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52-53笔记

创建日期:2022-08-16

  行为学-教言宝藏52-53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52课1-10笔记

  第五十二课:自性清净法界中

  447、(七)自性清净法界中

  【自性清净法界中】

  何谓“自性清净法界”?修学过程中,能将心真正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此时平静状态中的“静”字就是已经执受了空性的状态,因此在智慧感觉中,空的感受是具有的,也不需要起心动念。这种“空”及“明”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就是这里的“自性清净法界”。因为在这种清明状态中的“清明”已经完全超越时空,不在思维范围当中。

  当然,如今很多修学禅定的弟子都在模仿着这种很清明的状态。但模仿终归只是模仿,无论模仿得多像都仍旧属于意识范围,仍旧掺杂很多意识成分。可能你会说此时自己的心在观照。但观照的是什么?一个清明的状态中,这种观照当然是必不可缺少的。我们将这种观照称之为正念,而这种正知正念也称之为改造意念之正念。想要成办更深刻的无造法性之正知正念,则前面改造意念之正念必不可缺少,但我们不能把这种改造意念之正念称之为了义之见解,这样的理解是不圆满的。

  总的来说,这里所讲解的“自性清净法界”指的就是一种清明之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佛的密意,即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得到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即佛的见解。因此在执受空性中了了分明一切,两者本来一如状态就叫“自性清净法界中”。

  448、(八)三身自相无遮蔽

  【三身自相无遮蔽】

  法报化三身没有谁遮蔽谁。因为所谓三相是指本体清净、自性明了、大悲周遍,因此从见解本身的角度而言,三身是一如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三种分开的见解,只是从一个见解的三个不同的角度描述,实际上是一如的。

  因此,虽然我们在印证见解时,有一身印证、二身印证、三身印证、乃至四身五身六身印证等诸多印证名词,但实际就是在描述同一个见解。比如一身印证即法身;二身印证为法身和色身;三身印证是指法报化三身;四身印证为法报化三身外再加个自性身;五身印证指五种智慧;六身印证乃六度波罗蜜等等。名词虽然千差万别,但实际就在描述同一个见解。

  虽然前面讲解的自性清净和后面讲解的三身,名词用法有所不同,但实际就在描述一个见解,即心的自性,用另一个词语描述就是便智双运。

  449、(九)自明法身之本性 遍主根本上师知

  【自明法身之本性,遍主根本上师知】

  无论是自性清净还是三身,都是在讲解最了义的上师。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仪轨中有一句话:“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做皈依。”此处的“本来自显之上师”指的就是自性清净,三身法身之本体。也就是说,最胜义的导师就是心的本性。

  宗讲解要在无量的佛菩萨面前以无量供品做供养,才能在三大阿僧祇劫圆满内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密法讲解供养的瞬间就能圆满显宗三大阿僧祇劫所积累的福报。这是说密宗不需要积累福报么?不,密宗也一样要积累福报。但前者由于仍旧属于意识范围,而意识是有边际的,因此无论供养的数量有多么广大,用多少形容词形容它的无量,仍旧是有限制的。而心的自性已经超越意识,不受时间与时空的限制,因此任何词语都不足以表达“周遍”的范围有多么广大,因为见解本身就是如此,这不是意识思维中的关于无量的词语所能表达的。也就是说,意识范围中的无量,受时空所限,仍旧是有限制的,而从心性的角度讲解的无量,已经完全超越了时空,在这样的见解中积累资粮,瞬间就能圆满一切资粮。

  根本上师不能从形象或自我感觉上安立,而是要具备以上提到的三个条件:为我们宣讲续部、讲解解脱窍诀法或为自己传授成熟灌顶法者。无论是这三点都树立在一个导师之上还是有三个导师,都称之为自己的根本上师。

  450、(十)心中珍视之爱子 清净忠告为汝宣

  【心中珍视之爱子,清净忠告为汝宣,海生金刚之心子,现证清净成就者,即为南卡娘波尊】

  心中最珍爱的弟子们,我把最清净的教言赐予你们。

  “海生金刚”是莲花生大师的一个异名,就是指莲花生大师。因此这里的“海生金刚之心子”指的就是莲师的心子。当时莲花生大师的心子,圆满实证莲花生大师的密意者就是二十五大弟子之中的南卡娘波尊者。他是莲花生大师进藏以后,摄授的二十五大弟子之一。这也是赐予阿松活佛的一个教言。

  行为学-教言宝藏52课11-18笔记

  451、(十一)三界轮回之有情

  【三界轮回之有情】

  三界指的是色界、无色界和欲界天。

  452、(十二)三苦周遍一切处

  【三苦周遍一切处。】

  三苦指的是苦苦、变苦、行苦。

  453、(十三)从中欲脱之信念此为广大出离心(一)

  【从中欲脱之信念,此为广大出离心】

  内心对轮回痛苦生起厌离,就叫出离心。出离心可以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

  454、(十六)六趣父母诸有情 以大慈悲做救护 此乃大宝菩提心(一)

  【六趣父母诸有情,以大慈悲做救护,此乃大宝菩提心】

  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9笔记

  第五十三课:万有本即身与刹

  455、二、显密差异

  几年前,我在亚青翻译过一本书叫《显密差异》,出自于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书中从总的角度当中讲解了显密之间的差异,即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四个特点,再细致深入下去,可以从十五个立场讲解密法的殊胜。

  “见解不迷惑”。认识智慧就是见解。

  “修行方便多”。我们天天都在讲解通达方便,有时着重讲解一种、二种,但总体而言,密法中的殊胜方便非常多。我们平常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宣讲密法的殊胜,就会称之为修行方便多。

  “行为无辛劳”。修行过程中善巧运用非常重要,修行不能变成一种极端。时时讲解的要点——自然。自然就是要寻找到一种平衡度,一种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过于放松;不能外散也不能内收的平衡,这就叫善巧方便,就是“行为无辛劳”。

  修行过程中不需要过于辛劳就可以迅速成办解脱的法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因为它着重讲解的是无戏论法,别说是下乘派,就是内三部生圆次第与之对比,无上窍诀大圆满也是一种无戏论之法。无论内心散乱还是平静,都能很好地对治,这就叫做善巧运用。相对下乘派,它非常轻松,无需辛劳,所以我们称之为“行为无辛劳”。

  “根机为上等之根机”。信心非常重要,但只是口中声称自己是一个修密宗的弟子是远远不够,要先问问自己的信心如何?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怎样才能培养信心以及信心有多么重要”等内容,原因也正在此上。

  456、八、万有本即身与刹此乃殊胜金刚乘(一)

  【万有本即身与刹,此乃殊胜金刚乘。】

  这里指的是信心。作为密宗的弟子,无论从行为的角度讲解多少誓言,最终都必须要站在信心的立场中完成。信心就是指净观五种圆满,即将地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观想为阿弥陀佛、一切眷属观想成男女菩萨、时间为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

  457、九、万有本即身与刹此乃殊胜金刚乘(二)

  从理论上而言,“万有本即身与刹”,就是指眼前所看得见的一切万物,它的自性为本来清净的佛刹及法身,即我们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很多人所谓的烦恼即为菩提、三毒即为三身,五毒即为五身和五种智慧等等。但还要知道,在《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说:“其意念尤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当中,它即为真正的见解。”现前很多人在对它的认识之上,仅仅只是前两句,而没有后一句。也就是说,认为“其意念尤如毛不换、色不变”就 是“它即为妙力”,却把中间一段“若趋入清净修行”搁置一旁,这样一来,修行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心的本性本来就是佛身及刹土,那么眼前呈现的一切万物本来为妙力指的又是什么?一旦能执受心的本性,眼前及呈现一切之相都是妙力,这是没得说的,因为它本就体用一如。但是我们现前无法执受体,就不要仅仅说“一切都是妙用”,因为用词要恰当。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万物可以称之为“妙力”;但在不能执受本体的前提之下,万物是景色就是景色、显相就是显相、意识就是意识,不要用很多佛教的名称去描述。用词应该要恰当,否则就会产生很多奇怪的结果。

  以上讲解了“万物本即身与刹”,从我们当前的角度中而言,主要就是要培养信心。因为它本来就是如此。凡是有情众生,皆具如来藏、三身无二之佛性,这是本来清净,任运自成,不需要依靠因果,是无生不灭的。如同《心经》所讲解般,本来就是如此。要对此有坚定的信念,而现前我们就依靠这样的信心去培养心的本性,目的也就是为了对治一切烦恼。所以,仍旧离不开靠信心。

  行为学-教言宝藏53课10-21笔记

  458、十、一切三藏及续部首先别别作通达

  【一切三藏及续部,首先别别作通达,】

  459、十一、后以持明之教言融于一味而修行

  【后以持明之教言,融于一味而修行。】

  所谓“持明”就是指具德导师,因此这里就是讲解要将具德上师们的教言纳入心相续中去修行,即得到持明教言并融于一味而修行。

  自宗上师瑜伽修法资料,不仅有法本《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以及《上师瑜伽导修引导文》三本书,还有对应的各种版本的视频资料,我们的修法资料已经非常非常全面,平常应该多去看一些。

  上师瑜伽导修中,前行之前行有两个步骤、入座前行有三个步骤、共同外前行分四个步骤、念诵仪轨要做到依文明观以及回向要分为两个步骤,并且在念诵莲华生大师心咒时还要配同着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在认识智慧方面,分为寂止与胜观,其中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无相定则分为迷惑和清明两种。

  根据个人定力以及妄念起现程度不同,应该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对治。我们将对治方法总分为三个阶段: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

  460、十二、道验从内生起时

  【道验从内生起时】

  闻思学习后要将导师们所传讲的教言融入到修行中,而后会有道验从内心生起。所谓“道验”就是指当见解增长时,必定会配同出现众多相应的功德。比如从顺缘角度讲解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从逆缘讲解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观察不变密意即梦境中能做到多少自在。

  虽然我们在白天的修行中会觉得很自在,可是一旦进入梦境,还是会被梦牵着走,这些都是心不自在的一种现象。但如果具有真正的道验,不仅见解如同导师平常所印证般增上,功德也会相应增上,甚至不变密意相梦境也会呈现如是之功德,这就叫道验生起。如果只是具有见解,功德和不变密意相之梦境却没有丝毫体现,恐怕这样的见解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见解。

  以上就是我们所讲解的“道验”。要记住,真正的见解是从内心生起而不是一种口中的说辞。

  461、十三、万有一切情器等法身王之妙力外决定无有他法矣

  【万有一切情器等,法身王之妙力外,决定无有他法矣!】

  当真正的见解道验经由实践而从内心生起时,眼前呈现万有一切有情(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以及外器世界(山河大地等),除执受本体“法身王”之外,没有第二个法。也就是说,体用本来就是一如的,无论眼前呈现的是文武坛城,还是寂静或忿怒本尊乃至各式各样诸佛菩萨的形象,都不曾离开过开自己的见解,即便是眼前呈现的山河大地,也是法身刹土,这种时时都不曾离开过执受的见解,就叫体用一如。

  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若能执受本体,即便眼前呈现的是一堵墙,也是诸佛菩萨的刹土,并且和真正呈现诸佛菩萨的刹土,没有丝毫之差异。同样,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如果呈现的是佛菩萨的刹土,它与所呈现的仅仅是墙面的显现,也完全一如。因为在执受本体的前提下,两者都是同等的妙力显相。也就是说,这种同等的显相意味着两者没有坛城功德高或墙面功德低的区别,本体当中本来就是平等的。

  平常修行过程当中,呈现的无论是墙面还是文武坛城都不重要,先要知道自己执著的是哪一方面。如果面对文武坛城的呈现内心充满欢喜,而看到颜色晦暗的墙面内就情绪低落,说明你的内心还是会随着外境而飘动,你的见解基本上没有赤裸。因为一旦真正赤裸见解,无论外境如何呈现,都是光明境界,没有丝毫高低显相。尤其在讲解密宗任运八门时会讲解,清净显相和不清净显相在本体当中都是平等的。无论眼前看见的是不清净的山河大地还是清净的诸佛菩萨坛城,本体中本来都是一如的,没有丝毫高低之区分。但现在我们之所以还会去区分,主要还是自己的分别心在作怪,所以以后这方面还是少执著为妙。

  462、十四、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一)

  【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

  463、十五、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二)

  “远离偏袒之见解”就是讲解一旦执受以上所讲解体用一如之见解,贪执分别自然会解脱。而解脱分为四种解脱: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自我解脱如蛇结自解、显现解脱如遇见熟人以及裸露解脱。

  理解何谓解脱时要记住,没有一个所解的结,也没有能解之者。也就是说,认为有一个需要解开的结,需要自己将它解开,这样理解解脱是不了义的。所谓解脱,应该是任运自成,不需要依靠因缘而成办的结果,因为它是原本具有的境界。既然如此,又何来的因缘法?当然,修学过程中会有一个从没有解脱到达到解脱的过程,但这只是讲解证得解脱的过程,与解脱本身不能对立。也就是说,认为解脱是一种有能所的二元对立的见解,是一种不了义的见解。比如当烦恼生起来时,知道是烦恼然后直接安住,这样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见解。

  真正的解脱见解,即四大解脱都是树立在本来解脱之中。本来解脱又称之为空室入盗。小偷进入空房子中,无论如何转悠也得不到一点点东西,而这间空房子也不会因此损失任何东西,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东西。因此,小偷进入空房子得不到任何东西,而空房子也不会因此而又任何损失。本来解脱就如同这个比喻般,在执受本体当中,无论妙力如何飘动迁变,本体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妙力也不会有任何所得,因为两者本就是一如的。所以,将本来解脱称之为如空室入盗。

  可能有些人会因此有这样的想法,“这点我也能做到,只要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无论内心如何飘动,自己都能做到如如不动。”但恐怕你是做不到这点的。曾经有个出家人问我:“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为什么我今天也能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却不能称之为开悟?”因为虽然描述的词句相同,但惠能大师的“应无所住”指的是已经圆满执受本体,意味着他已经超越意识范围,不在时间与空间的范围当中,这份如如不动不是靠起心动念想出来的,而是真正证到的见解。

  可能很多人也会想,惠能大师不是以前也没修过很长时间的法么?是的,他是一种顿悟,在他证悟的一瞬间就已经圆满了整个修行过程。比如资粮道需要一个阿僧祇劫,加行道需要一个阿僧祇动,见道也需要一个阿僧祇劫,而三大阿僧祇劫的见解,惠能大师在一瞬间中就能圆满,而我们可能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圆满,这就是由于根机和法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因此,惠能大师证悟到“应无所住”时,已经能执受本体,并在完全超越一切时空所限、执受心的本性时“而生其心”,此时而生的心就称之为妙力,也叫觉性或者智慧。无论用什么样的名称代替,都称之为真心。但凡夫修行人虽然认为自己也能做到“应无所住”,但基本上初次修行者都会有所缘的对境,比如将心安住在空性之上,或者安住在明空不二之中以及安住在很清明的状态中等等,此时不知不觉中就会有个淡淡的清明之见解和执受者,会有淡淡的“二元对立”的感受。因此,当你说自己已经做到“应无所住”时,“应无所住”就成为了你所缘的对境,此时必然还有一个执受“应无所住”者,这就是二元对立的能所法。一旦有能所对立,即便将你的见解称之为“应无所住”,实际上还是一种“应有所住”,这种能所二元对立所生的各式各样迁变只能称之为妄心,而非真心。这就是这位修行者和惠能大师的区别。

  464、十六、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三)

  这两天有很多弟子都期盼着导师是否能在节日期间讲解更为深奥一点的法?我想,我们平常所讲解的法已经非常深了,可能没有什么更深奥的法可讲。但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我们就继续再稍微讲解一些禅定的内容。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具有了能将心安住于一种平静状态的见解,但要知道的是,平静状态也需要分为几种不同的阶段次第。要记住前面说过的教言,修学禅定,就是一个逐渐清净二元对立的过程。比如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前面会有一个“我”在修禅定,也就是说,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时,执受平静状态的“我”会非常强烈;同时,还有一个“我所修行的平静之状态”,即有一个自己所修学的法。只要长时间依教奉行修学,则“我在修平静状态”中的“我”,这个粗大的烦恼我执即能观者会逐渐会消失。这需要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去体会。如果不做修行,永远无法感受得到。

  修行前期会感觉到有一个“我”在修行,这并不需要有一个专用的词句来描述“我”在修行,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执受者“我”的感觉会非常强烈。所以我们说过,在身要七支坐法坐到顶点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轻安的感觉中,这也是对治我执的一种方法。但在自己初次修学过程中,“我”这个修行过程中的能修者,感觉会非常强烈。随着修学时间的延长,修行的中的“我执”即能修行者就会逐渐消失,只有一个淡淡的“我”在修学。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修有相定时,内心所缘的是上师的境,虽然此时心暂时只能缘在某一个境之上不散乱,但这个状态中会有一种强烈的“我”在修行和“我所修的法”的感觉,这种感觉决定非常非常粗大。而我们如是修学的目的,就是必须先断除能修者这个粗大的烦恼,即断除粗大的我执。随着修行的深入,能修行者“我”就会逐渐开始消尽。也就是说,当你进入到无相定状态中时,不再像前一个阶段一样,具有一个能专注者,相反专注某一个法的专注者会逐渐消失,而进入到无相定状态。此时的无相定状态是真的没有一个相吗?不尽然,淡淡的显现仍旧决定具有。也就是说,无论此时是一种空性的状态还是一种很清明的状态,淡淡的“我”的显现仍旧具有,但它已经不再如同初修时一般强烈,即此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修行者”的感觉已经消失了。这样的禅定状态,称之为入定有相见。能具有这样的见解,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再在这样的状态下紧接着长时间修行,这个淡淡的显现也会逐渐消失。因为之所以具有淡淡的显现,就是因为内心仍旧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我们说过,有相定有所缘,而无相定没有所缘。但这些都是从理论上讲解,从显现的感觉来说,那种“能修行者”的我执逐渐消尽,但淡淡的显现所缘境还是存在的。当这个所缘境也逐渐消时,很多人就会进入一种空荡荡的显现之中,觉得自己似乎看见什么都是虚妄不实,并且对自己所缘的对境也越来越淡泊。此时,前面淡淡的显现也已经消尽,基本上我们就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一个所缘的对境,但空落落的感觉是还存在。只要有感觉就必然有一个能感觉者,而他也属于心识范围。何时这种感觉消尽,何时就可以称之为入定无相见,即登地菩萨的见解,我们天天期盼着的佛的境界也不远了。

  虽然这些感觉文字描述也有,但文字诠释与自己亲自体会,两者犹如天地玄隔之别,因此真正的见解需要修行者去感受。如果不做修行,就永远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境界。

  465、十七、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四)

  如今很多人认为所谓解脱,就是当妄念生起时的第一念就已经知道妄念起现,然后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随后妄念就会自己消失,因此无论当时具有怎样的见解,只要自己能感悟到这样的境界,具有这种清明的状态就称之为解脱。但这能叫解脱么?不能,这并不能称之为解脱。尤其是在后面的自然安住过程中,还没有达到缘起性空的见解时,前面的一系列过程都只能叫做妄念之规律。除了你对妄念有关注和没有关注有所区别之外,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妄念规律过程,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的见解与妄念规律的区别在何处?在于后面得到的见解不同。因此,要在觅心法上多下一些功夫,但觅心法不能仅仅在前面做观察修,还要配同着安住修,要达到缘起性空见解。所谓缘起性空的见解,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这不是口里说出来的,而是要在见解中去体会,去实践。一旦后面得到了真正具有缘起性空的见解,则前面暂时立为裸露解脱,也完全可以。虽然这时的见解还不是很了义,但也已经很不错了。相反,如果后面得到见解是一种无念,一种自认为清明状态、空性等一类的显现,都只能称之为妄念之规律。

  所以修行还是要依照次第,先从有相定、无相定开始,逐渐达到缘起性空等见解之上,然后再以这样的方式继续修行,这种调顺烦恼称之为细直视调伏妄念。所以修行,不能将妄念之规律与细直视调伏妄念混为一谈,否则可真是得不偿失。虽然从某些感觉而言,有些成分有所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妄念本身就是如此,另一种是对治妄念的方法,而后者才有功德,前者只是一个过程。

  466、十八、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五)

  以上我们讲解的是“贪执分别自解脱”,而所谓自解脱又叫蛇结自结,因为蛇的结是自己打开的。当蛇要前行的时候,无需有人去打开盘曲的它,它自己就会解开它的结。

  是否需要更深层次地讲解?安住调伏妄念,是五种辨别时才开始印证的见解,因此安住调伏妄念也叫做智慧转为道用。如果过早印证,很容易变成一种意识刻意去创造模仿的境界,无论你做得多好,都属于意识范围当中。为了令我们接下去的见解能越来越增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维去创造前面所提到的自我解脱如色界之见,显现解脱如遇见熟人和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等解脱见解,我们就暂时不再细致深入地讲解下去。因为这些见解还要分为一个刹那、两个刹那,消尽妄念而执受见解等等,有很多细致的印证方法,但今天不是印证这些见解的时候。

  以上就是讲解印证见解,即远离偏袒之见解,贪执分别自解脱。在见解中,不需要依靠一样去对治另一样,因为在执受本体中,无妄念如何迁变,均没有离开过本体,犹如空室入盗一般。无垢光尊者也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当一切妄念都已经止息,在完全没有什么感觉的状态中如如不动的安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解脱。这些道理都要懂得一些。

  467、十九、无改原始基界中一切境执自清净法性平等遍解脱不染取舍之分别

  【无改原始基界中,一切境执自清净,】

  以上讲解的“远离偏袒之见解”与此处的“无改原始基界”,指的都是见解。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执受圆满本性时就称之为“远离偏袒之见解”,因为此处的“偏袒”是指意识范围中的见解,所以“远离偏袒”就是指执受圆满本性。而“无改”就是指没有稍微改造的原始本境业,同样是指心的本性。因此,此处除了名称不同之外,还是在印证心的本性,我们平常说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实执和境执两种,但什么叫实执,什么叫境执?比如眼前的这个杯子,如果不去深究,就觉得无论是口中语言描述还是实际感觉中,都会认为它是实有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坚硬的存在。即便我们知道它是玻璃做的,非常容易破碎,但从内心感觉而言,还是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它是实有真实的存在。

  我们平常的修行主要是观察修和安住修,而观察修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对治实执。比如用因缘和合分析时,就会知道玻璃杯本身就不成立为实有,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不再聚合时,杯子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当我们依靠观察修认清到它本身就是虚幻时,即便产生玻璃杯破碎的显现,内心的情绪飘动也不会很强烈,这就是实执。但此时淡淡的显现仍旧具有。比如看着因缘和合形成的杯子破碎的整个过程,内心还是会有一点点情绪飘动,这种淡淡的显现,就叫做境执。对治境执就需要依靠安住修。我们讲解修持上师瑜伽时,时时都在讲解止观交修,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这两种执著:粗大的实执与淡淡显现的境执。

  我们刚才就是从一个见解、两种不同的角度讲解如何对治实执与境执,而实际上还是讲解如何从粗大直到很细微的整个逆缘中超越的的过程,也是在印证解脱期间“一切境执自清净”的见解。因此,今天我们最重要、最需要了解的事,就是其中的过程即观察修和安住修。虽然它不是直接在一个见解当中去对治,但在次第对治过程中,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重要性必须要认知。

  在我们的整个修行过程中,既要对治实执也要对治境执,而对治方法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因此对治不同的烦恼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去对治。

  468、【法性平等遍解脱,不染取舍之分别。】

  真正的见解,不会染杂取舍之分别。因为取舍仍旧属于思维,而当见解已经从一切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超越时,又何来分别心?自然也就没有了取舍之分别。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无论好坏,在见解本身当中都是平等的,而所谓妙用,也没有好的妙用与坏的妙用的区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469、二十、超离因果无为法莫于他所寻觅佛

  【超离因果无为法,莫于他所寻觅佛。】

  何谓“超越因果”?因果需要靠因和缘而起现,而心的本性本来已经超越因缘,称之为任运自成,因此证得心的本性这种见解时,就称之为超越因缘而任运自成的无为法。不需要依靠因而产生果,这就是无为法,也就是心的本性。一旦能执受这个见解,不需再从外面寻求佛,就是真正的佛。也就是说,无论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说,还是从本尊角度安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也罢,除了自己的见解之外,没有一个清净身及刹土,因为它就是诸佛菩萨的刹土,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无需再去他方寻找佛。这就是真正的大圆满。若是能执受这个见解,就消尽了一切逆缘,具备了一切顺缘的功德,是真正的佛。

  470、二十一、此乃引导弟子规

  【此乃引导弟子规】

  作为真正传讲大圆满的导师以及修学大圆满的弟子,都应按照以上所讲解的内容而如是观照为要。

  华智仁波切的《呼唤上师本论》,里面就是站在断定自决,一法摄万法的立场之中宣讲大圆满。

  在世上传讲无上大圆满的祖师叫仁增嘎饶多吉即持明胜喜金刚,他给文殊友传讲的无上窍诀大圆满称之为《椎击三要》即《三句精要》,就在讲解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这是完全不在意识范围当中的智慧转为道用。很多人都想要得到直指心性,而想要证得直指心性的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三句精要是一个结果,我们现前以相似去创造圆满,就叫方便教授。我们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传承要求必须这么做,而是由于根机的缘故不得不这么做。历史上出现过当下能圆满三句精要者,但都是凤毛麟角的特例,而按照先从相似开始,最终达到圆满者却很多,如今的我们也不例外。因此根据个人根机,现前以相似去创造圆满是我们的修学次第。

  平常修学过程中好好修学上师瑜伽导修非常重要,不要仅仅口中说着这三句“印证见解、断定自决和解脱自信”。如果只是说这三句,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否认说这不是大圆满,但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修行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我们在做什么,而是在超度自己的灵魂、超度自己的妄想。若修学没有起到这方面的作用,一切都只是一个走过场的过程而已,对解脱可没有什么意义,平时还是要在实修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今天我们所传讲的内容,说千道万,最实实在在的还是自己平常所修的上师瑜伽里面所讲解的次第道,即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以及信心圆满即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这四个要点。这四个精要才是我们当前必须要具备的。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45-51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54-5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