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念无相无住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3
3、10无念(第五+七+八课)
3、10、1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第五课)
眼睛可以看到世界,耳朵可以听到世界,其他感官也照样可以感知世界,但是我们对世界没有执著,即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世界还存在着,但是烦恼痛苦不存在了。证悟以后,用眼睛看时,实际上是用智慧在看;用耳朵听时,实际上也是用智慧在听,智慧无处不在,是“遍一切处”。智慧“不着一切处”,是不会执著某一个地方的。
没有证悟之时,我们把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所以它就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而证悟了以后,我们对它的态度不一样了,尽管世界依然存在,但是它不再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悲伤、痛苦了,而带来无漏的快乐。不要以为,证悟了以后,就变成像木头人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世俗的物质,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以后,让我们得到了一点点低层次的快乐。而证悟了以后,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更有意义的快乐和幸福。
比如说,没有证悟之时,我们对某一个人特别不满,每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心里特别不高兴、愤怒,以仇恨的心去看这个人。有一天我们打坐的时候,真的证悟了。那么证悟了以后,还会看到这个人的。但是昨天还没有证悟的时候,跟现在已经证悟的时候,看到的人就不一样了;这不是因为这个人的变化,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由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尽管这个人依然存在,但是痛苦或者仇恨不存在了,以什么东西代替了呢?是智慧和慈悲替代了痛苦和仇恨、抱怨。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讲的是智慧见解,“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讲的是智慧行为,就是把智慧的见解“用”到所有的地方,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会用到这种智慧。这种境界,就是证悟之后的“无念”境界。比如一个人打坐的时候证悟了,这就有了“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的智慧。因为他有了证悟的智慧,所以就能把智慧应用到生活工作的所有地方,不会有执著了,这就是“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了。
3、10、2无念者,于念而无念。(第七课)
在念头冒出来的当下,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念头是空性的、不真实的、如幻如梦的。这就是“于念而不念”,这叫作证悟。证悟的时候,对念头的本质能够看得非常清楚。念头的本质就是“无念”,心的本质就是无心。
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有念头”和“没有念头”有一点区别。我们修四禅八定的禅定,会在“有念头”和“没有念头”之间作取舍,希望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杂念,让心平静一点。只有这一点点区别,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有念头”是有执著的,“没有念头”同样也是有执著的,本质没有区别。
但是证悟了以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平静了,“有念头”没有什么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证悟的人感觉到的、领悟到的是什么呢?不是“有念头”和“没有念头”,而是“有念头”和“没有念头”的本质。他证悟到有念的本质和无念的本质,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所以对他来讲,无需取舍“有念头”或“没有念头”了。
禅宗的“无念”,大圆满的“无念”,或者大手印的“无念”,是有念头的,但是能够把念头的佛性本质看得清清楚楚,也就是“通流”。像光线能够穿透玻璃等透明的东西,证悟的智慧能够穿透一切法。我们的心证悟了万事万物都是如幻如梦的,没有任何可以执著的东西。有执著,就停滞不前;没有执著,就通达无碍,这叫作“通流”。
3、10、3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第八课)
“染”,就是当眼睛看到一张桌子的时候,没有证悟的人的心里就想着“一张桌子”,这个当下已经被“染”上了。被什么东西“染”上了呢?就是执著。因为有执著了,所以被污染了,已经默认这是真实的一张桌子,这就叫作“染”。
“不染”,就是说,证悟的人眼睛能够同样看到一张桌子,但是意识中不会当作一张真实的桌子。证悟了以后,虽然有“一张桌子”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是没有执著的,这就是“不染”。“不染”就是自解脱、自已解脱、自然解脱。
“无念”就是说,对每一个外境,无论是眼睛看到的,或者是耳朵听到的,或者是意识所想象的,对所有的外境,不产生念头,或者执著。这个地方讲的“念”,不仅仅是指意识的念头,还指执著。
“无念”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虽然有念头,但全部都是没有执著的念头,这叫作“无念”。这种“无念”绝大多数都是出现在,修行人从打坐无我的境界当中出来了以后,处于日常生活状态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念头,但是这些念头是没有执著的,所以这可以叫作“无念”。有念头,但是没有执著,这是“无念”的一种理解。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入定的时候,没有任何念头。达到菩萨一地以后,就是非常标准的“无念”了。如果普通人还没有达到菩萨一地的境界,但是证悟了,那么进入证悟的状态、停在这种状态当中的时候,确实是没有任何念头的,不仅仅没有执著的念头,连不执著的念头都是不存在的。这种状态没有任何的念头,慧就是定,定就是慧,只有非常纯正的、纯洁的佛性,这是最标准的“无念”。在大圆满里面,这个就叫作“赤祼的觉性”。
这两种状态都叫作“无念”,都是“于一切境上不染”,没有“染”就没有执著,所以叫作“无念”。
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对外境是没有念头的;在昏迷的时候,对外境也是没有念头的;在寂止禅定非常平静中,没有意识的波动,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念头。这些状态都是“于一切境上”没有念头,它与“于一切境上不染”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
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昏迷的时候、禅定的时候,都有对阿赖耶识的我执。所以这些时候,虽然“于一切境上”没有念头,但是有执著;而“于一切境上不染”,是没有或者有念头,但是没有执著。
3、10、4无者,无何物?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第八课)
“无”,就是从二元对立的见解当中产生的尘劳、烦恼都不存在了;“念”就是“真如”,而“真如”就是佛性、佛的智慧,所以“念”就是佛性。证悟了“真如”的时候,也就是证悟了心的本性的时候,叫作“无念”。
六祖讲的“无念”,不仅仅是没有念头、不仅仅是停止念头,而且是证悟了“真如”、证悟了佛性。为什么“念”就是佛性呢?因为佛性是“念”的本质。“念”指的是念头的本质,而念头的本质就是智慧。
3、10、5无念:证悟了心性时的心不染
1、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第五课);2、无念者,于念而无念(第七课);3、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第八课);
4、无者,无何物?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第八课);5、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第八课)
总之,“无念”这么一个词,有正确和错误的两种见解,错误的“无念”是什么呢?就是“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所有的念头都断绝、停止了。这种状态,顶多只是一种寂止。
正确“无念”的状态,是证悟了心性、佛性、真如的境界;有念头或者无念头时,都没有执著。而有执著时,不管有念头还是无念头,都是“无念”的误区。
“念”,有时指意识的念头,有时指执著,有时指真如。与“无”搭配时,随语境而释。
3、11无相
1、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第七课);2、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第七课)
证悟的时候,所有的“相”都在,眼睛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相”,耳朵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相”,内心也可以想到很多很多的念头“相”,但是“于相而离相”,对“相”的执著没有了。完全通达了一切“相”皆是如幻如梦的,本性都是不存在的。眼睛看和不看、耳朵听和不听、心里想和不想,都无所谓了。
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只有证悟了以后才是这样子的。实际上这是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眼根、耳根,看得到、听得到,但是自解脱了,没有任何执著了,为什么没有执著呢?就是因为证悟了,通达了所看、所听都是如幻如梦的空性本质,这叫作真正的证悟。
如果眼睛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感官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相”,难道就是“离相”了吗?不是,没有“离相”,根本不是证悟,“看心看净,不动不起”,就是这种“相”。
佛教讲的“离相”、“放下”,不是逃避的意思,只要有感官,就会有“相”,这是没有办法逃避的;是面对的意思,怎么面对呢?如果用无明面对世界,那么世界就会带来烦恼。如果用智慧、用菩提心、用慈悲心面对世界时,那么世界带来的是幸福、快乐、满足。
精听慈诚罗珠堪布《坛经》小结(8,证悟的状态)
3、12无住
1、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第七课);2、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第七课)
“不住”的意思,就是不执著。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住”的,本来就是“不住”任何的法,因为心的本性是佛性,佛性不会执著任何东西。
3、13无念+无相+无住(第七+八课)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第七课)
为什么要修“无念”呢?目在不就是“无住”吗?要断除烦恼,就是要能够看到世间好、坏、善、恶的空性本质,能够感觉到这些都是如幻如梦的,也就不会产生仇恨、抱怨的烦恼了。这就是要达到的最后目标,“无念”的作用就是“无住”。
如果能够进入“无念”的状态,那么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无住”的状态。为什么呢?“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敦煌版),就是对任何东西没有执著,这叫作“无住”;而“无念”也是对任何的东西没有产生执著,叫作“无念”,所以“无念”自然也就是“无住”了。
如果有“住”,那就有“染”;若念头有“住”,“住”于任何东西,那就是被“染”了。如果“无住”,那就“不染”。“于一切法上无住”,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那么这种“无住”,实际上也就是“无念”,即“于一切境上不染”,两者是一个意思。
这种“无住”和这种“无念”,自然是离相,不执著任何外境的相,所以也是“无相”。
“无念”、“无相”、“无住”这三种境界,只要做到其中的一个,实际上,其他的两个,也就已经包含在这个当中了。这三种境界,本体是一个,只是讲的角度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只要证悟了、明心见性了,在当下一瞬间的证悟当中,就已经有了“无念”,也有了“无相”和“无住”,这三种境界都已经有了。六祖为了全方位地讲解证悟的状态,所以就分“无念”、“无相”、“无住”三个方面来讲。
3、14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第八课)
这跟大圆满的讲法一样,虽然大圆满在中间还有其他两个内容,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
“真如”是什么呢?“真如”就是佛性、佛的智慧。而佛的智慧或者佛性,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念头的本体。每一个念头的本体,就是“真如”。
念头是“真如”的作用,而“真如”的作用是什么呢?在世俗生活中,念头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思考,这种作用是谁的作用呢?就是“真如”的作用,因为念头的本质就是“真如”。
因为世俗领域属于无明的地盘,所以没有证悟的人看不出来念头的本质,只能够看到念头的作用。而在胜义谛,或者是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没有念头的位置,用不上念头。
只有穿透念头的外表,才能看到念头里面的、深处的智慧部分。没有证悟的人的念头,没有穿透力,只能看到表层的情绪;但是念头的本质是“真如”,“真如”的穿透力是很强的,如果我们能够用得上“真如”的话,就可以用“真如”去证悟了。
“真如”是“所证悟”?还是“证悟者”?在语言上,我们可以讲:用“真如”去证悟。但是实际上,“证悟者”和“所证悟”,都是“真如”自己,没有别的东西,是自知自明,自己证悟了自己的本质,这叫作证悟。这是很深的体悟,非常深奥。
没有证悟的时候,用语言、用思维去讲“真如”,是非常复杂的。越复杂,离本质就越远。文字越多、思维越多,就离“真如”越远,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是念头没有办法思考的。对念头不能思维的东西,附加了很多的念头,那么肯定是离“真如”越来越远了,而不会越来越近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去体会,直接去证悟自己的本性,一下子就明白了。体会到以后,就很容易、很直接地感觉到“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句话的意思了,非常容易知道,每一个念头的真正的本质,就是智慧。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是特别有意义的,说是“特别有意义”,怎么样“特别有意义”呢?在语言上只能这样子说了。我没办法把念头的“真如”部分,拿出来给大家看,只有自已去悟了。《坛经》的文字表达是非常到位的,在大圆满当中,也用了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