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法炬陀罗尼经》,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卷第九/法师行相品第二十:
摩那婆。以是义故。如来应供正遍觉。于余经中作如是说。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二种人咸得无量福。如来世尊复如是说。供养法师即为供养诸佛如来应供正遍觉。获无量福。何以故。若无法师则无人说。若无师说谁能解知深法藏者。是故摩那婆。汝于法师应起佛想莫作余念。
[注2]1、《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九/大智度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释论第十五: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2、《入菩萨行论讲解》025-201讲记:
《大智度论》中也有一个很好的公案:有一次佛和阿难到舍卫城化缘,阿难见到一个非常贫穷可怜的妇女,便祈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说:“她与我没有因缘,所以对我没信心,我没办法度化她。”阿难不相信,再三地祈求,佛陀也不得不听阿难的话,亲自走到那个妇女面前。(看来,包括佛陀有时候也要听侍者的话。现在很多上师不用自己的智慧,天天都听侍者的,有些侍者搞世间八法,上师也跟着团团转。)但这个妇女根本不愿意看佛陀的相好庄严,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于她的四方分别出现,她马上背过身去,不见佛陀。(这个女人真是很坏啊!)后来实在没办法,佛陀就示现神变,于她的四方上下同时显现身相,这个妇女索性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看……此时阿难才深深意识到: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没有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
[注3]“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意思及典故,微信公众号:广州市大佛寺
石头,是有情还是无情?若是向它说法,能不能听懂法要呢?著名的典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于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见于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形容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心服,现也通俗的形容讲问题生动透彻,听者容易接受,也有说法认为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晋末高僧竺道生大师为鸠摩罗什大师的高足,悟解非凡。他15岁就登坛讲法,20岁上江西庐山讲授佛法,成为江南的佛学大师。《大般涅盘经》(亦称《大本涅盘经》或《大涅盘经》,简称《涅盘经》)当时只部分译出,仅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的6卷《大般泥洹经》(为《大般涅盘经》初分异译,相当于昙无谶译本的前10卷)传入,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经旨,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引起旧学守文之徒的激烈反对,并被目为邪说。
出庐山后,道生大师入吴中(今苏州境内)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盘经》传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关于佛性可不可见,北凉昙无谶大师所译的《大般涅盘经》如是记载:
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佛言: 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No. 374 大般涅盘经(卷8) T12, p0412b】。又佛云: 佛性亦二: 一者可见,二者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No. 374 大般涅盘经(卷28) T12, p0530b】。
如是如是,不知您看了这段典故,是否对“一阐提”佛性的有无感兴趣呢?若感兴趣,请恭读《大般涅盘经》吧,里面会有您所想寻求的答案!
《佛祖统纪》卷二十六:
法师道生。魏氏。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览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辩虽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尝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亡筌得鱼始可以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曰。若我所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师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师皆为愧服。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龙光。师于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既而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宛若入定。诸师闻益信前誓有证。翌日葬于庐山之西阜。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诘经。世咸玩味。师乃更发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维摩诘法华泥洹小品诸经皆有义疏。时以师能推阐提得佛之义。于是显其顿悟不受报等论。
[注4]1、《无著菩萨传》,益西坚赞大师著,索达吉堪布译:
无著菩萨吉祥贤降生于吉祥萨迦寺西南方二由旬半处一名为扎嘉之地,此地周围遍布白色山岩,其上有辽阔丰饶的牧场,下边则是平坦肥厚的农区,整个地区完全被翠色欲滴的草原覆盖,犹如一块温润剔透的蓝宝石静静地铺在大地上,让人顿生无尽的悦意。其父名功秋华,其母则叫琫准,藏历木羊年(1295年),尊者伴随着种种瑞相诞生于此世间。当其初入胎时,母亲就在梦中看到观音菩萨融入自己的心间,而当他出生时,外境中亦显现出各种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征相:此地以前从未曾出现过的妙香飘满虚空、充盈大地;悦耳动听的乐音传遍诸方;大地震动;天空中降下花雨;当地民众从来没有目睹过的鲜花、草木自此繁盛生长……其后则为他取名功秋桑博(宝贤)。
出生后,他的身相即具有佛菩萨的相似相好,众人都说他就像能给眼目带来清新感受的甘露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降临人间之后,他与生俱来的寂静、调柔、温顺、正直、慈悲等心性品质就逐渐散发出来,以至在他很小的时候,其行为表现之水准就远超一般凡夫之所作所为。若究其原因,当属无量生世以来,尊者一直串习如海般之二资粮所致。幼年时,从他的日常举止当中即可看出非常稀有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比如,有一天,当功秋桑博正躺在母亲怀里时,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狂风夹裹着树枝直上虚空。孩子见到后立刻大哭不止,母亲问他为何如此难过,他就用小指头指着天空说道:“一个有情被卷到空中去了。”母亲连忙安慰他说:“那不是有情,那是树叶。”听到这句话,小功秋桑博才停止了哭泣。又有一次,秋天里的某一天,地冻天寒并降下大霜,功秋桑博上午离开家到外面走动,结果等他回到家中时家人发现他的衣服不见了。父亲急忙问他:“你的衣服呢?”他则回答说:“碰到一些非常可怜的众生,见它们被严寒逼迫,我就把自己的衣服给它们了。”父亲为了查证就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个究竟,结果当他们来到一处遍满蜘蛛的坟堆时,果然发现在那些快冻僵的蜘蛛身上正盖着功秋桑博的外套。为防止衣服被风吹走,孩子还在衣服的四周压上了一些石头。
童年时的尊者即具有如是轻自重他的菩提心。
2、《入菩萨行论讲解》003-201讲记:
接下来正式宣讲本论,首先介绍题目——〖入行论释•善说海〗。“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论典是无著菩萨所造,当然,这里的无著,并不是印度“六庄严”之一的无著菩萨,而是藏地的无著菩萨。他大概于公元1259年降生,距今有七百多年了。无著菩萨的生平简介,我在这里不多讲,以前翻译的《善说海》前面附有他的传记,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如果了解了寂天菩萨、无著菩萨的生平简介,就会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论典不是一般的,是具有一定加持力的,不像现在的世间人为了钱财、为了地位、为了名声而写很多书,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目的不同,境界也不同,他们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金刚语,对我们生生世世有相当大的利益。
尤其是无著菩萨,法王如意宝以前再三地讲过,当年他所在的地方,野蛮的老虎、豹子、豺狼等从来不害任何众生,经常跟绵羊、山羊和睦相处,依靠他的菩提心,有很多慑服众生的现象。鉴于此,藏传佛教一直认为,只要念诵《善说海》前面和后面的这些颂词,相续中的菩提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无著菩萨对众生的关爱是无法衡量的,记得他在小的时候,秋天里的某一天,地冻天寒并降下大霜,功秋桑博(无著菩萨的原名)到外面走动,回家时父亲发现他的衣服不见了,不高兴地问:“你的衣服呢?”他回答说:“外面有很多可怜的众生,我把自己的衣服给它们了。”父亲为了查证,就带着他一起去看个究竟。结果当他们来到一处遍满蜘蛛的坟堆时,发现在那些快冻僵的蜘蛛身上正盖着功秋桑博的外套,为防止衣服被风吹走,他还在衣服的四周压上了一些石头。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故事,但我们在孩童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慈爱、悲心呢?以前我写《悲惨世界》的时候,听过很多人的孩童经历,他们在六七岁、十几岁的时候,整天都是吃一些海边的东西、水里的东西,看到众生就要杀、就要吃,但无著菩萨是怎么样的呢?诸如此类非常精彩的公案,在雍珍益西坚赞造的传记中均有记载,后来我也翻译了,你们最好看一下,看完以后,就知道这个作者不是一般的,学习这部论,自然而然就会生起菩提心的。当然,一下子看不完,也可以每天看一个故事,以此来触动自己、劝勉自己。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第四种姓品
无论是三乘任何道首先都是皈依,诚信各自道就是永久脱离轮回苦的解脱道,为此宣说彼道者与趋入彼道者都是认定殊胜皈依处后入道,而不承认三宝是真实皈依处者无有此法的缘分。因此首先宣说了皈依。
随之,有人会想:大小乘虽然同样皈依三宝,但有些是大乘皈依,有些是小乘的皈依,出现三类种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遣除这种疑惑而宣说种姓品。具备殊胜种姓者发无上菩提心,因此随后说发心品。以意乐发心而实行就是修行,所以继发心后宣说修行品。修行前后出现两次,前面仅以分别所了知大小乘修行之差别总说;后面宣说修行品,是真实阐释修行所分的实修。
这般插叙后言归正传。
丁二(种姓品)分三:一、宣说有种姓;二、宣说无种姓;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戊一(宣说有种姓)分二:一、以总纲略说;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己一、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
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一般来说,种姓有不同,其中大乘种姓为殊胜;种姓之法相;种姓之相;种姓之类别;不苏醒种姓之障碍或过患;种姓之功德;种姓之金喻、宝喻二种比喻。如此八义各自一一也以四种来宣讲。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分八:一、有种姓;二、大乘种姓殊胜;三、种姓之法相;四、种姓之相;五、种姓之类别;六、种姓之过患;七、种姓之功德;八、种姓之二喻。
庚一、有种姓: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若问:如何看待种姓有不同呢?
如云:“众生界中种姓或界性有诸多种种。”所谓界性、种子、种姓,仅是名称的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众生贪等各自严重的差别也成为众多种种不同。《毛坷子经》中云:“长宽各一由旬之毛坷子堆中,谓‘此乃声闻种姓众生,此乃缘觉种姓,此乃行贪种姓……’”以如此方式计算各自界性的众生,毛坷子或丸子堆很快穷尽,而众生界尚未穷尽。所谓信解,由种姓或界性使得信解也有种种不同,对一个食物,有些人爱甜的,有些人特别爱酸的,以此为例,信解有无量。就解脱道而言也是,不管善知识宣说也好没有宣说也好,有些人对声闻乘有信心而不信大乘,诸如此类,有不同情况。同样,能不能修行波罗蜜多有差别,解脱之果也有声闻的小菩提、缘觉的中菩提与大乘大菩提的差异,如此四种理由可得的缘故,确定说有不同种姓,如果种姓或界性无有不同,那么因相同的缘故信解等后三种也理应成了无有差别,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成立界性有差别。
庚二、大乘种姓殊胜: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的种姓:大乘的善根作为远离二障之明净因,因此超胜小乘种姓;作为(十)地、(十)波罗蜜多、最终果十力等一切善根圆满之因;成办自利及其余众生利益的缘故作为善法大义之因;即使无余涅槃,但力、无畏等善法乃至轮回际之间不会穷尽。以这四种原因,可说大乘种姓殊胜。以明净、超胜等四种特点的善法,声闻无有,声闻种姓不能作为如此善法之因。
庚三、种姓之法相: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自性住种姓与随增性种姓两种,前者是所依,后者是能依,以差别有四种。自性住种姓,按唯识宗的观点,从无始时起众生之六处的差别以法性获得,是自性如此,谁也未造未改而具有真实成佛的种子,因为具有这样的种子而承许有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缘分,比如,石类的有些界性中有金子,有些有铁,有些是铜等界性,为此相互不能转异。此宗承许有三乘种姓,不定种姓、永离解脱种子之断种姓五种。本论也宣说了它的安立,中观宗暂时也不遮破有这样五类种姓,声闻未获得决定寂灭一方自道之果以前,诸佛虽已策励也不能阻止。大欲望者根本不生想舍轮回之意乐时,诸佛也不行持将他们安置解脱道。这种情况必然有,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获得声闻缘觉的行者与轮回际无尽期间就有众生,在那些众生期间,虽然有诸多佛陀出世,可也有仍未得解脱的众生,因此唯识的观点从一意趣方面而言并非不合理。然而,众生的心本性不可能离开无生自性光明如来藏,它如同火的热性般是心的法性,这样的法性一切众生不可能没有,为此是承许不存在断种姓者。本论中也以“真如虽无别……”一偈宣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究竟义中自性住种姓心的法性明空双运之实相,如《宝性论》中有广说。这些的意义,于此不广述。所谓随增,是真实修行的种姓,安住于自性种姓的菩萨何时遇到善知识,让他发无上菩提心,行持菩萨行,那时就称随增性种姓或真实修种姓。对这两者,仅以差别解释方式,《广释》中说:菩萨种姓者首先入大乘为自性住种姓,菩萨种姓者入声闻乘,因善知识而再入大乘,为真实修种姓。再有,决定种姓者为自性住种姓,不决定种姓者以善知识摄受而决定成为大乘种姓,名为随增性种姓。
种姓就是因之义,为此是指安住于自性住种姓时,它有仅是因的法相,无有果的法相,所谓“有无性”仅仅是从为因的角度宣说的。依于自性住种姓产生随增性种姓,因此随增性种姓观待前者是果,从中产生后面道,为此也是因。自性住种姓是佛陀之力等功德门的因,因为依于它产生道与果。种姓之定义:梵语“够札”,是“革讷”功德与“达绕”度脱的省略词,就是功德度脱之义,因为依此种姓能从发心信解行及十地次第究竟度到佛地的一切功德间。
庚四、种姓之相: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虽然极多,但归纳起来,任何行者若具足四相,则是大乘种姓,如同以烟能知有火。是指什么呢?1、行持或趋入大乘之前,是指没有发殊胜菩提心之前,行者见到众生痛苦自己生起悲心。2、仅听到大乘深广之法,尽管不了知其义,但自然生起信解。3、听到为利他而苦行也不会生起“这岂能做到”的怯懦想法,而感到稀有,心里能安忍。4、自然愉悦欢喜真实行持六度善法。这四种决定说是大乘种姓之相,不具备大乘种姓是与之相反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