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08-25

  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 《活法》,作者稻盛和夫,译者曹岫云,东方出版社,第三章磨炼灵魂、提升心志:

  12、将释迦的“六波罗蜜”铭刻于心

  在修佛的道上,要接近开悟的境地,就要实行“六波罗蜜”这是菩萨道,是磨炼心志、净化灵魂不可缺少的修行。有如下六项:

  ①布施

  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之心。先人后己,关爱别人,抱着这种意识度过人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谓布施,本来的意思是施舍。即使付出自我牺牲,也要为众人尽力。没有能力这么做,也要具备这样一颗与人为善之心。心中充满关爱他人的善念,人就能提升自己的心性。

  ②持戒

  这一条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人不可为的恶行必须戒除。前文提到,人抱有种种烦恼,很难摆脱“贪、瞋、痴”这三毒的纠缠。正因为如此,必须着力抑制这类烦恼,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不要贪心,不要猜忌,不要嫉妒,不要憎恨……抑制上述欲望和烦恼,就是持戒。

  ③精进

  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是要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做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在序言里,我介绍了二宫尊德的事例,像他那样拼命精进,才能提升心性,磨励人格。古今东西所有伟人概莫能外。

  ④忍辱

  不屈服于苦难,忍得住痛楚。人生本来就是波澜万丈,我们活在这世上,会遭遇各种艰难困苦,但是决不能被它们击垮,决不能逃避,硬着头皮顶住,努力做好该做的事。这就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我们的人格。

  ⑤禅定

  浮躁的社会,紧张的工作,快速的节奏,在这样的氛围中,往往无暇深入思考问题。但正因为这样,至少每天一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不必打坐,也不必冥想,在忙碌之中,腾出片刻工夫,静心养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⑥智慧

  实行上述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到那时就能够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即宇宙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接近释迦所说的智慧。

  13、每天的劳动磨砺心志

  六波罗蜜中的六项修炼,是踏入悟境之道。其中"精进"一不惜努力、拼命工作这一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也是提升心性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换种说法,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人格,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艰难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对于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一公务、家务、学习一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

  也就是说,就在日常的劳作之中,就有一条磨炼灵魂、提升心志、通向悟境之路。

  比如,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师傅,他花了一生的心血,在一个领域内从事一项职业,踏实工作,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在提高技能的同时磨炼了人格。我常为这种人物的魅力所倾倒。卓越的技能不必说,从工作体验中所归纳的坚定的哲学,所养成的厚重的人格,以至敏锐的洞察力等等,让我从内心深感钦佩。

  从年青时期干到七十岁、八十岁,心无旁骛,一条道走到底,历经锤炼,这种人物的分量、人格的魅力,不用多说,就能让人肃然起敬。

  "树木里寄宿着生命。"

  "树木正在对我倾诉。"

  这种动人心魄的语言,沉默寡言的木匠师傅偶尔脱口而出,他的风貌,在我看来,其崇高和可贵,简直不亚于任何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

  努力不休,不畏艰辛,潜心钻研,坚忍不拔。在这种精进的过程中,他们达到的境界,那种人格的高度、心灵的深邃,非同凡响。我想许多人都会认同我的这种感觉。

  从这种人身上,我再次认识到劳动的珍贵,深刻感受到"参悟就在每天每日辛勤的劳作之中" 。

  不仅是工匠,在体育界也一样。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著名选手铃木一郎,也是通过"精进"成了名将高手。据说,从小学时开始,他就梦想加入大联盟,为此一年365天挥棒不休。

  在玩兴正浓的少年时代,就己经明确制定了自己的目标,朝着这目标,默默努力,刻苦钻研。"你要我打支全垒打,我随时都能打"。他高中时就说过这话。有自信敢这么说,背后就是他一贯的"精进" 。这里面没有丝毫的傲慢之意。这种精进的结果,造就了今日铃木一郎的辉煌。

  要到达名人高手的境地,缺乏地道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投身于工作,通过这条道路一也只需要通过这条道路—我们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砺心志,提升人格,领悟人生的真谛。

  [注2] 《雪狮的蓝绿色鬃毛》,作者舒雅·达,译者谷响,阿底峡的开悟:

  “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前去,将对这雪域有大助益;然而,她又说如果他前去西藏,将于七十二岁死于彼国,如果他留在印度,将可活到九十二岁的高龄。阿底峡展现他无我的菩萨誓愿,于是长途跋涉去到西藏。”

  阿底峡的开悟

  阿底峡是公元十一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他是最后一所大规模学佛中心超戒寺的领导之光。他应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区受监禁的国王邀请到西藏;这位国王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将他的赎金用来将佛法带给他的子民。阿底峡将生命最后的十二年留在西藏,教学以及建立了噶当派的传承。

  阿底峡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论》,以及他关于《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阐扬如何培养及训练菩提心,也就是如何发展利他的情操而达证悟。今天,在许多藏传佛教的系统里,阿底峡精湛的教学与实修法的传授,仍广泛地被应用于教学与修行上。持皈依誓言的意义,是指依正规之程序,进入学佛之门。

  阿底峡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生于公元九八○年。年少时,绿度母曾示现在他梦中,劝诫他不要为世俗有刺的诱惑物牵绊,因为他在过去五百五十二生中已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并且是个博学的班智达,而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他的使命。

  认清重续他的业力使命的必需性,阿底峡离弃世俗生活,出家为僧。他不倦怠地四处寻访证悟名师,在他们座下学习。后来在密续上师罗睺罗教导下,他成为一位博学、有成就的阿阇黎,也就是佛法教师。阿底峡研读佛教三藏所有经典及梵文大乘经论。依照那时代的习惯,他背诵了许多读过的经典以及相关的注释。他成为非常有名的大法师。

  有一天,阿底峡自己怀疑道:“直接引向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呢?”因为他怀疑: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寂静。那么他有可能达到开悟吗?

  “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呢?”这位年轻学者叹息着,“我是否得无止尽地轮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罗睺罗上师突然召唤阿底峡,仿佛洞悉弟子的想法。罗睺罗告知阿底峡说,所有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并且幻想、精神力量、禅定的专注、学问、辩论技巧甚至涅槃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毫无用处。如果能精进不懈地长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会更好的。接着罗睺罗上师预言他的弟子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样地,终将证得自利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罗睺罗劝诫着,“视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执着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征服自私自利的两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也不过是另一种的幻想。”

  “因此,有谁能逃离轮回而达到涅槃呢?如果你愚昧地避离轮回而追逐涅槃,要得到绝对的解脱是很困难的。最好是超越这二元对立的观念,了悟到无分别,使一切事务达到圆满。寂静常乐永远是可以获得的,不要忽略了它。”

  不久之后的一天,阿底峡在菩提迦耶,佛陀证悟的圣地,绕着大佛塔经行时,二位壮严的年轻女子站在靠佛塔南边的莲花池畔,他们长得太美了,绝不是一般世间凡人。其中一位问另一位说:“什么是达到圆满开悟的最好修行方法?”

  另一位天女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个人如何能转身弃他人不顾呢?”

  第二天,阿底峡又去绕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释迦牟尼佛曾在这棵树下静坐。阿底峡听到一位老丑的乞妇告诉一位年迈的麻疯病人说:“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释着:“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峡心想:“此地每一个人,从最尊贵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与我的上师所说吻合,为何我独自一人迟疑不定?”

  翌日,阿底峡手持念珠缓缓地绕着圣殿,他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四面石头壁龛里。他听到佛像对小鸟说:“舍自爱他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优先考虑他人,将胜利与益处荣归他人,自己承担失败。”就在这一刻,十分不可思议地,阿底峡自己发现他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当阿底峡站着兀自冥思,凝视菩提树下金色佛像的宁静容颜时,他突然了解苏门答腊岛上的金洲法称大师是真正护持珍贵菩提心的上师。为了达成他的使命,阿底峡决心去寻访金洲大师。在这位上师座下修学十二年,阿底峡成为他的法嗣。

  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已是一位有名受欢迎的上师,每当他提到尊贵上师金洲法称的字,他总是合掌当胸,阖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学到了独特的“自他交换”大乘修行法:将自己置于他人之处境,而将他人的负荷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一个特殊主要的修持方法。

  阿底峡在印度本土成为一位伟大的法师,并住在超戒寺(或译戒香寺)。许多年后,几位西藏皇室使者满载黄金来迎请他到他们愚昧的国家教学。阿底峡向观世音菩萨和度母祈祷请求指引,询问他到西藏是否能真正利益彼邦。

  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前去,将对这雪域有大助益;然而,她又说如果他前去西藏,将于七十二岁死于彼国,如果他留在印度,将可活到九十二岁的高龄。阿底峡展现他无我的菩萨誓愿,于是长途跋涉去到西藏。

  阿底峡改革了西藏的佛教与社会,重整道德做为佛法的基础。在西藏他以皈依班智达一名而著称,因为他授的佛教皈依戒实在太多了。七十二岁那年,果如预言,这位佛法导师阿底峡圆寂了。

  [注3]《全知无垢光尊者略传》,秋札桑波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尊者住在桑普地方时,野蛮的康巴人居然先后七次将他从一个住处撵到另一个住处。最后他与措普巴滚秋巴住在一起。

  一日,上师张巴秋华丹对措普巴说:“这位桑耶巴格西如果能留住在这里,必将对本寺院大有利益,唉!没想到这群秉性恶劣的康巴人却容不得他住在这儿,这条茶叶您拿去供养他,这两块氆氇也送给他用,你平时多和他聊聊,我也会找他谈谈的。”

  措普巴将半斤茶叶和两块氆氇带回来,对无垢光尊者说:“上师说这茶给您饮用。”

  “茶明日再喝也可以,今天没有空了。”说完就走了。

  次日黎明,尊者背起背包说:“我走了,我留下的东西让他们享受吧。”说完就上路了。当他走到措普译师的遗塔前时,正好碰上一位道友往上来。那位道友问他:“您这是去哪儿呀?”尊者回答说“我在康巴这个地方呆不下去了,所以要离开此地。”

  “您不是著论无碍吗?为什么不留下偈子狠狠地谴责他们一顿呢?”尊者说:“我已经扬扬洒洒地写满了一张纸,贴在法座上了。不过,这里还有一张。”

  他拿出来交给那位道友,“这个麻烦你带上去。”那人便将这首以嘎卡等三十个藏文字母为句头写的厌世歌带了上去。

  后来,那些康巴人气极败坏地将法座上的偈颂消毁了。那首愤世嫉俗的三十字母厌世歌则在汉地以上广泛传播开来。

  在此之后有一次,尊者前去哦多地方化缘,当时尊者的穿著是上衣僧裙和一个披风,既不华丽也不寒酸,可算是中等,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衣物了。

  [注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华智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三、轮回过患: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

  丁二(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分六:一、地狱之苦;二、饿鬼之苦;三、旁生之苦;四、人类之苦;五、非天之苦;六、天人之苦。

  戊四(人类之苦)分二:一、三大根本苦;二、八支分苦。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庚二、老苦:

  。。。。。。

  米拉日巴尊者说:“拔出牧桩之起式,悄捉小鸟之走式,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身衰心意败;外皮集聚诸皱纹,内失血肉现凹凸,痴哑盲聋境迷乱,倘若具足此三时,祖母示现忿怒母;身着沉重褴褛衣,口进冰冷浑浊食,睡处四层皮垫褥,倘若具足此三时,人狗践踏似证士。”

  正如尊者所形容的那样,年事已高的老人,站起来的时候,不能自然而然立即起来,必须要两手撑地,那姿势简直就像从坚硬的大地中拔出木桩一样;行走的时候,也是弯腰低头,双足不能速起速落,慢慢腾腾蹒跚而行,的确就像儿童蹑手蹑脚地去捉小鸟一样;坐下的时候,由于手脚所有关节疼痛难忍,不能轻缓坐下,身体沉重落下时,如同重物坠落到大地上一样。由于体肉几乎耗尽、皮膜聚集,几乎每一位老年人的身上、脸上都是沟壑纵横,布满皱纹;体内的血肉减少,使得骨节暴露无遗,牙腮骨、关节头也全都凸出在外;意念减退,已到了如痴如哑、如盲如聋的地步;内心也始终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全身体力衰退,想要梳妆打扮的念头已经消失,以至于穿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沉甸甸的;吃的饮食也是残羹剩饭,再加上舌的功能丧失,感觉所有的食物都是冷冰冰、脏兮兮;由于身体沉重,无论怎样都感到不舒适,即便四周都有依靠物,也不能经常从床上起来。人到了这时候,外面的幻身老朽不堪,里面的意识完全颓败,这该有多么的痛苦;昔日的容颜美貌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皮肤上皱纹累累,显然已示现了丑陋忿怒母的形象;即使众人百般欺辱、在他头上跨来跨去,也站不起来了,真好似无有净垢分别的证悟者一样。因为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衰老的痛苦,所以他们希望尽快死去,但是实际上所有的老人都非常害怕面临死亡,诸如此类。这种老苦,其实也相当于恶趣众生的痛苦了。

  [注5] 《二规教言论浅释》,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释,四、有愧:(摘要)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

  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对利济自己的恩人不思报恩,对危害自己的仇人也不知追踪,心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此等人即是无愧者。

  虽受恶语不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

  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人虽然受到恶语中伤但却毫不顾忌,同时对有利于自己的话语也不愿听闻,对于善妙的德行亦不希求,此等人亦是无愧者。

  泄露极为隐秘语,令诸信赖者灰心,

  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泄露一些极为隐秘的话语;令对自己信赖的人心灰意冷;即便成为应供者,但却不知思维取舍之理,此等人亦是无愧者。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

  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虽已听闻到善妙之理以及贤善之语,但于此却不生欢喜心,也不依止具相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

  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亲近一些种姓下劣者,比如渔夫、屠夫、妓女等人,或与行持恶法,如杀生、邪淫等行为之人交朋友,自己也会逐渐与他们同流合污起来。日久天长,自己便会违背并抛弃世间与出世间之贤妙二规,行为变得不合规矩、法度,这类人也可称之为无惭无愧者。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饮酒有诸多过失,诸如损伤智慧、迷乱心志、引发疾病、泄露秘密等。而赌博亦是同样,它能使人丧失心志,彻底沦为欲望、贪婪及侥幸心理的奴隶。是故何人若沉溺于饮酒、赌博等非法恶行中,他的名誉必定会受到很大损害。无愧者非唯白日当中沉迷于赌博、饮酒等损害自己名誉的非法行中,晚上回到家中,也只顾作不净行,完全不知羞耻为何物,这些人真是些无愧者。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有些人为了一些无任何实义之世间琐事而空耗时日,并且因无知而造下了种种不善之业,但他们既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也不为此而感到惭愧,此等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无愧者。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已经现量见到殊胜之圣教与正士之规,但还是生不起一丝一毫的欢喜之心,也无有希求追随之意,此等人亦属于无愧者。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对于大小事情一般都有一定的取舍准则,如果对于一切事情的取舍无有一定之标准,任意行持、肆意妄为,脱离贤妙之世间与出世间二规正道,则此类人必属愚笨无愧者。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如果具足惭愧之心,则能去除颠倒散漫之行。一个人假使无惭无愧,那么即便对他宣说很多世与出世间之殊胜教言,对他也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

  [注6]《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作者最胜子,法名双杠町曲嘉,第三篇遍敷雪域的甘露:

  自我牺牲

  杜拉吉美格桑是龙钦心髓传承中一位伟大的大圆满大师。身为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弟子,杜拉自己也有多位弟子。他到各地去旅行,在西藏的东北部及蒙古地区教授玛哈阿底大圆满。

  杜拉和两个弟子走过中国西部的一个城镇时,遇见一大群人,围观着一个正要被处以极刑的小偷。他跨坐在一匹金属铸成的马匹铁鞍上,马腹内正用火加热。那匹马居然是经过专门设计,用来刑拷受害者的火炉!

  那个惊恐的罪犯惨叫求救,乞求悲悯,但围观群众只是笑骂着他的罪行。出于一种无法忍受的慈悲心,杜拉站了出来。他对群众"坦承“自己是真正的小偷,那个犯人应该被释放。

  残忍的群众立刻砍断了那被判有罪的小偷的束缚,而将杜拉捉起来,捆绑在铁鞍上。然后他们狂笑着点起火,铸铁马橙立即变得火红炙烫。那位超凡入圣的瑜伽士笔直坐着,凝视苍穹,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杜拉的两个同伴亲睹了这幕惨剧,充满敬畏。经过他们第一手的叙述,各地的修行者们都知道了那位上师怎样牺牲自己来解脱他人的苦难——正如同佛陀本身所做过的那样:在他前生的某一世,在尼泊尔那摩布达的地方,他曾舍身去喂一头饥饿的母虎和它的孩子。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

  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一、宣说远离大乘发心者失去四种安乐之理,殊胜菩提心相合于菩萨与如来,舍弃了大士应为或极应理之发心的声闻缘觉失去四种安乐:1、为将其他众生安置于断除二障的断圆满及证悟二无我的证圆满中,菩萨的安乐菩萨才有,对一个有情成办微小利益尚且比获得自利更为心喜,更何况说将他们安置于断证圆满中了?因此,为了成办无量众生圆满之利益所生的无量无罪殊胜安乐,声闻缘觉已失去,因为他们舍弃了它的缘故。2、由了知获得利乐众生的种种方便,菩萨生起殊胜安乐,而声闻缘觉仅了知自己从轮回痛苦中解脱的方便中生起相似的欢喜,没有菩萨的欢喜那么广大。3、大深密义就是大乘所说抉择诸法无生无灭自性离戏的深意,词句也是以意趣及秘密的途径宣说的深密,由如实证悟这种深密,菩萨具有殊胜安乐,而声闻缘觉不具有这种安乐,他们仅领受了知人无我与相似道的安乐。4、菩萨们如实获得现见诸法究竟或最殊胜真如空性大平等等同虚空的无尽大乐,而声闻缘觉不具有这种,仅证悟了诸有实法有的同时人无我,因此没有如实证悟真如。声闻缘觉由于没有发殊胜菩提心而舍弃了这四种安乐,趋至远离近取蕴寂灭轮回苦的涅槃,说明应当断除喜爱声闻缘觉果而发殊胜菩提心。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

  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二、宣说若生起胜义菩提心则无有忧愁恶趣与轮回苦的畏惧:具慧也就是具有证悟无我智慧的菩萨,最初生起成为无上殊胜菩提心的胜义菩提心,即刻心完全防护损害无边众生之业三门不善品的罪行,获得此后不犯之法性戒。由获得不造罪之戒而无有堕三恶趣的畏惧。发菩提心的菩萨善法、悲悯有情两种相续增长,因此恒时处于善法中,具足慈爱有情的缘故,享乐也欢喜,受苦也欢喜,所以恒常无有忧愁的畏惧,也就是指由善业所感,领受天人众多安乐也欢喜,由慈心增长,为利其他痛苦有情,感受三恶趣寒热等众苦也欢喜,甘愿取受,永时欢喜,不会对轮回厌恶。因此,教诫切莫背离发菩提心而应当取受。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

  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三、若想:安住在此轮回中时,众生众多倒行逆施,难以忍受,为此菩萨如何不生厌烦,怎会不退失自己的善法?何时得地的菩萨悲心广大爱他胜己,为利益其他众生,全然不顾惜自己的生身性命,布施身命而为利众生,于多劫中甘受或承受布施头肢等极度疲惫剧苦的菩萨,又岂能以其他众生对他进行杀害等损害而反过来进行报复等做趋入相应恶业?永远不可能。为此,应当信解发菩提心。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四、于此轮回中菩萨不管是兴是衰,都不会退转菩提行,菩萨以证悟内外诸法如幻如梦等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为利众生于天界人间如愿受生,证悟了舍弃前面身体而受生他世如同进入美丽乐园般,纵然兴盛时成为天王、人君,也如下文所说无有贪著等烦恼束缚的畏惧,如上所说现见诸法如幻的缘故。同样,到了舍弃天界身体受用的死亡衰败时,菩萨也无有离开身体受用的痛苦畏惧,因为了知如幻、生如入乐园的缘故。因此,菩萨们不管是乐是苦,都不会退道,为此教诫理应学修菩提道。

上一篇: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