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74-92)笔记

创建日期:2021-10-26

  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74-92)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丁一、破他宗+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

  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戊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

  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己一、真实宣说(75)+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

  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77)+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78)

  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己一、提出问难(81)+己二、对此答辩(82)

  戊二、广说=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84)+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85)+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

  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庚一、示彼理证+庚二、以教证宣说。

  庚一、示彼理证=辛一、因缘不全之理(88)+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89)+辛三、以理反驳(90)+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91)+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92)

  75、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一、真实宣说;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77、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78、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81、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一己一、提出问难;

  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82、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对此答辩。

  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

  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84、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

  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85、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

  如是一切唯识宗,倘若无有所取境,为何不证能取心?自续派以胜义谛,

  无有之理于名言,为何不证无自相?是故依照汝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

  声缘诋毁谤大乘,此类现象岂能有?

  88、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一、因缘不全之理;

  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然内外缘未齐全,期间不能证悟也。

  89、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

  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钝根即证不确定,终有一日必证悟。

  经说万劫之末际,罗汉出定入大乘。

  90、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三、以理反驳;

  如理趋入大乘者,尚需无数劫修习,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

  所有无我未证悟,暂时为何不可能?

  91、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

  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

  92、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

  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2、己一、真实宣说: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依据全知龙钦绕降所承许之观点也可如是安立自宗。以前的诸位高僧大德们,在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这一问题上争论颇多。但我个人认为,以前的声闻中,虽有钝根、利根,以及随有部、经部等种种不同,但欲真正获得阿罗汉果位者,一定要证悟我执蕴聚为空性,否则不能获得解脱果位。

  3、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因此,法无我必定需要证悟,但也不能说需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其实他只是证悟了其中的一部分。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十分微小,就如同被小虫食用之后剩下的芥子壳内的空间一样,相比菩萨所证空性十分渺小,以微小之故,加上否定词而说未证空性。

  虽说没有证悟,但实际已证悟了部分,如此宣说会不会出现相违的过失呢?不相违。世间上也经常对微小的事物加否定词,比如胆量很小的人,人们说这个人真没胆量;或者家中食物非常少,就经常会说: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因此,声闻缘觉证悟很渺小的缘故,可以说没有证悟。

  4、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4、1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麦彭仁波切说: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讲非常殊胜,是极其稀有的善说,这样的善说无与伦比。

  4、2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大海宽阔无比、深广无垠,有人虽仅饮一口海水,就不能说此人未曾喝过海水。

  4、3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同理,已经见到了别相的人无我,那能否说未证悟空性呢?不能。法无我是总相,人无我是别相,已经见到别相的无我,即可以说证悟了空性,那是不是圆满证悟呢?并非如此,只是证悟一部分,但也可以说证悟了。

  4、4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就像虽然只饮一口海水,也可以说饮用了海水,正如饮用一口海水而未将所有海水吞进腹中一样。

  4、5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但已经证悟了人无我的空性,属于法无我的一部分。如此宣说无有任何教证、理证之违害,而且相合于经典、论典所说教义。

  5、己一、提出问难: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他宗认为:声缘已证人无我,那也应该证悟以法无我为主的空性,因诸法空性相同之故。声闻缘觉已证悟人无我空性,那为何不怔悟法无我空性?应该证悟。

  圣天论师《四百论》中也说:“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6、己二、对此答辩: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6、1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虽然应当证空性

  对于他宗提出的问题,麦彭仁波切回答说:以《般若经》等教证以及离一多因等理证进行观察,同时依靠善知识的窍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时,可以说一法的空性即万法空性,证悟一法空即可证悟一切法空。比如以中观七相推理观察时,若对粗大之法已经证悟空性,则对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也应证悟为空性。

  6、2暂时声闻种性者,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但是,小乘声闻行者不具足大乘教理以及大乘善知识等因缘,故而仅证悟了人无我,并未证悟一切法无我。

  再者,小乘行者暂时来讲仅是声闻种性,佛陀对其并未宣讲大乘空性,他们具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希求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而将五蕴观为空性即可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因而他们暂时难以证悟其他法之空性。

  从一个侧面虽然可以对利根者说:证悟一法之空性,万法皆可证悟为空性。但从声闻缘觉的角度,由于他们自身贪执人无我空性,对法无我空性并不希求,并且佛陀也未对其宣说法无我空性,因此,他们虽已证悟人无我却并未证悟法无我。

  7、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此处麦彭仁波切结合小乘自宗见解,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

  7、1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

  小乘《俱舍论》讲到,无分微尘和心识的最细微刹那属于胜义谛,此二者实有存在,而瓶子、柱子等粗大之法为世俗法。因对瓶等粗法进行摧毁之后,对它们的执著同时可以灭尽,所以是世俗谛;而最细微的微尘,其自本体以及众生相续中的执著皆无法破除,故为胜义谛。这是声闻乘自宗所许之观点。

  7、2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微尘本应亦证悟,

  他们虽承许瓶、柱等为假立世俗法,但却认为无法再分的微尘非假立,实有存在。

  麦彭仁波切说:若依靠观察瓶等粗大法为假立的方法继续深入分析,同样可以将无分微尘抉择为空性,真正的瓶子丝毫也不存在,完全是假立的。《入中论》中将上述观察方法称为七相车法,或以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也可了知瓶子为假立。依靠分析瓶等的推理智慧进行观察,微尘仅于大小上稍有差别,实际同样可以将之抉择为空性。

  7、3然而暂时未证悟。

  若小乘自宗通过观察瓶子的方法,对微尘也如是分析同样可以证悟它的空性,但佛陀最初未对其宣说此种空性之法,善知识也未作开示,而且他们自己唯一希求人无我的空性,因此,暂时未能将万法圆满抉择为空性。

  7、4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小乘一者无有圣教推理,因《俱舍论》自宗及其他小乘经典并未抉择到无分微尘的空性;再者,他们不具足抉择无分微尘为空性的理证以及善知识的窍诀。因此,他们将粗大的五蕴抉择为空性,而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却承认为实有,此二者表面看来似乎相违,但暂时来讲,小乘自宗认为此种观点完全不相违并依此建立宗派,且只需证悟粗大法为空性即可获得阿罗汉的圣者果位。

  8、他宗认为:若一法证悟空性即万法皆证悟,则小乘对粗大法已证悟,为何未证悟细微法的空性呢?依照一法空则万法空的说法,为什么小乘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

  自宗认为:虽然经中说“一法之空性即万法之空性”,但麦彭仁波切认为,根据根基、障碍、上师等外缘,以及大悲心、菩提心等内缘的不同,证悟一法为空性不一定证悟一切法为空性。若如他宗所许,证悟一法空即必须证悟万法为空性则会出现很多过失。

  从大乘角度看这一问题时虽有矛盾,但只需将粗大法证悟为空性,即使细法未证为空性也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因此根本不相违。

  若仍然固执己见地认为“证悟一法的空性即证悟万法空性”,则小乘、唯识、中观自续派等所有宗派皆应成为中观应成派,但是,藏传佛教任何一个宗派也不会如此承许。

  9、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如是一切唯识宗,倘若无有所取境,为何不证能取心?自续派以胜义谛,无有之理于名言,为何不证无自相?是故依照汝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声缘诋毁谤大乘,此类现象岂能有?

  有哪些过失呢?

  9、1如是一切唯识宗,倘若无有所取境,为何不证能取心?

  唯识宗的最究竟观点是“万法唯心造”,将所取境抉择为无有,最后证悟时现前自明自知之心识,此宗承许圆成实法之心识为胜义谛,而外境之法即使形象也不存在。若许证悟一法空即证万法空,如此类推,则唯识宗已将所取法证悟为空性故,他们亦应圆满证悟能取为空性,但唯识将能取证为空性这一点,在藏传佛教任何教派及经论中均未提及。

  9、2自续派以胜义谛,无有之理于名言,为何不证无自相?

  再说中观自续派,他们认为:一切万法于名言中自相存在,胜义中抉择为大空性。根据清辨论师的教理抉择——胜义中一切法皆为空性,以此理对名言进行观察,名言中为何承许自相存在?不应如此承许。因一法空即万法空,胜义中已证悟为空性,名言中也同样应该证悟为空性,但此种观点在中观自续派相关论典中何处也未曾涉及。

  9、3是故依照汝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

  因此,小乘宗已证悟粗大法为空性,则对细法也应证悟空性;唯识对所取已证为空性,能取同理也应证悟空性;中观自续派在胜义中将万法抉择为空性,那名言亦应抉择为空性,如此一来,所有宗派皆成中观应成派,应成派对自续派、唯识宗及有实宗所发太过也成不合理,这是一个极大的过失。

  9、5声缘诋毁谤大乘,此类现象岂能有?

  另外,既然一切宗派皆成中观应成派,那个别具有增上慢的声闻缘觉诋毁大乘法门的现象也不应存在,因为同是中观应成派,自宗怎么会诋毁自己的宗派呢?不应频频出现此种现象。而事实并非如此,佛教历史上,自古以来就有小乘肆意诋毁大乘,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层出不穷。

  10、一法之空性即一切法之空性

  虽说一法之空性即是万法之空性,但依众生根基的不同,阿罗汉仅证悟粗大部分为空性,对细微部分并未证悟空性。麦彭仁波切也说:阿罗汉必须证悟心相续、五蕴聚合等为空性,否则无法获得圣果。因此,阿罗汉对聚合五蕴已证悟为空性,对细微法无我并未证悟空性。

  佛经中说:一法之空性即一切法之空性。虽然佛经中已作如是宣说,但因众生有根基以及内因外缘的不同,故而不能一概而论。对利根者或内外因缘聚合时,则以教理及行者的修证智慧均可无误成立,如宁玛派通过传承上师为弟子指点心性,依靠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使之于短时间内无碍通达本具自然觉性,这种现象在宁玛巴、禅宗以及其他各宗派中皆不胜枚举。

  证悟一法空性也并非万法皆应证悟空性,否则会出现诸派均成中观应成派的过失,而且不应出现声闻乘个别增上慢者诋毁大乘佛法的现象。

  11、辛一、因缘不全之理: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然内外缘未齐全,期间不能证悟也。

  11、1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

  虽然说,柱子等万法的本性皆为现空无二,于法界中平等一味、无有差别,但从能取——见者或证悟者的角度来说,对于如此殊胜的道理并非尽人皆知,根据其根基不同,有人仅了知一法之空性、有人了达总相部分、有人知晓自相部分等等,存在迥然各异之差别。

  11、2然内外缘未齐全,期间不能证悟也。

  首先从内因外缘来讲,外缘——是否具足善知识的教言,内因——是否已经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不退转的信心等,乃至内外因缘不具足期间,万法本性虽是等性一体,但也不能通达诸法的真实本性。

  对阿罗汉来讲,他仅仅值遇小乘善知识,依靠上师所说教言精进修持,因不具足真实窍诀也就无法了知万法的究竟实相。《入菩萨行•智慧品》中讲到说:佛将中观窍诀交付于迦叶尊者,而迦叶尊者为何未传授此窍诀?大乘观点认为,显现上迦叶尊者并未通达佛陀密意。

  声闻缘觉对法有缘相执著,不具足方便,因此离佛之果智很遥远。不仅如此,他们以自私自利之发心,希求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并未想到欲超离轮回而圆满究竟佛果,多种因缘并未俱全之故,他们暂时无法证悟圆满法无我。

  12、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钝根即证不确定,终有一日必证悟。经说万劫之末际,罗汉出定入大乘。

  12、1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钝根即证不确定,终有一日必证悟。

  修习显宗和密宗的众生都有钝根、利根之别。利根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究竟见解。相反,钝根者则不能确定,大乘菩萨具善巧方便之故,与佛陀果智十分接近,而缘觉无有善巧方便且缘相之故,距离果法很遥远。但即使极为钝根的声闻缘觉,有朝一日也终究会证悟万法为本来空性。

  12、2经说万劫之末际,罗汉出定入大乘

  麦彭仁波切引用教证:“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于一万劫之末,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趋入大乘。”也说过,获得阿罗汉果位后,五蕴灭尽,生死轮回之血海尽皆干涸,自身流转之骨肉大山全部坍塌,此后便于漫长时日内入于灭尽之定。阿罗汉入定一万劫后,十方诸佛心间发光融入阿罗汉,以弹指方式使其出定,并对他说:“你虽已超越轮回、获得涅槃,但此涅槃并非究竟,故为寻求真实解脱,应入于大乘精进修行。”于是阿罗汉起定入于大乘。

  13、辛三、以理反驳:如理趋入大乘者,尚需无数劫修习,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所有无我未证悟,暂时为何不可能?

  且不说小乘根基,即使决定大乘种性者如理趋入大乘之后,首先发菩提心,从小资粮道开始,经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之后一地、二地……大乘菩萨尚需无数劫的精进修习。依众生根基不同,具广大心力者于一刹那之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但一般而言,作为如理趋入大乘的修行人,即使利根者也需经过漫长的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方可圆满证悟。

  大乘菩萨尚且如此,作为声闻行者首先追求自己的寂灭安乐,发心并非清净,修习的时间也仅是数千劫,那他们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有什么不可能呢?完全可能。声闻缘觉本自属于劣根性,具有自私自利的发心,通过短短数千劫的修习岂能圆满证悟法无我!

  14、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

  一地菩萨虽已见到万法真谛,但以积累资粮渐趋圆满之故,所见法界也有越来越增上、圆满的差别。一地菩萨虽已见到法界本体,但在圆满、明清方面则随其积累资粮的增上而增上。

  一地至十地菩萨既有如是差别,那阿罗汉在障碍断除后无有点滴进步则不合理。因利根的大乘菩萨在七地之前尚需二阿僧祇劫,若阿罗汉仅于三世或百劫中的所证与其无有二致,则不仅无法圆满解释经教之义,而且有小乘较大乘利根等诸多过失。

  15、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15、1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

  若已具足大乘积资净障等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也必定会圆满证悟,但十分可惜,他们并不具足这种殊胜因缘。若具足大乘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修持福慧二种资粮,并且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则阿罗汉必定会圆满证悟。

  阿罗汉最关键的一点,即是不具菩提心,也未积累大乘资粮。而且小乘只是说“色法如水泡”等,真正如《心经》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圣教根本无有,也不具足中观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如金刚般强有力的理证。再加上未行持菩萨行,如《现观庄严论》中讲到的“圆、熟、净”——圆即积累圆满资粮,熟是成熟众生,净是修习清净刹土。阿罗汉完全不具足上述诸种殊胜因缘。

  在具足无边理证、积累资粮、行持菩萨行的同时,将自己所做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如此,不仅众生可以获利,自己的资粮也会迅速圆满。若上述四个条件全部具足,阿罗汉也必定会圆满证悟,但因缘不齐全之故,导致他们证悟得十分缓慢。

  15、2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为什么具足善巧方便等因缘就会很快圆满证悟呢?密宗依靠善巧方便,通过上师强有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可以在很快时间内成佛。那么,正如密宗之速道一样,在具足善巧方便的条件下,阿罗汉也可以在短时间中证悟,所有因缘俱全之故。

  从法界空性而言,大圆满见与显宗无有差别,但从了达自证、认识本来清净的角度,大圆满见则有其不共的窍诀,因此是非常殊胜的。但就像小乘阿罗汉与大乘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必定存在差别一样,只要依据教理细致入微地抉择分析,具智慧者绝对不会固执己见地守持自方低劣见解的。

  定解宝灯论科判

  74、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分二:

  75、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一、真实宣说;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

  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

  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76、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分二:

  77、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78、甲二乙一丙二丁二戊二己二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

  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79、甲二乙一丙二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分二:

  80、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一(略说)分二:

  81、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一己一、提出问难;

  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82、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一己二、对此答辩。

  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

  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

  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83、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广说)分三:

  84、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

  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

  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

  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85、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

  如是一切唯识宗,倘若无有所取境,

  为何不证能取心?自续派以胜义谛,

  无有之理于名言,为何不证无自相?

  是故依照汝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

  声缘诋毁谤大乘,此类现象岂能有?

  86、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分二:

  87、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示彼理证)分五:

  88、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一、因缘不全之理;

  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

  然内外缘未齐全,期间不能证悟也。

  89、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

  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

  钝根即证不确定,终有一日必证悟。

  经说万劫之末际,罗汉出定入大乘。

  90、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三、以理反驳;

  如理趋入大乘者,尚需无数劫修习,

  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

  所有无我未证悟,暂时为何不可能?

  91、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

  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

  92、甲二乙一丙二丁三戊二己三庚一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

  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

  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60-73)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二问人法无我93-101)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