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二、分别所了知=丁一、皈依(12-25,3品)+丁二、种姓(26-41,4品)+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丁二、种姓=戊一、宣说有种姓(27-39)+戊二、宣说无种姓(40)+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41)
戊一、宣说有种姓=己一、以总纲略说(28)+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29-39)
己二、广说彼等各自之义=庚一、有种姓(30)+庚二、大乘种姓殊胜(31)+庚三、种姓之法相(32)+庚四、种姓之相(33)+庚五、种姓之类别(34)+庚六、种姓之过患(35)+庚七、种姓之功德(36)+庚八、种姓之二喻(37-39)
庚八、种姓之二喻=辛一、如金(38)+辛二、如至宝(39)
丁三、发心=戊一、发心之本体(43)+戊二、发心之分类+戊三、发心之比喻+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戊二、发心之分类=己一、地分位之分类(45)+己二、以根本等而分+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4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宣说无种姓;
有终定造罪,有尽灭白法,
无解脱分善,善微远离因。
4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三、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于为利他说,深广之大法,
未知生大信,修行能安忍。
彼等终究时,胜二圆满者,
随增种姓知,菩萨具性德。
生巨德觉树,得乐灭剧苦,
利乐自他果,胜种如妙根。
第五发心品
42、甲三乙二丙二丁三(发心)分四:
43、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一、发心之本体;
喜大加行大,义大出生大,
菩萨之思者,起具二利心。
44、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二(发心之分类)分三:
45、甲三乙二丙二丁三戊二己一、地分位之分类;
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
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10-111 2015年04月28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当中的《种姓品》,前面讲了有种姓,下面宣说无种姓。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一品当中讲种姓,这个种姓的“姓”字,在唐译(唐波罗颇蜜多罗译的《大乘庄严经论(13卷)》“种性品第四”)里面用的是佛性的“性”字。
在这方面,我观察了很长时间。
“姓”,是表明家族的字。你姓什么?表示你的种族。像汉地、藏地,和其他地方,比如说你是婆罗门种姓的、还是国王种姓的、还是刹帝利种姓的等等,不同的种姓,是各自祖传下来的。那么在这里要指定,你是什么样的种姓呢?你是如来的种姓,还是小乘的种姓?所以用的是种“姓”。
如果用种“性”,可以称之为佛性,用得比较少。
在佛教相关的词典当中,也有用这个“姓”字。
因此,我翻译时,选择了种“姓”,在世间“种姓”的概念也比较好懂。
我们今天讲无有种姓,即没有佛性,直接说就是没有成佛的佛性,在这方面作分析。
戊二、宣说无种姓:
有终定造罪,有尽灭白法,
无解脱分善,善微远离因。
这里所谓的无种姓,分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暂时没有成佛的种姓,也可以说没有成佛的佛性,还有一种是永远没有解脱的种姓,有这两种。
首先我们讲暂时没有种姓,暂时没办法成就,与成就无缘,总共有四种,哪四种呢?
第一种“有终定造罪”,世间当中,有一部分人完全远离了解脱的因,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密宗当中,造了非常严重的破誓言、诽谤金刚阿阇黎等等罪的人;显宗当中,造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的人。对于这些人可以这么说:他暂时没办法解脱。因为他死亡了之后,一定会直接堕入无间地狱,感受千百万年的痛苦,所以对他来讲,暂时根本不能解脱。
因为他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比如说造了五无间罪,所以会下堕的,根本没有办法解脱,因此可以称之为他是没有种姓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地狱里面,感受果报的时间非常非常长。
在《妙法莲花经》[注1]里面讲的常不轻菩萨,当时他对佛陀的所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和优婆夷、优婆塞,都非常恭敬。别人骂他、别人说他的时候,他总是说:你们都是未来成就的种子,我不敢轻毁你们。他对谁都这样说。
后来很多人特别讨厌他,觉得他可能精神有问题,因为他跟谁都说“你很了不起,你将来会成佛的”。很多人轻毁他,有些人甚至打他、骂他。实际上,诽谤他的、说他的这些人,在佛经里面说,两百亿个劫当中,一直在地狱里面感受痛苦,没办法获得解脱。诸如此类的这种因果,是非常可怕的。
造五无间罪,或者诽谤像常不轻菩萨这样的菩萨,罪过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第一类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造了无五间罪,也就是说,恶业非常严重、业力非常深重的这种人,可以说暂时没有佛性。
第二种“有尽灭白法”,由于依靠了一些恶知识、不好的朋友和上师,引诱他毁坏了解脱的种子,使他生起了极其严重的邪见,因为邪见而导致他暂时根本没有希望解脱。
在《大智度论》当中讲过,恶知识完全是坏人、是大坏人、是大坏蛋,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作恶业的人,比如说国王,或者盗贼,他们只能伤害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和财产,除此之外他们是没办法毁坏的。
但是真正的恶知识,他已经毁坏了我们乃至生生世世解脱的种子,把我们解脱的种子都摧毁了。世间当中的有些人,让别人产生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这样的人,比世间当中的任何坏人更加坏,比盗贼、比恶王还要可怕。
第二种人依靠恶知识的引导,在相续当中产生了无有因果、无有前世后世、无有四谛三宝等等邪见,这样的人,乃至他的邪见清净之前,永远都在恶趣当中,不可能得到解脱。这样的原因,第二种人可以称之为没有佛性。因为暂时他的邪见清净之前,根本没有办法解脱,这是第二种人。
第三种“无解脱分善”,有些人今生唯一的目标就是享受一些人天福报,他的相续当中,从来没有求过解脱,所谓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方面的法,他从来都没有希求过。由于没有希求过,所以他也不能解脱。
《心性休息》当中讲了,随福德分不可能得到解脱的因,一定要有菩提心,或者说无二慧摄持的随解脱分的善根,才是解脱的因。但是这些人根本没有,他所谓的希求和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想获得一种暂时的人天福报,除此之外,根本没有真正希求究竟的解脱。
在《杂宝藏经》[注2]当中,有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怎么讲的呢?有一个比较贫穷的人,他好不容易在外面挣到了六升粮食,在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非常庄严的缘觉,他对缘觉生起了极大的欢喜性。
穷人给缘觉先供养了一升粮食,同时发愿:愿我以此供养,获得一个小国家的国王。
但是这个出家人得到之后,就说:这么少!这么小!“何以极少。何以极小。”
穷人觉得可能供品太少了,缘觉吃不饱,这个缘觉可能饭量比较大,于是他又供养了一升粮食,同时发愿:愿我以此供养,获得两个小国家的国王。
但是这个独觉得到之后,又说:这么少!这么小!“何以极少。何以极小。”
穷人觉得可能供品还是太少了,缘觉还是吃不饱,于是他又供养两升粮食,同时发愿:愿我以此供养,获得四个小国家的国王。
但是这个独觉得到之后,还是说:这么少!这么小!“何以极少。何以极小。”
穷人把剩下的两升粮食全供养了,他发了一个大愿,愿我变成什么样呢?愿我变成波罗奈国王。统治四个小国家的大国王,叫做波罗奈国王,愿我变成这样的国王,并且最后让我获得解脱。
最后这个独觉比较失望,说:我所谓的少呢,是你发的愿太少了、太少了,全部都是为了今生的一个小国的国王、两个小国的国王、三个小国的国王、四个小国的国王;你每次发的愿太小了、太小了,应该有个出世间解脱的发愿。
穷人因为把六升粮食供养完了,也没办法了。他在回去的路上,有一个国王的宰相看到这个人非常贫穷,就把他带到皇宫里去了。结果这个穷人还跟这个国王有点亲戚关系,国王就让他呆在皇宫里面。后来国王离开人间了,没有其他的继承人,他确实就成了四国的国王。他在即生当中,已经成熟了波罗奈国王的愿。
后来这缘觉也告诉他“汝昔发愿。求得见谛”,让他发大愿修行,最后他“精专行道。得须陀洹”。
世间很多人发什么样的愿呢?就是发健康的愿、发财的愿、有智慧的愿,发一些简单世间福报的愿,这种人实际上被一种愚痴、懒惰的心理摄持住了。在舍弃它、发无上大愿之前,这种人也称为一阐提。
汉传佛教当中,经常把没有佛性的人,叫做一阐提。其实在《涅槃经》里面,一阐提指的是没有信心的人,也就是不承认前生后世的人、不承认业因果、不承认三宝的人。没有任何解脱心的这种人,在《涅槃经》里面讲,是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是无有种姓、无有信心、无有善根的这么一个意思。在藏文当中,一阐提可能有更深的意义。
只求世间八法的发愿,或者只求现实福报的发愿,这种人也可以叫做没有佛性。
有时候我们说起来可能比较简单,我在这里说也可以,你们在这里听也可以,但是如果我们衡量自己、反观自己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变成没有佛种姓的了?大多数城市里面的世间佛教徒,学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这些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在很多人的心里面,从来没有想过“我愿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昨天我遇到一个和尚,我说:“你有没有发解脱的愿?”他说:“很长时间都没有发过解脱的愿,不过我天天这样坐禅,很舒服的。所以说,我学佛主要是这么一个目的,其他可能没有什么。”
可能跟他一样的,很多人为了解脱一些暂时的烦恼、为了很舒服、为了心里很快乐、为了不被现实中各种杂乱生活影响,所以我学佛。
这种佛教徒,实际上层次是比较低的。自己应该认识自己,否则,“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不知道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中。
第三种人,虽然修一些人天福报,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解脱。没有随解脱分的人,可以叫做无有佛性。他的善根叫什么?无有解脱分的善,这是第三类。
第四种“善微”,这种善根极其微薄。
要获得解脱,一定要经过无数劫的发愿、苦行、修行,这样才能从业和烦恼的束缚当中获得解脱。但是很多人只是表面上简单地念几句佛号,或者看一两本书,或者茶余饭后稍微观修一两分钟,这样非常微不足道的善法,不要说这是解脱的因,就是当作暂时压制烦恼的因,也很难起到作用。
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要勤奋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用非常甚深的大法来庄严自己。否则的话,相续当中的善根,极其微弱、下劣,根本没有以上的大善根,这样的小善根根本不能成为解脱的因。比如说只认识几个字,却想成为博士后导师,那是没办法的,因为基础太差了、底子太薄了,没办法的。这种情况是第四类“善微”。
对大乘种姓来讲,这四种人暂时没办法获得解脱,因此,在这里称之为无种姓,即无有解脱种姓。实际上解脱种姓是有的,他具有如来藏的发心,他也可以解脱的,但是因为善根极其微弱,或者极其遥远,或者业力极其深重,这里的“微弱”是作为否定词,所以可以称之为没有善根。
比如说这个人钱很少,他的钱包里只有几十块钱,所以他说“我没有钱”,因为他这几十块钱,买什么都不够,但他还是有点钱的。
再比如有些人身体特别瘦,所以他说“我身上没有肉”,其实他身上还是有点肉的。(众笑)
这种说法,就是对微弱、极少用于否定词而称为“没有”。《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因为我的善根特别微弱,所以可以说“我没有善根,我没有佛的种姓”,因为我的善根极微弱,或者说我的业力很深重,这样所有的善法都被深重的恶业已经隐没了。
比如说他虽然现在有一点钱、房子,但是因为他的债务特别严重,这样的话,他说:“我现在一点钱都没有,我特别贫穷”,因为他欠的债太多了,特别严重的债务已经隐没了他那一点点钱和房子的价值。
业力非常深重的人,也可以称之为没有佛的种姓;善根非常微弱的人,也可以说没有佛的种姓;造了五无间罪的人,也可以说没有佛的种姓;整天都做一些世间八法的人,从来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人,也可以称为没有佛的种姓。这是从暂时来讲的,在名称上可以称之为无种姓,但是实际上,他是有种姓的。
“远离因”,这是第二种无种姓,永远没有解脱之因,我们后面可能还会分析,到时候再说吧。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讲义,“远离因”跟上述的四种情况是不同的,没有解脱的因,叫做无种姓。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暂时来讲,有无有佛性的特别恶劣者,但是最究竟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缘故,没有真正的一阐提,有这种说法。
但今天暂时解释本论的意思,我翻了几个印度《经庄严论》的注疏,又大概翻阅了大藏经,以及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都是异口同声这样讲的,有一种根本没有解脱希望的、永远沉溺在轮回当中的众生,这叫做“远离因”,永远没有解脱种姓的这么一部分众生、永远不能解脱的人。
颂词当中和讲义当中,都是这样说的,我们先暂时安立这样的一个观点。后面部分还没有翻译,我记得是有所阐释的,到时候我们再分析吧。如果后面部分没有对这方面进行分析的话,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再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