牟尼佛应该在弥勒菩萨之后成佛的,但是以此求法的发心,已经越过十二个大劫,于弥勒菩萨之前成佛。公案中也是这样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