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7-31

创建日期:2022-07-11

  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7-31

  (十七) 故无间断心相印 成就心愿勿存疑二

  当你对导师生起信心时,已经是一个结果,想要在初次依止导师过程中就生起信心,需要具备多种缘起。

  现前汉地各个大城市,常常会有不同的导师莅临,但仅凭自己当时的感觉去依止导师,恐怕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因为人的感觉会不断变化,第一次感觉好,第二次就未必。

  十多年前,我初次到汉地,彼此都不熟悉。某一天上午,有很多信众过来见我,看起来对我的信心大的不得了,我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高原讲法多年,从未见到如此虔诚的弟子,一见面就祈请我当他的根本上师。我不知道是否是由于对他们有求必应的缘故所致,比如他们说要甘露丸,我就给甘露丸;他们说要我手上的念珠,我就给念珠。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决定下午再见他们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看看他们对我的信心是否会有改变。因此,当他们下午又问我要甘露丸时,我说没有;问我能否为他打卦,我说不会;祈请我是否能在当地多住一段时间,我说没时间。紧接着,事情就开始发生变化。这些上午还请我做根本上师的居士,下午祈请收回这样的请求,希望我不要做他们的根本上师。

  我讲解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感觉并不可靠,仅凭自己的感觉依止导师,不久的将来决定会有改变。因为当导师带着笑容时,你会觉得导师很慈悲,但是当导师面容严肃时,你就觉得导师不够慈悲,也不再是自己所依止的那位导师了。

  我们反复强调,依止导师决定不能像老狗寻食一般,必须细致观察这位导师是否值得依止。我们常常可以在微信微博等媒体上看见有人抱怨自己被某位导师所欺骗。我想,如果要责怪,不要仅仅责怪对境,也要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在依止之前做好观察。依止导师前不作观察,仅凭自己的感觉就认定这位导师完美无缺,值得信赖,对于别人的劝告置若罔闻,受到欺骗后,又四处哭诉这位导师的各种不是。我想,你在其中是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记住,仅凭感觉而不做观察,这样的信心并不可靠。一旦过两天感觉变了,信心也会变成诽谤,功德成为一种过失,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尤其现在通讯发达,很多人都在通过不同的渠道推介各种导师,甚至有些导师还配有各种简介来说明,这位导师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还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等等。但仅凭这些资料,是否就能作为自己所依止的导师?我想还是谨慎一些。很多人不做观察,仅凭感觉好坏就随意依止,一旦发现上当受骗,又开始怨天尤人,甚至指责佛教不应该如此。

  佛教非常清净,但你所依止的,恐怕并非真正的佛教。因为打着佛教的旗号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佛教,如同骗子穿着警察衣服并不说明他就是真的警察一般,穿着出家人衣服四处招摇撞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你不能只认衣服,而不去观察这个人,就妄下结论。总之,这方面还是谨慎一些为妙,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绝不能马马虎虎。

  (十八)故无间断心相印 成就心愿勿存疑三

  如果以上提到的缘起都已经做得非常好,接下去就要好好修行。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懈怠拖延等现象,此时就要多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令自己精进修法。

  我们说过,当你的内心开始懈怠修行时,与你最相应的法就是共同外前行,尤其是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的内容,更应该多看一些。这样一来,对修行的懈怠就会转变成一种喜悦。

  扪心自问,当你每天进入佛堂开始修法时,内心是否会产生烦恼?即便没有烦恼,恐怕内心还是会被一种不乐意但却又不得不去完成任务的心情所左右。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的共同前行修得还远远不够。相反,当你一进入佛堂,就带着喜悦的心情上座:今天又幸运地可以修行,也就是说,修行对你而言,已经是一种乐趣,这时就充分地说明,你的共同前行修得很不错。

  但要记住,对于初次进入佛门的信众而言,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新鲜感,但我们这里提到修法时的喜悦心情,并不是指一时的新鲜感,而是内心长时间存在的一种状态。

  对很多人来说,初次修行时具有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越来越麻木,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有活佛的时候,感觉非常开心,能见到活着的佛降临人间,是多么殊胜的一件事情。因此,无论路途有多遥远,也要不辞辛苦地去拜见这位活佛。但现前,越来越觉得所谓活佛不过是一个名称或符号,胖瘦高矮各不相同,甚至还有些打着活佛旗号的假活佛,真假难辨,初时的新鲜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要记住,对凡夫而言,感觉随时会变化。时而欢喜,时而无感,是非常正常的显现。但我们想要保持对修法的新鲜感,只有依靠共同外前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必须要铭记心中。

  (十九)结语

  【无智所传此教言

  相信往昔依止或谒见过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人都知道,上师是一位非常谦虚的尊者。上师不需要在弟子面前故作谦虚,而是为后一代弟子示现:修行者必须要谦虚。

  高高在上的人永远见不到他人的功德,即便对境是导师或佛法,内心也无法生起信心,因此修行者必须要立于低处,懂得谦虚。狂妄是自我感太强的一种表现,而自我感是起现贪嗔痴三毒烦恼及五毒烦恼的根源。当内心我执强烈,充满傲慢,恐怕就不算是修行者。所以平常时时都要站在低调的立场中,谦虚地面对一切。这是上师赐予弟子的深刻教言。

  【看似不合二法轨

  二法指的是世间与出世间二法规。

  【心中慈爱之圣子,为酬汝请而作此。此若具有善功德,敦请者之心相续,速疾融合得加持。

  虽然上师说他的讲解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为了满足弟子的心愿而著述了这部教言。如果这部教言有功德,愿所有弟子的心相续都能成熟。这就是上师为我们所做的发愿,也是赐予我们的加持,至于我们能否得到这个加持,就看看自己是否能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

  虽然我每次讲解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只要条件具足,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为你们细致地讲解。作为修行者,应该尽可能借助现代科技,多学习一些,因为这部教言真的非常殊胜。教言的作者是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上师在示现涅槃之前,自己也传讲过几遍。这充分说明,上师对于这部教言的认同。而所谓的认同,是指上师在传讲过程中,把自己的修行经验传授给我们后一代弟子,而这些修行经验没有丝毫之错谬,只要依教奉行,成办解脱近在眼前。所以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应该多学一些这些道理,并且依教奉行。

  (二十)课后答疑一

  弟子问:怎样做才能令上师生欢喜?

  上师答:把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以及自己修行成办解脱的整个过程赐予弟子,是导师的责任也是导师的使命。因此,弟子令上师最欢喜的事,就是遵照上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

  我相信很多信众在谒见高僧大德时,将自己平常的修行以及如是修行而得到的功德向导师汇报,导师会非常欢喜。比如我为很多信众传讲的法要,虽然不能说都能成办很高的境界,比如成办小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学道、无学道),大乘十地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以及密宗四相(法性现前相、觉悟增长相、明智如量相、法性灭尽地相),但看见很多家庭越来越和睦,我作为导师就会觉得非常欢喜。也有很多居士说,没有接触这个法之前,家庭烦恼非常沉重,甚至感觉难以承受,但由于接触了佛法,懂得如何调伏内心,如今的家庭变得非常和谐,烦恼也大为减少。这就是令人非常欢喜的事,因为我们平常讲法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吗?

  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个据点之上,而是内心清净时呈现的清净刹土。清净刹土需要从今天开始成办,不能等待未来的某一天,烦恼没有消尽就能轻松到达。调伏烦恼不是坐飞机。坐飞机只要坐上,中途不需要努力,就能很快到达下一个城市。但调伏烦恼、成办解脱不仅需要导师领进门,还需要每个弟子依教奉行,精进修法。因此,自己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多远,观察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

  想要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功德,就看看自己的性格是否有改善。有居士对我说,虽然他平常修法没有很深的感受,但自己的信心、慈悲心以及性格,较往昔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就是真正的功德。这样向导师汇报,导师心中也会有种成就感,因为这就是导师们的使命。所以平常令上师最欢喜的事就是如理如法修行,并且每天都能有所改变。

  当然,这样的要求还是比较细致,总的来说,只要平常能够从事善法,就是回报上师的恩德,也是令上师最欢喜的一件事。我相信在座很多信众都已经在如此造行,非常好。

  (二十一)课后答疑二

  弟子问:我很喜欢神通,请问佛教的神通和其他教派的神通有何区别?

  上师答:我相信,不仅仅是你喜欢神通,世上很多人对于能够预知未来一些事情的神通都很有兴趣。但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是否有神通,而在于如何面对。

  比如,你通过神通知道明天要拉肚子,到了明天,你真的拉肚子了,又能怎么样呢?什么也改变不了。既然如此,能不能提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现前需要做的是无论是否预知未来,今天都不要去做导致拉肚子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什么是真正的神通?往昔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说过,当他七八十岁时,可以把法衣放在头顶,毫无遗憾地说,自己一生中持戒比较清净,这就是他最大的神通。

  神通的真正目的是帮助成办解脱,至于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并不是很重要。尤其对于真正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自在而不是神通。倘若能够真正获得自在,神通也会伴随着功德而呈现。

  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的《胜乘宝藏论》中讲解过四大禅定,其中在修风禅定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会产生神通。但如今传讲神通的导师非常稀少,原因在于何处?因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追求的并不是神通。所以我建议信仰佛教者,对于这方面还是少执著一些。一个真正的出世间导师,不会仅仅为了让你达到神通而讲解佛法。

  现前很多弟子都在修禅定,要是禅定修得很好,神通也会自然呈现,但这些神通并不可靠,它只是昙花一现,不会长期具有。记得往昔我在高原第一次修有相定时,修到一定的阶段,觉得自己的禅定还不错,安住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就出现了一种所谓的神通。比如我现在坐在家里,离我一百米甚至更远的地方有人来看我,他手中拿了什么、心里想什么,我都知道。但这仅仅是一种寂止,并不会长久性,因为寂止本来就是变化的,随之而生的感觉也会变化。所以,我想这并不是什么神迹。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解脱,而不是仅仅为了寻找神通。若目的只是为了神通,就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修行四大禅定不需要多长时间,就会有所感受。但这除了可以骗骗他人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吗?

  弟子问:密宗也分很多的教派,请问密宗和东密之间的神通是否有什么区别?

  上师答:神通分为世间神通和出世间神通。

  什么是世间神通?我们把有相定分为四禅,当你在修学禅定过程中真正具有有相定,圆满初禅禅定时,百年以内的事,你都能知道。但前提是要修,如果只为了寻求神通而不去修行,这个神通永远不会在你面前起现。

  出世间的神通指的是什么?由于对治烦恼的缘故,类似他心通以及神变功德会越来越增上。虽然这也是功德,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这个而去修出世间的法。

  当然,我也可以多角度为你多讲解一些,但时间有限。而且这也不是我们讲法的主要目的,相信你以后也会从很多其他渠道学到相关的道理。但我还是建议对神通不要太过执著。尤其作为修行者,过于执著这些真没有多大的利益。即便现前具有很大的神通,仍旧好像穷人看见富人家的财富,以为家财万贯就是神通,但这只是穷人不具备这个条件而已。我们还是讲解富贵者也要多修修法,因为再多的财产,临终时也带不走一丝一毫。我们现前要的是永恒不变的快乐,短暂的这些感受,也就如此而已,不要太过执著。

  (二十二)课后答疑三

  弟子问:观修不清楚皈依境怎么办?

  上师答:我想,这也是很多修行者的问题。无论是修上师瑜伽还是修本尊或其他法门,很多人都觉得观皈依境非常困难。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观修时间太短。

  可能有些会觉得,自己已经修了一年的时间,为什么还说时间很短呢?要记住,不是你已经修了一年的时间,而是你进入佛门学这个法至今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而真正修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一个月。不妨问问自己,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真正观皈依境的时间有几个小时?如果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已经算很多了。所以一年真正用于观修的时间恐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个习气有多深?

  如果还是觉得有所疑惑,我想你可以再思维一下:现前观想不清楚阿弥陀佛以及上师等面相,但现在观想你的父母,是否清楚?我相信会观想得很清楚,因为你对他们非常熟悉,他们已经陪伴了你一辈子的时间。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皈依境换成苹果,无论是青苹果还是红苹果,你都能观得清楚。但为什么观皈依境上师和其他一些尊者的时候,就观不清楚?主要还是时间太短的原因所致。

  往昔华智仁波切说过,他能在五秒钟的时间内清晰观想出七百二十五个不同的本尊,包括不同的手势等。我们别说七百二十五个不同的本尊,就连一尊都观不清楚。当时他的弟子问华智仁波切是如何做到的?华智仁波切回答说,是由于他长时间如是观想的缘故,熟练以后就自然能观得出来。因此,还是要多修修法。

  (二十三)课后答疑四

  弟子问:没有亲近的上师引导打坐怎么办?

  上师答:打坐首先必须要得到上师的引导。比如在座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导修,平常我们也会讲解一些关于上师瑜伽导修修行的要点,现前手中的资料,无论是书本还是光碟,都很齐备,建议有空要多学一些。当把这个法学会以后再做修行,即便不在上师的身边,恐怕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修明天就成就并不现实,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修行,才能达到圆满。但你已经知道如何修行,即便这一段时间不在上师的身边,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能够长时间在上师身边依止固然好,但我想,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往昔我们依止喇嘛仁波切时,随着上师年龄的增长,除了我们这些身边的弟子之外,天天和所有弟子说很多话是不现实的,甚至有些弟子一年都不会有一次机会与上师面对面讲话,但这么多弟子还是年年在高原依止上师而修行。因为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当导师把这部法赐予给你以后,可能你就要在亚青这样的圣地修很长时间。

  我们平常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虽然前面需要得到上师的引导,但后面的修行还是要靠自己。尤其现在通讯发达,无论是光碟还是网络,听法的条件非常方便,平常条件允许,就要多听听导师的教言。因为每次讲解过程中,上师有很多很多新鲜的开示,可能会对平常的修行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弟子问: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根本上师?

  上师答:首先我们要知道“根本”的含义。根本是众多数量中最突出的一位,也就是说,在你众多依止的导师中,对你恩德最大的这位导师,就是根本上师。是不是你的根本上师,不是你口中说是谁就是谁,而要看看你的内心,你内心得到哪位导师的恩德最大,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师。

  我们通常讲解上师分为三种共同上师和三种不共同上师。从法的角度来说,皈依上师、一般上师和酬忏上师称之为共同三上师;为你灌顶、传讲解脱窍诀法和宣讲续部教言的导师,称之为不共同三上师。当然从得到的法来说,后三者称之为根本上师。但从内心的角度来说,对自已意义更大的这位导师,是所有导师中最重要的一位导师,他就是最根本的导师。

  如同乞丐吃百家饭,但谁是他的根本施主?这不是乞丐说了算,也不是某一个施主认为天天给乞丐食物,因此他就是根本施主。对于从来不赐予乞丐食物的人而言,这个人可能是根本施主,但也有其他人也在赐予食物,那究竟谁才是根本施主?就看看乞丐碗里的食物,谁给的最多最好,这个人就是乞丐的根本施主。

  同样一个道理,对自己恩德最大的这位导师就是根本上师。所以我们寻找导师不能盲目,在一切条件都具备的导师中,对自己内心影响最大的就自然成为你的根本上师。也有很多人问,根本上师应该有几个?根本上师可以有十个、二十个、一百、一千个。

  弟子问:顶礼上师!请问在您的境界里,弟子的每个起心动念都清楚吗?您是法身,遍满虚空,时时在每一个弟子身边吗?

  上师答:以前我跟随上师在外面走动期间,见到很多老人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当上师即将离开这个地方时,有很多人在上师面前哭着祈请:“我临终时,您决定不能忘记我。”上师说:“我每天都要接见那么多人,可能会忘记你。但你要想我时时在你身边,你不要忘记我。”

  这个居士把皮球踢给我,我要踢还给他。我们曾经多次讲过禅院的一位老和尚,在临终时感受到上师亲自降临到他的身边。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感受?凭的就是他的信心。难道上师需要天天想,谁快要去世了,我得赶快过去一趟?要记住,上师的加持是普遍的。

  我们说诸佛菩萨慈悲,无论众生对他好还是坏,时时都在普度众生。对诸佛菩萨而言,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但为什么对诸佛菩萨好的才能得到加持,不好的得不到加持?因为信心不同。所以要想上师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就不要忘记上师。

  (二十四)课后答疑五

  弟子问:为何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证悟?

  上师答:想要从现有的思维时空中超越,必须依靠禅定,因为心的本性完全超越言语。禅宗有一句话——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就说明它不在我们的时空中,必须要修禅定才能获得。

  弟子问:禅定对临终或中阴的人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上师答:无论是在临终还是其他任何时候,想要成办解脱,获得永远自在,就必须超越现前的这个时空,因为这种自在完全不在时间范围当中。我们现在所在的时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当境界完全超越时空,不再有时间的局限,就叫做永恒不变的自在。这就是我们时时需要禅定的原因。

  弟子问:顶礼上师!分析山河大地都是虚幻的时候,心里觉得很恐怖。如果连这些东西都是假的、虚幻的,那我们投胎出世的意义又在哪里?心里分析这些的时候,感觉好像一下子没了落脚的地方。

  上师答:这是你思维分析出来的结果。比如你早上醒来的时候,想到昨天晚上的噩梦,内心感到很恐惧,就说既然梦里一切都是虚幻,为什么自己还要做梦?这充分说明你在梦中决定不知道它是虚幻的。当你真正证悟到它为虚幻的时候,内心是一种自在的境界,不会有这种恐惧。比如有恐高症的人会觉得,鸟在天空中飞翔时多恐怖,万一掉下来怎么办?但当你有翅膀,真正可以在天空飞翔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恐惧,反而是一种喜悦和自在。

  弟子问:我们可以在佛经上写一些注释或标注一些记号吗?

  上师答:以前上师非常反对这样做。因为我们在受皈依的时候要做到三所修,其中皈依法就是要恭敬文字。虽然我们写的可能也是文字,但有时在上面画来画去,好像也不太好。

  但有时可能也不是完全如此。往昔我在上师身边时也问过上师,是否可以在上面做一些记号?上师说,若要是做得非常好的话,当然也可以。因为你在阅读原文时要知道它的道理,这也是完全可以的。虽然上师这么说,但也不要什么都往上面画。总之,上师就是这么说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二十五)课后答疑六

  弟子问:顶礼上师!弟子正在参加五明佛学院的共修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拜见了几位大德,可是没有福报跟随他们学习。

  上师答:所谓跟随,并不是指长期跟在上师身边走来走去。这并不是一种依止导师的方法。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条件允许,能时时跟随着导师,当然非常好。以前我也和弟子们开玩笑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和尚的境界,要是能达到这个境界,跟着导师走,当然没问题。但当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我想还是别跑了。因为天天跑来跑去,恐怕你自己不觉得烦,周围的人却会因此而起烦恼,这可能会给你以后的修行乃至多方面造成很大的违缘。

  所以,是否可以时时跟随导师,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如果多方面因素都不具备,我想在一位导师面前学习一段时间,知道怎么修法以后,就不要跑来跑去,在家好好修吧。跑来跑去真没有多大的意义。藏传佛教有这么一句话:“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坐破垫子而成就的,没有一个是走破鞋子成就的。”

  弟子问:有师兄说,如果有一位可以亲近的师父,并且跟着学习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但现前深感自己学习懈怠,连五明佛学院的共修都没有学好,所以不好意思再去拜见其他大德了,怕拜见多了,心会散乱,失去对善知识的希求心。

  上师答:我觉得这样想也挺好。因为历代高僧大德在提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时,都是指一两位,很少会说自己有很多很多位根本上师。这也告诫我们后一代弟子,在信心不具备的前提之下,依止导师不用太多,否则难免以后会产生很多疑惑甚至诽谤等等。所以追随着一位导师,导师怎么传讲,你就怎么修,我觉得这样就非常好。

  但要记住一点,对于一个虔诚的弟子而言,修行需要次第道,闻思修三种智慧不能偏堕一边。比如你平常在某一位导师面前修学某种法,也可以听听其他教言,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但总的来说,你的理解没有什么不对的。

  弟子问:恭请上师开示,怎么掌握好去拜见善知识的度,用何心态去拜见?

  上师答:我们前面说过,在信心不具足的前提之下,依止导师不要太多。

  如果你今天依止一位导师,可能他会赐予你一本书,告诉你这就是你的念诵功课。明天又依止一位导师,导师可能会要求你念诵一万遍、甚至十万遍、一千万遍心咒。过两天再拜见一位导师,结果又领到一千万遍心咒。这样一来,念诵功课的债务会越欠越多。

  我也遇到很多居士问我,以前由于无知的缘故,拜见了很多导师,但布置的功课太多,恐怕自己一生都完不成,是否能捐点钱让僧众们替他念诵。如果当时你在导师面前立的誓是僧人帮你念诵,这么做当然可以。但如果是你自己立誓要念诵的话,让僧人念诵是否就有点违背导师的教言?所以这些都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去做。

  弟子问: 怎么才知道哪位善知识是自己的根本上师?

  上师答:我们以上说过,只要这位导师具德并且具缘,他就是你的上师。先不用急于确认是否为根本上师,还是先去寻找一位具德上师,不要开口闭口都在说根本。甚至有些人会跑到我面前说:“请你打个卦,我应该去哪里寻找根本上师?”如果我回答你,你的上师在阿富汗,你会去吗?如果我告诉你,你一直往西走就能找到根本上师,你会走吗?所以先不用急于寻找根本上师,还是先去寻找具德并且具缘的上师。至于后期这位上师能否添加根本两字,以后再说也不迟。

  (二十六)课后答疑七

  弟子问:如何看待家族不和睦?

  上师答:我们平常都在说,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修心,但为什么要修心?我们说过,漂泊轮回的根源是我执,因此难免会在家庭中产生一种很强的自我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权意识。特权意识的产生,并不因为你是家里的栋梁,或者有其他的头衔,而是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位高权重的达官显贵,还是位卑言轻的平民百姓,都会有一种特权意识,这就是烦恼沉重的表现,也是漂泊轮回之根源。如今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就要时时对治这种特权意识。如果能时时站在谦虚和低调的立场中,就能打破这一切,和睦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通俗而言,这一系列行为叫端正心态,用佛法的专用名词,称为调伏内心。这样一来,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端正心态,内心都不会有很多烦恼。有时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往往不是某些原则性问题,而仅仅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引起摩擦。比如觉得今天的饭我煮、菜我炒、碗我洗、地也要我扫,那你干嘛呢?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我们常常因为计较家务谁做得多,谁做得少而心生烦恼。但我想,这些都是由于没有端正心态的原因造成的。因为你并没有认识到,彼此组成一个家庭,都是希望这个家庭越来越好,无论谁做什么事,目的都是为了这个家庭。若时时带着这样的发心,做多做少都不会产生烦恼,因为这是自己该做的。但往往由于没有摆正心态的原因,觉得自己才是这个家庭的主人,对方只是一个佣人,或者自己是主人而对方是客人,两者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若想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没有矛盾,越来越和谐,就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

  再举个例子。每次讲课过程当中,如果不喝一点水,我就会觉得口干。如果你们给我倒水时想到,这位是我的导师,由于话说太多而感到口渴,所以为导师倒水是我应该做的。以这样的心态倒水,就不会感觉到累。但如果没有端正心态,觉得大家都坐在地上,凭什么要我去倒水,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同样是倒水这个简单的动作,后者由于心态没有摆正的缘故,简单的事情就成了令人心生烦恼的事情。

  因此要令家庭和谐,首先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份——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客人,不能自己高高在上,要求别人都围着自己。否则,你的想法恐怕有点霸道。佛教所传讲的内容就是修心,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与贪嗔痴掺杂在一起的一切烦恼都必须要及时改变、断除。因此,如果时时想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家庭成员,家庭和谐也近在眼前。

  前段时间我在南京遇到一对年轻夫妻,他们说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恐怕他们的生活并不是现在这个状态。以前进家门就好像要进地狱一般,每次回家心情都非常不好,但现前基本上已经没有磕磕碰碰的事情了。即便有,彼此也会马上忏悔,现在家庭真的非常和谐。

  所以,我们平常想的最多的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而不要只想着让对方改变,修行人与世间人的差异也就在此上。让世间人改变自己,他会觉得凭什么要自己改变,而对方不用?但作为修行者,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改变的目的不但临时可以得到和谐,并且最终能依靠这种方式成办解脱。而这不就是我们今生信仰佛教的全部吗?

  (二十七)课后答疑八

  弟子问:祈请上师能不能传一下强制往生法。

  上师答:我们的上师以前无论到哪里,都会讲解强制往生法。强制往生法就是颇瓦法。颇瓦是迁转和往生的意思。颇瓦法总分为五种:法身颇瓦法、报身颇瓦法、化身颇瓦法、具三想颇瓦法以及超度亡者灵魂颇瓦法。我们通常修的叫具三想颇瓦法,但它还要分为强制往生法和意愿往生法等等,所以我们当前修的强制往生法就是颇瓦法。

  有很多弟子问,是否可以修个颇瓦法?我们所修的强制往生法就是颇瓦法,而且可能是颇瓦法中最简单、意义也很大的修法。其余如具三想颇瓦法的念诵仪轨繁多、观想复杂,尤其还需要有特殊的环境。如果你在家里修具三想颇瓦法,邻居听到你不停地“啪啪”,可能会以为你已经疯了或者直接打120,用急救车把你拉走。所以,这个修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在城市常常难以具足,会有诸多不便。但我们所修的强制往生法虽然属于颇瓦法,对环境条件却没有很多的要求,修行方法也很简单,念诵仪轨短小。

  修行的方式:在自己的头顶观一尊阿弥陀佛,形象无论是汉式还是藏式都可以。无论是哪一个法,都讲解念诵过程中要做到一心不乱,强制往生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念诵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心专注在阿弥陀佛的心间,口中念诵:“祈请大觉阿弥陀佛尊,加持往生西方极乐刹”。就念诵这两句话。

  如果能长期这样修行,平常出现一些突然受到惊吓的事情,能直接想到阿弥陀佛在头顶,临终时也能忆念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亲自降临在你的身边,超度你的灵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强制往生法。

  上师平常对我们的要求是每天念诵不少于108遍。我想这并不会占用我们很长的时间,因此,有空就多修修吧。尤其上师曾经授记,一天不间断念诵108遍观音心咒和108遍强制往生法,如是行善者,未来就会与之在西方极乐世界相会。这是多么殊胜的授记!具有这样殊胜的缘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在眼前,为什么不去做呢?我们天天都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上师告诉我们,只要依教奉行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时不需要再起任何疑惑,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即可。

  对于有些年龄偏上一点的老人,每天念诵观世音菩萨心咒也不要少于108遍。前几天我遇到几个居士,他们说每天都依教奉行念诵108遍,不多不少。我想,只要有时间还是多念念,108遍还是有点少。虽然我们说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不要少于108遍,但不是说不能多于108遍,所以尽量还是多念一些。

  (二十八)课后答疑九

  弟子问:请问大恩上师,修上师瑜伽观上师皈依境,如何做到修寂止的同时增上信心?

  上师答:可以在前面修行过程中,配同着一些起心动念的信心。我们修上师瑜伽就如同修本尊,修本尊要具备三个条件: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

  观修上师的皈依境和观修本尊一样,要尽量观得清楚,这就是清明形象。清楚观想皈依境,并不是说要将上师观想为绘画般的形象,因为上师不是雕塑无情物,要将上师观想为真正的佛,这就是提念清净。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时说过,上师具有慈悲、智慧以及救度众生的力量等三大功德,因此是真正的佛。在具备这种信念的同时开始修寂止,修禅定。

  只要前面具有这样的敬信,在后期寂止过程中,不需要起心动念也能同时存在这个敬信。比如我们平常说到母亲,不需要再刻意观想她是个女的,是生我养我的人等,在提到“母亲”的同时,就已经有了这种感觉,这些内涵与母亲是配同在一起的。但这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前面就这样一步一步来。

  (二十九)课后答疑十

  弟子问:怎么制止邪念?

  上师答:我们所谓的邪念,一般来说,是指业际颠倒。因此平时可以多看一些诸佛菩萨的教言,知道邪念的过失以及如何对治邪念等内容。

  总体来说,邪念是一种魔的障碍,它分为外魔、内魔和密魔。想要遣除一切外魔,平常可以多念诵《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第四页、第五页和第六页。第四页是心经加回遮文,第五、六页是如意成就祈请颂和莲师除障祈请颂等内容。平常若能如是念诵,就能遣除很多邪念。因为邪念是魔王波旬等一切魔的眷属,所以平常多多念诵,非常有意义。除此之外,平常也可以多念诵一些莲花生大师心咒。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在一部教言中说过,未法时代随时都会有魔障的呈现,为了遣除一切魔障,平常时时要祈祷莲花生大师,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

  至于直接对治邪念,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讲过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就是在讲解如何对治邪念。平时就遵循这样的方法去做。

  弟子问:请上师传一下上师瑜伽。

  上师答:传授上师瑜伽仪轨是可以的,但传讲《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讲得完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往昔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个版本,并且形成了光碟,平时可以多观看一下。除了部分不共的见解之外,上师瑜伽导修的教言任何人都可以下载。现前家家户户都有网络,所以想要取得学习资料,没有什么困难。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修上师瑜伽导修是否要得到导师亲自开许?只要你对法生起信心,按照以上的方法学习,圆满通达相关道理以后,就完全可以修行。在你对法生起信心的一瞬间,诸佛菩萨就已经赐予你开许了。不仅仅是今天在座的弟子,身边的亲朋好友想修也完全可以。但要记住的前提是,圆满通达之后再去修,不要盲修瞎炼。

  弟子问:本尊法如何修,如何成就?

  上师答:单纯本尊法要具备三个条件: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这些内容在上师瑜伽导修整个过程中,已经圆满具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平常修本尊的时候,若时间稍微充足一些,就可以按照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次第修学,如同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般去修行,也非常好。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把本尊观想在对面,然后念诵本尊仪轨,把它当做一个功课。见解稍微高一点者,可以把自己观想成本尊,并在自己的心轮中观想咒轮,如是念诵咒语,最终上供下施。平时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教言。

  (三十)课后答疑十一

  弟子问:无分别念是开悟吗?

  上师答:要记住,词句如同橡皮筋,怎么拉都可以。“无分别念”一词,在很多教言中称之为开悟,但此时它并不是指单纯的无念状态。如果只是讲解无念,“无分别念”,就不是开悟。所以,词句如同橡皮筋,怎么拉都可以。

  比如一本书上说,智慧是成办解脱的唯一途径。木匠看到这句话,会觉得自己懂木工,所以很有智慧;但石匠看到这句话,则会觉得这句话说的是自己,所以石匠才是成佛的途径。因此,词句上怎么理解的都有。所以,我们不能用词句来辨别开悟与否,因为开悟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

  以前我在汉地见到有居士跟我说,他已经开悟了。我对他说,虽然我不知道什么叫开悟,但我在开悟的导师身边依止过很长时间。汉地有一句话¬——没吃过猪肉,总看见过猪跑,所以请讲一下开悟的状态。他说,他可以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之中。我说“继续”,他说“没了,这就是开悟”。但这并不能叫开悟吧!开悟要具有座上、座下、梦境、出定等一系列功德,所以他的见解还算不上开悟。当时我开玩笑说:“登地叫开悟,但到成佛之间还要分为十一地、十三地、十六地等等,你的导师说你有几地?”他说有八地了。我告诉他:“你的这个地有点低”,我指着他旁边一位看起来有七十多岁的老居士说:“你知道他有多少地?从他降生到人间着地开始算起,他已经七十多地了,你才八地,差距有点大。”

  我们讲解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名称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需要的是实践,所以平常应该在实修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弟子问:请问上师,我有缘得到这个法,请上师开许能看光碟。

  上师答:这个不需要问,当然可以。

  弟子问:我以前在阿克班玛面前得到过法,也有缘在其他导师面前得到法,比如亚青寺益西降措活佛传的上师瑜伽和德巴堪布传授的五明佛学院的金刚萨埵。这么多法,我该怎么去修?

  上师答:这个我真的不太好说。如果我告诉你怎样去修,从法的角度一点都不会有什么矛盾,但其他的导师能否接受可就不知道了。无垢光尊者说:“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若能在真实义之精华中修学,万法都聚集在一法之中,因此,从法上来说,彼此之间绝对不会有任何矛盾。但如果按照缘起而言,过两天导师问你是否在修他的法,你回答说:“没有,因为前两天我见到一位导师,说不需要这样去修。”那我就成为罪人了。

  所以我不能说哪个法能修哪个法不用修,但是相关的道理,还是要懂一些。

  (三十一)课后答疑十二

  弟子问:请问专心于共同前行是悟出来的还是修出来的?

  上师答:你只要慢慢修着走,悟和修是一个道理。

  弟子问:请上师慈悲摄受,能听闻佛法精要,切实指导实修,让我和一切诸有缘都能圆满出离心、菩提心、信心。

  上师答:这个当然。很多人都说要依止上师,但有时候我们不能把依止当成一句口头禅。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地修行,已经无需口中多说要依止导师,或请谁做自己的根本上师,因为如是修学上师的传承,就已经得到了上师的摄受,并且这位上师也自然形成自己所依止的最根本的导师。所以,最重要的是要遵照导师的教言修行。

  我看见这边很多弟子都在修上师瑜伽。有些可能是通过上师瑜伽进入佛门,还在逐渐修学的过程中,但有些已经修了几年的时间,很好奇为什么上师不讲解更高的法?因为现前大部分弟子还是在剖析调伏妄念之中。

  我告诫很多弟子,如理如法修行一年以后,就可以看《胜乘狮吼妙音》。这是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传讲的成熟口诀法,包含亚青寺所讲解的全部窍诀法。《胜乘狮吼妙音》的法本与光碟已经有了,但你可能看不到全本的法本和全部的光碟,原因在于何处?在你目前的修行见解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根据个人的根机和见地看相应的内容,可能是最好的。

  《胜乘狮吼妙音》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这部分内容,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一年左右的时候,就可以阅读。要记住,这是非常殊胜的法,具有全部直断的内容。但无论法本还是视频,网上是找不到的,因为这是不共同法。

  我们以上讲解前行破除心房分为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后面的内容是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辨别的是安住调伏妄念。但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以前,还是多看一些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下的内容,这会对你以后的修法产生很好的帮助。总的来说,这方面的资料,我们还是挺全的,平时要多看多修一些。

  我们平时也要多看一些上师的教言。上师在依止他的上师而成办解脱的过程中,四十四年如一日的修学,并且在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上,修了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当中,他的上师没有给他传过第二个法。有一天昌根阿瑞仁波切把喇嘛仁波切叫到身边问:“我在六年的时间中没有为你传过其他法,只是要求你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你是否觉得上师把你搁置一旁,没有慈悲摄受你?”上师早已知道导师这么做的密意,因此回答说,导师六年的时间中不传讲第二部法,正是说明这个法的重要性,因此即便让他再修六年,也觉得很有必要。我们看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就能充分知道依止导师并不是儿戏,应该要如理如法地遵照导师的教言去做。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已经修了一两年的时间,算是个老修行人了,但实际上的修行时间恐怕并没有那么长。请问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真正能在座上用功的时间有多长?一个半小时还是两个小时?即便是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正念是间断的还是连续的?如果时间本来就很短暂,正念又时时间断的话,你觉得自己的见解会有很好的增上吗?所以还是要加把劲,好好修行,好好修行。

  以上就是今天的讲课内容。

  我相信你们平常都在修行,但还是想提醒一下大家,修行需要更精进一些。当然,所有人都能长命百岁,时时欢聚一堂,也是我的心愿,平时我也常常为此诵经发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常何时会降临,谁都不知道。我常常会听到很多人说,谁已经去世,谁已经病危等,可能由于天天听到这些消息的缘故,我对无常更加敏感一些。但无常降临到我们身边是特定的事,希望在座每一位修行者都能多修修法,多可怜可怜自己。

  要记住,即便你现在朋友众多,可是一旦无常降临,谁也帮不了你。回忆一下身边亲朋好友过世时,你作为亡者最亲近的人,又能为他做什么呢?即便你已经知道他的病已经无药可救,还是会用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现前医学条件发达,这个病不会有什么事的。”或者买一些贵重的礼品去探望他。但对一个即将要从人间消失的人而言,即便你的礼物多贵重,也不会给他带来丝毫之快乐,因为他知道他带不走你的礼物。所以还是要多修修法、多修修法。虽然现在看起来,你们修法好像是为了我,但实际上就是为了你自己。因为当无常降临到你身边时,是否能了脱生死,还是取决于自己。

  以前我在亚青寺讲法时,有一个老尼姑每天坐在下面,看着一张纸伤心地哭。有一天,她把那张纸递给我,告诉我上面是她已经过世的儿子写的遗言。纸上的字迹不是很端正,不知道他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写的字。上面的内容诉说着他对这个世界和母亲的眷恋,以及在知道自己已经命不久矣时,内心的痛苦等等。虽然我没有见过她的儿子,但看到这几句话,那份临终前的痛苦也能感同身受。

  我想,如果我们未来也是以这样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真是太不值得了。即便你生前做得有多么好,还是一个真正的失败者。因为在短短的一生中,生存并不是最困难的,即便是乞丐都能熬得过去,但我们现前要成办的是永恒不变的快乐,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能多可怜可怜自己,多修修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3课1-16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4课1-1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