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于为利他说,深广之大法,
未知生大信,修行能安忍。
彼等终究时,胜二圆满者,
随增种姓知,菩萨具性德。
大乘种姓有什么殊胜性呢?实际上所谓的大乘种姓,确实有跟其他种姓不同的很多功德和特点。
“于为利他说,深广之大法”,佛陀为了利益他众,宣说了甚深空性方面和广大五道十地这样的大法。所谓的大乘佛法,是佛陀宣说的,佛陀为什么宣说呢?为了利益众生而宣说的。众生怎么样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呢?懂得甚深法门和懂得广大法门,这是真正能利益众生的。
我们认为给钱、给地位能够利益别人。有些好朋友,“你中午吃了没有?中午没有吃的话,我给你拿两个咸鸭蛋”,然后给了两个咸鸭蛋后,永远都不忘记了,“我帮助过别人,我曾经给过他两个咸鸭蛋”,永远一直记着。(众笑)
作为大乘菩萨,不管是咸鸭蛋也好,还是糖鸭蛋也好,这些他都不在乎的。对于这些事,他不会觉得是你利益了他,你也许害了他,因为让他增长了贪心,所以他不一定在意这些事。真正的利益,是宣说真理,也就是说,宣说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方面的大法。
“未知生大信”,我们现在凡夫位的时候,要完全懂得大乘甚深和广大的法义,是非常困难的。说实在的,我们在座的人听《经庄严论》,除非以前种姓各方面的比较具足的人以外,一般来讲,其他人要彻底听明白,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你没有完全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是依靠自己前世的福报和善知识的引导,对它生起极大的信心,这种情况应该是有的。
我觉得,我们这次传讲《经庄严论》,有相当多的人,好像对大乘佛法产生了跟以前不同的、更强大的信心。有些人大概懂了一些空性广大方面的法;有些人虽然现在还没有懂,但是可能自己有种莫名其妙的前世因缘吧,好像对大乘的深广教义特别有信心、特别有欢喜心,生起了大信心。
“修行能安忍”,对大乘佛法当中所讲到的六种波罗蜜多等等相关的名词、意义,完全能安忍、能接受。
其实安忍就是一种接受,也叫做堪忍。可以这么讲,如果说我实在不能接受它的话,也就是说我没办法忍受它、我放弃它。比如别人做手术开刀时候,我能受得了,这也叫安忍;在思想上,有些道理,我们能接受,也是一种安忍。
“彼等终究时,胜二圆满者”,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并且能修持安忍,那么这样的种姓,到最后,他就完全胜过了两种圆满。第一种世间的圆满,比如说世间当中的自在天,或者梵天,以及世间当中特别富贵、名声,菩萨已经胜过了这些圆满;菩萨也胜过第二种出世间声闻缘觉的圆满,这叫做胜过二种圆满者。
也就是说,刚才对空性法门,能接受、能安忍、有信心,这样的种姓,完全胜过了所有世间福报的圆满,和出世间声闻缘觉的圆满。
“随增种姓知,菩萨具性德”,大家都应该知道,有两种种姓,前面已经讲了,一个是自性住种姓,一个是随增性种姓,前者是本具有的种姓,后者是随增的种姓。
对大乘佛法完全能接受,一方面是随增性种姓当中产生的,另一方面是自性住种姓的力量或者功德,以这么一种因缘使两种种姓成熟。
在自己的行为当中,能安忍很多甚深的大乘法义,这是很重要的。我刚才讲了,一个是思想上要安忍,一个是行为上要安忍。比如别人对你说一些粗言恶语,这就需要安忍。对于非大乘菩萨,他可能以牙还牙,别人说我两句,我就反击三句,这才是英雄。但大乘菩萨不是这样的。
佛陀在《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当中讲了,“由乘最上乘,为救度众生,菩萨闻恶言,不忿亦不恚”。意思说,为了救度众生,菩萨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当中,听到别人的恶言恶语,不但不会忿恨、不会产生嗔恨心,而且自己完全可以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的行为。
这是大乘种姓,才能做得到的,世间其他的人也好,其他的修行者也好,做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吧。
还有一部经叫做《大方等大集经》,也是一部经典,这部经典里面怎么讲的呢?“为一一众生,无量劫受苦,救拔众生故,堪忍世苦恼”,为了救拔一个众生,无量劫当中让我感受痛苦也是可以的,为什么呢?为了救拔世间当中所有众生的痛苦,我可以堪忍世间的这些苦恼。世间的各种苦恼,我完全都可以接受。
这种精神,在我们世间当中,确实非常难见吧。我们在座的人都发过菩提心,应该想一想,为了救拔一个众生,菩萨愿意在无量劫当中,在地狱、饿鬼、旁生里面感受痛苦,这是特别无法想象的一种精神。
具有大乘种姓的人、具有解脱种姓的人,听到这个颂词之后,应该想,为了利益众生,我确实可以住在世间当中,平时在帮助众生的时候,无怨无悔,不管遇到怎么样的情况,都心甘情愿。
我们这里有个别的发心人员,的确特别辛苦。前一段时间,我去智悲学校,那里有一些老师和一些发心人员,从世间意义上来讲,他们确实很辛苦。他们以前在城市里面,肯定有一些自己的享受、快乐。到了这里,比较而言,藏地高原的气候,还有一些民族的传统,各方面都给他们在思想上、身体上,带来很多很多的痛苦。但是大家都没有什么抱怨,很开心的。有些人当医生,有些人当老师,有些人当其他岗位的发心人员,甚至有些人天天都炒白菜。因为藏地的很多发心人员,喜欢吃白菜和洋芋,洋芋叫什么?土豆,所以他们每天发什么菩提心呢?就是炒洋芋的菩提心。(众笑)
不管怎么样,口头上谁都会说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但是利益众生也是点点滴滴的。自己开始做的时候,才知道哪怕是做一点点也不容易。我们现在不可能马上把头目脑髓全部供养出去,这是没办法的,但是我们在人世间当中,可以这样慢慢串习。
我以前也说过吧,如果自私自利的心非常严重,那么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心也就越来越狭窄,结果什么事情都承受不了。
如果利他心逐渐逐渐扩大,好像心里的痛苦和忧愁也会慢慢消失,而且心也会逐渐逐渐扩大,这个时候,就可以接受很多以前没办法接受的一些思想。比如说以前你特别敏感、特别苦恼,一点点的事情就会让你马上愤怒、忿恨、生气,甚至可能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害别人、杀别人,都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以大乘佛教的这种方式来调整你的心,慢慢慢地,你由原来的很敏感,转化为现在的很包容,比较容易接受许许多多原来无法堪忍的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这种道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传递。大家不要觉得,所有的众生都随缘吧,我身边有什么样的人,都无所谓,不能这么想。后面还会讲的,菩提心的这种力量,有些人是早已成熟的,而有些人是很难成熟的,需要一些朋友和身边的人来引导。
《大宝积经》[注3]当中讲的,波斯匿王的女儿,出生七天就听到佛号,从小就对佛生起极大的信心。在她八岁的时候,有一次跟五百个婆罗门一起出游,刚刚出门的时候,他们看到一些出家人的僧团。有一个一百二十岁的老婆罗门,他有一个非常固执的见解,认为看到出家人不吉祥。现在汉地也有个别的人,看到我们光头的时候说,很不吉祥,也有这种观点。当时这位婆罗门看到出家人的时候说:今天看到出家人不吉祥,我们还是回去吧,今天不妙,回去吧。
但是波斯匿王八岁的女儿,开始讲三宝的很多功德:我们即生当中,得到佛的感应是如何加持大,见到僧众是如何有福报,听到法宝是怎么怎么好,讲到最后,五百个婆罗门都被八岁的女孩说服了,最后都发了三藐三菩提心。
当然我们跟波斯匿王的女儿,在种姓各方面比较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想,作为八岁的女孩,都能感化这么多人,那么在生活当中,有些人,如果我们没有劝他的话,他可能永远不会发菩提心的,而如果我们劝他的话,他就很有可能发心。
我觉得东方人还是比较不错的,让他发菩提心,他的思想不是那么固执。比较而言,西方人、欧美人,有时候在旁边怎么样地说,他的态度一直不变。有个别老外一直是特别忿恨的态度,你怎么样声嘶力竭地在他面前讲甚深的教言,他好像一动不动,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很不满地站起来走了,所以很让人失望。当然我去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多人都走了,我觉得,比较而言,在态度上面还算可以的。(众笑)
我觉得还是我们很多人比较容易接受大乘理念,因此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感化。
佛经里面讲,如果我让他发菩提心,他又让别人发菩提心的话,其实无量的这些功德,会集聚在我这里,我自己成佛也是非常快的。就像搞传销一样的,这些功德会集聚于我。佛经里面是这样讲的,不是我说的“搞传销”。(众笑)
下面讲到,还有一个颂词:
生巨德觉树,得乐灭剧苦,
利乐自他果,胜种如妙根。
怎么讲的呢?
“生巨德觉树”,大乘菩萨发的这种菩提心,实际上是具有巨大功德的菩提树,它像一棵树一样。
“得乐灭剧苦”,树的树丫、树枝、还有树的叶子,特别茂盛的时候,可以让周围所有与它结缘的人获得清凉。
同样的道理,如果生起了这样的菩提大树,依靠它,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无漏的、解脱的快乐,可以灭除三界轮回当中许许多多的酷热烦恼。
“利乐自他果”,树的花、果,可以让周围所有与它结缘的人获得各方面的快乐。同样的道理,菩提大树可以自然而然产生自利和他利的果。
“胜种如妙根”,大乘种姓相当于是什么呢?相当于是特别美妙的一个树根。如果这个树根很坚固、很平稳,而且没有任何腐朽、损害,那么这棵树就会生长得越来越圆满,给周围的众生带来无上的快乐。菩提心,相当于是一棵树,而且种姓是树根,如果树根没有损害的话,那么树的树干、树茎、树枝、树叶、树花、树果等等,肯定很圆满。
我相信,今天听课的人,都具有大乘种姓,只不过以前可能被恶知识染污过,好比一根树枝由于以前被恶知识的老鼠咬过,所以有一些缺陷。或者是被各种各样的泥潭损害过,只要我们依靠大乘的论典妙药把它修复,那么将来应该会果实圆满的。
即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法,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真的是非常幸运。安住在这样的大乘种姓、安住在这样的大乘佛教当中,跟小乘是完全不相同的。
龙猛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了,“若人教恒沙,众生住罗汉,不如教一人,住大乘为胜”,与其让恒河沙数的无数众生安住于阿罗汉,不如让一个人发无上的菩提心,安住于大乘种姓是非常殊胜的。你看,我们让别人修人天福报多少多少劫,不如让一个人发菩提心。如果他真正发了菩提心的话,他以后,乃至生生世世,又会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这里是以大乘种姓的功德来结尾,《经庄严论》当中的第四品种姓,已经圆满了。
有了这样的种姓,下面紧接着讲第五品《发心品》。虽然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但是如果没有发菩提心的话,它就没办法产生功德,所以紧接着讲《发心品》。光有一个种姓还不行,虽然你是一个大乘种姓的,也许经过成千上万、无数劫,你还在轮回当中。比如说一个很好的种子,多少年一直放着,你没有把它放在地里面、灌溉水、让它发芽的话,它不会成熟的。
丁三(发心)分四:一、发心之本体;二、发心之分类;三、发心之比喻;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刚才好象上个颂词没有念传承,是吧?
师念藏语传承。
戊一、发心之本体: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
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这个一定要懂。现在很多人说:“我要发菩提心”。他认为的“发菩提心”,实际上是好心好意、一种善心叫菩提心。实际上这不叫菩提心。要获得觉悟的果位,这样的心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实际上是有四种广大、四种巨大,还有两种发心,总共有六种条件。
发大乘菩提心,一定要具足四大。
第一个大是“喜大”,欢喜大,什么样的欢喜大呢?
发菩提心的时候,要有一些基本的因缘。一定要发愿披上精进的铠甲,一定要对佛法有闻思修行的意乐,还有在无量无边的时日当中,要有度化众生的欢喜心。也就是说,要有对闻思修行的欢喜心、利益众生的欢喜心,这个叫喜大。
XI大大,知道吗?这是喜大大,第一个。(众笑)
第二个大是“加行大”,行大大,这是什么呢?不是光有利益众生的欢喜心、大乘闻思修行的欢喜心就可以了,一定要有实际行动。
比如说你对闻思修行有欢喜心,那你要真的去闻思修行,不然你一直在家里,(师模仿戏语)“我喜欢听课,我喜欢修行,我喜欢闻思,但是我不敢去、不想去、不能去”。(众笑)
这样肯定不行的,你光欢喜还是不行的,一定要去实际行动,这叫做加行大。发了菩提心后,真的需要实际行动,不然光是一个心的话,是不行的。这叫做加行大。
第三个大是“义大”,大乘菩提心的意义,确实很大。
很多人认为发财、当官的意义很大。“现在你考试已经考上了,意义很大”,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考上也可以,考不上也无所谓,这个意义不大的。
如果真正生起菩提心,那么对自己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意义很大,同时也能完全真正利益其他的众生,意义也很大。对自他除苦得乐方面意义非常大,这是义大、义大大。
第四个大是“出生大”,第四个叫果大大,什么是果大大呢?通过上面发菩提心的欢喜大大,然后实际行持六度万行的行为大大,最后得到暂时和究竟自他二利的意义大大,这样的话,最终圆满菩提的果大肯定会出生的,这是果大大。
这是讲什么呢?讲四种大的特点。发心具有四大,一定要记住。学完以后,马上就扔出去了,那学了没有什么用的,最好心里能记住。如果心里实在记不住的话,那就在笔记本上记着,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的记性是有限的。我不知道给你们看了没有我作笔记的本子?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不过我找了一下《经庄严论》的笔记本,没有,当时可能在书上面画的。
“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具有这四种功德之后,发什么样的心呢?
第一个发心,自己想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缘自己获得佛果这么样的一个发心,这是第一个发心,思维的发心就是缘自己。
第二个发心,缘众生一定要获得佛果,缘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得到菩提。
这里的思维方式稍微有点不同,按照讲义里面,一个是缘菩提佛果,还有缘众生利。“思维、缘于自己获得大菩提,思维、缘于能利乐其余一切众生,如此缘菩提与众生利而生起具二利之心心所相应的心,就称为发菩提心”。菩萨的相续当中,具有这样的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师背诵藏语),真正的菩提心,是在世间当中让众生获得佛果。
《宝星陀罗尼经》当中讲,“三界众生中,更无如佛者,自既得解脱,复解脱世间”,三界当中,没有像佛陀那样的,自己获得解脱,让世间也获得解脱。也就是说,菩提心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呢?在三界轮回当中,没有像佛陀一样,不但断除二障自己获得解脱,并且让结缘的所有众生也获得解脱。
我们到最后的时候,一定要具有这两种心。如果别人问你:菩提心是什么?你就可以回答:在《经庄严论》当中已经说了,具有四种大大、具有两种心。两种心是什么呢?自己获得佛果,让众生也获得佛果。也可以这样讲,缘自己得菩提,缘其他众生也同样得菩提。
为了得这样的菩提心,我们应该在千百万劫当中,发愿祈求。佛经《父子合集经》当中讲了,“勇猛大精进,不怖诸烦恼,舍缘觉声闻,誓求无上慧”,舍去缘觉和声闻,发誓愿求无上的大智慧,这就是菩提心真正的本体,应该可以这样讲。菩提心的本体不是整天很懈怠、懒惰,不是产生一点烦恼的时候就害怕,不是这样的。一定要大精进,知道吧。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确实发了菩提心,在生活当中、在修行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大家一方面要勇猛大精进;第二个方面是什么呢?在勇猛过程当中,不要怕烦恼、不要怕违缘,不要懒惰,懒惰其实不太好;第三个方面是不要自私自利,应该舍弃声闻缘觉、应该舍弃自私自利的心,而求无上菩提的法、求无上的智慧。也就是说,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真正菩提心的本体。
我们可以逐渐逐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慢来,一下子可能做不到。那天我跟一个道友说:“你学得怎么样?”他说:“现在不行,慢慢来吧。”我说:“不要太慢了。”他说:“没事没事,我喜欢慢慢来。”(众笑)
下面讲一下菩提心的分类。
戊二(发心之分类)分三:地分位之分类;二、以根本等而分;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一、地分位之分类:
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
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这个颂词,在《三戒论》等很多讲义当中,经常被引用。发心、发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分类、不同的阶段。
“发心于诸地”,阶段是用五道十地来分的,有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呢?
第一个“信解”阶段,凡夫位、资粮道、加行道,叫做信解行地,这个时候发的菩提心,有信心,但还不是很究竟,因此叫做信解发心、信解行的发心。
我们在座的人,可能还没有真正通达菩提心,这种叫做信解行菩萨、信解行发心。
可能不是所有的人,有些人显现是凡夫人,实际上是大菩萨,是装出来的凡夫人,在搞“特务”活动。(众笑)
第二个“净增意”阶段,从一地到七地之间,叫做清净增上意乐发心。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一地开始,菩萨相续当中没有自他的这种分别,他的意乐是非常清净的,不像凡夫人一样。
我们凡夫人不管怎么样,自他的界限是很分明的。但是作为菩萨,没有这样的分别,因此他既是清净的,又有越来越增上的意乐,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异熟”阶段,是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清净地的发心。
异熟的意思是,不管自己想也好,不想也好,自然而然获得。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讲,不管你愿不愿意堕地狱,只要果成熟的时候,你一定会堕入地狱当中,这叫做异熟果。
到了八地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由于你的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的原因,那么你的菩提心,自然而然就极其清净、完全任运自成,这叫做异熟的发心,在清净三地的时候。
第四个“许相异,如是永断障”阶段,这阶段的发心,承许跟前面三个阶段的发心有所不同,为什么?到了十地末尾佛地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永远断绝了,包括习气都已经断完了,在这个时候,完全是一种清净的、无为的、任运自成的胜义菩提心,这就是佛地的菩提心。
佛地有没有菩提心呢?后面还会讲到的,菩提心是有的,但不是像现在我们一样的执著心,或者带有自私心的菩提心,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是极其清净的一种菩提心,这叫做永远断除障碍的菩提心。
这是从五道十地的地界来分的,菩提心有这四个阶段。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