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3-07-28

  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前行》中匝哦之女的公案

  下面讲匝哦之女的公案:

  从前,有位匝哦施主,他所生的儿子都夭折了。一次,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能使他生存下来,就取名为匝哦之女。后来,施主去大海中取宝,结果船毁人亡。

  儿子长大以后,问母亲:“父亲是什么种姓?”

  母亲心想:“如果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他一定会去大海中取宝。”于是便妄言道:“你父亲是卖粮的种姓。”于是他就去卖粮食。每天赚得四个嘎夏巴,全部孝敬母亲。

  卖粮的同行对他说:“你不是卖粮的种姓,经营粮食是不合理的。”从而禁止他卖粮食。

  (印度对种姓特别执著,有婆罗门种姓、商人种姓、农民种姓等。一个人的种姓,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同一种姓的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订婚、请客吃饭。包括选举高级政府官员,种姓的斗争也非常厉害,经常因种姓而爆发战乱。)

  他回家又问母亲:“父亲到底是什么种姓?”母亲说:“是卖香的种姓。”他又去卖香,生意比较好,每天赚得八个嘎夏巴供养母亲。(他刚开始还比较孝顺。我们有些人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对父母比较可以;但遇到另一种情况时,就开始不孝顺了。因此,以父母作为对境,我们常造些黑业与白业交杂的花业。)那些卖香的人,又同样禁止他卖香。

  母亲又告诉他:“你父亲是卖衣服的种姓。”他又去卖衣服,每天赚得十六个嘎夏巴交给母亲,卖衣服的人又禁止他卖衣服。(他比较累啊,刚做一个生意,又要全部放弃,重新从零开始,很不容易。)

  母亲又告诉他:“你是卖珍宝的种姓。”于是他又去经销珍宝,每天赚得三十二个嘎夏巴也供养母亲。

  后来,当地的其他商人告诉他:“你是赴海取宝的种姓,理应去从事自己的行业。”

  他回到家中,对母亲说:“我是商人种姓,所以一定要赴海取宝。”

  母亲说:“虽然你是商人种姓,但你父亲和祖辈全是因为去大海取宝而丧命的,如果你去,也定是死路一条。千万不要去,还是在本地经营买卖吧!”

  可他执意不听,准备好赴海所需的一切资具。临行时,母亲实在难以割舍,不肯放他走,一边扯着他的衣服,一边哭泣。

  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今天要去大海取宝,这时候,你却这样不吉祥地哭哭啼啼――”说完用脚狠狠地踢母亲的头,然后一走了之。(我们即生中若有类似的行为,自己一定要忏悔!)

  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船只毁坏,所有人沉入海中,大多数已命绝身亡,而他抓住了一块扁木,漂到一个海岛上。那里有座名叫欢喜的城市,他来到庄严、悦意的珍宝宫殿,里面出来四名美丽的天女,铺设柔软坐垫,供上三白三甜。当他准备出发时,她们告诉他:“如果继续前行,千万不要向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很危险。”

  但众生业力现前时,别人怎么劝也没用。他没有听,仍旧前往南方,来到比前面欢喜城更为庄严的具喜城,有八名美貌天女如前一样恭敬承侍,并对他说:“不要朝南方走,否则会有灾难。”

  但他还是不听,继续向南方走,到达比具喜城更圆满的香醉城,有十六名美女前来迎接承侍,又告诉他:“不要向南方走了,否则会大难临头。”

  可他仍然向南方走去。来到一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城堡――梵师城堡,有三十二位美丽天女迎接他,铺设柔软坐垫,供上三白三甜,对他说:“住在这里吧。”然而,他却仍旧想走。临行之时,天女们又告诉他:“如果您非要走,万万不要再向南方去,否则定会大难临头的。”

  但他无论如何,偏偏就想往南方走,于是继续向南方走去。(这也是被业风吹动,身不由己。就像有些修行人,让他呆在这里,好多道友劝,有些上师也劝,但他就像发疯了一样,非要离开。到了最后,他才后悔莫及。)

  到了一座高入云霄的铁建筑门前,有一个赤目凶恶的黑人,手持长长的铁棒。他问黑人:“这屋里有什么?”黑人沉默不语。

  他已经习惯了,觉得里面会有美妙的天女、宫殿、三白三甜等,很舒适、很快乐。于是就走了进去,结果看到有许多同样的人,吓得他毛骨悚然,口中喊着:“罪过罪过,她们说对了,真的出现灾难了。”

  他一边想,一边身不由己走进那座建筑物中,只见有一个人正在遭受铁轮在头部旋转的痛苦,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他问:“你造了什么业?”

  那人回答:“我曾经用脚踢母亲的头,现在感受这一业力的异熟果报。你为什么不在梵师城中享受幸福快乐,反而来此自讨苦吃呢?”

  他想:“那么说,我也同样是由这种业力牵引而来到这里的。”

  紧接着从空中传来“愿束缚者得解脱,愿解脱者受束缚”的声音,顷刻之间,铁轮飞转直下降落到他的头上,他也如那人一样白色脑浆四处喷射,感受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以此为缘,他对与自己同样的一切有情,生起了强烈的悲心。

  (人在感受痛苦时,有时候很容易产生悲心。那天有个喜欢打猎的人,以前用枪杀了很多鹿子、獐子、豺狼等,后来他不幸翻车,整个脚几乎全部断了。他到天全县医院做手术时,医生没有打麻药,他在感受极为难忍的痛苦时,想起以前每次都用枪打断野兽的脚,它们刺耳的惨叫声,一直回荡在耳边。此时他才明白:“过去我根本没想过那些野兽也有痛苦,今天我在活着的时候,果报就已经现前了。”他一边忍着痛苦,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这是我熟悉的一个人,他跟我这样讲的。

  其实,人在快快乐乐时,很难想到这些;只有当痛苦降临到了头上,才发现这是自己的恶业所感,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原来我脊椎不好时,医生给我做小针刀手术。我在最疼痛的时候,突然想到:“我前世会不会当过西班牙的斗牛士?经常把剑插在牛背上,所以今天也被人用锥插入我的脊椎。”也许是真的吧,我当时就这样想的。)

  他想:“在这个轮回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用脚踢母亲的头而感受此苦的众生,愿所有这些众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由我一人来代受,愿其他一切有情生生世世不再感受这样的痛苦!”

  (轮回是痛苦的本性,只要身处于轮回中,即使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才华,也肯定要感受种种痛苦。此时,这样观想非常重要。)

  他刚刚萌生这样的念头,铁轮便腾空而起。尽管他对母亲造了恶业,但依靠一刹那的善念,马上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在空中七肘高处相安无事,享受快乐。

  父母是相当严厉的对境,对他们稍有不敬或欺辱,这种业就很难消尽。

  《佛本行集经》中也讲了,有一对母女去牧场,用两个桶装牛奶。装满之后,大桶由女儿背,小桶由母亲背。在途中,母亲再三催女儿快点走,说路比较危险,担心会有不测。女儿背着大桶特别累,对母亲生起了嗔恨心,就骗母亲说:“我要去方便一下,马上就赶来,您先帮我背着这个大桶。”然后她故意慢慢走,让母亲背着两个桶,走了六拘卢舍。这个女儿,就是耶输陀罗的前世。以此果报,耶输陀罗怀胎六年,才生下罗睺罗。

  佛陀在这部经中也说:“所有诸业,非是虚受,随造善恶,还自受之。”所以,我们所受的苦乐之报,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自作自受,随着自己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就会在轮回中感受相应的快乐和痛苦。

  因此,大家对父母这样的严厉对境,一定要有恭敬心,经常承侍供养,有时间就跟他们聚聚。佛陀在《本事经》里也说:“诸有乐福人,应尊重父母,礼拜修供养,敬爱亲近居。”然而,可能是种种原因吧,现在人对父母一般不理不睬,真正孝顺、听话的子女,实在少之又少。其实,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此务必要值得注意!

  ◎自他相换菩提心可迅速清净罪业

  匝哦之女的公案归根结底,就是告诉我们,依靠发菩提心,现前的恶业也能清净。

  [注5]《杂宝藏经》,大正藏No. 0203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第一:

  (七)慈童女缘

  昔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罪福之报。其事云何。佛言。我于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慈童女。其父早丧。钱财用尽。役力卖薪。日得两钱。奉养老母。方计转胜。日得四钱。以供于母。遂复渐差。日得八钱。供养于母。转为众人之所体信。远近投趣。获利转多。日十六钱。奉给于母。众人见其聪明福德。而劝之言。汝父在时。常入海采宝。汝今何为不入海也闻是语已。而白母言。我父在时。恒作何业。母言。汝父在时。入海取宝。便白母言。我父若当入海采宝。我今何故。不复入海。母见其子慈仁孝顺。谓不能去。戏语之言。汝亦可去。得母此语。谓呼已定。便计伴侣。欲入海去。庄严既竟。辞母欲去。母即语言。我唯一子。当待我死。何由放汝。儿答母言。先若不许。不敢正意。母已许我。那得复遮。望以此身立信而死。许他已定。不复得住。母见子意正。前抱脚哭。而作是言。不待我死。何由得去。儿便决意。自掣手出脚。绝母数十根发。母畏儿得罪。即放使去。共诸商贾。遂入于海。达到宝渚。多取珍宝。与诸同伴。便还发引。时有二道。一是水道。一是陆道。众人皆言从陆道去。即从陆道。时彼国法。贼来劫夺。若得商主。诸商人物。皆入于贼。不得商主。虽获财物。商主来还。尽归财物。以是之故。是慈童女。恒出营别宿。商人早起。来迎取之。一夜大风。商人卒起。忘不迎取。商主于后。即不得伴。不识途径。见有一山。便往至上。遥见有城。绀琉璃色。饥渴困乏。疾走向之。尔时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宝珠。作倡伎乐。而共来迎。四万岁中。受大快乐。于是自然。厌离心生。便欲舍去。诸玉女言。阎浮提人。甚无反复。共我生活。经四万岁。云何一旦舍我而去。不顾其言。便复前行。见颇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亦作伎乐。而来迎之。八万岁中。极大欢乐。生厌恶心。复舍远去。至白银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来迎。十六万岁。受大快乐。亦复舍去。至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来迎。又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亦欲舍去。诸玉女言。汝前后所住。常得好处。自此已去。更无好处。不如即住。闻是语已。而自念言。诸玉女等。恋慕我故。作是语耳。若当前进必有好处。即便舍去。遥见铁城。心生疑怪。而作是念言。外虽是铁。内为极好。渐渐前进。并近于城。亦无玉女来迎之者。复作念言。城中甚似极大快乐。是故不及来迎于我。转转前进。遂入铁城。门关已下中有一人头戴火轮。舍此火轮。著于童女头上。即便出去。慈童女。问狱卒言。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答言。世间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采宝。经历诸城。久近如。然后当来代汝受罪。此铁轮者。终不堕地。慈童女问言。我作何福。复作何罪。答言。汝昔于阎浮提。日以二钱。供养于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万岁中。受其快乐。四钱供养母故。得颇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万岁中。受诸快乐。八钱供养母故。得白银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万岁。受于快乐。十六钱供养母故。得黄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以绝母发故。今得戴铁火轮。不曾堕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脱。又问言。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答言。百千无量。不可称计。闻是语已。即自思惟。我终不免。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作是念已。铁轮即堕地。慈童女语狱卒言。汝道此轮。不曾有堕。今何以堕。狱卒嗔忿。即以铁叉。打童女头。寻便命终。生兜术陀天。欲知尔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

  [注6]1、《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47-57讲记:

  世尊因地的时候还曾转生为嘉瓦谢达,他跟朋友嘎玛热巴一起在地狱里面拉马车。因为他的朋友力气比较弱,被狱卒打得非常厉害,他就想:“嘎玛热巴特别可怜,应该让我来承受他的痛苦。”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也有这个公案,内容基本相同。其中讲到,世尊因地时堕入了地狱,他看到朋友的身体特别弱,而且在感受强烈痛苦时就喊“爸爸、妈妈、妻子”等来减轻痛苦。他认为朋友这样喊也没有什么意义,就跟狱卒请求要代受朋友所有的痛苦。但狱卒特别不高兴地说:“众生应该各自感受自己的痛苦,你哪能代替他?”于是用兵器勾住他的颈部进行惩罚,这个时候,他就以发心力转生到天界当中去了。

  也就是说,仅仅是想遣除众生微小的痛苦也能脱离恶趣、转生人天善趣。像世尊仅仅想遣除同伴的地狱之苦也能转生到天界去的话,更何况经常观修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呢?

  2、《释迦牟尼佛广传》,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另《报恩经》中记载阿难曾问佛陀:“世尊对诸比丘如是关爱,不知世尊发菩提心已有多长时日?”佛陀告诉他说:“无数劫前,有两人因广积恶业而致身堕地狱。狱卒令二人推拉马车,且不得停下歇息,并不断以大铁锤痛击他们。其中一人因身单力薄已无力再拉,但他被锤打致死后又立即复生并再度遭罪。此时另一人则对他生出强烈悲心,此人祈请狱卒:‘我一人拉车即可,请务必将他释放。’狱卒闻言顿生嗔恨,抡起铁锤就砸向发悲心之人,结果此人被砸死后立即转生三十三天。”释迦牟尼佛接着又说道:“当时在地狱中心生慈悲之众生即为我前身,我最初发菩提心之对境即为地狱众生,后来即开始对一切众生皆发慈悲心。

  。。。。。。

  如是上述种种公案皆在叙述释迦牟尼佛初发心之情况,其他经典中有关释尊于不同佛前发心之记叙尚有多处。所谓最初发心据《经观庄严论》所言可分两种:其一,以粗大名言而发之世俗菩提心;其二,以细微法性而发之胜义菩提心。《经观庄严论》又将以名言而发心之因抉择为五种:“友因根本力,闻力善习力,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也即是说,佛陀在胜他幢如来前发心是凭友力而发心,因文殊菩萨当时变为说法上师智王,他以善巧方便劝请童子,并将之带往如来前使其发心、积累善根;而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三位童子中之倡议者时,他看到胜伏如来后便供养双股珍珠项链,并发愿获如来果位;再看他转生为地狱中拉马车者加巴谢达时,因悲悯朋友而初发悲心。这后二者皆属因力发心,实乃其前世种姓苏醒、成熟后方才发心。三孩童中,当时发心广大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各自发心欲成为神通、智慧第一者,即分别为后来之目犍连、舍利子尊者,他们当时即如是发心。地狱公案中加巴谢达之发心既可称为因力发心,亦可称为根本力发心,因《经观庄严论》有云:“彼根为大悲,恒思利他众。”发菩提心之根本即为对众生生起慈心、悲心,故而可称之为根本力发心。同时,加巴谢达之发心亦为其大乘种性苏醒之缘故(,因之又可称其为因力发心)。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五、种姓之类别: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任意一种完全确定的决定种姓,获得各自菩提而如何行也不得其余菩提,就像石界中有金银等任意界性一样。不定种姓,遇到三乘任何一乘,都可变成那一种姓,就像石界以冶炼及药物的差别而成为金或银、铜一样。如是决定种姓以诸外缘不可夺,即使善知识宣说其他法,也以各自种姓所致就是那一菩提而不取受其余菩提。不定种姓,以外缘可夺,就像白布遇到红色染料等能染上红色一样,遇到善知识,获得决定宣说的道果。如此略摄,种姓的分类有这四种。一般而言是这样,但此处应当认定是决定大乘种姓与以不定缘入大乘两种,因为是讲大乘种姓时。

  庚六、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虽有种姓但不趋入善行的魔障或过患是:1、长久熏习贪嗔痴等烦恼。2、随罪业的恶友所转而行不善。3、资具贫乏不行善行而造罪业。4、被国王、大臣、盗匪等他人所控制,无有断恶行善的自由。简略而言,应当了知,种姓的过患有以上四种。

  庚七、种姓之功德: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注释》中解释说:1、声闻缘觉种姓及无解脱种姓者如果造了五无间等重罪,那么死后会即刻转生到众生地狱,菩萨种姓者即使造了无间罪等业,也是间隔多劫或多年后久远时才堕入恶趣,而不会像其他种姓者那样很快成熟,其原因也是依靠大乘种姓的力量,虽然造了不善业但有惭有愧与后悔而不执为欢喜等,也难以像其他众生一样很快感受不善异熟。2、转生到恶趣时,其他众生需要住到地狱等寿量圆满之间,但菩萨种姓者不需要住那么久,能很快就得以解脱。3、在恶趣处也是仅感受轻微痛苦便能解脱,如未生怨王造了杀预流果父亲的无间业只是感受了线团弹起般短暂的地狱异熟果。4、于恶趣感受痛苦时,也对由业力所感一切众生无有自在而受痛苦,感到悲伤并由这种因而对如我一样的其余众生生起大悲,将他们安置善法令其成熟,如匝哦之女与江布西达的传记。而感受恶趣痛苦非菩萨种姓的其他众生,感受剧烈痛苦并且当时相互生嗔心等。

  以上是大乘种姓的四种善妙功德。

  庚八(种姓之二喻)分二:一、如金;二、如至宝。

  辛一、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应当了知,大乘种姓如同上品金子种类或界性,比如,上品金子或优质纯金具有作为金子众多之依处或所依、作为金子光明之来源、作为金子无垢之来源、作为金子堪能之来源这四种功德。同样,菩萨种姓,也成为(十)波罗蜜多、(十)地、(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善法之依处,犹如纯金境域或来源作为产生十万两等无量黄金之处。如金子界性中能出现善妙金色、光芒灿烂一样,菩萨种姓也作为无误了知一切法总相自相智慧光明之依处或所依。如上品金类所成的金子无有少许垢染,即使焚烧色泽也变得越来越好。同样,菩萨种姓无有烦恼垢,成为涅槃之依处。如上品金类所成的金子进行锤打也无有破裂、散失等有耐受性,同样,菩萨此种姓,也成为堪能一切欲妙、神通威力之依处。

  辛二、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应当了知,菩萨种姓如同琉璃、蓝宝石、红宝石等至宝种类或界性来源一样,比如,珍宝界或处不作为产铁、碔砆等之处,而作为琉璃、金刚钻石、珍珠等丰富珍宝类之依处。同样,菩萨种姓也不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所依或依处,而是于金刚喻定后无间产生解脱一切障碍大菩提之因的缘故。如同所有至宝颜色鲜明美妙一样,菩萨种姓也以大圆镜智等四智光明成为具足广大智慧之依处。如同上等珍宝类形状圆满一样,菩萨种姓也成为首楞严、虚空藏等殊胜三摩地之依处。如同珍宝源盛产无量种种珍宝或价值无量的最极珍宝作为众生生存之因一样,菩萨种姓成为芸芸众生此世及永久安乐利益之依处。有这四种原因。

上一篇: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