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坛经

证悟的状态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2

创建日期:2023-03-22

  证悟的状态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2

  3、证悟的状态

  3、1定慧为本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第二课+第六课)

  3、1、1定和慧的定义

  证悟了以后,定和慧是一体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是慧的本体,慧是定的作用。

  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这个部分,叫作“慧”。证悟了心本性时的智慧,根本就不像变化无常的杂念,它不是变化无常的,不会动摇的、是非常稳定的。这个如如不动、没有动摇的部分就叫作“定”。

  在证悟的境界当中,安住于心的空性光明,这个安住的部分就叫作“定”;在如如不动、不会动摇的同时,也就证悟了心的本性,这个证悟的部分就叫作“慧”。

  定是慧体,即“慧”自己很稳定、没有动摇,也就叫作“定”了;证悟的时候没有什么其他的“定”,就是指“慧”如如不动,叫作“定”,这既是“慧”又是“定”了。

  慧是定用,“定”的作用是,它不仅仅本身很稳定,而且在稳定的同时,它还可以证悟。证悟就叫作用,就是“定”的作用。

  3、1、2只有证悟了以后,定和慧才是一体

  六祖为什么讲定和慧一体呢?他讲的是开悟之后的“定”和“慧”,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开悟的时候,是没有“慧”的,只有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而没有修所得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什么时候才有呢?在开悟以后才有。

  禅宗顿教,着重强调的不是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讲的是直接证悟、顿悟的境界,从这种境界来讲的话,“慧”仅是指修所得的智慧。而修所得的智慧,也是就开悟时的“慧”、证悟了以后的“慧”。

  证悟以后的“慧”和“定”是一体的,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可以把定和慧分开讲,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个东西,“定”就是“慧”,“慧”就是“定”。

  3、1、3定慧一体,是很高的境界

  定慧一体,只有禅宗顿教、大圆满核心才会这样子讲。

  在禅宗顿教里,以“定慧为本”,它讲的都是“定”和“慧”,基本上不讲其他内容了。因为顿教法门,讲的是最高境界,是不讲基础的。最上等根机的人,才是这个顿教法门的法器。这些人,就像六祖一样,基本上不需要基础修法。

  在大圆满里,除了核心内容的定慧一体以外,还有很多前行部分的内容,像四加行、五加行等等。虽然这些加行还不全是定和慧,但是它们是定和慧的基础。

  3、1、4一般情况定和慧是分开的

  证悟之前,定和慧是分开的。修寂止的时候,只有定还没有慧;有些时候,瞬间证悟了一点点,境界不稳定,在这种时候,有了一点点智慧,但是没有禅定,是只有慧还没有定。

  大圆满有特殊的直接证悟的方法,不需要修四禅八定。当上师的加持、自己的信心、积累福报、忏悔罪过等条件全部成熟的时候,即使没有禅定的话,也是可以直接证悟的。在这套证悟方法中,其实没有定。大圆满不建议证悟的过程中有禅定,方法就跟六祖讲的差不多。因为大圆满的特定法器,跟六祖一样,是上等根机、大智慧的人,他们不需要禅修。

  由于不是每个修大圆满的人的根机都有这么高,为了适合其他根机的修行人,所以在大圆满的修法当中,前面就安排了禅修的方法。这不是最高大圆满的本意,但是对接引其他根机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很多引导文当中安排了禅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大手印建议,在修完了四加行、五加行以后,就修寂止禅定,修到一定程度后,再去修智慧。在寂止禅定的基础上修智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证悟。对于普通人,定和慧这样分开修,才是比较靠谱的。

  修大圆满、大手印,可以先定后慧,也可以先慧后定。先修后证的意思是什么呢?先修加行和禅定。然后证悟了,这叫作先修后证。而先悟后修,就是已经初步开悟了,但是智慧不稳定,具有动摇性,所以开悟了以后还要再修,这差不多就是先慧后定的样子。

  3、1、5定慧犹如灯和光

  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第七课)

  寂止是禅定,胜观是智慧,寂止和胜观的关系就是灯和光的关系,寂止就像灯,没有风的时候,灯的火焰是很稳定的、很平静的,如同禅定的状态;而智慧就像光,能够照亮、遣除黑暗,真正断除无明。智慧就是禅定能够断除烦恼、断除无明的作用,实际上与禅定是一体的。

  3、2念念不愚(第二课)

  证悟了以后,能把每一个念头的空性本质都看得清清楚楚,看清所有念头情绪都是如幻如梦的,这就叫作“念念不愚”。当生气的念头,或者吃饭、睡觉这类不善不恶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就能清楚看到,念头是透明的、是没有真实性的、是如幻如梦的东西。

  证悟前生气的时候,如果自己稍微注意一下,就会知道“我现在正在生气”。这点是任何人都可以知道的,它是世俗层面的“不愚”,而不是证悟后的“不愚”。因为世俗中最聪明的智慧,在般若智慧面前,也是愚昧、无明,所以“知道生气”的念头,也是愚昧的。

  3、3智慧观照(第三+五课)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第三课)

  “智慧观照”,就是证悟以后,用般若智慧去看心性、佛性和万事万物。

  心的本性是佛性,用什么东西去感受呢?用眼睛去看“佛性”,根本看不见;用耳朵去听“佛性”,也不可能听到。因为五根只是用来看外境的,不能用来观察内心。那么最后,六根中只能用意识去感受“佛性”了。但是意识跟“佛性”,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东西。意识,它想出来的全部都是抽象的、概念的东西;而“佛性”,则是深奥的东西、具体的东西。用意识怎么去了解“佛性”呢?这是很难的。

  如果用证悟前的意识去看心的本性,那么它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因为它只能看到内心表面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想看到内心深层次的东西,就需要用智慧去看。智慧的穿透力强,用智慧去观照,就可以感受到“佛性”。

  智慧具体从哪里来呢?闻、思、修,用修所得的智慧去看“佛性”,就能够看得到。每个念头的深处都有智慧,在意识的深层本来就有内在的智慧。通过修行,可以慢慢地开发这种智慧,然后用提炼出来智慧去看,就能够看得到意识的本性就是“佛性”,这就是“智慧观照”。

  提炼的方法是什么呢?在密法中,有很多方法去寻找那种智慧了,气脉明点的方法,是一条非常快捷的路;禅宗通过坐禅,把杂念沉淀,让智慧逐步逐步地显现出来,再用这种智慧去感受心的本性。可以用禅宗的方法,也可以用密宗的方法,只要能够找到那种智慧都行。

  3、4不取不舍

  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第三课)

  没有证悟的时候,念头情绪会使我们产生很多烦恼,左右我们的行为,牵着我们鼻子走。

  证悟了以后,这些念头情绪仍然会产生,但是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它们的本质是空性的、是如幻如梦的、是不真实的。由于深深体会到“不真实”,所以我们对这些念头情绪没有执著了,完全可以“不取不舍”,它们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作为作为旁观者,去看它们自生自灭的变化,不需要去“取”,也不需要去“舍”。

  一个证悟的人,他就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在他自己的境界当中,完全没有执著了。他可以去生活,生活照样地继续,但是这时的生活,根本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了。

  3、5内外明彻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第五课)

  当证悟的时候,证悟了什么东西了呢?是我们的心,这个时候没有“内”和“外”之分了;“明”就是光明的意思,“彻”就是清彻,像清彻的水一样,像清彻的空气一样。

  比如说这个空间弥漫了空气。因为组成空气的分子都是透明的,所以感觉不到空气,眼睛看不到它的存在。同样的道理,我们用智慧往心里一观照的时候,心就像这个空间一样,仿佛没有任何东西,完全就跟外界的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阻碍,没有任何的执著,透明或者清澈的状态。“透明”、“清澈”这些都是形容词,用它们来形容的状态,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悟这种状态的真正情况。

  证悟状态的大概情况就是“内外明彻”的样子,不仅禅宗用“内外明彻”,而且大圆满、大手印、大般若也用它。“内外明彻”,就是证悟状态了,感觉到了光明,光明是什么呢?感觉到了空性,空性是什么呢?从光明回到空性,又从空性回到光明,反正就这几个词换来换去,语言只能讲到这了。由于自己没有体会,所以证悟只能是不可思、不可言的状态。

  由于我们没有证悟,没有自己的体会、领悟,所以“内外明彻”的状态用语言是很难描述的了。通过祈祷上师,修加行,有一天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用智慧观照的时候,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内外明彻”这四个字了,那个时候自己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去描述了。

  《坛经》里面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深层次的内容,都有非常深奥的意义。证悟之前与证悟之后,对这些字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像“内外明彻”中的“明彻”两个字,其实真的是已经讲得特别清楚了,但是如果没有证悟感觉的话,也就不会认为“明彻”两个字有什么很深奥的道理。

  不就是光明和清澈吗?光明,太阳、月亮都是光明,灯光也是光明;清澈,水也可以清澈;还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呢?这就是因为没有证悟,所以理解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这层局限。

  3、6无障无碍[敦煌本:一切无碍](第十课)

  在修空性的时候,障碍是什么呢?障碍就是执著,任何一个执著都是障碍。证悟了以后,心静下来往里一观察,就能体会到,整个的意识、精神、佛性,都是畅通无碍的。

  畅通无碍的意思就是说,比如,站在很高的山顶上,往前一看,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虚空,没有任何的障碍物。同样的,证悟的人在打坐的时候,因为内心当中找不到一丁点的执著,所以是畅通无碍的。这种境界,必须要有感觉、必须要有体会,才能够把这“一切无碍”四个字彻底了解;如果自己没有这种体会,那么语言上“一切无碍”,也只能这样讲了。

  “无碍”的表达方法,在大圆满里面有专用的术语“三虚空”,两个名词的内容是一样的。在很高的山顶上打坐,往外看,视线中没有任何的障碍物,一片虚空,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往里观察,整个心就同往外看到的虚空一样,畅通无碍、没有任何的执著。这个时候,内、外两个虚空就融汇成一体了。大圆满里面讲“三虚空”,内、外、密三虚空结合,这个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只有证悟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深深地体会到、非常清楚地体会到自己的心,跟外面的虚空融为一体,是无二无别的,根本分不出来内、外。

  没有证悟的人,内在的虚空跟外在的虚空,是不能融为一体的。在内与外之间,被什么东西隔阂呢?表面上看,是肉体。肉体把意识束缚在肉体中,意识就没有办法跟外面的虚空融为一体了,它被束缚在肉体里面了。实际上,真正的束缚是意识的执著。意识把“内”和“外”分得清清楚楚,“内”就是我的身体,认为万事万物当中由一堆分子组成的物体就是“我”;其他东西都跟“我”没有关系,那是“外”,这样执著就诞生了,这就是平时我们的心态。

  证悟了以后,这种执著被打破了,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内、外分清楚了。内虚空和外虚空融为一片,成为一片虚空,叫什么呢?叫作“一切无碍”,从表面上看,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实际上这四个字里面真的是有丰富的内容。有过“一切无碍”的感受后,永远都是忘不了的。

  精听慈诚罗珠堪布《坛经》小结(6,证悟的状态)

  3、7内外不住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第四课)

  看到心性的当下,所有执著从源头上全都瓦解,所以心就“内外不住”了。只有见到本性,达到最高智慧境界,真正解脱了以后,才能“去来自由”。“通达”了什么呢?通达了自己的心的本性;“无碍”了什么呢?没有任何的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执著。

  “不住”的原理是什么?因为心是虚幻的东西,没办法抓住外面的东西,所以“不住”。平时我们认为,不是心去抓住外面的东西,而是外面的东西进入了内心。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外面的东西能够进入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是我们的内心去抓住外面的东西,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现在我们知道心是不真实的,内在的意识是空性的、是虚幻的,那么它就没有办法抓住外物。它抓不住这些东西,也就没有办法产生欲望、愤怒。

  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外面的东西存在或不存在,都无所谓了,由于心不存在,所以没有办法抓住东西,没办法执著,像中阴身的手不能推开门。内心如幻如梦,没办法执著,这就是“内外不住”。没有办法“住”于内,也没有办法“住”于外,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主体可以去“住”了,能取的心是空性的。心与外物分开了,外在的东西,就不会让我们产生烦恼、产生欲望。

  在密法的窍诀里面,很多时候,对外面的世界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无所谓。它认为外面的世界都是自己的心的投影,并且它也不去管是不是投影,不用去管这些。它主要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如果通达了内心是虚幻的空性,那么所有的执著问题就都解决了。

  而中观就与密法不一样了,它一定要把外面的东西弄清楚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观察,最后一个一个抉择为空性。由于它认为外面的东西都是空性的、不存在的,因此没有外面的东西可以被抓住,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执著的问题。

  “来去自由”和“通达无碍”,这些都不是口号,而是正确的证悟感受,是很多真实的、活生生的证悟者的经验。如果有一天我们证悟了,就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些,真正了解这些。

  3、8烦恼即菩提(第二+七+十一课)

  烦恼和佛的智慧,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悟和不悟的区别;不悟,就叫作烦恼;悟了,就变成了佛的智慧。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呢?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悟。如果证悟了,那么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成佛;不管什么烦恼,都是菩提了。

  密法里面也讲“烦恼是菩提”,而且讲得更细化。对凡夫来说,五方佛只是贪、嗔、痴、疑、慢五毒,不是什么佛。比如说你特别“愤怒”的时候,这个“愤怒”就叫作烦恼;如果你当下观照自己的这个“愤怒”,看到了“愤怒”的本性是空性,那么一秒之间,这个毒、这个烦恼就变成了佛的智慧,也就是说烦恼即智慧了。之前在书上看到过烦恼就是菩提,证悟的时候,看到了烦恼的本性、看到了法身,就会感觉到:烦恼即是菩提。

  显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普通的显宗,它怎么讲呢?烦恼永远都是烦恼,一定要断除烦恼。等消灭了烦恼以后,你再去修行智慧;修了以后,你就可以得到智慧了。

  第二个层次的显宗,在佛第三转《维摩诘经》、禅宗里面会说,不需要消灭烦恼,只要知道它的本质是空性,那么这个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智慧了。不是说,“烦恼”断除了以后可以获得“菩提”,这种理解是舍和得的关系,即舍去一个“烦恼”,获得一个“菩提”。实际上不需要这样子,“烦恼”就是“菩提”,这是很深奥的。

  烦恼就是贪嗔痴,贪嗔痴再坏,它们的本质也是佛性。它们坏在哪里呢?坏在它们的表面不善、会造业。菩提心的本质和出离心的本质,跟杀盗淫妄的念头的本质,都是清净的,在本质上没有好和坏。

  如果我们永远都停留在烦恼的表面层次上,不能突破表层,那么烦恼永远都是烦恼,不可能是佛性、菩提。如果我们能够穿透烦恼的表面,看到烦恼的本质,这样的话,烦恼就是菩提、就是佛性,这叫作“觉体”、觉悟的本体,或者叫智慧的本体。

  3、9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第五课)

  没有证悟时,不离开外境,就会被外境“染”污,产生执著;证悟以后,就是“不离不染”了,证悟的人“不离”外境时,就能够“不染”。

  “不离不染”这种行为在大圆满当中,叫作六根自解脱。六根自解脱以后,当眼睛看到东西时,就不会产生烦恼了,也就不会造业了。这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会有“染”污了,都不会造业了,所以就解脱了。六根自解脱是大圆满的术语,在禅宗里面没有这么讲。实质上“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于六尘中不离不染”,就叫作六根自解脱。

上一篇:证悟的概念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