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9下-22上课愿菩提心小结(1-2)
前行备忘录19课3发殊胜菩提心笔记
1、(二)发殊胜菩提心
【第二、发殊胜菩提心。发殊胜菩提心包括本体、分类、发心方法三个部分。】
2、【其一、菩提心的本体:具备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就是发菩提心的本体,正如补处弥勒菩萨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第一个条件或第一层含义就是心想: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以悲心缘众生。后一个条件或后一层含义就是心想: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而获得珍贵的圆满佛果,这是以智慧缘正等菩提。具全这两个条件,必须具备既不杂有只想到众生离苦而没有想到获得佛果的一般悲心,也不杂有没有缘众生痛苦而只是想到要获证佛果的慈心这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
菩提心的本体=悲心缘众生+智慧缘正等菩提=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以悲心缘众生+获得珍贵的圆满佛果,这是以智慧缘正等菩提
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悲心缘众生+智慧缘正等菩提)+行菩提心
3、2.菩提心的分类
(1)依补特伽罗心力分为三等
【其二、菩提心的分类:依靠心力的差异有三类,这三类在以悲心缘众生的条件上没有差别,而是在后一个条件(以智慧缘佛果)上安立的,】
菩提心=一个是我先成佛,再救度众生+一个是我与众生同时成佛+一个是众生先成佛,我后面成佛。三者只是心力不同而已,菩提心之上没有什么区别。
【一是希求我先成佛,这是大希求或者如国王之发心;】
因为国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先要让自己的一切都圆满之后才想到自己国家的子民。
【二是希求我与众生同时成佛,我不先成佛不把众生遗留在后一起成就佛果,即是如舟子或妙智慧之发心;】
比如一个人开船到对岸的时候,船主和船上的客人会同时到达对岸,这种发心般称之为中等心力之发心。
【三是我从无始以来一直在作意自利、牟取自利停滞不前,导致漂泊至今,如果仍旧牟取自利,那必然无有尽头地漂泊下去。所以现在不管我何去何从,先要将一切有情安置在圆满佛位,我不管获不获得佛果都可以,以珍宝菩提心降伏作意自私自利的这个妖魔鬼怪而希望其余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无喻之发心或如牧童之发心。所有的比喻都简明易懂。】
这种的心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堪布昂琼说,后两者,尤其像牧童之发心,就叫做不切实际之发心,一种狂言之发心,就是说初习者的心力并没有达到这一点。初行者应该依靠前面国王之发心和舟子之发心,来逐渐成办后面牧童之发心。
前行备忘录20课1菩提心生起之法+违品笔记
4、当前很多人在树立安住调伏妄念的时候,不管妄念如何起现,只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就叫安住调伏妄念吗?当然不叫,这就叫妄念之规律。所谓的安住调伏妄念,是讲解四大解脱——裸露解脱、自我解脱、显现解脱和本来解脱,本来解脱空室入盗、显现解脱遇见熟人、自我解脱蛇结自解等等。平常修得怎么样呢?是否仅仅停留在伺察意之上?若是的话,我们的见解永久站在意念改造之中,很难达到远离戏论的见解。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些过失,我们需要了解剖析、直视和安住,在使用当中,根据各人的根机修学相应的法更实际。所以,先要从剖析调伏妄念入手,不要把剖析调伏妄念看得太低。
5、(2)依地道的界限分四类①胜解行发心
【按照地的界限来分,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称为信解行发心,因为尽管相续中生起了真真切切的世俗菩提心,可是对于胜义菩提心,只是以总相的方式理解或领受,而并没有现量证悟,为此叫做胜解行发心。】
胜义菩提心并不是了知,也不是觉受,而是证悟。用禅宗的话来说,它并不是文字般若,也不是观照般若,而是实相般若。
在资粮道与加行道当中的胜义菩提心,虽然禅定有所进展,相对来说已经具备相似明空不二、悲空双运之见解,但相似仍旧含有意识造作。
在行持这种禅定的时候,先发世俗菩提心,再进入禅定当中,那么后面的禅定和前面的菩提心是否有直接的关系?还是分为两个阶段,前面的菩提心是菩提心,后面的等持是等持呢?当然不是,在相似悲空双运的见解当中它本身就是一种菩提心。
在资粮道与加行道当中,即便具有一些禅定,也是一种领受,而并没有现量证悟见道,就是还没有证悟到登地菩萨般的大觉第一入定之见解,所以这时候的发心称之为胜解行发心。
密宗菩提心=不了义之菩提心+相似了义之菩提心+了义之菩提心。
相似了义之发心,就是我们所讲解的资粮道与加行道当中的禅定。
仅仅停顿在一种断见之上,就是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五根已经遮止,当时自己感觉到此时的状态当中仍旧还有一些明了,但这种明了是非常非常愚昧、非常非常迷惑的,只不过自己感觉到稍许明了,从明了的角度来说,它是非常非常迷惑的,这就叫做断见。我们可不能把它当作是出世间的胜观之禅定,这个禅定当中无法树立悲空之见解,虽然当时有些明了,但是这个明了相对遍知大悲周遍之明了,仍旧是一种断见,仍旧是一种单空,一种空性迷惑的状态,也叫无记状态,可不能把它当作禅定。
初次开始进入禅定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只要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境界,就觉得很满足了,那么,你行持这种等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由于世间烦恼太重,临时依靠这种禅定来消尽烦恼,而达到一种平等之状态,若仅仅为了这一点的话,那已经实现你的目标了,可以了。但是我想,我们在座的弟子,行持善法乃至修学等持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但是离解脱的距离还差十万八千里,非常遥远,绝不能这样去行持。
6、八识辨析第八识
有一些弟子问:“从文字上面八识应该算有所了解,但是境界上面的八识仍旧觉得有些迷惑,能否细致讲解一遍?”
当然可以,我们今天就讲等持。第一、平常起现烦恼的时候,从细变粗,也就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而逐渐变成为第七识末那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境界,五根已经遮止,五根已经不起作用了。就像很多人说,当他开始入定的时候,眼睛已经起不了作用了,什么都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一点声音,感觉自己在稍许的明了当中安住。但是怎么在这种明了当中安住的呢?实际当中仍旧是像酣睡和闷绝状态般,说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的,这个不懂,进入入定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纯粹就是第八识。把第八识用词句来比喻的话,就如同酣睡和闷绝状态,比如说昨晚上你睡得非常好,一觉就已经天亮,这个过程完全没有梦境,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这就叫做酣睡状态,为第八识。要不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头上挨了一闷棍就昏倒在地上,当醒来的时候,也不知道晕过去了多长时间,这就叫闷绝状态,也就是第八识。
现前很多行持禅定的人说,平常打坐的时候,几个小时突然过去了,但是并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这一段时间里既没有烦恼,也没有什么痛苦。是的,这就叫做第八识,它是一种无念状态,依靠这种无念的力量,可以暂时压住烦恼乃至一切痛苦,但这并不叫做出世间的等持,单纯称为第八识。
细致观待我们平常行持的禅定,有这种情况吗?有些可能会有,除非你的禅定已经完全达到圣者,那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在还没有达到圣者境界之前,五道十地乃至究竟佛果的时候,三现迁移习气指的是金刚喻定断绝习气障,即便在要成佛的这一刹那之中,也有这种习气障,那现前不具有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讲解这种禅定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告诫弟子们,平常在行持等持的时候,一旦具有这种显现,不要把它当作了义之禅定来护持,这时候要用密宗众多方便道,比如持风,实在不行,可以依靠剖析调伏妄念,修学上师瑜伽的就观皈依境,念诵莲师心咒,修阿弥陀佛的就观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修成熟口诀法的,就观想人生难得、寿命无常、发菩提心等等,来改变这种状态,这是很有必要性的,绝不能单单停顿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上。
虽然八识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了义之禅定,但是它是赤裸了义之禅定乃至辩证了义之禅定的最佳方便道。
当然,从文字的角度当中讲解,第八识就像仓库般的习气,它能产生一切识聚等等,但这些都称之为理论。理论好办,当你把这个境界搞清楚以后,再去看《智慧界续》一类的书藉,从文字上面完全可以理解,一点都不难,难的就是它的境界,这就是第八识。
7、前五根识
前面的这种明了逐渐变粗,就会形成五根开始起作用,但内在当中的这种明了还没有形成意识耽著,这时候的状态称之为无念之状态。即便五根已经起作用了,但是内心的明了仍旧是无念状态,所以当时呈现的一切,均为平等。什么叫平等呢?比如说在五根状态之中,我们平常修学禅定的时候,眼前看得见的一切景象,你说看不见,也不是,因为五根在起作用,但也不能说看得见,因为当时眼前看得见的一切景象都是平等的,因为这个平等与不平等,不在于眼根上,而在于意识当中。当意识形成耽著与分别的时候,才开始分析外面一切景象的好坏,在前五根识当中,没有形成分别心的缘故,所以说它是平等的。这时候相对来说,内心当中也具备比第八识更粗糙的明空不二,现前很多人会把它当作是禅定。
细致观待下,我们在座的弟子平常行持禅定的时候,是否把前五根识也当作禅定在行持,就是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时,五根并没有遮止,已经开始起作用了,但五根所呈现的一切形象均为平等,由于没有产生意识的缘故,没有耽著和分别心。但是相对安住状态,由于它也不是一种无情状态,而是有情,比第八识的明了更加粗糙一些,虽然它还没有形成第六识般的耽著,但是相对来说,它也具备比前面更粗糙,比后面更细微的明空不二。
现前很多人把它当禅定,说当时在这种状态当中,由于在明空不二当中,没有形成耽著与分别心,所以眼前看得见的一切景象,耳前听得见一切声音,均为平等,没有什么贤劣的区别。这就叫禅定吗?当然不叫禅定,这就叫前五根识,要细一点啊!这个前五根识与禅定非常接近,没有修过等持的人没法做区分,就觉得非常像。但要是仅仅停顿在前五根识之上,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若要是积累很多善法,可以投生到色界与无色界天之中,若要是不能积累很多善法,冬眠动物就是你的归宿,等两天可能就变成一条蛇,要不变成其他的一些动物等等,都非常正常。
我们当今行持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因为禅定本身就是在根本上用功的一个殊胜方便道,但若要是不会用的话,要记住,禅定把我们拉到三恶趣之中也有可能性。
这就叫做前五根识,虽然我没有直接传讲出世间的禅定是什么样一种境界,但是从逆缘的角度讲解,相对来说你对顺缘的禅定也会有所了解。比如说,我讲解月亮时它不是三角形、不是长方形、不是正方形,把圆形之外的一切都排斥之后,最终你就会知道,月亮可能就是个圆形的。现前我们排斥一切逆缘的时候,若有一些经验的弟子自然会知道,顺缘的禅定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刚开始入门的弟子们,总觉得和自己的禅定多相似,那该怎么办?不要说该怎么办,就从这个禅定入手。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先要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就是为了压制粗大之妄念。虽然它的禅定相似于世间禅定,但是在进入出世间禅定之前,我们必须要依它作为基础而成办更高的境界。没办法,不是由于这个法多殊胜,而是由于我们是次第根机,必须要有这样的基础。所以都要铭记一些,这就叫做前五根识。
8、第六识
顺着意识的飘动,这种明了会越来越粗,前五根识当中五根已经起作用了,当这个意识对外境产生耽著的时候,就叫做第六意识。意识是一种耽著的对境,因为它的这个明了,已经形成了粗大的能取所取的对立法,产生耽著就叫做第六识。
它与我们现前所修学的禅定也有相似的地方,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在第六识状态当中,眼前看得见的境,内心当中也已经知道这个境,但是仅仅站在知道之上,两者没有先后次序,先有境,后有识耽著,要不先有耽著,后有这个境,没有前后次序,两者同时起现。若要是同时起现,有没有这以外是境,这以内是心的分别,因为这时候产生第二念叫分别心,单纯在耽著之中,两者是一如的。
现在归纳到我们平常所行持的禅定,说修学禅定的时候五根不能遮止,一旦遮止,与无色界天、识无边处和空无边处已经融合一体,所以称之为世间禅。
但在行持出世间胜观的时候,五根并没有遮止,在看到境当下,你能知道吗?若不知道怎么树立遍知呢?什么叫做智慧?什么叫觉性呢?若能知道的话,相对来说它也有一个境和知道的心,但是我们不是说在耽著一刹那当中也是一如的吗?两者区分又在何处?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开始要抓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说明你们平常行持的禅定,大部分都停留在第六识状态之中。可能有些会说这两者不一样,但也说不出来它们的差异在何处,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只不过是在教法当中知道第六识和见解的不同区别,在实践之上,这种禅定无法分开两者。这就说明,我们的禅定不细致,行持者应该要细致一些。
9、第七识
第七识称之为末那识,开始对外境产生分析的时候就叫做末那识。
举个例子,当我把这个书拿到前面的时候,第一念——前面是一个东西。对外境产生执著的时候叫做耽著,耽著和分别念很多,上面有一朵莲花等等。第二次我再把书拿过来的时候,上面写着《前行备忘录》,开始做分析的时候叫末那识,也叫分别心。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把末那识当作耽著,把第六识意识当作分别心的也有,即便词句上有些颠倒,意义永远不会颠倒。就是当一个书产生的时候,先分析《前行备忘录》上有一朵花,后面再耽着这是一本书,不会有这种颠倒的现象。
10、开悟不是单调性的,开悟是全面性的,从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乃至禅定,多方面条件成熟才称之为开悟。
11、前两天我问上师,因为现前各个地方的导师在告诫下面的弟子时,有些说念音译好,有些说念意译好,我自己也拿不准。有时候觉得音译也挺好的,因为是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留下来的。但是对汉族弟子来说,音译也不好,因为在念诵的时候,如同鹦鹉在说善法一般,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只不过是学他人的话而已,并不知道里面在说什么。我就问上师,以后我让弟子们念诵仪轨时,是音译好还是意译好?上师说:当然是意译啊!因为真正的解脱在于意译之上,而不在音译之中。《六祖坛经》中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前行备忘录20课2菩提心生起之法+违品笔记
12、②增上清净意乐发心
【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称为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入定时灭尽染污意而在后得时偶尔萌生细微的我执,然而不会成为道的违缘,所以叫做增上清净意乐之发心。】
13、③异熟之发心
【三清净地的阶段称为异熟之发心,先前资粮道、加行道时所发的一切愿现在得以实现,就像秋季庄稼成熟一样,是成办广大他利的时间,为此称为异熟之发心。】
14、④断障之发心
【佛地称为断障之发心,因为烦恼障所知障连同习气通通断尽,虽然以前发世俗菩提心“乃至菩提果”的承诺之时已过,可是由于胜义发心以得而不失的方式上具存在,另外还因为是令无量有情发心的开端,由此才叫发心的。】
15、资粮道与加行道——了知与觉受
【资粮道加行道,虽然有清净的世俗发心,但胜义发心,作为资粮道者只是了解,加行道者只是领受。】
加行道与资粮道当中的胜义菩提心的发心,在资粮道和加行道当中,只是一种了知觉受而已。什么叫了知和觉受呢?当我们在行持觅心法的时候,说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也知道没有形状、颜色、大小,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两者分不开的状态才对。这叫什么?这叫了知阶段。究竟果实的境界也没有离开过显空,或者说明空不二之境界。我们再把它树立在菩提心当中,这个明为悲,空性就是本体,悲空无二之见解在了知阶段还是需要靠意念造作来树立,因此就称之为世俗菩提心,当然还要具备一些条件。
世俗菩提心包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具备两个条件,悲心缘有情众生和智慧缘正等菩提,这个条件必须得具备。胜义菩提心当中一切具足圆满,但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不得不依靠意念造作树立这些圆满之法。
紧接着对明空不二的禅定,从前面的了知,逐渐开始进入一种实修的状态当中,有很深的一种觉受,这个觉受称之为定解。定解不是靠意念造作而得,而是依靠修行而得到的一种觉受,用禅宗的话叫做观照。在觉受菩提心当中,明空不二中已经含摄悲空双运。
从密宗的观点来说,前面的叫做不了义发心,中间的这个觉受叫做相似了义菩提心,因为它已经断绝粗大之烦恼,逐渐趋向于断绝戏论的见解中。这个觉受当中仍旧还有一些取受,需要了解的是,很多人说自己在行持禅定的时候,前面有一种非常粗糙的感受,这个是自己的禅定,是自己在修行当中很粗大的一种感受。当然这是一种领受,但逐渐到一定的时候,对法和对我的执著完全已经消尽,感觉两者已经融入一体,这个融入一体也是一种领受(取受或觉受)。
16、【本来,见解有现量的见解和比量的见解,在资粮道、加行道阶段属于比量的见解,为此是胜解行发心。】
现量是完全证悟到,比量是依靠推测和抉择出来的见解,仍旧有一些思维造作,资粮道与加行道阶段属于比量的见解。资粮道与加行道,当时有境和有境之显现非常严重,所以即便是禅定,它也变化非常快,好一点,坏一点,好一点,坏一点……这都非常正常,这是资粮道本身的一种特点,因为它的见解必竟是比量之见解,还没有达到现量之见解,为此就叫做胜解行发心。
17、加行道胜法位
【加行道胜法位是无间智慧,相续中生起它的后一刹那就步入见道,如果按照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从资粮道到见道之间需要一劫,见道就是现见法性真谛的第一“极喜”地,自利方面现量证悟智慧,他利方面等持神变运用自如,依靠劫转变成刹那、刹那变成劫的自在神变能成办广大他利,为此称为极喜。】
加行道胜法位是世第一法位(胜法位的)另一种名称,在四抉择分当中的最后叫做胜法位,是无间智慧,因为相续中生起它的后一刹那就步入见道,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喻光明之见解。按照大乘的观点树立,步入见道需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因法相乘的观点。
18、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关于二障,自宗的观点,《宝性论》中说:“吝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三轮分别念,许是所知障。”贪心等烦恼是烦恼障,对三轮耽著实有,承许是所知障。新派认为,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同体存在的,实执是烦恼障,如此一来,烦恼障变得越来越细微,就是所知障,所知障变成越来越细微就是习气障,比如,麝香(表示烦恼障),装麝香容器上的气味(表示所知障),容器上的气味变得越来越微弱(表示习气障)。】
站在发心和回向的立场上,都可以树立三轮,比如在发心的时候,所缘的众生、当时发心的这件事,乃至发心者称之为三轮。贪心等烦恼是烦恼障,对三轮耽著实有是所知障。
这里头细致讲解了什么叫烦恼障,什么叫做所知障,什么叫习气障。所知障变得越来越细微的时候,就是习气障。
比如麝香本身的味道非常浓,我们把它称之为烦恼障;把麝香放在一个容器里,当麝香拿走之后,虽然它的味道没有像原来那么重,但相对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味道,这个就叫做所知障;逐渐容器上面的气味变得越来越微弱的时候,就叫做习气障。
我们平常行持禅定时,从断绝烦恼的角度说,入定有相见已断绝烦恼障,当时即为所知障。若圆满断绝所知障者,那当然是佛的境界。在获得究竟果实之前,以金刚喻定的智慧断绝剩余的一切烦恼,也就是很细微的习气障。
入定有相见断绝烦恼障,入定无相见断绝所知障,圆满证悟佛果的时候已断绝习气障。
19、(3)按照本体的角度分
【从本体的角度来分,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如云:“世俗胜义别,二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分别念上发起并收摄于分别念中。胜义菩提心,是分别念的运行隐没于法界的智慧。】
【世俗菩提心又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首先为得果位而立誓,是愿菩提心;想要修行得果的因或方便的六度之心愿,在因上立誓,是行菩提心。我必须要以这两种誓言的铁钩钩住。】
20、3.菩提心生起之法
【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生起,胜义菩提心,虽然密宗里说依靠仪轨生起,但那是指胜解道用,而并不是指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关于三殊胜,《经庄严论》中说:“令佛生欢喜,积累福慧资,不分别法智,生故许殊胜。”殊胜包括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三种。】
现前在汉地很多人说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依靠这个仪轨只能得到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不是靠仪轨而得。靠什么得到?依修而得。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借助三殊胜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
21、① 摄持殊胜
【其中摄持殊胜包括内外两种,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至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厌烦。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
外摄持殊胜是从加行道开始直到见道之间,常常令上师和圆满佛陀满怀喜悦之情,而不令诸佛菩萨乃至自己的导师生厌烦,就叫做外摄持殊胜。内摄持殊胜是以大悲、智慧摄持,行持在等持之上,称之为内摄持殊胜。
22、② 随修殊胜
【随修殊胜,即积累资粮,也就是积累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
什么叫做有相和无相?当我们执受禅定的时候,眼前呈现的一切万物之相,能看得见和没有看见的,自己做过的乃至没做过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有相福德资粮;在执受空性当中,称之为无相智慧资粮;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行持,就叫做积累二资粮双运。要记住这一点,由于显密两者观念不同,所以密宗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能积累二资粮而成办殊胜之见解,原因就在此上。
23、③ 证悟殊胜
【证悟殊胜,生起不分别其边的智慧,是指现见见道的智慧。可见,胜义菩提心必须凭借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摄持殊胜、随修殊胜和证悟殊胜来产生。】
24、(2)世俗菩提心生起的方法
【世俗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生起。仪轨有中观和唯识或者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不管按照哪一种仪轨,都包括加行前行法、正行立誓和结行自他欢喜三个步骤。】
① 加行前行法
【第一、加行前行法:先积资净障,】
在受菩萨戒之前,都需要积累资粮。比如按亚青寺的传统,喇嘛仁波切在授菩萨戒的时候,会让所有的弟子都穿上好一些的衣服,这就是为了做一个供养,也就是积累资粮;把受菩萨戒的场所,打扫得非常干净,供上各式各样的供品,这都是一种积累资粮。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要积集资粮,同时也念诵一些仪轨来消尽障碍等等。
【按照寂天菩萨的意趣,要施舍自己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善根这三种事物。】
不仅仅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平常我们也应该舍施这三种事物。第一、身体,由于我们平常我执太严重的缘故,事事谋取自利的原因就来源于这个身体;第二,受用,由于我们贪执太强的缘故,时时都站在取受之上,所以还需要舍施;第三、善根,即便行持善法,有时候有想要回报功德的念头,所以平常在回向的时候,要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绝不能含有一点点的私心啊!
25、密宗断法
【中观宗承许世俗菩提心由积累资粮中产生;唯识宗认为它是由澄清的心中所生。也就是说,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再施舍三种拥有执取的事物,对这三种事物断掉执著,就是断派的实修法,也是这里讲的修心法。】
很多人摇着鼓到尸陀林修的这个法,就叫做断法,目的就是为了舍施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达到圆满心的本性。平常不能达到圆满自性,是由于拥有执取的身体、受用和善根遮止本来面目的功德,即便就是行持善法的人,也会遮止本来之面目,因此为了彻底断绝执著,在修持断法和行持禅定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一点。在世俗的立场之中,由于贪嗔痴烦恼乃至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遮止本来面目而无法呈现,所以为了通通消尽,那么在行持善法当中必须要舍施这三种事物,才是最重要的。这讲的也是修心法。
26、【正行立誓:在没有祈祷三垂念之前,要从虚空遍及之处充满众生……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具备以悲心缘有情和以智慧缘菩提这两点而观修。再进一步归纳,就是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珍贵的圆满佛果,我发殊胜愿菩提心,尽己所能修学行菩提心,随之祈祷三垂念,即“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接着是具有三种特点的皈依,念诵“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以三皈依作为基础。以上这两者是加行法。】
27、② 正行立誓
【第二、正行立誓包括三个步骤,念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其中第一颂的前两句是说佛菩萨往昔如何发殊胜愿菩提心,后两句讲发殊胜行菩提心,所以指明了我们所效仿的对境。接下来的一个颂词是说我也随学佛菩萨发殊胜愿菩提心并尽己所能次第修学作为其因的六度。一边观想一边念诵以上两颂三遍,结尾时观想诸佛菩萨说“此乃方便”,自己回答“善哉”。这时心里想到已经得到戒体。得戒体的界限,“得界三次念诵际”说明是在念诵三遍刚刚结束时生起戒体。】
28、③ 结行使自他生欢喜
第三是结行,已经得到戒体之后。
【第三、结行使自他生欢喜,“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第一、令自欢喜
【就在今天的此时此刻,我所拥有的人身有了价值,获得了人身,并不是罪得,是善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的相续中生起了佛种姓的珍宝菩提心。成为佛陀之子身的继承人、受持语宝藏者、持受密意者,也成了能救度剩余所化众生的佛子菩萨。现在我无论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能以自私自利的恶心歹意玷污没有自私自利过失唯是功德庄严的这一尊贵种姓,必须要着手于合乎殊胜种姓的事业——菩萨行。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这种珍宝菩提心,那就好似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里得到了如意宝而万分庆幸一样,想到我的相续中生起了珍宝菩提心,真是喜不自禁。】
第二、令他欢喜
【令他生欢喜:“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飧成佛乐,普愿皆欢喜。”我在今天的日子里,也就是“此年此月此日此时”,于佛菩萨面前,以暂时的人天果报和究竟圆满佛果的安乐来宴请一切有情作为上宾,但愿天、非天、人、非人等六道众生您们皆大欢喜。】
【随后观想:山神、树神、林神等等直至色究竟天之间辗转相告说:“在某某地点、某某人说是要把我等都安置在暂时人天果位和究竟圆满佛果,但愿普皆欢喜”。所有众生都已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