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1[3-3]

创建日期:2022-11-11

  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1[3-3]

  今天我们这个课就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去理解一下这几个字,字不多,全部加起来的话,可能也就一两百个字,就这么多个字。下面还有内容,我们还没有讲完,仅仅这里面的内容,真得是非常非常的丰富了,而且对我们未来真正的修行,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个里面已经讲了,我们未来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什么样危险的地方,有什么样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误区,都讲了,而且什么是正确修行的境界也讲了,非常有意义。

  我觉得《坛经》的这些字,尤其是这个敦煌版,应该是六祖惠能大师自己亲口讲的,没有其他人后增的文字,所以文字不多,但是每一个字里面,都有非常非常深奥的意义,特别特别有意义。

  其他的版本虽然有一部分不是惠能大师亲口讲的记录,但是后来很多禅师们的境界,并不低于惠能大师,所以他们增加的这些文字,有些时候,对我们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大家不要以为,除了敦煌版以外,其他版本因为有很多其他人的想法,所以观点不正确,不是这样子的。虽然有其他人增加了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增加的内容,至少我现在读的这些当中,还没有发现一点不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本意,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今天我们这个课就讲到这里,明天还要接着讲。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了,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在这个二十分钟的时间中,大家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提问,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交流。

  提问者:顶礼上师,首先下面是几个网络的问题。第一个,如果说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影,那为什么我们会投影上师讲的空性法门那么殊胜的真理呢?

  上师答:为什么投影当中有这么深奥的内容,是吧?是这个意思,应该是这个意思。

  提问者:是。

  上师答:我们投影出来的画面,正好是跟这个空性是相反的,因为我们投影出来的画面不对,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这个空性。如果我们没有投影出这些画面,那么就已经证悟了。

  这个深奥的空性,是在我们投影出来的画面的背后,深藏在这个投影画面的背后。我们投影出来的画面,正好遮盖了真相,所以我们不明白这个深奥的空性。

  我们这一次是不幸中的万幸,有机会接受了佛法的教育,知道了一点点这些内容。否则的话,永远都不会知道,就象被蒙在鼓里面,永远都不知道。

  无明的这种设计,和这种欺骗手段,完全是天衣无缝的,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像爱因斯坦这种人,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活在什么地方。

  提问者:下一个问题,请问上师,上师说:空心坐是阿赖耶识的层面,那么,是不是从空心坐的状态继续修行,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证悟?

  上师答:当然可以了。如果他当下的状态还不是证悟,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上,然后在这个阿赖耶识的层面上,再进一步地坚持修行的话,当然有一天他有机会脱离阿赖耶识的层面,进而正式地进入般若智慧的层面,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但同时也有可能,他永远就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上,没有什么进步,这个也有可能的。

  这要看他的修法,比如说修前行,修四加行、五加行,还有对佛法的信心,要看这些方面的状况。他是一直都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还是可以进一步地进入智慧的层面,这个要看他加行方面的修法状况。是要看这些的。

  (师翻手中书)是的,刚才讲的这句话,我在这个里面找一个东西出来了。

  当时六祖惠能大师在后院干活的时候,他写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偈子。当时很多的修行人都特别特别的惊讶,一个像惠能这样不识字的人,竟然写出一个这么深奥的东西,于是轰动了整个寺庙。

  五祖弘忍大师看到了这个偈子,觉得有一些人可能产生嫉妒,可能去伤害惠能,所以他把鞋子脱下来,把这个偈子擦掉了。弘忍大师说:“他也没有证悟”,“这个人也没有证悟”,其实弘忍大师是知道什么情况的。

  后来,弘忍大师去找惠能,问惠能:“米熟也未?”,就是说,米熟了没有?

  惠能大师回答:“米熟久也”,就是说,这个米已经成熟了。

  比如说,用藏传佛教方法的话,用什么方法让米成熟呢?那就是修四加行、五加行的方法让它成熟。这个时候弘忍大师问:“米熟了没有?”,就是说,你差不多了没有?修加行了没有?四加行修完了没有?(众笑)

  如果这个时候惠能大师说:“米还没有熟,我只是修了一个数量而已”,要是这样的话,弘忍大师肯定是没办法传了。惠能大师不是这样子,说“米熟久也”,米已经成熟很长时间了。惠能大师的回答就是这样子,米已经熟了,不但是米成熟,而且熟了很长时间。

  然后,当天晚上,五祖弘忍大师给他讲《金刚经》,他是真正地证悟了。什么时候证悟的呢?这个敦煌版里面没有讲《金刚经》的哪一句话让惠能大师开悟了,里面只是说,惠能大师听了《金刚经》就证悟了。

  在其他版本里面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惠能大师开悟了。对,大家都能背,非常好。但是刚才也讲了,这是“迷人口念”。(众笑)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都像惠能大师这样的根基,那我们也很想证悟,又没有惠能大师这样的资本,那我们怎么办呢?那你就修四加行、五加行;通过修四加行和五加行以后,你就可以成熟了;成熟了以后,再修禅宗或者大圆满,你就可以证悟了。

  刚才说到,他现在是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以后他能不能进一步地证悟呢?虽然目前是阿赖耶识的层面,但是通过修四加行、五加行,也可以成熟;成熟了以后,也可以按惠能大师的这种方式证悟。

  如果禅宗的修法,给它配一个四加行、五加行的话,我觉得特别特别特别有意义。这样子的话,虽然有一点杂,(众笑)不太纯正,但是确实有帮助。

  比如说,我们把一些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组装在一起,最后变成一种工具、一些什么新东西一样。尽管这是一个杂牌,不是一个很好的品牌。

  把禅宗的最后境界跟密法的前行两者结合的话,虽然是一个杂牌的修法,但是作用确实很好。因为像我们这样的根基,就需要有杂牌的修法(众笑)。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非常纯正的根基,那就不需要了,直接用禅宗就可以开悟了。

  刚才这个回答,就是说,如果他再进一步去修的话,他就可以证悟了;如果他没有进一步去修这些四加行、五加行的话,由于他本来就是不成熟的状态,再修这个阿赖耶识,那么他永远也就是不成熟的状态,没有什么进步,是不会证悟的。

  这刚才这个问题,你重新再说一遍,忘了。(众笑)

  提问者:好的,下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请问上师,修行静坐时,什么样的因会导致空心坐?修行时需要注意什么才可以避免空心坐?

  上师答:首先第一个,我们需要一定的闻思。比如说,我们修禅宗的话,就要学习这些,知道有一个这样的误区,有一个危险的地带,不能走错路、弯路。不仅仅是弯路,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路。

  另外第二个,如果学大圆满的话,刚才讲过了,大圆满有很多很多辨别类似东西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阿赖耶识跟法身的辨别方式,还有意识和智慧的辨别方式。有很多这样辨别的方式,我们先去学习这些东西。学好了以后,用这些辨别方法,审核自己的境界,它是对或错?它是阿赖耶识还是法身?这样子的话,就可以脱离误区,可以不走这些错误的路,这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第三个更重要,我们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比如,修禅宗的话,必须要找到禅师。开悟的人就叫作禅师,开悟的人就叫作上师。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善知识来指点,这样的话,我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境界;否则的话,理论上我们虽然都可以学,这些空心坐和证悟、还有大圆满的阿赖耶识和法身的辨别,但是要把这些东西,落实到自己的境界,或者自己的体会上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分辨不出来的。所以最好是有上师指点,这是最关键的。

  提问者:好的,感恩上师,下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怎样辨别自己是落在了无记空,还是证悟了真正的空性?

  上师答: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直接辨别的方法。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境界在短期之内,是有一点点分不出来的,为什么分不出来呢?

  如果我们证悟后再回头看的话,这两个境界真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区别。这个时候自己就知道,原来这两个境界有这么大的不一样。

  只有你走到这个证悟层面的时候,你才有机会回头看;现在还没有证悟,即根本没有往上走,那么前面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往回看?没办法往回看的。

  只有你过了这个阶段以后,才知道这两个境界有很大的不一样,这个时候一点都不难辨别两者存在的很大区别。当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这两者的区别就很难分辨了。

  因为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全部都靠文字语言的表达来辨别,而文字和语言是没有办法很准确地表达的。其实龙树菩萨说的是对的呀,他说没有办法表达,真的是没有办法表达,最关键的时候更是很难讲清楚。所以说我们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这两个境界要在当下就辨别得很清楚,这是很难的。

  应该这样子讲,直接地辨别是很难的,但是当你走过了以后,回头看时,两个境界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刚才已经讲了,不说了。

  另外有一个间接辨认的方法,这是什么呢?

  这个“空心”,刚才我们讲的“空心不思”中的这种“空心”,你如果在这种状态中修了十年、八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是心非常平静而已。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自已对佛法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什么增长,这就说明我们不是证悟空性了。

  这就是说,心虽然很平静,但是通过很长时间的修行,这种境界没有什么提升的空间,就一直都是一样的;并且出离心、菩提心,也是一直都是一样的,反而有些时候还有点衰退。那么这种状态,一定是“空心不思”的状态了。

  再者,如果是证悟的空性境界的话,比如说,我们上半年修的体会跟下半年不一样----如果你很用功地修的话----这一年的体会和明年也不一样,体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强大。而“空心不思”,他即使修了十年、八年,刚才讲的,也是没有什么提升空间的。但是智慧是有提升的空间,有一地、二地、八地、十地,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会越修越清楚。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修法的时候,自己的出离心、对上师三宝和对法的坚定不移的信心,还有对众生的慈悲心,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增长,那么这样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很正确的辨别方法。

  现在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请问上师,您在课程里说,中观一破到底,但揭示不了最终的实相,那我们还有必要学习中观吗?

  上师答:学中观主要的好处是什么?它可以否定我们所有的执著,这些执著它都可以推翻。比如说,我们对自我的执著,对外面这个世界的执著,通过中观的推理方法,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原来真的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原先的想法都是错的。中观很直接地让我们体会到这些,所以学中观当然有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证悟的一个前提条件。

  比如说,以前很多地方是被森林覆盖着----地球上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很大的----后来人们把森林砍掉,在这些地方种上庄稼。如果不砍这些森林的话,那么怎么去种地呢?没办法种地的。所以,首先我们把这些各种各样的执著全部推翻,然后再说本性是什么,修行的次第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学中观很有必要。

  提问者:感恩上师。

  上师答:好,谢谢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六祖坛经》,我没有《坛经》的传承,而在藏传佛教,我们讲的所有东西,都是有传承的。

  虽然我没有《六祖坛经》的传承,但是我今天给大家讲授《坛经》,一方面找了一些《坛经》本身的文字作为解释依据,另一方面用大圆满、大手印和其他中观和般若的佛理作为解释依据,所以我觉得在内容上面,不会有太大的错误。

  虽然没有传承,但是我们学了《坛经》,这是有功德的。我们刚才讲的《坛经》和佛经当中说,单单念《金刚经》都是功德无量的,那我们讲、听、学佛经更加得有功德了。

  那这个功德,我们要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我们发愿以我们的功德,让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最终所有众生能够成佛,我们发这样子的心,大家一起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因为大脑库存只有宗宝本《坛经》的信息,所以初听师课,一时上蒸“空性之无来无去”,成了“迷人”。

  2、去图书馆找到一本最近出版的敦煌版《坛经》,即:

  《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按此书义,敦煌版最原始的写本、抄本、原本有N(7)种;现代校勘本也有M(5)种。

  李本以学术角度确定的经文,与师板书的经文,基本相同,但有个别字不同,其中部分差异在李本中有说明,也有部分差异没有说明。

  按“愿解《坛经》真实义”的定位,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了,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标准经文。将师课中所及《坛经》的内容,先找到在敦煌版的区位,进而找回在宗宝本的区位,以与大脑库存的宗宝本《坛经》信息融合,感觉下落“世俗之有来有去”,总算平息了分别念中执著的强迫症。

  3、李本区位的主要说明:

  “七、分段分章基本依铃、郭、杨本,以方便读者;”

  “八、此次修定,为每章增加了一个标题,以便初学者;”

  4、“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4、1------2惠能家世与求佛

  家事与初听《金刚经》,内容基本与宗宝本相同,文字大不相同。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PK 惠能一闻,心明便悟

  “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PK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4、2------3求法遭斥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PK 不求余物,唯求佛法作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PK 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佛性有何差别?”=佛性有何差别

  4、3------8惠能呈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PK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非台PK 无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4、4------9五祖传法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PK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4、5------11大廋岭惠顺受法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PK

  能于岭上,便传法惠顺。惠顺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惠顺即却向北化人。

  4、6------25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PK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4、7------26万法与自性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PK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由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若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4、8-----29论入般若三昧

  “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

  PK

  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

  4、9------35功德与福田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PK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著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无功德,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真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4、10------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PK 一时没找到相似内容。

  4、11------碓坊机锋

  “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PK 一时没找到相似内容。

  5、模仿已看过的道友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1[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