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1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详析二谛(11-14课)
二、释义
1、包括佛教在内的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由于各派论师们智慧的高低有所不同,其证悟空性的范围也存在大小的差距。其中,小乘论师证悟空性的范围与唯识宗相比,唯识宗的境界更加超胜;而唯识宗与中观宗相比,则是中观宗的境界更胜一筹。
主要从越来越接近二谛真相的角度来讲,上述内道各宗呈现出一种逐步向上、层层递进的局面。
除中观应成派以外,其他所有宗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离不开一种实有的现基。两种有事宗认为: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应该是存在的。唯识宗认为: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实有。
除中观应成派以外,其他各派所抉择的空性虽然也是一种空性,但只能称之为相似空性。
2、《中观庄严论》的观点,第一,这部论典的名言并不是随世间人的共称而安立;第二,也并不是以有部和经部的观点而安立,完全是随唯识宗的观点来安立的。
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不同,依照世间共称或唯识观点安立名言均无不可。
这是中观方面比较关要的问题。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当中,中观应成派的名言都是随唯识宗的观点而安立的;在《入中论》当中,世间人如何共称,中观应成派也如何安立名言。这两种观点互不相违,对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3、名言量是指现量、比量等,依靠它所得出的法叫做名言法、世俗法;胜义量则是指《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讲到的大缘起因、破有无生因等,依靠这些推理所得到的法叫做胜义谛。这两个量是完全不同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不同的,依靠名言量不可能得出胜义的结论,依靠胜义量也不可能得到名言的结论。
而依靠名言量进行抉择时,堪称顶峰的即是唯识宗的观点。
4、具有智慧的人回答说:正在做梦的时候,大象肯定是存在的,既可以摸得到也可以看得到。但实际上,只是你自心的迷乱显现而已,外境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
比如柱子成立还是不成立,对此进行观察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胜义量进行观察,这时,即使名言中也不成立;一种是以名言量进行观察,以此观察时,柱子肯定是成立的。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对于某法的本体是否成立等问题进行分析时,首先要看所运用的量是胜义量还是世俗量?如果是世俗量,对此观察又有什么不合理呢?
我们必须明白:胜义量和世俗量一定要分开,胜义的见解以胜义量来抉择,世俗的见解以世俗量来抉择。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和本论当中,一直再再强调:胜义谛,需要根据月称论师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来解释;世俗谛,一定要按照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来解释。这样一来,世界上的万法都不会混为一体,全部会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