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1-7
第十三课:无始以来众父母
(一)修法不能乱
诚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之中所说:“具缘瑜伽士请谛听,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因此,无论哪一个教言,首先都会传讲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对于共同前行的要义,首先要从文字上了解,因此平常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但若仅仅停顿在文字之上,而不纳入心相续之中,即便懂得的道理再多,也无法真正实践佛法,成办解脱。因此,在了解前行教义之后,就要通过修行将法纳入心相续,进而精进修法。
至于修法,有很多法可修。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拯救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而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虽然任何法门我们都可以修学,但是由于数量众多的缘故,难免因为不知如何抉择而心生犹疑。作为初学者,仅凭自己的智慧去做抉择,当然很不圆满,但不妨先从这个法门开始着手,同时了解更多的佛法,看自己对哪种法门生起信心。
如今在座的弟子,由于根机等一系列条件成熟的缘故,对密法生起无比之信心。在修学密法的过程中,无论从了知还是证悟的角度都要知道,百部归一名非常重要,这就是真正窍诀的要义。若不懂百部归一名,即便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修学,虽然只要能调伏自己的内心,总体当中都是善行,但这种散乱的修法,恐怕很难迅速消尽自己的烦恼,成办解脱。
反观自己平常的修学方式,是否具备百部归一名的特点?当然,开始入门期间,我们内心比较散乱,没有掌握真正的修行精要,修法乱不算过失。但随着我们长年在导师面前听闻不同的教言,自己的智慧越来越增上,对真正的佛教越来越理解,修行还是那么乱,就充分说明,我们可能还不具备今生解脱之根机。
修法“乱”指什么?八万四千种法门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并非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要运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传承来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传承不清净,修法中掺杂不同传承的修法,就是修行很乱。比如,前几秒在做这件事情,几秒钟后,又突然改变到另一个状态之中;从所依止的对境来说,前面修着这个法,突然又改变成另一种法;从口里念诵的咒语来说,现在念诵的是这个,突然又改变成另一个;尤其从内心的角度当中,执著非常极端,这种极端的执著导致内心更多烦恼。
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随着我们对修法认识的加深,更应该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教,尤其要站在最高的立场上理解如何修行。这样的修法,方可成为一切教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
初次进入佛门期间,我们可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中,观待不同的修法。比如,这种修法可以消尽自己的烦恼,那种修法可以增长自己的福报,这种修法可以遣除自己的违缘,那种修法可以消除自己的一切病痛等等。由于我们对佛法理解不圆满的原因,诸佛菩萨呈现不同的形象度化我们的心。所以,相对而言,初入佛门时的修法比较散乱。
随着闻思深入,对佛法越来越理解,必须要懂得百部归一名的道理。所谓“一名”,我们可以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站在下品的立场之中,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就在清净业障、积累福报;站在上品的立场之中,执受心的本性,就已经清净业障、积累福报。
如果不通达这些道理,修行就会抓不住重点,甚至退转。我到亚青之前,住在郊区,平常接触的佛法书籍很少,到了亚青之后,开始接触各式各样的传承、各式各样的法本。当看到每个法的功德时,都非常感兴趣,恨不得把每个法都修一遍。结果要修的法积累起来,变成很厚的几本书。希望多修一些法,当然值得赞叹,但还要问问自己:能做到吗?第一天、第二天,可能还能坚持,但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厌倦。这就是不懂这个道理所致的过失。所以无论从认识上还是从修行的角度当中,都要加强。
(二)无始以来众父母 解脱轮回苦难故
【无始以来众父母,解脱轮回苦难故】
无始以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而且每个众生做我们父母的次数,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很多次。三界六趣一切父母,对我们都有无量恩德,因此,度化他们证悟佛果是我们当今修行的真正目的。但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在自己内心还没有清净的前提下,度化众生是非常难的。
上师告诫我们,要为众生多做一些事业,首先必须先度自己。若自己都没有做好,想去度人,恐怕没有这个力量,甚至由于我们自己力量太弱的原因,不仅度化不了众生,内心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烦恼。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救度方式有二种,一是菩提心,二是菩提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根据个人的见地,来调伏、度化众生:在自己不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时,尽可能依靠菩提心是最成熟、最现实的方法;当自己圆满之后,度化一切众生,利益更广大。
我们说要度化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首先要度化自己,这种发心是否落于小乘自私的立场,先度自己,再逐渐扩大自己的发心?当然不是。我们的发心仍然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上,无论从事何种善行,包括清净业障等,一切都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修行,只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现前还不能给予众生很多利益,所以尚不能行持普度众生的广大事业,但发心一定是菩提心,要清净。所以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现前必须先救度自己;在救度自己的同时,发心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三) 具足四力作忏悔一
【具足四力作忏悔。】
清净业障的过程中要具足四力。四力法主要讲解悔心和立誓。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一般都将四力用在修学金刚萨埵之上,比如以金刚萨埵作为依止力;在金刚萨埵面前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并在金刚萨埵面前立誓:“从今天开始,纵遇命难,也不再犯同样的罪业。”等等。
我相信在座的弟子平常都在根据个人的条件,每天修学上师瑜伽。随着现前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增上,当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时,与往昔念诵金刚萨埵相比,是否一样可以清净自己的业障?当然是一如的。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金刚萨埵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在修金刚萨埵的时候,就是在修上师瑜伽;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就是在修金刚萨埵,两者没有丝毫差异。
至于能否清净自己的业障,还是在于是否具备四力,其中主要是忏悔和立誓。比如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时,还是如同修学金刚萨埵般,首先必须忏悔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我们修上师瑜伽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清净人我和法我;从缘觉宗来说,对治的是十二缘起;从唯识宗来说,是八识;中观,是四障;从密法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对治二种无明——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这也是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除了平常所用的名称不同之外,实际上它就是漂泊轮回之根源。
在修学金刚萨埵的过程中,会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讲解不同的罪过会成为漂泊轮回之因。如今我们修上师瑜伽时,为的就是清净自己的一切罪业、消尽二种无明,而二种无明正是轮回的根源。因此修行上师瑜伽本身就是一种忏悔,这样的忏悔非常重要。
其次要在导师以及金刚萨埵面前立誓:“从今天开始,纵遇命难,也不再犯同样的罪业。”我们平时都在讲解正知正念。无论是改造意念之正念还是无造法性之正念,目的就是为了立誓:“从今天开始,再也不去造作类似的罪业。”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当前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就是在清净自己的业障,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清净业障。
(四) 具足四力作忏悔二
有些修行者由于对佛法的认识有一些偏袒,总觉得修学某个法就只能得到某种加持。比如依止上师是为了获得加持,依止本尊是为了获得共与不共同之悉地,依止护法是为了遣除一切修行之中的障碍。虽然看起来一个是加持,一个是悉地,一个是消除违缘,但实际上已经在一点中具备一切。比如,当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时,获得上师的加持就是共与不共同之一切悉地;得到加持的时候,外、内、密三种违缘都得以清净,就是在消除一切障碍。
有时候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导师为什么不按照书上的内容讲解,而是将一切归于一法中传讲?我们说过,无论是导师的传讲还是自己对法的认识,都应站在窍诀法的立场中去理解。很多人都口口声声说要求窍诀法,但什么是窍诀?百部归一名就是窍诀,因此一切都要归纳到一法当中去理解。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过,即便已经证悟到百部归一名的见解,平常还是需要多修一些近道,如外三部、内三部中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一类的法,这是为什么?是由于我们前面所讲解的百部归一名并不圆满吗?当然不是。从法本身的角度而言,法是圆满的,我们还需要修学各式各样的本尊、供护法等等,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自在,让百部归一法的见解迅速圆满。因此我们的理解要圆满一些,以后的修行也会更加成熟、简单,意义也更为广大。
我们每次讲法期间,把一切要义归纳到一法当中传讲的真正目的也在于此上,这可能也算是亚青寺讲法的特点。当然我们也可以站在书面上从不同的角度讲解,比如讲忏悔的时候就只讲忏悔;讲福报的时候就讲解福报;讲遣除违缘时,只说违缘……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该要把一切法都归于一法中理解,并且如是造行。如果你站在不同角度当中去做,恐怕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修法也做不完,因此必须要归纳。这就叫既会收又会散。
“收”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就是在运用过程中,尽可能不去散着修。如果散着修,内心永远都会觉得不圆满。比如当你觉得六度波罗蜜是六种不同的修学方式时,行持布施时,就会觉得这不是持戒、也不是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接下去持戒时又觉得它不是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这样一来,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乱,也会感觉自己的修行一直不圆满。虽然前面已经做完了布施,但开始做持戒的时候,内心还是觉得持戒和前面的布施是非此即彼的两个轨道,修法还是有漏掉的地方。这时就应该要把六度波罗蜜都归纳到一法当中理解。
至于一法,前面已经说过,站在调伏内心的角度当中,由于个人根机不同的缘故,从下品的角度讲解一切法都归于调心一法当中;站在密法的立场之中,是从见地即心的本性立场之中,讲解六度波罗蜜,但这都根据各人的见地来树立。总之,我们应该要知道这些道理,修行期间必须要往回收。
(五) 具足四力作忏悔三
从理论的角度而言,要学会往外散,使教理的理解更加广泛。如果只是天天指着自己的胸口说自己调伏、理解的一切都是这个,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与很多教理对照,总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因此,我们既要学会收,也要学会散。
但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散呢?比如我们在讲法过程中,同样是讲解一个道理,有时是从字面上面做一些解释,有时又会把它收回到一个法中,告诉大家如何去做修持。这样一来,今后的修法就会变得非常轻松。但也要记住,这里并不是说现前你在修上师瑜伽,从此以后就不需要修金刚萨埵。不,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告诫大家,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要知道一切法都已在自己所修之法中圆满。至于能不能修学其他法门,则需要根据个人时间和多方面条件来定夺。
按照往昔的理解,一天必须有很多时间才能圆满修法,因为有很多法需要修。但即便你很有多时间还是会觉得时间不是很充足。比如计划今天要修一百个法,即便修了九十九个法,还是有一法没有修成,一天的修法没有圆满,内心也会因此而产生很多烦恼。但现前已经懂得修一法的同时就在修行一切法,心中自然卸下了沉重的修法包袱。当然,这并不是说修行从此不需要时间。我们依然需要时间,因为只有长时间修行才能迅速消尽烦恼、增长功德。但通达了这一系列道理之后,修行就会变成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不过这简单之中已经包容了复杂的内容,而这就是我们当前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在如此行持。每天早上都抽出一座的时间修学上师瑜伽,平常也在根据个人时间,念诵一些金刚萨埵等内容。但无论你一天念诵金刚萨埵的时间有多长,21遍百字明和108遍金刚萨埵心咒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绝不可缺少。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在得到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之后,就已经受了三昧耶戒。而密法的三昧耶戒相对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可能更为细致一些。因此作为一个凡夫,当内心散乱时,很容易触犯这些戒律。为了清净守持一切戒律、消除一切罪业,每天念诵21遍百字明、108遍金刚萨埵不可缺少。
但这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平常座上所修的上师瑜伽不能清净自己的业障而需要再修一个金刚萨埵。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一座上师瑜伽导修中已经具备一切条件,但现前我们毕竟还在行道路上,因此对于各种善法还是要多多益善。
我们从道理上已经知道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金刚萨埵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尚处于修行的路途之上,为了迅速消尽烦恼、增长功德,修持善法还是多多益善。但一切善法从本质来说,都可以圆融到一法当中,就是清净自己的业障。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还是念诵佛号,都是在消尽自己的烦恼。
忏悔业障时,具备四力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忏悔和立誓。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无论你依止什么对境,口里念诵什么咒语或者平常从事什么善法,都是在消尽自己的烦恼,积累自己的福报。
(六) 具足四力作忏悔四
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在自己内心不清净的前提下,欲度脱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苦海非常困难。《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公案:一位没有双臂的母亲,眼看着儿女被洪水冲走,虽然内心非常着急,但除了在河边流泪奔跑、口喊救命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如同这个道理般,在自己内心没有清净时去度化他人,对他人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我也常常告诫身边的人,尤其是出家人:自己的修行绝不能搁置一旁。
我们平常无论度化众生还是自己修行,都是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中去行持。但在为他人做事时,由于自己见地不够,很容易忘失菩提心。因为人的思想非常复杂,需要每一秒、每一秒地观待自心。前一秒还具有菩提心,后一秒就可能变成另外一种发心。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也告诉很多弟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把自己现前所具有的这些智慧,没有吝啬地慈悲传授给他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还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正如龙树菩萨曾经所言,冬季的白塔在月亮的照耀下,会显得更加洁白、明亮。但有时可能没有观待自己的内心,仅仅这么去做了,就以为这一系列行为都是善行。但要记住,善不单纯是一种行为。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因此,自己修行和为他人传讲佛法,虽然两者本身没有什么冲突,但如果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为了顾及面子而胡说八道,过失就非常大了。
如今在座的弟子,平常都会尽可能将身心投入到修法之中,如是去做的意义非常广大,也必须要这样做。这一段时间,我们也一直都在传讲共同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这么传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讲解修行过程中精进修行的必要性。修行本身很重要,而我们现前精进修法的目的,就是由于寿命无常的原因。所以知道这些道理以后,应该要时时作忏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忏悔就是认清自己的罪过,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没有认清自己的罪业,是无法对治烦恼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因为能否调伏自心,主要取决于是否认清自己的不足,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们在讲解初次依止导师时说过,所依止的导师不仅要具德还要具缘,只有这样的导师方可清净自己的内心。因为依止这样的导师时,你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导师的教言中,无论导师如何为你传讲,你都会铭记心中。导师指责你的一切罪业,为你讲解如何调伏,你都会百分百地接纳。调伏不好自己内心的最大原因,就是无法时时认清自己的不足,这是最可怕的事。
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会产生很多令人心生烦恼的事。若内心没有生起忏悔心,修行只是走一个形式,无法消尽自己的烦恼。忏悔是让自己低调,乃至去寻求更好对治力的一个最佳方便。所以,忏悔非常重要。
虽然平常我们口口声声在金刚萨埵以及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诸多罪业,但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罪过。有时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还会做一些与正法无关的事情,甚至造下更多的罪业。作为修行者,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修行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但是从细节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圆满。比如很多人认为,所谓修法就是在某个僻静处诵经打坐,天天如此便圆满一切修法了。实际并非如此。所谓修行,就是忏悔、清净自己的业障,而这就是得到解脱的最佳方便。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时时都在修行。
(七) 具足四力作忏悔五
虽然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还懵懂无知,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知道什么是戒律。从那天开始,内心就有了取舍之心,知道什么事不该做,做了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并对往昔自己做过的一切充满忏悔;现前由于生活所迫,还是不得不这么做的时候,内心更是充满惭愧与忏悔。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也是佛教徒最大的功德。修行不是仅仅口里持诵各种佛号、心咒、经文,或者在某处摆出以七支坐法打坐的形象,内心若不能与正法结合,一切都是形式主义,没有很大的利益。因此,忏悔真的很重要,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们说过,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是大乘教法还是密法,都在讲解唯心净土,不能呈现西方极乐世界功德的最大逆缘,就是我们业及烦恼沉重。平常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即便自认为有多么清净,在内心烦恼没有消尽之前,一切不如意都来自于个人的业障。若能这么理解,修行就会轻松方便许多,并且时时都在修行当中。
有居士问我,作为在家居士,没有很多的时间,除了座上的修法之外,平常如何在座下与佛法相融?如同以上所讲,掺杂很多烦恼的事情都是业及烦恼沉重的原因所致,因此要时时认清这些不足的地方。自己想要有所改变,完全取决于能否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时时与佛法相融。
比如现前很多地方的修行人,可能由于极端执著的缘故,身心开始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否能治好这种心病,一方面老师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接受老师所说的一切。若能接受,第一时间就能认清自己的不足,改变心态也非常容易。最怕的就是他不接受,无法认清自己的不足。
现前自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大原因就是业及烦恼沉重,因此今天还在轮回中漂泊。如今我们站在最低处,于诸佛菩萨以及金刚萨埵面前,忏悔自己无始以来至今所做与正法相违的一切罪业,包括由于认为自己最有理而产生的一系列烦恼。
如果前面没有认清自己要忏悔的对境,则很难立下“从此以后,再不造作”的誓言。因此前面的忏悔非常重要。只有具备忏悔心,后面才会立誓以后不再去做这样的坏事。如同吸毒一般,只有知道吸毒不仅会产生诸多害处,甚至还会丧命,内心才会生起忏悔,并且立誓从此以后,再不沾染毒品。
也有一些人有这样的疑问:虽然已经在导师面前立誓戒烟戒酒,但是两三天后又忍不住开始抽烟喝酒,这是为什么?虽然你当时已经立誓,我也相信立誓的当下,你确实有必须这样做的想法,但由于还没有真正认清它的过患,内心并没有生起忏悔心:“我不应该这么做,这样做会导致的结果是……”内心若没有生起忏悔心,后面的立誓就无法长久,过两天他还是会触犯这个戒律,所以忏悔非常重要。
从自身的角度而言,由于个人业障沉重的缘故,如今还一直在轮回中漂泊。现前要度化一切众生,首先就要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中去修行,所以应该先忏悔自己的业障。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