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0菩提品24-28
第十 菩提品
第24课
虽然以上九种成熟主要是针对信解行地而言的,但一般来说菩萨地与根性成熟究竟十地末际获得大菩提,因此继成品熟后宣说果大菩提。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彼之自性;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
丁一、略说:
无量百难行,积累无量善,
历经无量时,灭尽无量障。
无有诸障垢,得一切种智,
如开珍宝器,真实现佛陀。
百劳难行积众善,大劫久时尽众障,
摧毁地属细障佛,如开大力珍宝器。
无量百般勤于布施身体受用等六度的难行,所谓“百”是多数词,这样的难行声闻缘觉不具有。佛在经中说:“我为利有情所施眼睛若积累,则高过须弥山,所施血液多于四方海洋”等。同样,如经中提及以持戒安忍等行持无量难行。以波罗蜜多、地、菩提分法等积累无量善法,无量的长久时间中精进,灭尽无量的障碍。因此,无有一切障垢,获得了知一切所知相的智慧,如同打开装满种种珍宝的器具时直接显现种种珍宝般,真实显现究竟果位的佛陀。如果归纳其义,则以他者不能做到的百般艰辛,极其众多种种苦行,为难行无量。地、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并没有相似数量,圆满积累超越声缘之善根无不齐全善法的缘故为善无量。时间无量是怎样的呢?并不是小劫、中劫而是大劫,大劫也并不是一大劫、百大劫等,而在三阿僧祇劫中修行,时间漫长,平凡人的分别心不可估量。障碍无量是怎样呢?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的缘故为众生之障,从无始生世以来烦恼障与所知障以所缘境等来分无边无数无量,这一切障碍均已灭尽的缘故。无有诸障垢之理:依靠十地智慧次第摧毁诸地各自所属的所断障碍,细微所知障无明习气障也以金刚喻定摧毁而成佛,断圆满、证究竟,那就如同开启具所需功用之大力的种种珍宝器一般,现前力、无畏、不共法等果法的究竟功德。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分十:一、不可思议之功德;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四、转依之功德;五、周遍之功德;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九、无量自在之功德;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
诸法本正觉,法者皆非有,
彼虽白法性,依彼非诠彼。
佛陀无有所取能取或者无有有无二法,因此不可思议。成佛时,断除所取能取,所取能取遍计所执性并不存在,以圆成实法相存在,因此超离有无。也就是说,所谓佛陀,是远离二我的真如客尘清净,如《智光庄严经》云:“恒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如善逝。”佛陀法身远离生灭,因此《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视佛即真如,引导为法身,法性非所知,彼等不了悟。”若就真如实相来衡量,则一切显现法自性本是佛,因为真如法界以外的法均不存在,原因是:假设有,那诸法就不是无自性无生了。或者也可说,如异生凡夫遍计的任何法都不存在。佛陀以(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修行所生,成佛时,虽然是地、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力、无畏等无漏白法的自性,但并不能依靠波罗蜜多等具所取能取二法遍计缘取的那种行境来诠说“佛陀就是如此”。比如虽是布施的自性,但缘于施者佛陀、受者、所施之物此三者那样二法的相状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并不是遍计二现心识思维之境。如此佛陀是以无二之法相不可思议的。
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
珍宝法因故,犹如珍宝源,
善庄稼因故,许彼如雨云。
佛陀的威力任运自成圆满二利,是怎样呢?因为佛陀宣说教法,证法有十力四无畏等无量珍宝法之因缘的缘故,佛陀如同种种珍宝之源泉或来源般获得自利圆满。因为能使一切众生善法的庄稼成熟的缘故,承许佛陀如同雨云,具足他利圆满的威力。
解说上面之义:
佛具一切法,亦离一切法,
生广大法宝,故如宝法源,
于众降善说,无尽大法雨,
极增白稼因,故彼如雨云。
佛陀具足一切所知法,也远离一切法,因为与诸法法性真如无别,所以具足一切法,这是从尽所有侧面衡量。再从如所有侧面衡量,远离一切法,因为真如无有任何所取能取二法之相。如是无二的佛陀能出生珍宝般极其博大的大乘教法与(十)地、(十)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广浩的证法,因此如同珍宝法之源泉或来源。为一切众生降下初中末皆善妙的善说,如果一次证悟其义,则至轮回际也不穷尽,或者降下法门无穷尽的大法雨,是极其广大增长一切众生大种如庄稼般无尽趋至彼岸纯净善法种子的因,所以如同雨云。
第25课
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分三:一、成就自利;二、成办他利;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
庚一、成就自利:
佛陀恒普救,所有烦恼聚,
一切罪恶行,及与诸老死。
如果皈依了佛陀,那么并不是偶尔时间的救护,而是恒常普皆救护无明、爱等烦恼聚,十不善五无间等一切有漏业恶行及老死。佛陀根本不会产生烦恼、业与寿或生三染污法,因此皈依他时便获得果皈依,圆满自利,说明了自皈依。被世间畏怖所逼者逃到高山、洞穴等处寻求救护,皈依世间君王、世间小天神、梵天、自在天等都不能如是救护。
庚二、成办他利:
救护诸损恼,恶趣非方便,
坏聚小乘故,为第一皈处。
佛陀对众生有五种救护:1、救护世间中凡有的一切损恼,如来的加持中使盲人复明、聋人听声、疯人获得正念,种种疾病天灾等只要趋至佛城就会止息,谁如若祈祷佛陀,也能灭除一切罪过。2、如来放光接触地狱等恶趣,即刻能止息他们的一切痛苦,使他们转生到善趣。在地狱等中忆念佛陀或听闻佛号也能从中解脱。3、外道等行非解脱方便的恶劣苦行及禁行,将他们从其道中唤醒,安置于善趣解脱道。4、对视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者,宣说人无我而将他们安置于声闻缘觉涅槃中来救度。5、欲求趋入声闻缘觉道的不定种姓者,令入大乘,从小乘中救护,因此佛陀是他众之第一皈依处。
庚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
许佛皈处无比胜,救离众怖坏聚乘,
恶趣多苦非方便,生死烦恼诸恶途。
上述的意义归纳,承许佛陀与世间皈依处及声闻缘觉寂灭一方涅槃的出世间皈依处相比更为超胜,佛陀这样的皈依处无有其余可比,是一切皈依处之最,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此轮回成为永久救离种种畏惧损恼、坏聚见等种种恶见、小乘、恶趣众生痛苦、趋入非解脱方便、生死及其因烦恼业的皈依处。按有些版本中提到业之代替用恶趣,必须理解转生恶趣的无间业及十不善业等是业之染污。
佛法圆满身,妙法化情智,
悲众至彼岸,许佛胜皈处。
佛是殊胜皈依处的原因:自利他利究竟的缘故,如此成佛时,是力等一切果法功德极其圆满的三身,自利究竟。为利他而相应界性、根基、意乐宣说十二契经等妙法能令他众相续解脱的智慧无碍,即是智慧,何时也不舍弃一切众生的慈悲达到彼岸,即是大悲,由这两者使他利究竟。具足二利究竟功德的缘故,承许佛陀是此轮回中最殊胜的皈依处。
尽除诸世间,众生之损害,
富足诸圆满,许佛大皈处。
佛陀是大皈处:完全遣除及永久寂灭时方所摄的所有世间界中一切众生的所有损害,富有世间出世间一切圆满的威力,为此承许佛陀是大皈依处。
第26课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解说转依;二、宣说彼超胜之理。
庚一、解说转依:
烦恼所知障,种子久恒具,
断除极广大,诸相尽摧毁。
心识相续中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或种子,从长久轮回无始时以来未曾离开而恒常连续具有。断除: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出世间微妙智慧由广大二资所生,无分别等同虚空极其广大,每一地也有上上品智慧等九类,具足一切相之自性,以这样的一切相完全摧毁或断除三障,对境五蕴转依为法界极其清净的自性,有境心识转依成无分别智慧之自性,或者,诸法转依成空性真如清净法界,八识聚转依成四智,这五者称为转依。总之,显现处的器、显现外境的八识聚连同显现身体的不清净一切显现本来自性安住于真如中,但由二障所遮而没有如实见到其自性,以道断除,以清净为差别的浩瀚无边显现就称为转依,就如所有而言,无有所取能取法而于平等性中不动的同时,以尽所有无杂显现一切所知如幻,但无有偏颇相而平等。
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即佛,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
如此转依力、无畏等无漏白法的功德,声闻缘觉不具有,因此,获得具最极殊胜者就是所谓佛陀的体性,菩萨入定中以无分别最清净或极清净证悟诸法如虚空般无缘,后得中虽然显现无边所知,但见如幻等大对境智慧,或清净世间智,这两者是凭借修道获得。成佛时入定后得无别,以自然本智或不可思议大智慧一时照见一切如所有、尽所有诸法。
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分二: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
佛住彼见众,如居山王上,
尚悯乐寂众,况于喜有人?
以如实安住如是通达或趋至法界如来佛陀安住地转依无漏的法界中,如同须弥山王高于一切山川,在它的上方看十方,可见近远好坏一切色法。同样,如来超胜高于声闻缘觉的转依,佛陀的圆满转依如同处在高高的山王上,以大智慧照见一切众生,对于喜乐自利寂灭涅槃的众生声闻缘觉也起悲悯或生大悲心,因为那些声闻缘觉不利益从无始轮回以来成为亲人的众生舍弃了大悲心,远离了证悟法无我的大智慧而不能断除所知障,由此未获得遍知智慧,所以佛陀对他们尚且也生起悲心,那么对于喜爱痛苦之处三有的其他轮回众生悲悯就更不必说了,因为他们没有脱离三苦。
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依入极入非趋入,舍离普入二不二,
平等超胜遍行性,承许如来之转依。
所谓依——佛陀的圆满转依有超胜的功德,是什么呢?1、佛陀恒常唯利众生,为此趋入他利。2、佛陀的转依是世间出世间声闻缘觉转依等一切法之最,因此是极入。3、异生凡夫生烦恼之因是对境在近前、非理作意及没有断除烦恼的随眠三者,佛陀的转依何时也不趋入生烦恼之因。4、获得那种转依后永远不可能趋入烦恼与不善行,因此为舍离。5、一次获得转依,乃至轮回际之间不可能退失,一切时不间断而趋入,因此为普入。或者,趋入染污之对治的一切法,故称普入。6、所谓二,是指趋入初始真实示现证觉及最终示现涅槃二者,因为成佛后于十方一切世间以佛陀殊胜化身调化,一切时示现大菩提相。7、胜义中无有趋入彼二者,证悟轮涅二者平等性而趋入不二。8、从仅断除烦恼及种子之解脱的角度与声闻缘觉同分或平等。9、分别而言,佛陀的转依以断除所知障与具足力、无畏等功德超胜声闻缘觉。10、遍行是指相应一切众生各自的种姓、根基、信解而宣说三乘法,因此是乘遍行的本性。如是所解说的十种差别之理,承许为如来的圆满转依。由此可知,佛陀的转依,具最上功德,趋入一切对治法,因此趋入广大。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
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
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周遍时方一切法之理:如同虚空三时恒常随行瓶子柱子等一切事物。同样,法界无漏佛陀的转依也是于过去未来现在时恒常随行彼时的一切法,三时所摄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并且法界是自性清净,因此成佛时及前面分位从本体而言无有差别。犹如虚空无别周遍普行远近白红贤劣中等一切色法,同样,佛陀的法界也周遍贤劣中等一切众生相续,并随行其法性的自性,因为佛陀是法界客尘最极清净的自性,一地证悟法界普行的法相时就获得了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心,是自己也是众生,是众生也是自己,因此通达无别等性,于十地次第修行圆满至获得佛地时,圆满通达一切众生与一切法本性是真实圆满菩提的自性。为此,称遍行一切众生。
庚二、遣除疑惑: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若问:如果佛陀的自性随行一切众生无有差别,那么一切众生自心的法性也应恒常见到佛陀的自性,为何却不见佛陀色身呢?
那是因为众生相续由障碍所遮蔽而不是见佛的法器:比如,空中虽然已有月轮,但水器破了无有水时,月影不会显现。同样,众生的相续未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具有烦恼不善业障碍的恶劣者,如同水器破裂无水般无有信心等持的净水,就不会显现佛陀自性与色影,梵语“热巴”涉及自性与色影二者。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
为此,见不见佛陀色身并非因为佛陀不遍一切,而是何处有积累见佛资粮的所化,佛就显现,若无有这种所化,则不显现,如同火当其他燃料存在就燃烧,无有其他燃料火则熄灭不燃。同样可知,佛陀色身也是于有些所化众生前显现成佛及住世,于无有所化之境与时间则涅槃不现。
第27课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
以四偈说明说法、示现种种事业、不间断、显现生减相:
如鼓未擂击,普皆出音声,
如来无造作,普皆出善说。
声闻们精勤于自利,至涅槃时所为相续中断,佛陀行他利是无有勤作分别念任运自成不间断,因此超胜。如同天人福报所形成的天鼓,何时帝释天要享受五欲妙,谁也未曾擂击,而发出随应欢喜享受五欲妙的声音,何时要从五欲妙中退出,它就会发出退出五欲妙的声音,克胜非天时发出胜利的声音,于放逸者前发出无常等声音。同样,圆满的佛陀也是安住于无漏法界中,无有分别念,无有想“对此人宣说此法”之分别念的造作或勤作,普遍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
犹如摩尼珠,无勤显自光,
佛陀无造作,定显诸事业。
如同如意宝珠无有勤作而显现自光遍照诸方,同样,佛陀也无有当行此等众生之利益的动机造作或分别,而如宝珠般以任运自成利益所化的方式必定显示身语意的种种事业。
犹如虚空中,世事不断现,
如是无漏界,佛业不间断。
如同虚空中,器世界成住坏、有情的行住等事不间断显现,同样,佛陀虽然安住于无漏法界清净处,但于其中如如不动而于十方未来际间他的事业一直连续不断。
犹如虚空中,事恒有坏生,
无漏法界中,佛业有生灭。
虽然是不间断,但以所化众生的原因,佛陀的事业显现入不入的生灭,就像这个虚空中恒时显现内外事物生住,有些事物坏灭,诸如森林、房舍等失火焚烧、有情死亡之类以前有的毁坏,也有内外事物重新产生。同样,无漏法界中,佛陀色身于世间幻化等事业也因所化而有显现重新产生,以前有的毁灭。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三:一、法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事业甚深。
庚一(法相甚深)分四:一、清净之法相;二、胜我之法相;三、非应授记法之法相;四、解脱之法相。
辛一、清净之法相:
前后虽无别,无有诸障垢,
真如许佛陀,非净非不净。
自性清净的真如,从异生凡夫位至佛陀之间,前后虽然无有差别,因为空性自性光明何时自本体也无有变化,但将无有一切客尘障垢的真如,承许为佛陀,具有客尘时,不称为佛陀界,自性清净原本清净,既不是重新清净也不是因客尘而不清净,因此清净之法相甚深。
认为“如果原本无垢清净则众生为何不成佛?如若后来垢染清净时才是佛那就不是原本自性清净”的智慧浅薄者难以通达此理。
辛二、胜我之法相:
空性即清净,无我得胜我,
佛得净我故,成大本性我。
空性自性光明就是自现客尘清净时,获得无有人法二我,因此获得诸法的自性或实相殊胜的我或自性或体性,诸佛获得了最极清净的本性,因此名为诸法无误实相真如本性大我。执著二我的耽著境是我,因为有实法上无有的缘故,无有二我的真如远离有无边,即是无误实相,因此现前它就是最殊胜的我,称为大本性我。
辛三、非应授记之法相:
是故佛非有,亦不说无有,
问佛如是语,许为无记理。
因此,佛陀不是以人、法之自性相而存在,真如超越戏论的自性中也不说无有,依于二法之心于名言中将补特伽罗相似相续执为佛陀,向佛询问佛灭度后再生不再生?佛灭度后有还是无?如此分别二边,对此承许是佛未授记之理,因为佛陀超离有无二边,无有生不生的名言。
假设问化身再不再现世间?在有所化的地点时间会反复出现,乃至众生际都存在,但与众生死后出生形式不同,对方是像询问众生死亡后生不生想成普通众生死后受生那样询问佛陀再不再生的,佛陀无有真正自相的生、现,因为是真如本性。
第28课
辛四、解脱之法相:
譬如铁热息,眼翳已消除,
佛陀心与智,不说有与无。
以真如本体安住,解脱也与之相同甚深,如同火烧之铁的热性消失、眼翳消除一样,不会说凉铁有要消的热性,铁凉的同时,如果当时热性先前已灭而无有,那又怎会有它消失呢?如同石女儿一样,不会说热性无有消失,因为如果当时热性没有消失,那就成了有热性。再者,有无眼翳也与之相同。与比喻类似,佛陀之解脱的心如铁,贪欲之火如热性般寂灭,佛陀慧解脱之智如眼,无明如翳般寂灭,既不说有也不说无。何时,心解脱、慧解脱,则贪欲之热与无明之翳先前已灭现今无有的缘故不说有寂灭,也不说无,因为心解脱与慧解脱随前而有。从不清净清净阶段心相续的角度而称为断除、解脱,但以真如本体衡量,本来解脱在佛地现前时,无有重新解脱的。以见修远离了所断烦恼,称为心解脱,对解脱真正了知是解脱,称为慧解脱。这是《注释》中宣说的。也可说断除所知障名慧解脱,实际就是解脱二障的本智。
庚二、处甚深:
无漏界中佛,无身如虚空,
随从前身故,非一亦非多。
安住于无漏界中的佛陀如虚空般唯是真如法身,无有偏颇各自的身体,也无有我所执的缘故佛陀并不是不同多体。随从先前信解行至十地之间行持菩萨行时有的各自不同多种身体而安立得果的佛陀名言,为此佛陀也不是一体。由于佛陀安住于无有一多漏法的法界中的道理难以证悟,因此是甚深。
庚三(事业甚深)分十一: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二、成熟众生事业;三、趋于究竟事业;四、说法事业;五、幻化等事业;六、智入事业;七、无分别事业;八、顿见种种事业;九、智不入事业;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十一、摄义。
辛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
力等佛陀法,菩提如宝源。
起到十力、四无畏等佛陀之法其源泉的作用,因此大菩提如同种种珍宝之源泉。
辛二、成熟众生事业:
于众善庄稼,亦许如密云。
能使众生相续中成熟六度善法的庄稼,也说如同从密云中降雨一样。
辛三、趋于究竟事业:
福智圆满故,承许如满月。
佛地福德与智慧资粮圆满究竟的缘故承许如同满月,就像满月无有丝毫不圆满的部分而完全圆满一样趋至究竟的事业。
辛四、说法事业:
智慧放光故,承许如大日。
佛陀遍知一切所知的智慧放射说法的光芒,照耀十方众生心相续见真实义的缘故承许如同大日,一个四洲世界中只有一个太阳,它无有大小,但佛陀的日轮能普照十方无量世间界,因此说这样的大日是前所未有的比喻。
辛五、幻化等事业:
犹如日轮中,无量光融合,
恒常行一事,亦能照世界。
如是无漏界,无量佛融合,
同行一事业,显现智慧光。
犹如日轮中出现的无量光辉无二无别而融合为一,恒时无二无别而行成熟庄稼、干燥淤泥等同一事,那光芒也能照耀世间界。同样,安住于无漏法界清净随顺前身说法的无量佛陀于真如法身本体中无别一味而相融合,行持调化所化的同一事业,作为显现十方一切众生智慧的光明。一位佛陀幻化并行持成熟有情的事业等时,因为于法身中无别的缘故,就是无量诸佛行持同样的事业,这就是融合,能作所作智慧一切是一体无别的缘故,依此说明幻化、说法成熟所化、示现神通等佛陀的一切事业也是一切佛总集的事业。
辛六、智入事业:
如出一日光,是集诸光辉,
当知诸佛智,出生亦如是。
犹如出现一束阳光时,照亮其他方向的一切光辉无有前后同时出现。应当了知,一切佛陀中,一位佛陀起现随应利益所化所问而授记的智慧时,其余无量佛陀的一切智慧同以那一智慧无有前后同时趋入、出现为同一意义。
来源:明光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