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7[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7,定慧品2,20190923
各位道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课了。
首先大家发菩提心,每次听课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大家别忘了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听课的时候,在烧香拜佛、做任何善事的时候,一定一定都要发菩提心,这特别特别的重要。
虽然现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还没有很真实的、标准的菩提心,但是也得要发造作的菩提心、相似的菩提心、或者是不怎么标准的菩提心。大家一定别忘了,每次做善事的时候都要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就开始讲今天晚上的课。
我们今天的课。就是继续讲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坛经》的第四品是《定慧品》,我们继续讲《定慧品》。
昨天第六堂课已经讲过了,禅定和智慧是不能分开的,实际上就是一体,是无二无别的,禅定即是智慧,智慧即是禅定。
这些我们昨天第六堂课已经讲过了,下面继续讲,这里又是一个禅定的误区。
我们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什么都不想,心里没有任何的杂念,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特别特别的平静。
当然,对于普通的人、对于在禅定上没有什么功夫的人来说,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停留,也很难的,也只能安住几分钟、几钞钟。
但是对于在禅修方面有一定的功夫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定修得非常好,所以能够五六个、七八个小时,一直都安住在这种没有任何杂念的禅修中,他们是能够做得到的。如果没有证悟、没有开悟、没有无我的智慧,这种状态,顶多也只是“四禅八定”的“禅定”。
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四禅八定”的“禅定”,对普通的人来说,是很有用的,可以作为一个台阶,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去修智慧。
但是对禅宗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来讲,这就不重要了,不能修这种禅定,要直接修开悟的智慧。
六祖的意思是修高标准的般若禅定,对于这种没有证悟的禅定,他认为是一种误区、一种错处。如果在这上面下太多功夫、花很长时间的话,就等于是浪费时间,没有太多的意义。
在《坛经》当中,六祖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前面已经讲过很多很多次了,下面我们接下来讲的,还是这个意思。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有人教别人打坐,他怎么说呢?
“看心看净”,说“看心”或者是“看净”。
这个地方,各种版本之间,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们现在用的这种版本,前几天也讲过了,是敦煌版本。在敦煌版本里面,讲的是“看心”和“看净”。
在宗宝本里面,与这差不多,(师指手中书)“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就是说,教打坐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教的呢?“看心观静”,这里面的“静”就是“平静”的“静”。
还有一些版本里面讲的是什么呢?不是“ ”,而是“著心”,“著”就是“执著”的“著”。然后接的是“著净”。“著心著净”的意思,就是执著自己的心 、执著自己心的平静。
“著净”的“净”有清净的意思。持有错误见解的人,他所谓的清净,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他所谓的清净,实际上不是佛性的本来清净,但是他以为自己的这种感觉,就是佛性的清净。因为他没有证悟,只是在文字上、语言上了解、听说过这种清净。
他所理解的清净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杂念、没有念头,当意识离开了所有念头的时候,他就会处于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没有证悟的人就会误以为,这就是佛经讲的平静、清净,或者是佛性,或者是本来清净。
我前几天讲过很多次了,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讲,“四禅八定”的禅定与般若禅定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这个区别,只有在我们证悟了以后往回看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两者状态完全不一样。而当我们还没有到达证悟境界的时候、还没有到达这个高层次的时候,没有办法回头看,只能往前看,而前面都是陌生的地方,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证悟是什么样子的。
没有证悟的时候很容易犯这种错误,把自己的“看心看净”式的禅定,误以为是佛性的本来清净。
当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的时候,想找几个在当时印度比较有影响的、德高望重的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传播佛法。实际上,佛陀当然不需要这样子做,这只是一种示现,意思就是说,我们未来弘法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外在的力量,就表示这一点。
佛陀找到这么一个人,当时大家都认为他是阿罗汉,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也认为自己就是阿罗汉,是已经证悟了阿罗汉;当然,佛陀知道他其实不是阿罗汉,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阿罗汉。
佛陀告诉他,你这种境界不对,还没有到达阿罗汉的境界。但是这个人根本不接受,没有办法接受。
佛佗示现很多神通给他看,他怎么评价呢?他认为佛佗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但还是认为自已就是阿罗汉。
他就是这么认为的,根本没有觉得,因为佛佗很了不起,我不如他,所以他说的“你不是阿罗汉”是对的,佛佗才是阿罗汉。
他没有这种想法,他认为佛佗也很了不起,但是我就是阿罗汉,一直都是这样子认为。
这种人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多,我们藏传佛教里面也有很多这样子的人。虽然不是阿罗汉、没有证悟,但是自已认为已经是阿罗汉了、以为证悟了,其实根本没有证悟。
我昨天第六堂课也讲过了,萨迦班智达批评了这种人,宁玛派的麦彭仁波切也批评过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了很多很多这类误区,讲得非常详细。在《六祖坛经》里面,反反复复地讲这种误区,截止到这个地方,已经讲了五、六次了。这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特别的重要。
打坐的时候,我们闻思所得到的理论知识,是用不上的,需要自已去亲身感受和体会。没有证悟的人,对打坐时产生的各种感受,是很难辩别正确或错误的。所以,六祖就反复地讲这类误区。
在这里,六祖讲的是什么呢?
有些人在教禅修的时候,他们会怎么说呢?他们会说,“看心”,你就看自己的心,看着自己的心,不要有妄念,这就可以了,这就证悟了。
证悟当然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没有证悟,平时也讲“看心”,看自己的心。实际上,一个证悟的人,他要看的是什么呢?不是看自己的心,而是要看心的本性;不是“看心”,是看心的本性,只有心的本性才是佛性。
我们的心的本性才是佛性,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感觉到的意识,它不是佛性,它只是全部意识的最表面的现象,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情绪,看这层情绪是没有用的。
当没有情绪的时候,情绪全部消失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不就是阿赖耶识状态吗?看阿赖耶识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怎么去看“有用”还是“没有用”呢?当然,“有用”和“没有用”是相对而言的。在《坛经》的这个地方,什么叫作“有用”呢?凡是有证悟的智慧都叫“有用”。相反,凡是不能证悟、凡是有执著,不管心很平静,还是很浮躁,六祖都认为“没有用”,都是“没有用”的。
从《坛经》真正境界的角度去看的话,光是“看心”,是没有用的,要看心的本性才对。
“看心”到底有没有用呢?比如说,在我们修四禅八定的时候,我们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念头、看自己的阿赖耶识,是有用的。为什么在这种时候有用呢?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是要心平静下来,而不是要证悟。
有用还是没有用,取决于不同的目标、目的。如果修四禅八定,那么心平静就是目标,这时“看心”有用的,因为看自己的心,逐步逐步地沉淀杂念,心得到平静,最后就可以进入禅定状态了,所以“看心”是有用的。
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心平静下来,而是要证悟,证悟才是我们的目标。在追求证悟的时候,光“看心”是没有用的,需要看的是佛性,而不是意识表面的情绪,所以“看心”没有用。
也可以这样子理解,我们先看自已的心,通过“看心”逐步地、进一步地去看佛性,可不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先修禅修,通过禅修再进一步地去了解心的本性,这种修法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修行时,始终只“看心”,而看不了心的本性,这就没有用了。
我们刚才讲的,有些版本里面说“著心”,我们用的敦煌版本当中说“看心”。实际上,“著心”和“看心”内容是一样的,只是表面上文字有一点点不一样。
“看心”,就是说,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在很平静的状态当中看自己的心。
“著心”,就是执著,看起来与“看心”有一点点不一样,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念头都离不开执著。对任何一个东西,只要眼看到了、只要心想到了,就已经产生了执著。比如说,我们心里在想房子、车子等等东西,这些就叫念头。在心里冒出房子、车子念头的当下,心就自然地认为是真实的房子、真实的车子,也就是说已经产生了执著。
在没有证悟的人二十四小时冒出的各种各样的念头当中,没有一个是不执著的念头。虽然我们没有明显地去想,这是真实的房子,这是真实的车子,没有这么去特意想,但是只要有了念头,就已经执著了。
尽管有些版本说“著心”,这个版本说“看心”,但是实际上内容没有任何的区别,意思都是说光“看心”没有用。
“看净”,这个“净”就是清净的意思。这个地方的清净是什么呢?不是佛性的清净。“教人坐”的人是怎么理解的呢?
当心非常平静的时候,没有明显的贪、嗔、痴念头,继而所有念头全部消失,此时,一看自己的心,就处于一个非常平静、光明、清净的状态。这与语言描述的佛本来清净的状态,比较吻合,比较接近。
这种状态,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叫作光明、也可以叫作清净,但是它不是真正佛性的光明和清净。看起来,这两种状态比较接近,没有证悟的人是不能区分的,所以就认为,没有杂念、心很平静,就叫作清净,这就是本来清净、这就是禅修、这就是证悟。
这就可以了,其他就不需要什么了。呆着、安住,“看心”、“看净”,这就是禅修,他们教禅定的时候是这样子教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
“不动不起”,就是身体不动,妄念不起。
也就是,身体不动,身体不起来走动;内心不动,不起妄念。身体和念头,两个方面都可以解释。
“从此置功”,就是说,按这个方法开始努力用功 ,就能够证悟。
这就是证悟,这就是真正的智慧禅定,就这样子教别人打坐。
“迷人不悟”,没有开悟的人,他本身不懂什么叫作禅定和智慧,他执著前面讲的“看心”和“看净”。
“便执成颠”,最后反而变成了颠狂、颠倒。
教禅修的老师跟他讲,你“看心”就可以了、“看净”就可以了,反正“不动不起”就可以了,身体不动、念头不起就可以了,就这样子禅修。
老师这样子讲,学生当然认为这肯定就是真正的禅修了,他对这种“看心看净,不动不起”的禅修方法产生了执著,最后得到了一个非常颠倒的结果。他安住的状态,根本就不是证悟的境界,跟证悟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把内心稍微平静的状态,错误以为是证悟的境界,完全颠倒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
“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这样子教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不是一百、两百,而是有很多很多。
在六祖惠能大师住世的时代,禅宗非常兴盛,开悟的人非常非常多。
那时候的唐朝,不仅仅是出家人,而且社会上的文人,很多人都打坐,禅修非常流行,就像今天西方非常流行禅修一样。当然,西方的禅修跟禅宗的禅修是不一样的,层次不一样,但是这两者都叫作禅。
唐朝的时候,禅修就是一种时髦,非常流行,很多人都在教授这种颠倒的禅修方法和见解。一千多年之后的现在,佛教的有些传承已经是断层了,证悟的人越来越少,能够真正懂得般若禅的人也越来越少,那么教授这种颠倒的禅修方法和见解的人,就可能更多了。
惠能大师说,这样子教禅修的人,“即有数百般”,就是有很多很多了。
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想证悟、如果禅修的目的是证悟的话,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明白。如果我们的目标没有那么高,不是证悟,只是为了化解内心当中的一些压力,为了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只是为了这一点目的而修禅的话,那么“看心看净,不动不起”,是有用的。
我们佛教徒的禅修目的不应当这么低,应当是更高级别的证悟境界。
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太多的禅修方法,比如说,流行的动中禅,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实际上动中禅在佛教里面的也有,小乘佛教、藏传佛教的密宗里,都有动中禅。这些所有佛教讲的动中禅、高标准的动中禅,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首先必须要打坐。不是一开始就在运动当中修,而是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静下来修,静修有了一定功夫的时候,再结合各种各样的运动,比如走路、吃饭、说话,在这些活动当中继续修。
如果没有任何的禅修功夫,一开始就在说话、吃饭、走路中修所谓的动中禅,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最多有什么效果呢?比如说,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平时他对未来存在太多太多的担忧、不切合实际的瞎担忧,那么他练练现在流行的这种动中禅,是有一点点帮助的。为什么有帮助呢?
练习这种动中禅,在走路的时候、说话的时候,可以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脚部的动作上,或说话的声音上。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肢体动作上面的时候,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那么他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担忧就可以减少了。这就是动中禅的原理,对某些人是有一点点帮助的。
如果想修高一点层次的佛教禅,那么不是一开始就修动中禅,开始的时候要静下来修,修到有一定功夫的时候,再去修动中禅,这样的次第是可以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禅法,以后可能还会冒出太多太多的禅法,把这些禅法作为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来用,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不仅是没有问题,而且会有一些帮助的。
这些禅法真正的来源,都是佛教的禅修。我们的目标是证悟,这些动中禅,这些现在社会流行的禅法,对我们是不会有什么帮助的。我们要修正统的佛教禅,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光明、空性,这样对我们的解脱才会有帮助。
“故知大错”,这样教人的禅修教练、或者禅师、老师,他们都是大错特错。
不是光“看心”、没有杂念,就认为是清净;身体不动、杂念妄念不起,就认为是佛性或者是光明,根本不是这样的,是大错特错了。
我们一定要记住,也肯定已经记得很清楚了,六祖已经讲过很多遍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定”和“慧”的关系,用一个比喻来讲的话,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如灯光”,如灯、如光。
“有灯即有光”,有灯的话肯定是有光的。
“无灯即无光”,没有灯,肯定是没有光的。
意思就是说,“定”就是“慧”。只能是惠能大师讲的“定”和“慧”的关系是这样的,有“定”就有“慧”,否则的话,不一定是这样的。
昨天第六堂课也讲过了,比如说,像四禅八定的禅定,只有定,没有慧;再比如说,像小乘佛教的《俱舍论》,只讲了一点点智慧,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这种禅定,只有定,而不一定有慧。
惠能大师讲的这种证悟空性的禅定,有“定”就会有“慧”,因为“定”和“慧”是一体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
“灯是光之体”,灯,它是什么呢?灯是光的来源,或者是光的本体。实际上除了灯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光。光的来源、光的本体就叫作灯。
“光是灯之用”,这里的“用”,是作用的意思,昨天第六堂课也讲过了。
光,光是什么呢?光是灯的作用。
这种比喻,不仅仅是禅宗有,在佛教里面,很多时候都在用。比如说,寂止和胜观的关系就是灯和光的关系,寂止是禅定,胜观是智慧,实际上这两者是一个意思。所以在很多的佛经里面讲,寂止就像灯,没有风的时候,灯的火焰是很稳定的、很平静的,如同禅定的状态;而智慧就像光,能够照亮、遣除黑暗,真正断除无明。
智慧就是禅定能够断除烦恼、断除无明的作用,实际上与禅定是一体的。
“名即有二”,从它们的名称上看,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作禅定,一个叫作智慧。
“体无两般”,实际上不是两个东西,这两个名词所表达的内容是一个东西。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此定慧法”,这里讲的“定”和“慧”。
“亦复如是”,与灯和光的关系是一样的。
惠能大师讲的智慧禅修,就是“定”和“慧”“体无两般”的。昨天第六堂课也给大家介绍过,大圆满的说法也是一模一样的。
大圆满一般也不讲四禅八定的寂止禅定,它主要的“定”也是证悟了以后的智慧禅定,也就是,证悟了以后,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安住。比如说,安住十分钟,在这个十分钟内,一直都是不间断的、连续的、非常平稳的状态,这叫作“定”。
在十分钟的过程中,我们说“很平稳”,那是什么东西“很平稳”呢?当然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它没有动摇,它是很平稳的,它一直都安住在空性当中。实际上,所说的平稳,谁平稳呢?就是智慧平稳。
“定”就是“慧”,“慧”同时也就是“定”,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只有这种“定”和“慧”,才是真正的禅宗六祖讲的“定慧法”。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
“善知识!法无顿渐”,这里讲的法是什么呢?是心的本性、佛性。在佛性上,没有顿门和渐门的区别。
禅宗到了六祖以后,就分了南、北两个派。南派是惠能大师的顿门,北派是神秀大师的渐门。顿门和渐门之别,是指证悟的过程或者证悟的方式不同。
在心的本性和佛性上,存不存在“顿”和“渐”的区别呢?当然不存在,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分别。
“人有利钝”,人的根机有利根和钝根两种不一样的根机,大智慧的人就是利根,小智慧的人就是钝根。
人的根机有“利钝”两种,而法没有“顿渐”两种,我们怎么去修呢?
“迷即渐劝”,如果是小根机的人,没有像六祖惠能大师一句话就能言下大悟的智慧,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和境界,是什么样呢?就是“迷”。“迷”了怎么办呢?
“渐”,逐渐逐渐地去修,先修出离心,然后修菩提心,然后再修其他的法,一步一步地去修。
“悟人顿修”,如果是像惠能大师这样的上等根机的人,现在还没有开悟,可以修顿教法门。
“顿修”的意思,前面已经讲过了,比如说,像四加行、五加行这类基础法都不需要修了,直接去修禅宗顿门,或者直接去修大圆满正行。这样去修的话,是可以证悟的。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识自本心”,上等根机的人,虽然没有修这些基础的法,而是直接去修大圆满,或者直接修禅宗,是能够认识到自己本心的。
“见自本性”,也能够见到自己的心的本性。
这个地方六祖惠能大师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应该怎么去修。
禅宗顿悟法门的法器,是上等根机的人。如果一个下等根机的人、根机没有这么好的人,去修这种法,是没有用的,根本不可能证悟。
禅宗顿悟法门,本来是给什么样的人设计的呢?是给像惠能大师这样子的人设计的,是针对上等根机的人设计的。
下等根机的人修这个顿门,修了也没有用,那么怎么办呢?那就像神秀大师讲的一样,一步一步一步地去修,最后也能够成佛。顿门和渐门,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成佛的。
大家不要以为法越高就越好,只要能够听大圆满,或者禅宗顿门,就觉得很了不起。不是这样的,不能这么认为。
这些法当然是很了不起的,大圆满的法,或者大手印的法,还有禅宗顿门的法,都是很了不起的法,但是这些了不起的法,跟我们自己的根机是否相应,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根机跟法不相应,这样子的话,法虽然很高,但是因为我们的根机跟不上,跟这个法之间有很大很大的距离,差距太大,我们修这个法是没有用的。
如果我们还是想修这些高级法,那么就先修一些基础法,把根机与高级法之间的距离缩小。基础法修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去修大圆满、修禅宗顿门的法,这样子的话,就有可能“言下大悟”了。否则的话,法虽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因为自己的根机跟不上,修了也没有任何的用。
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得出来修四加行、五加行的重要性了,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修禅定的人,就是不学藏传佛教、不学密法的话,也应该修一些基础法,是很有帮助的。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