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07-28

  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1、《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十二/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

  问曰。云何名不到彼岸。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2、《入菩萨行论讲解》037-201讲记:

  癸三、遣除争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以上讲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必定堕入三恶趣,这时有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因为从佛教的历史上看,有个别尊者虽然舍弃过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所以这种道理不成立。

  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有关经典和论典当中,的确是有这样的公案。比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记载: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萨道,一次有个非常可怜的乞丐向他索要一只眼睛,当时他发了大乘菩提心,心甘情愿地将一只眼睛挖出来给他,没想到那个乞丐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满意地说:“你的眼珠太脏了!”边说边弃于地上,用脚踩破了。见此情景,舍利子心想:既然你不需要的话,为什么让我忍受这么大痛苦而挖眼睛呢?众生实在无法满足,我连眼睛都挖给他了,他还以这种态度来对我。最后他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

  经典中的说法与此略有不同:舍利子转生为月光国王的时候,有一次魔王波旬化作婆罗门的形象,来向他索要右手。国王自断右手后,以左手递给他,那个婆罗门非常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以不恭敬的态度来给我东西?”当时国王心想:“我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众生怎么这样难以满足呢?”于是心生厌烦,退失了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从他的经历来看,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三恶趣,反而获得了解脱的果位。另外,由华智仁波切宣讲、堪布根霍记录的《入菩萨行论》注释中也有一个金色国王传,其中就记载了一个人舍弃菩提心后,不但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独觉果位。由此,对方就找到一些理由反驳道:这么多的公案中,不管是舍利子也好,其他尊者也罢,都是舍弃了菩提心后还获得了解脱,如此一来,这不是与佛经中所说的“舍弃愿菩提心必定堕入恶趣”相违了吗?如果这都不相违,世间上还有什么相违的东西呢?

  这时候,寂天论师站在大乘角度上来进行回答,怎么回答的呢?“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也就是说,这种业力不可思议,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这些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道:“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当时没有舍弃解脱心(有些论师认为这是指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这部论典时说过:“虽然各大论师的说法各不相同,但这只不过是个人的看法而已,真正业因果的深细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能通晓。”所以,对此甚深的因果道理,凡夫人没有必要冥思苦想,这样深深思维实际上也找不到最究竟的答案,毕竟这么多了不起的论师们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深奥、难以答复,我们这样的人想要完全明白就更加困难了。但是在闻思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些道理,有时候也不得不分析。

  在座的各位应该知道,《百业经》等经典中经常说,非常甚深的业和果之间的问题,菩萨、阿罗汉等大成就者也没有办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方能抉择。《入行论广释》中也引用了教证说明这个问题,如佛陀在佛经里说:“就像照见地下藏有黄金一样,我能照见众生相续中具有解脱的种子。”萨迦派的一位大德在他的《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还引用了一些例子,譬如孔雀羽毛上各种颜色的因缘,只有佛陀才能了知,以此来叙述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

  因此凡是牵涉到甚深的因果法理,依靠我们凡夫人的臆测分别念,是根本没办法获得真实意义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说道“亦遮思维诸业果”,意思就是说,佛陀也遮止我们思维一切业果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毕竟有限,不可能通彻业因果的深奥涵义。一般来讲,对最甚深、最细微的业因果问题,必须要依靠第三者“教量”作为正量,否则,仅凭凡夫的寻伺分别念来观察,始终也没办法了知究竟的甚深意义。《宝积经》中讲道:“自己遇到无法了知的对境时,应该确信佛陀的一切种智是唯一正量,佛陀的一切种智才能了知它的真理。”所以根据以上大乘经论的教义来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舍弃菩提心也有解脱的情况,但这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一种因果。

  另外,有些论师还认为,舍利子之所以没有堕落,是因为他只是显现上舍弃了菩提心,实际上并没有舍弃。对此说法,有些藏地论师,如布敦大师等不太承认。当然,这里如果广泛引用诸大论师的观点,以前没有闻思过经论的人不一定非常明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应该作一些分析、思考、判断,如果没有这样,每天只是按传统来念一下、讲一下,这样没有多大的必要。

  在《入菩萨行论》的学习过程中,我再三强调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毕竟像舍利子那样的把握,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没有。舍利子在佛陀教下真正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他的这种因缘、他的这种根基,的确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也认为:舍利子都舍弃过菩提心,我舍弃应该没有关系吧。将自己与舍利子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因此大家平时应经常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菩提心”,只有具足了菩提心,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注2]《金色王经》,大正藏No. 0162 ,东魏天竺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译:

  时有一人过去已经四十劫来行菩萨行。乃至到此娑婆世界。于异林中见两众生母子二人共行淫欲。时彼菩萨如是见已。心即叹曰。如是众生极恶烦恼住其胁中。饮其乳已作如是事。何处更有如是恶法。我今不用如是众生。不用如是非法众生。非法欲染邪见恶贪之所覆人。不识父母。不知沙门及婆罗门。不护种姓不敬尊长。不念亲旧。我今不用利益如是极恶众生。菩提之行我今宁当作自利益。

  时彼菩萨既起是心。即向余处异树根下。既到彼已依彼树根。结加趺坐端身正念。时彼菩萨于五取阴。若出若没随顺观察。此色集起。此色散灭。如是此受此想此行。此识集起。此识散灭。菩萨如是于五取阴随顺观察。见此没已未久之间。所有集法一切散灭。既如是知。以是因缘即时获得缘觉菩提。得菩提已而说偈言。

  因爱故生苦  如是应舍爱

  当乐于独处  犹如犀一角

  [注3]《佛说阿阇世王经》,大正藏No. 0626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卷上:

  今我用恶人之言。敕令臣下自杀其父。用贪利国故。用贪财宝故。用贪利宰民故。用贪利尊贵故。今我使臣下而害其父。贪身狐疑不能自解。若饮若食在戏乐。若在正殿听省国事。若在中宫五乐之欲。若独与众俱。昼夜而不忘。饮食则不能消。亦无其卧。颜色亦无和悦。时其心常怖据。知不离于泥犁。则复陈言。若盲者承佛所得眼目。若为水所溺者依佛而得脱。其有苦痛者佛而令得安。其有恐懅者佛而为作护。其有贫穷者佛能为作珍宝。其有失道径者能示于道路。佛以加大哀不以为勤剧。等心于一切坚固而作厚。常忍于苦乐不舍于一切人。今我身而怖懅。惟佛当加护。令危者而得安。身无有能救者。唯愿而得济。无所归者唯愿受其归命。譬若无眼目唯得而视瞻。如人之欲躄惟令而得往。今当入阿鼻乃至大泥犁。愿令得不入。惟怛萨阿竭今当为我解说吾之狐疑。令心而得开至死无余疑。令重罪而得微轻。

  佛念阿阇世王。其所说甚深而微妙。是病莫能疗之者。独佛文殊师利而有感应。

  舍利弗承佛威神。谓阿阇世。欲决狐疑者明旦作食。请文殊师利等。令到其宫受之者。其若之官属皆当得其福。并罗阅国诸民。皆因是功德可而为本。

  。。。。。。。。。。

  卷下:

  文殊师利即与诸菩萨摩诃迦叶比丘僧。王阿阇世及群臣官属来到佛所。舍利弗问阿阇世。今以闻狐疑解不。则答言。以闻知。云何闻。其说法时无所得。亦无所不得。亦无所持亦无所舍。闻是时从今以去无有沾污。时舍利弗问佛。阿阇世余罪有几所。佛言。所闻法譬若一芥子。能尽须弥山之罪。舍利弗问佛。王阿阇世当入泥犁不。譬若忉利天子。被服名众好宝。来下到是则还处所。阿阇世者亦以衣服珍宝庄严。譬若是天子从上来下虽入泥犁。泥犁名宾头。入中无有苦痛。则为苦天子上归本处。舍利弗白佛甚善。阿阇世所作罪而得微轻。

  佛谓舍利弗。汝乃知是王不。则言不知。是阿阇世王以供养七十三亿佛。各从诸佛常闻深法。其心不离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佛复问舍利弗。乃见文殊师利不。则言见。是本发阿阇世。而令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尔时久远过去时。有佛号字安隐觉劫名无尘垢。用是劫中而有三亿亿人。皆文殊师利之所劝而转法轮。佛语舍利弗。譬若如恒边沙等佛。为阿阇世说法。而不解其狐疑。所以者何。是文殊师利之所发意故。当从是解。世世常从文殊师利闻甚深法。佛言。菩萨本有所造作。其人必当因本所发意而得解。今阿阇世虽入泥犁。还上生天。上方去是五百四十五刹土。号字名惟位惟位(汉言为严净)。其佛号字罗陀那羁头(汉言宝好)。亦于彼当与文殊师利相得。从其刹欲会闻所说法。则当得无所从生法忍。弥勒于是作佛。阿阇世从彼刹来生是间。尔时当名阿伽佉鈚菩萨。弥勒佛从是因缘。以法教诸菩萨。所说法亦不过亦不短适平等。尔时当说阿伽佉鈚者。以过去释迦文佛时。有王名阿阇世。用恶人言而杀其父。从文殊师利闻诸法。闻已则欢喜信忍。所作罪应时尽索。弥勒佛说是时。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忍。却后八阿僧祇劫。阿伽佉鈚当行菩萨道。而教化人亦当净刹土。其有人从其闻法者。若作声闻若作辟支佛若菩萨法者。皆当无瑕秽。一切无所碍。诸人悉当明于智慧无所狐疑。其王阿阇世过如所说八阿僧祇劫以后。当得为佛。其劫当名唾曰鈚陀遍(汉言者欢喜见)。其刹土名阿迦昙(汉言者为药王)。其病者莫不愈。其怛萨阿竭。当号字惟首陀惟沙耶(汉言者净其所部)。尔时寿四小劫。当有七十万声闻。悉已从惠得解。皆当知八惟务禅。尔时当有十二亿菩萨。一切皆入诸慧晓了沤和拘舍。佛般泥洹以后。其法住乃至亿万岁已后乃尽。其刹土一切人至死无狐疑者。寿终已后不生八恶处。所以者何。用从佛闻深法故诸垢浊不复著。

  佛语舍利弗。人而不可轻。所以者何。而从轻得其罪。佛言。我知人而所作。而余无知者。而所趣向。其佛者乃知之。舍利弗从其众会言。是事微妙快乃知是。则言。从今已去不敢复说。是者罪人是者福人。所以者何。一切人之所行不可议故。如佛属所说。阿阇世而得决。尔时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各各同愿惟首陀净所部惟沙耶作佛时。我生其刹土。佛悉与决。其作佛时。而当往生后刹土。

  [注4]《大圆满前行讲解》102-144讲记:

  此外,世尊在因地转生为商主匝哦之女时,也是因为生起了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立即脱离了恶趣的痛苦。

  这个公案,在汉地《杂宝藏经》中也有。我以前讲过一次,但讲得比较略。今天我先按佛经的内容讲一下,再讲讲华智仁波切《前行》中的这个公案。

  华智仁波切的公案,其实百分之九十都出自经藏、律藏和论藏,只有百分之十几左右,才是藏传佛教的一些精彩故事。

  ◎《杂宝藏经》中慈童女的公案

  《杂宝藏经》中记载,昔日佛陀在王舍城时,给诸比丘讲了一个偈颂:“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也就是说,以父母为对境的话,作一点点供养,获福会无量无边;作一点点忤逆,获罪也是无量无边。

  诸比丘问:“这罪福报应是怎样的呢?”佛陀就讲了一个公案: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他儿子叫慈童女。长者很早就去世了,慈童女被母亲辛辛苦苦带大。长大之后,家里的钱财用光了,他就出去卖木柴为生,一天可以赚到两个钱,慢慢又赚到四个钱、八个钱、十六个钱。每次赚来的钱,他都全部交给母亲。

  许多人见他很聪明,就说:“你父亲在时,经常入海寻宝,你为什么不也这样呢?”慈童女听后,就问母亲:“我父亲是做什么行业的?”母亲告诉他:“你父亲经常入海寻宝。”

  慈童女对母亲说:“我父亲能够入海寻宝,我为什么不能呢?”

  母亲见他非常孝顺,应该不会离自己而去,就开玩笑道:“你也可以去啊。”

  得到母亲的允诺,慈童女便打定主意,寻找旅伴,郑重向母亲告辞。

  母亲大惊,说:“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除非我死了,否则,怎能放你走呢?”慈童女回答:“如果您当初不允许,我自然不敢打这个主意。但母亲已经准许了我,为什么又阻拦呢?我现在非去不可!”

  母亲见到他去意坚决,就抱住他的脚痛哭,不让他离开。但慈童女掰开母亲的手,把脚抽出来,在此过程中,扯断了母亲数十根头发。母亲害怕孩子获不孝之报,只好放他离去。

  他和伙伴一起入海寻宝。寻到宝岛,取得宝物后,返回的道路有两种:一是水道,二是陆路。众人都说从陆路走,于是他就选择了陆路。

  当时国家有这样的规定:若有盗贼来抢劫,抓获商主,商人的货物都归盗贼;若没抓住商主,那商主索要时,要把财物归还。所以,慈童女总是和同伴分开睡,同伴早起后,就会去叫他。有一天,夜间起大风,同伴早上忘了叫他,慈童女就与大家失散了,而且也不认识回去的路。

  他在流浪的过程中,远远看到一座琉璃城,因为饥渴困乏,便前往城中。这时城里有四名玉女前来迎接,留他在城中生活,四万年中享受无尽快乐。

  后来,他生起厌离心,便离开那里。又见到一座颇梨城,有八名玉女前来迎接,与其在城中欢愉度日,过了八万年。

  慈童女再次厌离舍去。又见到一座白银城,有十六名玉女,前来迎接。在十六万年中,与其享受快乐。

  之后,慈童女又弃之而去。到达黄金城,与三十二名玉女,快乐生活了三十二万年。

  他再次想要离去时,玉女们劝他不要走,此后就不会有好去处了。但他根本不听,认为继续前行一定有更好的地方,于是离开了黄金城。

  他看到一座铁城,进入里面,不见有玉女来迎,只见一个头戴火轮的人正在受苦。那人见到他后,把自己的火轮放到他头上,自己便出去了。

  慈童女问旁边的狱卒:“我头顶的火轮什么时候可以摘下来?”狱卒回答:“世间若有人造了跟你一样的罪福。入海采宝,经历各城,时间也一样,然后才能代替你。这个铁轮,是永远不会坠落于地的。”

  慈童女问:“我积了什么福,造了什么罪?”答言:“你在阎浮提以两钱供养母亲,所以能到琉璃城,与四名玉女,四万年中享受快乐。因以四钱供养母亲,所以能到颇梨城,与八名玉女,八万年中享受快乐。如此类推,得福增倍。但因为你不顺母意,扯断母亲的头发,故得到铁轮的果报。以后必须有人代替你,才可以解脱此苦。”

  慈童女又问:“这里有和我一样受报的众生吗?”狱卒回答:“有,成千上万,不可胜数。”

  听了这话,慈童女暗自思忖:“我既然不能免受此苦,那么愿一切受此苦者的罪报,都集中到我身上,让我代受吧!”刚有此念,铁轮就坠于地上了。

  慈童女问狱卒:“你不是说此轮不会坠地吗?现在怎么落到地上了呢?”狱卒十分生气,以铁叉重击慈童女的头,把他打死了。命终后,慈童女转生于兜率天。

  佛陀告诉诸比丘:“慈童女,就是我的前世。可见,对父母作少许不善,一定得大苦报;能作少分供养,获福无量。故而,我们应当尽心奉养父母。”

  汉地的《法苑珠林》中,也有一个自他相换的故事:唐朝有个人叫卢元礼,他曾因重病而昏厥,过了一天后醒来说:

  有人把他引到了一所殿堂。他看到里面有数十百口灶,热气腾腾,灶上有蒸笼般的东西,装着无数罪人,正在蒸煮。

  他见后发大愿,大声说:“愿我代一切众生受罪!”说完便投身在大锅中,当时一下子昏了,也不觉得有痛苦。

  后来出现一个沙门,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知道你是至诚心,现在你可以回去了。”这时,卢元礼忽如梦醒,发现自己已还阳了。

  可见,藏传、汉传许多可靠的故事中,都讲了修自他交换菩提心时,当下即可远离痛苦。所以,大家不要把它当成传说、神话,一定要想到:自己以后无论是堕入恶趣,还是做恶梦,或在现实生活中受苦,都要发愿“我来代受一切众生的痛苦”。

  这一点,刚开始做会有点困难,但慢慢地,就会养成习惯了。我本人虽然菩提心修得特别差,但对此却极有信心,有时候做恶梦,或者生病、遇到违缘,还是能想起一点点。尽管自己观想的力量很微弱,但也能感受到,只要用自他交换的方法来修,最终的结果令人非常欢喜。故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把这个甚深的教言用于日常生活中。

上一篇:NO.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