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101-150)

创建日期:2021-08-15

  囤教证(101-150)

  101、F、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唐 裴休 集+黄檗禅师

  法本来就没有,不要认为是无见的;法本来就有,不要认为是有见的。有和无都是一种偏见,就像眼翳者面前显现的毛发一样,绝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102、R、若分别菩提,不名求菩提,行及于菩提,无有分别相。------《大乘顶王经》

  若我们的行为和分别念有菩提相或对菩提的执著,那就不是真正的菩提。

  103、F、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凡是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妄的,不要认为执著有相不对、执著无相正确,其实一切相统统是假的,若能证悟这种境界,则可现见不是有面有臂的真实如来。
        若能见到一切万法均无相,才是真正现见了如来的实相。

  104、B、众生本无相,诸法不可得,说有菩提相,愚迷非正见。------《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众生本来没有相,所以法不可得;如果有人认为菩提是有相的,那这个人是笨蛋。

  105、Y、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空性之中本没有任何所住,却能产生一种光明妙力之心,这种能够了知的心,有别于一切无情法与一般的其他法。

  106、G、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麦彭仁波切

  公平正直实际上是天人的道,虚伪就是邪魔之道。真正的道场,是内心的清净和端直。

  107、X、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六祖坛经》

  如果内心谄曲,即使看起来是佛,实际上也堕落成了众生;如果心念正直——能认识心的本性,没有烦恼,则尽管看起来是众生,但实际上已经成佛。这就是“直心”的含义。

  108、R、若无直心深心。则一切诸佛善法不复生长。------《佛说法集经》

  如果一棵树的根已经腐烂,则苗芽、树叶和树果是无法生长的。同样,如果我们没有直心和深心,则其他善心也无法生根发芽,所以我们十分需要直心和深心。

  109、H、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入行论》

  断除恶心,或者说获得了断恶的心,就称为戒度圆满。也就是说,守持戒律,实际上就圆满了断除恶心的誓愿。

  110、Q、清净持戒者,所愿皆得成,戒净多利益,菩提不为难。------《大宝积经》

  持清净戒律的人,能圆满一切誓愿,其发愿都能成就,诸多利益自然而然就能获得,甚至得到菩提也不是难事。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动静的根源一样。

  111、Z、众生皆一相,诸法空寂灭,心无有所著,是忍最大利。------《大方广十轮经》

  心无所著、没有阻碍,是安忍的最大利益。

  112、R、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正法念处经》

  如果心柔软,用悲心来庄严自心,就一定会感得天龙八部护持,众人争相赞叹。相反,若内心刚强粗暴,大家都会心生不悦。

  113、Y、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宗镜录》

  一切外在之法与内在之心都是空性,这便是真正的道场。

  114、Y、已见世间过,见法不乐漏,圣人不乐恶,恶人不乐善。------《十诵律》

  已经了知到世间法的过失之后,对有漏的世间法就兴味索然。圣者从来不喜造恶,而恶者从来不喜行善。

  115、R、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父子合集经》

  如果对法真正已经明了,便会减少对世间欲乐的贪执,如此一来,就很容易调服自心,也能灭除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116、Z、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令修诸善行。------《福盖正行所集经》

  诸佛出世、演说正法、僧众和合引导,三宝显示于世间,可以令我们勤修各种善法,从而获得快乐。有了三宝指引光明,可使我们懂得取舍,世界从此不再黑暗,世道也不会堕入暗劫。可能没有信仰的人对此毫无感觉,但有信仰的人却深知,即生遇到三宝、遇到善知识,是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情。

  117、C、持戒最为乐,身不受诸恼,睡眠得安乐,悟则心欢喜。------《佛说因缘僧护经》

  受持戒律是最快乐的事情,有了戒律,身体不会受到强盗、怨敌等侵扰,睡眠也清净安乐,证悟后心更是欢喜雀跃。

  118、Y、欲乐一念顷,非乐亦非常,转身受极苦,如是应舍欲。------《正法念处经》

  世间欲乐是一刹那间的,它不是真正的快乐,也并非常有,须臾之间就会变成痛苦。

  119、F、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华严经》

  佛法倘若无人宣说,纵然是世间的聪慧之人,也未必能窥其堂奥。相反,若依靠经验丰富,具足智慧和悲心的善知识作为向导,也许在短暂的时间当中,便能了达许多甚深道理。

  120、S、施宝福虽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况多难思议。------《大宝积经》

  财布施的功德虽然很大,但与法布施无法同日而语。仅仅法布施一个偈颂的福德,也胜过用大量珍贵七宝用于上供下施的福德。

  121、C、财施者与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大丈夫论》

  通达一切万法的智者,以法布施为主;普通世间人,则以财布施为主。

  122、C、财施不净,法施清净。行财施者不名无边,法施之施名无边施。财施易得,法施难遇。------《菩萨善戒经》

  财布施不净,法布施清净;财布施无法令被施者获得无边利益,法布施名为无边,能给对方带来无边利益;财施易得,法施难遇。相对而言,能作财布施的人俯拾皆是,能作法布施的人却万里挑一、千载难逢,百千万劫都难以值遇。所以,在遇到法布施时,应当珍惜,并对每一法都生起稀有难得之心。

  123、R、若人于正法,常净心爱乐,生生获快乐,离法无解脱。------《诸法集要经》

  如果对正法产生爱乐心,这才是真正的喜乐,这种人也才能在生生世世中一直获得快乐。如果众生没有受持正法,甚至远离正法,解脱自然遥不可及。众生流转于红尘,要想解脱,唯有日夜不辍地希求正法,并通过正法获得解脱,此时确实应该心生欢喜。

  124、Z、住如幻解脱,示现处贪嗔,变化治恶人,皆令向佛道。------《华严经》

  自己安住在如梦如幻的解脱状态当中,即使表面上看似具有贪嗔痴,但实际上却可以依靠方便度化恶人,使他们逐渐趋向佛道——就像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的一些公案一样。

  125、R、若能具足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量利。------《华严经》

  如果具足四摄,则能给予众生无量的利益。反之,如果不懂得四摄的窍诀,即使自己很想度众生,也将难以成办。

  126、R、若人爱敬佛,亦当爱敬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大智度论》

  如果一个人爱敬佛,则也应该爱敬僧,不应当有所分别。既然一个人有福报皈依佛宝,也必须皈依法宝和僧宝。

  127、R、如是诸菩萨,在于无量劫,勤心常修习,一切诸善根。------《华严经》

  菩萨在无量劫中,恒常以精勤之心修行一切善法。

  128、S、虽为大法师,不生于法想,解脱诸众生,而无众生想。------《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虽然是大法师,但对“大”也好,“法”也罢,不会有任何相上的执著。虽然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地度化众生,但自己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而不会想:“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情,我很了不起,我要不要宣传?”没有这样的耽著。

  129、R、若有众生,善根成熟,自然亲近,诸善知识,心常修习,行二利行。------《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无论是得地还是未得地,如果众生的善根已经成熟,会自然而然亲近善知识,并经常修行,做饶益有情之事。

  130、B、不明空性义,唯一行听闻,不造何福德,彼等劣士毁。------龙树菩萨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远离一切空性的含义,仅仅听闻了空性的词句,或者只是口头上说一些空性的言词而已,随之认为一切万法不存在,从此以后不造任何福德……这种人已经毁坏了自己。

  131、R、如为世间众,佛说我我所,一切蕴界处,皆以密意说。------龙树菩萨

  佛陀虽然断除了一切我和我所,但为了世间众生,在名言中仍然会示现头痛,并说“这是我的眷属”、“我今天去鹿野苑”等,依靠蕴界处等法将众生引入胜义空性。所以,蕴界处存在的说法实际是不了义的,佛陀有密意才宣说的,如佛陀说我有舍利子、目犍连等如妙瓶般的眷属,这些实际都是不了义的。

  132、N、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中观四百论》+圣天论师
         正见一旦失毁,即使千劫也不能恢复。一个毁犯了戒律的人,只要具足正见,每天都会行持善法。但正见已经毁坏,所有善法都会随之毁灭的。
        宁可毁坏别解脱戒等的戒体,也千万不能损坏前后世、业因果等世间正见,因为戒律只能获得善趣,而正见可引导我们趋入涅槃。

  133、S、世尊,不见诸法则是真见。------《摄正法经》

  如果没有见到任何法就是真见。当然,这种不见并非愚痴而不见,就像《定解宝灯论》也说:未见就是最殊胜的见。

  134、S、嗟,佛子了达三界唯心,了达三时亦与心同,通达心亦远离中边。------《十地经·出世品》

  佛陀当时告诉诸佛子:世间万事万物的显现唯心所造,应了达未来、过去、现在三时与心无二无别,这就是抉择世俗谛。然而胜义当中,一切抉择唯心之法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就是二转的主要精华之一。

  135、S、世尊,诸法遍计之精华,摄于唯心,不具实体,如幻无根。------《摄正法经》

  此处“遍计”是指虚假的、假立的。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一切外境之法,全部是虚假的、分别心假立的。一切遍计之法的精华,就归摄为心之本体,无有任何实体,如同幻化一样,无有根本。

  136、R、如是心者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般若经》

  第一句讲第二转的教义,心的本体暂时来讲如幻如梦,最究竟来讲是远离一切戏论空性的本体,通过三解脱的方式观察根本不可能存在。

  137、C、此乘如空无量殿,得真喜乐最胜乘,乘之度众趋涅槃。------《摄集经》

  所谓的“乘”如同乘骑,依靠它可以随心所欲到达自己想趋往的目的地。这一最殊胜的妙乘,就像虚空和无量殿一般,依靠它,可以获得暂时人天福报的喜悦和最究竟的大乐涅槃。其中“乘如空无量殿”是从果乘角度来讲,“乘之度众”则是从因乘来讲。以如虚空般的甚深二十空性、如无量殿般广大的布局严饰,就是所谓的“大乘”。

  138、D、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现观庄严论》

  具足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基智、道智、遍智以及四加行和法身这八种事,除佛陀以外,并不是其他声闻缘觉和外道的境界。当然,菩萨对其中的部分道理已经通达,而大乘的凡夫修行人只是一种抉择性的理解。

  139、S、善说于言者,令己无热恼,亦不侵他人,是言为善说。------《四分律》

  所谓的善说,一方面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痛苦,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困扰,而且哪怕只是宣讲一堂课,也能让别人获得极大的利益。

  140、G、观此世间犹如化,智者游行无所著。------《大宝积经》

  菩萨到达一定的境界后,观世间万法都如梦如幻,此时无有任何阻碍,行至何处也不会贪著。

  141、Y、于极深广法,懈怠不修行,自他敌以痴,今谤大乘法。------龙树菩萨

  所谓的懈怠有三种,此处是指以不恭敬心毁谤的意思。对于甚深广大之法,心不堪能、不加修行,并以愚痴心对大乘法加以毁谤,此人是自他最大的敌人。这种人在轮回恶趣中永远也不可能获得解脱。

  142、Y、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经庄严论》

  这些人信仰小乘,其根基、界性也是十分低劣,这种人不理解甚深大乘佛法也情有可原,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智慧低劣者根本不能接受、无法解释其中教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大乘法是所有佛法中最了不起的,由此更加成立了大乘佛法的至高无上。

  143、B、病能摧势力,劫夺勇猛心,坏诸根聚落,羸劣无依怙。------《大宝积经》

  疾病能摧毁我们的势力,劫夺我们的勇猛心,毁坏我们的诸根,从而导致我们诸多势力逐渐衰减,最后变成无依无靠的人。

  144、S、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入大乘论》

  菩萨是完全有能力自在趣入涅槃的,但看到可怜众生,因悲心所致,才住于世间。

  145、P、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大般涅槃经》

  菩萨摩诃萨本来没有堕地狱的因,但因为他们的悲心和誓愿力,还是会生在地狱当中。同样的道理,菩萨摩诃萨没有我们世间凡夫的业,没有生病的业,但因为他们的发愿力和缘众生的慈悲心,也会示现生病。

  146、Y、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也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或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三摩地王经》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六根所见到的不是正量。既然六根见到的不是正量,其他又有什么正量呢?实际上我们凡夫人所见到的全部是妄想,没有一个真的。凡夫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假象,若了知这一点,就不会再对其产生贪执,之后继续修持使自己的身心得以转变,这就是修行。
       如果我们的诸根是量,那圣道又有何用呢?圣道是以无分别的智慧才能通达的。凡夫人的眼耳鼻舌等不是正量,如果这些是正量,圣道就没有用了。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应将六根识作为正量,如果继续相信它们,那仍将在轮回中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

  147、R、如极洁镜中,如实而显现,无有自性像,炯巴知此法。------《父子相会经》

  “炯巴”是当时请问者的名字。释迦牟尼佛说:炯巴你应该了知,在极其洁净的镜子中,可以如理如实地显现万事万物,但正在显现的影像,在镜子的里里外外根本不存在,一切万法正如镜中影像一样,都是显而无有自性的。

  148、W、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犍椎经》

  无论是讲经说法者,还是为了通知大家听闻佛法,只要听到击鼓、吹海螺,或者戒律中讲的敲犍椎的声音,也能获得解脱。以此因缘,以后不会堕入恶趣,更何况亲自去听法呢?

  149、W、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地藏经》

  千百万的业力现前,使得众生在亿劫当中,得不到解脱的机会,感受无量的痛苦;幸福安乐,遥遥无期。

  150、S、善人乐死,如囚出狱,恶人畏死,如囚入狱。------《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好的修行人能够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就像囚犯即将出狱一般;与之相反,恶人则十分畏惧死亡,如同囚犯害怕入狱一般。由此可见,世间人的颠倒妄念,皆因不了知万法的本性而生。

上一篇:《四百论》一年一读句

下一篇:囤教证(151-200)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