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07-28

  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二、种姓=戊一、宣说有种姓(27-39)+戊二、宣说无种姓+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戊一、宣说有种姓=己一、以总纲略说(28)+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29-39)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庚一、有种姓(30)+庚二、大乘种姓殊胜(31)+庚三、种姓之法相(32)+庚四、种姓之相(33)+庚五、种姓之类别(34)+庚六、种姓之过患(35)+庚七、种姓之功德(36)+庚八、种姓之二喻(37-39)

  庚八、种姓之二喻=辛一、如金(38)+辛二、如至宝(39)

  3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五、种姓之类别;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3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六、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3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七、种姓之功德;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3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八(种姓之二喻)分二:

  3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八辛一、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3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八辛二、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9-111 2015年04月21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我先念颂词。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边念传承边念颂词,看这样合不合理。

  因为我念藏文的时候,你们很多人可能根本听不懂什么意思,所以翻成汉文给你们讲,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你看,我刚才念的(师念藏语),听懂了没有?听不懂的话,我来告诉你:

  庚五、种姓之类别: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听懂了吧?”“听懂了就不讲了!”“听懂了的话,待一会讲考的时候,看看听懂了没有!”(众笑)

  我们现在正在讲大乘种姓,它是一种特定的佛性,也就是特定的人的种姓。

  “种姓定不定”,种姓实际上有确定了的种姓,也有不确定的种姓。

  “诸缘夺不夺”,确定了的种姓,是不能被外缘所夺的;没有确定的种姓,有一些外缘可以夺取。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所以略摄归纳起来,种姓总共有四种,哪四种呢?确定种姓、不确定种姓、还有外缘可以夺取的种姓、外缘不夺的种姓。其实后两个基本上是在名称上分的,在印度的很多注疏当中,也有这样分四种的。

  还有一种分式,确定种姓和不确定种姓,总体上分两种。然后确定种姓分三种,(1)声闻确定种姓、(2)缘觉确定种姓、(3)菩提确定种姓,再加上(4)不确定的种姓,总共有四种种姓,这样分也是可以的。

  不管怎么样,可以这么讲,有些人生来确实是大乘种姓的,不管声闻和缘觉的善知识怎么样给他开导,他也不会改变;同样,有些人是声闻种姓的,有些人是缘觉种姓的,这样的种姓,不管外缘再怎么样,不管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即使受到不同种姓的教育、即使依止了不同种姓的上师,但是他的种姓是不会改变的,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比如说有些人本来一直是小乘种姓的,后来遇到大乘善知识的时候,他的种姓马上变成大乘种姓了;有些人原来是大乘种姓的,但是依靠一些外面的因缘,就变成了小乘种姓。

  就像舍利子,在《大智度论》[注1]里面讲,他在六十个大劫当中行持菩萨行,后来有一次他给一个乞丐布施自己眼睛的时候,《入行论注疏》里面也讲了,乞丐没有用眼珠,反而把眼珠放在石头上砸了。当时舍利子生起了后悔心,我的眼睛,我不能用,他也没有用,对这样的众生,我布施有什么用呢?从此之后,舍利子退了大乘心,进入了声闻种姓,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其他的案例,比如说有一部经叫做《金色王经》[注2],里面说有一个人,他在四十个大劫当中,一直修行,一直发大乘菩提心想度众生。但有一次在森林当中,看见两众生母子的一些不清净的邪淫行为,这个时候,他就觉得,作为儿子,应该遵守自己的传统,并且恭敬自己的亲生之母,这样不清净的行为,既染污了种姓,更毁坏了一切法规,这样的众生,我怎么能度他呢?不应该度他!然后这个人生起了极大的嗔恨心,从此之后,退失大乘信心,进入了缘觉种姓,也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说有些时候,本来是大乘种姓的,有退到声闻种姓的,也有退到缘觉种姓的。

  当然,本来是小乘种姓的,后来遇到了一些大乘的善知识,就进入了大乘种姓,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比如说现在的世间当中,汉地有些学显宗的人,后来遇到密宗的时候,他的种姓,由原来的显宗种姓,改为密宗种姓。也有个别的人,从密宗种姓当中退失,变成显宗种姓,这样的人也有。

  有些人的种姓根本不会改的,比如说他是密宗种姓,他根本不会改的,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善知识,也不会改的。

  有些根本不信仰佛教的人,宁死也不会放弃他自己的这种种姓,包括有些道友的父母,一些无神论的人,他始终都坚持没有任何信仰,这样的话,他就是确定种姓。即生当中,怎么样讨厌他、怎么样想他,有时候用财物来引诱他、有时候是用赞颂来欺惑他,但是他的种姓和根机,始终是无法改变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抱怨。

  每个众生的种子,都是不相同的。我们在任何时候,用自己的要求来衡量别人,这并不是很好的。比如说你特别喜欢大乘佛教,就要求你最好的朋友、你的亲戚,一定要学大乘佛教,“你怎么不学?大乘佛教是那么那么好!你不学的话,说明你侮辱我啊、轻毁我啊”,也不能这么说。

  有些人喜欢吃甜的,有些人喜欢吃辣的,你不能说:“吃辣的特别特别好,你不能喜欢吃甜的,你一定要跟我一起,天天吃麻辣豆腐”,这样可能是不行的。(众笑)

  种姓有四种,要懂得这些道理。在我们生活当中,人确实有不同的根机、不同的种姓、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爱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旁边有很多没有信仰的人,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行为;也有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比如说信伊斯兰教的、信基督教的、信其他宗教的,我们佛教徒不能认为是,“哇,佛教特别特别好,你为什么不学我们的佛教啊”,那这样也是不行的。

  如果其他宗教的人,天天通过各种方式,让你非要进入他们的宗教,这也不是很善巧的。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因缘,都有自己的一些辩论,是吧?大家应该懂得不同种姓的道理。

  那么下面讲到什么?讲到种姓的过患。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六、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其实在大乘种姓本身的意义上面,是没有什么过患的,但是学习大乘者的种姓,被染污、被遮障,是经常有的,在这里把它安立为一种过患。

  大乘种姓经常被遮住、被染污、被覆盖,有四种过患,哪四种过患呢?首先是习惑,然后依止恶友、还有贫困和随他转。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学习大乘佛法这样的种姓,经常没有苏醒。本来我是一个大乘根机的人,但是我的种姓没办法苏醒,不能苏醒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过患是“习惑”,虽然贪、嗔、痴、傲慢、嫉妒等这些烦恼,是偶然的、暂时的,不是种姓的真正本性,但是相续当中已经串习特别严重、特别厉害、特别强烈的贪嗔痴,对种姓来讲是一种过患。

  “惑”指的是烦恼,其实众生确实不认为自己贪嗔痴非常严重、自己是错误的、自己是迷惑的,不认为是这样的,但实际上烦恼对我们的祸害是非常大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贪嗔及与痴,是三毒大火,烧诸世愚者,长眠而不觉”。意思说,贪嗔痴这三者,实际上是三大毒药、三大火海,时时燃烧世间当中非常愚痴的众生,而这些愚痴的众生自己根本不觉得,还认为自己很快乐。

  在一些广告、文化当中,把贪心赞叹得非常有声有色;在有些传统当中,把嗔恨心当做所谓的英雄等等;痴心就像现在的喝红酒、吃麻醉药,吸毒等等。各种各样的这些现象,是非常可怜的。

  所以贪嗔痴,实际上是不能醒悟种姓的一种障碍,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过患是“恶友伴”,依止一些恶友,让自己的行为经常转入不善业、远离善知识。对于修行大乘佛法者来讲,如果我本来是大乘根机的,但是经常遇到一些恶知识,那么可能让我经常行持一些非法。

  《佛说华手经》是一部大乘经典,里面说,“勿近恶知识,令住非法者,若近行非法,令人失心目”,如果一个人行持的法,接近于非法,那这个人的心和眼目,全部都已经被遮障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窍诀。我们尽量不要依止恶友、不要信恶知识,如果我们依靠恶知识,或者接近恶知识的话,可能我们会经常行持非法的行为。

  我们有些道友,本来闻思修行很不错的,但是接触到个别的人,这些人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没有清净戒律,跟这些人接触一段时间后,行持善法,进步得很慢,退失得非常快。

  依止恶知识、依止恶友,是大乘修行当中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也是一个种姓的过患。

  第三个过患是“贫困”,也就是说,在学习大乘佛法过程当中,有些人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钱也没有,连路费也没有,包括想吃火锅,钱也掏不出来。太穷了的话,想做布施,可能也是没办法的。

  比如说在我们学院当中,有个别没有福报的道友,连房子都买不起,已经好多年了,最后不得不离开。有些人可能连生活费都很困难,甚至在这高原上又经常生病。

  太贫穷的话,确实也是修行大乘佛法的困难,所以贫困也是种姓的一种障碍。

  第四个过患是“随他转”,自己本来想修学大乘佛法的,但是国王、大臣,或者说你自己的什么亲朋好友、老板等等,你周围的这些人,一直把你控制着,你没有自由去听课、也没有自由去学习佛法。父母可能把你管得很厉害,家人、恋人可能把你捆得很紧。很多人经常说:我本来很想学佛、很想学习大乘佛法、很想出家,但是现实没办法,我自己没有自由。

  在人生当中,没有自由,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没有自由,更何况说学习大乘佛法呢?因此随他转实际上也是一种种姓的过患。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简而言之,种姓有四种过患,即烦恼深重,还有依止恶知识、太贫穷了,还有没有自由。

  我们自己好好想一想,有时候有了这当中的任何一个因缘,即使其他的三个因缘都不具足,比如说你也不贫穷、也有自由、也有善知识依止,但是因为烦恼太重了,要么生贪心,要么生嗔恨心,所以你没办法正常地去闻思大乘教义;或者你其他的三样都不具足,但是依靠恶知识的原因,最后就离开了殊胜的环境和场所,有这种可能的。

  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有时候我想,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而且自由自在,在即生当中,能接受哪怕是大乘的一个偈颂的教言,这种因缘也是不可思议的,应该有种欢喜心吧。

  我经常这样想,在人生当中,苦确实是比较多的,把苦转为道用,应该是修行人的特长、修行人的擅长。作为修行人,在对治烦恼和痛苦方面,他有一种善巧方便。

  不管你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自身稍稍也有一些烦恼,但是不要经常被这些烦恼所转,应该自心获得自在。不要对有些事情看得特别重、特别去执著,你就可以面对在生活当中发生的这些事情。

  当然,我们如果病得特别严重,这个可能很难马上转为道用;如果我太穷了,连三顿饭都没办法解决,我饿着肚子,让我开心、让我笑的话,那可能也比较困难。

  其他的方面,比如生活当中与别人的关系不太好、有些事情没有成功,这些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转为道用,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上一篇:NO.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