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坛经(索)7机缘品29笔记
1、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智常法师求法之心相当迫切,有一天晚上,一个人闯入方丈室,直接请教‘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呢?’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1课其余要点汇集]
到底什么叫作“证悟”?真正的“证悟”是什么?“悟”,要“悟”什么?“证”,要“证”什么?
大通和尚非常清楚地讲解了,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样感受的时候,才叫作“证悟”,
2、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
虚空见无所见,《般若摄颂》中有个偈颂说:“有情声称见虚空,虚空岂见观此义,佛说见法亦复然,见以他喻不能诠。”有些众生说见到了虚空,怎么见到的呢?必须要观察,虚空没有本性,就像石女的儿子或是兔角,没有本性又有何可见?但是,以相似见到的状态中,他说已经见到虚空了。
3、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他真实回答,他见到的是无相的虚空。
4、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这一段话,是禅宗中很深的直指法,更接近密法,
之前的对话:间接在问有没有见到任何相的空,“见”,不一定是用眼睛见,也可以用智慧见。
大通和尚对他说:你的本性犹如虚空,虚空有什么特点呢?已经通达、了悟无有可见,就是见虚空,这叫做正见;没有任何可知道的事物,就是一种了知,叫做真知。从颜色上没有青黄白黑等等,从形象上没有长短圆方,但是见到了本体本来清净,觉悟本来圆满、光明,这叫做见性成佛,也可以叫做如来知见。
大通禅师的这个法讲到空性方面偏多,无有可见叫正见,无有可知叫真知,这就相当于在抉择本来空性,但是在没有任何所见、所知的情况下,如来藏的光明本来圆满、本来具足,这叫做见性成佛,也叫做如来知见。这与大圆满,尤其是上师如意宝的《手中赐佛》中的引导法“本来清净”那一段非常相似。心的本体是空性,但也并非是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光明和清净无二无别、本来具足,这就是你的本性,这就是你应该认识的。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坛经》第11课其余要点汇集]
(1)汝之本性,犹如虚空
内心就像虚空一样,在大圆满的很多续部中,在佛经里面,也都是这么讲的。在最终究竟的境界,真正讲心的本性的时候,大德们都找不到什么更好的、更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只能说,像虚空一样。
(2)“证悟”的第一点,是要“悟”“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是要“悟”“本来无一物”。
当我们去观察内心的时候,所谓的观察当然不是通过逻辑去思考,而是静下来,以自己的意识去观。意识自己去观照自己,意识自己去体会、体验自己。有些时候有很多的杂念,有些时候比较平静,这些都是心的表面现象,还根本没有看到它的真正本质。要想看到了心的本质,就必需突破、穿透这层表面,才能直接看到心内在的结构、内在的本质。
比如说特别愤怒的时候,如果能够看到心的本质的话,就会看到在愤怒状态的背后,是非常平静的心的本质。如果看到了、感觉到了心的本质的话,就会发现了,在心的本质当中,虽然没有什么用世俗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用世俗的心可以感受的东西,但是有一种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境界存在,存在的是什么呢?就是“了无一物可见”的境界。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看到、可以描述、可以表达。这种境界跟昏迷的状态、深度睡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头脑非常得清醒,状态是非常清醒的。在这种清醒当中,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所有世俗生活当中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内心当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各种各样的念头,实际上都是、完全是虚拟的、虚幻的,它们的真实本质根本就不是实有的。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以后,叫什么呢?叫作“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作“正见”。
“无一物可知”,深深地体会到了,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或者在“证悟”的状态当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知道。
“知”和“不知”,是二元对立的概念、二元对立的观念,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不能说“知”,也不能说“不知”;不能说“见”,也不能说“不见”,真相就是这样的。
没有一物可见,没有一物可知,这就是“正见”和“正知”。我们要“证悟”什么呢?就是要“证悟”这种“正见”和“正知”。
“证悟”是什么呢?就是静下来以后,不是看书,也不是通过逻辑思考,这些都不是,而是静下来往里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跟虚空是一模一样的,内心当中“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如果达到了这样子的境界,是深深体会到的,而不是自己贴的标签。前几天说了,千万不能去贴标签。不是贴的标签,而是发自内心地知道,境界当中确实是没有任何东西可见和可知,深深地体会到以后,这就叫作“证悟”。
惠能大师偈子中的一句话“本来无一物”,充分地表达了“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正知”的意思。“本来无一物”,这是“证悟”的第一点。那么是不是“证悟”的境界,除了“本来无一物”以外,没有别的呢?还有。还有什么呢?
(3)“证悟”的第二点,是要“悟”这样的“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
仅仅是看到了“本源清净”;除了“本源清净”以外,只有“本源清净”;除了“本源清净”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本源清净”不是通过修行变成了清净,它本身就是清净的,修和不修跟清净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觉体圆明”这四个字特别重要,其中“觉”和“体”这两个字,可以合“觉体”一起理解;后面的“圆”和“明”各有不同的内容,一定要把每一个字的内容搞清楚,这样才知道《坛经》有多珍贵。
“觉体”,就是觉悟的本体。觉悟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佛的智慧,是原有的佛的智慧,而原有的佛的智慧就是心的本性、佛性或者如来藏。如来藏实际上就是“觉体”,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我们发现了“觉体”而已,没有别的东西,只是我们发现了心的本性。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觉体”本来就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原来不知道。然后我们通过学习,在理论上知道了每个人的心的本性是佛性,但也只是在理论上、文字上了解,还没有真正地体会。现在通过修行体会到了,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这叫作“觉体”。
我们如果能够深入、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话,烦恼就不是烦恼了,烦恼就是智慧、就是佛性,这叫作“觉体”、觉悟的本体,或者叫智慧的本体。
“圆”,是什么意思呢?是圆满的意思,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智慧。在内心当中、内心深处是非常圆满的、完美的佛的智慧。“明”是什么呢?“明”就是光明,本质是没有任何烦恼的。心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永远都是光明的,这就叫作“觉体圆明”。
(4)“证悟”==见性成佛
前面说“了无一物可见”,叫什么呢?这就叫作“正见”;“无一物可知”叫作“正知”;后面说“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叫什么呢?这就叫作“即名见性成佛”,这就叫作见到本性了。
前面是一个比喻,用虚空来比喻;后面讲,如果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就知道心的本性真的是跟外面的虚空一模一样,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空性。
(5)“证悟”的感觉
“证悟”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条件,不是通过思维逻辑,这是第一;第二个前提条件,不是从语言文字上理解。在这两个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自己去体会、直接去感觉。
领悟、觉悟,不是通过逻辑、不是通过佛经、不是书面的理解,而是自己亲自体会到,体会到什么呢?了达“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
如果不是自己贴的标签,而是自己真正感觉到了,这样的话,都不需要问任何人,自己就可以判定“我开悟了”,这完全是可以的。
当深深地体会到“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就“证悟”了。不管这种“证悟”的层次有多高,但一定是“证悟”了。这完全可以作为“证悟”的标准,作为我们衡量自己有没有“证悟”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最最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这个。
不同的佛经、不同的修法会用很多很多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证悟”的境界,我们一定要抓住、一定要把握住一个标准,这是不能放的。如果在标准上面把握得好,这样的话,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都没有关系的,本质永远都不会错的。
(6)“证悟”的步骤
对于大多数的人,首先要“证悟”的就是这两句话“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然后,再进一步地修行,过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够感觉到“觉体圆明”。“证悟”的时候,有这样的层次、次第。
佛在讲法轮的时候,是分开讲的,为什么先讲般若呢?为什么最后才讲佛性呢?就是因为人在“证悟”或者体会的时候,有这么一种层次和次第。
次第,是针对多数人讲的,像惠能大师等等,他们没有次第,对前面的“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和后面的“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一下子就觉悟了、言下大悟,这叫作顿悟。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不是这样的。先感觉到了、体会到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然后再进一步去修,在内心深处“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的境界当中,又找到了另外一个更神奇的东西,这就是“觉体圆明”;最后的这种“证悟”是圆满的了,是完整的“证悟”了。
(7)“证悟”的方法
佛教讲的方法,跟任何鬼神都没有关系,根本就不是神秘的东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经验。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样让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
首先要把四加行、五加行一步一步修好,把基础打扎实;然后祈祷上师,对上师、对法特别有信心,通过这些方法去穿透心的表层。突破这种层面后,就可以看到真实的心的本质。包括大圆满、大手印都是这样的次第。
体会到“了无一物可见”和“无一物可知”,不是很难的,但是要巩固下来,或者是继续发展,这些是比较难的。
初步“证悟”以后,要巩固“证悟”的境界,不仅仅要巩固,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必须要有耐心,精进才可以。
(8)“证悟”的误区
存在很多误区,禅定感觉特别好的时候,似乎很像这“了无一物可见”六个字的内容。禅定状态特别好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没有什么表达的东西、很平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不能、千万不要把这种感觉、这种禅定的平静感觉,当作是“证悟”的境界。
不要弄错了,如果有一点点禅定的感觉,就自以为“证悟”了,到处宣扬“我证悟了”,这种人不可能是“证悟”的。
在佛教传统上,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所有真正“证悟”的人,除非有特殊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不会说自己“证悟”了,都是很谦虚的,谦虚是佛教的传统价值观。
自己打坐明白了,就可以了,不需要给别人讲,默默无闻地修行,这样子的话,修行就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如果根本没有“证悟”,即便有了一点点“证悟”,就四处宣扬,这样子的话,就会有障碍。即便是有了一点点的觉悟,从此以后就会停滞不前。
“证悟”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自己修的。
(9)“证悟”对现实生活有什么用呢?
“证悟”了以后,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内心的所有烦恼,而慈悲心、出离心就会逐步地增长,并且对所有众生产生了更强大的慈悲心。
A精神上的痛苦会消失:一看烦恼的念头,就会看到念头的本质,当下念头就消失了;即使不消失也没关系,但它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B肉体上的痛苦会消失:“证悟”的人生病的话,会不会有疼痛的感觉呢?有,疼痛的感觉会有的,跟普通人差不多。再继续修,通过修行的力量,就能对肉体产生作用。当内在“证悟”的力量逐步逐步强大时,就开始控制、能够控制肉体的疼痛。修到这种状况,对肉体上的疼痛,我们也就不会怎么怕了。
C一切痛苦会消失:再继续修,对于最后生老病死、轮回当中的一切痛苦,根本就不在乎了、无所谓了、根本不怕了。
D解脱:用佛教里面学到的这套方法去面对以生老病死为主的、生活中的一系列痛苦,使我们真正地摆脱痛苦,这就叫作解脱。解脱就是过去是什么样子生活,现在还是这样子生活,但是内心不一样了。佛佗教了我们面对的方法,那么世俗的任何痛苦都不是痛苦了。
E弘法利生:不但我们自己不怕生老病死了,而且我们会产生非常强大的愿望让其他人也不怕生老病死,这就是佛教讲的度众生、自利利他。这是我们大乘佛教的初衷,是确确实实的目标,绝对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想法。
F“大乐”境界:真正的幸福都是来自于慈悲和利他,从此以后,第一,对生老病死的畏惧、恐惧消失了;第二,生活琐事带来的所有烦恼全部消失了;第三,有了非常强大的智慧和慈悲心,以及利他心。这样的人生第一是幸福快乐的,第二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境界叫作“大乐”
(10)“烦恼即菩提”
菩提心的本质和出离心的本质,跟杀盗淫妄的念头的本质,都是清净的,在本质上没有好和坏。烦恼的本质永远都是佛性。它们坏在哪里呢?坏在它们的表面不善、会造业,但是它们的本质不坏。
如果永远都停留在烦恼的表面层次上,把烦恼当作烦恼,这样的话,烦恼永远都是烦恼,不可能是佛性、不会是智慧。如果不能突破表层,一直都停留在表面的范畴,那么只会轮回了。
如果能够深入、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话,烦恼就不是烦恼了,烦恼就是智慧、就是佛性。
(11)大乘显宗、密宗一直都在重复一句话,没有“见到”任何东西,是最殊胜的“见”。
“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本来无一物”,是《大般若经》、《金刚经》,还有《心经》,第二转佛经内容的浓缩版;“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是讲第三转的佛性。
《坛经》不仅仅是讲空性,它还讲了佛性,是“他空”中观的见解。
5、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六祖大师说:“这位大通和尚讲的固然非常好,但是他存在一种知见,空方面的见和空方面的知,所以,你没有完全通达心的本性,我今天用偈颂的方式来为你讲直指心性的窍诀。
6、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见任何一个法,这样的境界还存在着无见,这种无见相当于乌云遮蔽了太阳的光明。
单空也是一种遮蔽,完全遮蔽了你通达心的本性。《大宝积经》“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如果思维一个空法,这样的凡夫住于邪道,因为空法完全遮蔽了你通达心的本性。
7、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如果你安住于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的无有可知的知见中,这还是守护着一个无知的空法,就像太空中产生闪电一样——虚空无有边际,划过闪电也是一种障碍。本来虚空是一无所有的,但是如果再闪电,那么无有中也产生所缘的一个法了。同样,一切万法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还存在不知的法,这也不合理。前辈大德们在禅宗中其实根本没有单单讲一个空法。
8、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这样的知见突然生起,而错认为是最究竟的境界,是不合理的。如果错认为它是真正的明心见性的话,那什么时候能解得方便法门或者现见智慧呢?如果我们把无知、无见认为是最究竟的境界,那什么时候能真正通达万法的本性呢?
9、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你当下应该明观自心、通达自性,此时你的如来藏的大光明自然而然会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
当下安住的时候,并不是单单的一个空性,空性和光明无别的境界可以显现。这种显现在佛经中也有,就像《大宝积经》中讲:“离诸分别故,获大法光明,诸法无性故,光明亦无性。”因此说显宗中也宣讲了类似密法中的明空无二的境界。也就是说:当你安住时,当下认识本性——本体上是空性,自性上是灵光显现。灵光就是指光明、智慧。
我以前看过一段百丈禅师的教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讲的就是心性光明自然流露就和真佛没有什么差别的道理。
同样,密法中讲当光明现见的时候,没办法用文字、分别念来表示,它的本体也无法言诠。密宗中的有些教言中说,通过观虚空见到光明,实际上这是如来藏的一种反射,以这样的一种窍诀来修持;而禅宗中,是当下了悟、明心见性。
10、“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无端生起无见之见、空知之知,带着一种无理由的无端知见,有执著地求菩提,就还是存在着一个要开悟的念头,这样怎么能超越无始以来的迷惑呢?其实心的本性本自具足,只不过随着狂乱的心向外漂泊而始终没有找回到传承祖师的“屋室”中来。
众生茫然地时而堕入断边,时而堕入常边,一直没有处于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中。如果懂得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因为是光明的缘故,不会堕入断边,不是单空;因为是空性的缘故,不会堕入常边,常有之法本体不空。
一些证悟的境界是通过心灵才找到心的本性。但从字面上看,智常禅师的这个偈颂否定了用执著的心希求菩提。自性觉悟的根源本体本来是光明的,但是随着分别念往外迁流,没有回归,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本体。从反体的角度而言,我们内心的王子已经在自己的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认识而已,认识以后便不会堕入两边,一定会趋入正道。
11、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你观自己的本心,不要在外面著相,法没有四乘,只是人的心有各种不同的差别。在法的本性上没有大小乘之别,只不过是人心来安立的,一旦我们的分别念灭尽,所有的乘都没有。
12、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见闻转诵,是小乘:目见耳闻、传诵经典,很少观修,是小乘法门。
悟法解义,是中乘:不但是听闻,佛法的真实意义也完全能了解和领悟,这叫做中乘法。
依法修行,是大乘:不但是了解、听闻,还有修行,这叫做大乘法。
这种逐层递进与闻、思、修的次第差不多,听闻叫做小乘法,思维、了悟其中的意义叫做中乘法,不但闻、思还要不断去修行,这叫做大乘法。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最上乘法是什么呢?通达万法的本性、通达本具的自性光明,这种光明具足的本体没有任何贪嗔痴等烦恼的染污,也没有各种有无是非的相,这些全部都远离了。
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所谓的一无所得也并非单空,而是最上的一无所得,这叫做最上乘。
13、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所谓乘的意义并不是在口头上说的,而应该是在修行上。无论是小乘、大乘还是密乘,对修学者来讲,具缘的那一乘就是最上乘。比如说有些人与密法没有缘分,但是与小乘法很有缘,对他来讲小乘法就是最上乘。
你自己修吧,不要问我。自己不看书,每天拿一个纸条到处去问干嘛,你到大通和尚那里也没有开悟,到我这里也天天都问我,不要再问我。在一切时中自己观修,自己知道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