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08-25

  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

  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作为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别人对他进行攻击、诽谤,或者制造违缘,他会不会生起厌烦心而退失菩提心呢?真正的菩萨是不会的,为什么不会呢?

  菩萨在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为了利益众生,他可以奉献一切,甚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遇到极大危害,或者损害的时候,他也不会在意的。

  对于一般的世间人,当身体和寿命受到危害、威胁的时候,大家会特别在意。但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因为利他心特别强烈,所以即使别人害他,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也不会疲厌,或者生厌烦心。

  “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如果是世间人,当别人害他的时候,他也会去害对方。而菩萨绝对不会去故意杀人、故意偷盗、故意欺骗别人、故意做一些高尚人不会做的事情,他根本不会害众生。好象在沙门四法当中吧,也讲了不害众生,害众生的话,非沙门。发起大乘菩提心的菩萨,根本不会趋入造恶业的行业当中。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尤其是这次学习《经庄严论》之后,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大乘行为特别伟大、非常稀有,另一方面我们既然自称“我是大乘行人”,也就应该对众生无有疲厌。虽然我们不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作为大菩萨时那样,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全部都奉献给众生,但是至少要有一颗利他心。如果有利他心的话,那么我的身心肯定很健康;如果我的身心很健康的话,那么利益众生应该也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讲了,“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作为菩萨,也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因为福德,所以他的身体非常健康;因为智慧和菩提心善巧的缘故,所以他的心也是很寂静的。不像有些人,身体不好,心也特别乱,没有福报、没有智慧。菩萨不是这样的,为了众生而处在轮回当中、处在生死当中,怎么会有疲厌、疲劳之心呢?为了众生,菩萨经常住在轮回当中,怎么会有厌倦之心呢?

  我们在座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首先我们有一种身体健康的福德,再者以菩提心,或者空性见解的原因,我们的心灵快乐。有了这两个因缘,在世间当中,不敢说生生世世,至少在今生当中,在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可以随顺众生,用佛法尽量度化众生。

  现在有些在家人,白天的时候,忙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等等;到了晚上的时候,空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观修菩提心。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所有的心态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强烈的菩提心。长期修行后,到了一定的时候,依靠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愿力,再加上现实当中的各种因缘,会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一方面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看到一些特别可怜的众生,会觉得他们可怜;另一方面,就像那天我说的一样,当你对真正的菩提心有所了解后,就会觉得所有的众生都是非常可怜的。

  因为每个众生都一直被业和烦恼、我和我所执捆得紧紧的,在这样的束缚之下,肯定会有痛苦,没有什么值得非常快乐的事。就像关在监狱里面的众生,两只脚、两只手都被镣铐捆得紧紧的。也许看起来他多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自由、不自在、被束缚着。

  被烦恼驾驭着的凡夫众生,说他有自由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有些人在表面上是快乐的,但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通达空性的意义、没有无伪的菩提心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痛苦的,只是有时候看不出来而已。

  我觉得,西方人是比较乐观的,而东方很多人好像心里有一种解不开的东西,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看起来愁眉苦脸的。到了西方的时候,我看到一些七十岁、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的头发像金丝、银丝,嘴也涂得红红的,穿着非常鲜艳,带着包,可能很多东方年轻人都不敢这么穿戴。这些年龄都已经七、八十岁的人,还穿成这个样子,是多么幸福啊,他们可能没有烦恼吧?有时候会这样想。

  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当中,应该有孤独感,或者说没有安全感。正因为内心特别空虚,所以依靠外在的衣服、或者外在的口红,或者外在的一种“涂料”(众笑),怎么说啊,依靠这些装扮,在别人面前显得自己是多么坚强、多么快乐、多么成功、多么伟大。可能是这样的,他们的内心不一定是非常庄严、坚定,或者坚强的。

  确实,凡是自私自利的众生,如果细微地去观察,很多人应该是很可怜的。

  师念藏语传承。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这个颂词我以前用过无数次,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这个颂词是怎么样的。(师背诵藏语)前辈大德们在不同的论典当中,也引用得非常多,这个颂词是很重要的。

  “悟法皆如幻”,作为菩萨,他证悟空性的时候,在胜义当中,一切都是大平等、大空性;在世俗当中,所有万事万物的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阳焰、如水月等等,就像幻化八喻一模一样,显而无自性。

  “生如入乐园”,这样的时候,菩萨在轮回当中,不管是死亡也好、出生也好,如同入于花园一样。我们要去花园参观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到那里面不会有痛苦、不会有畏惧、不会有伤感。同样的,作为菩萨,他到生死轮回当中,就像是入花园一样的,没有畏惧。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在生死轮回当中,菩萨有时候会转生到天界,变成帝释天王,或者自在天王;有时候会转生到人间,变成大君主、主席,或者是总统、国王等等。

  现在举办高层的、世界性的、国际性的会议的时候,看起来,有高的、有矮的、有男的、有女的总统,好像女的总统不太多,男的总统比较多一些。不管怎么样,看起来,自己觉得特别了不起,哇,我手下有这么多的人。不知道他们当中有没有菩萨?

  天界当中有这样的王者;人间也有这样的王者;甚至在牛群当中,有些牦牛也是霸王;在山里面的动物当中,也有非常成功的王者,“山中无老虎,猴子成霸王”,山中没有老虎的时候,猴子就很成功地变成当地的总统。

  作为菩萨,成为王者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傲慢心,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地位、一切都没有什么可靠性,没有什么稳固性。

  在生死轮回当中,菩萨有时候也会转生成人间的乞丐,或落入监狱当中,被判无期徒刑。最近我看新闻里面,很多人被判刑。从去年到现在,光落马的县委书记就有三十几位。现在来看,这些人应该很可怜吧。菩萨有时候也会转生在天界当中,成为接近死亡、出现死相的天人。

  在这些时候,菩萨没有伤感、没有烦恼、没有畏惧。作为真正的菩萨,他没有这样的心态。

  这是我们现在确实做不到的,我们其实很羡慕这个教证的内容。

  在生活当中,今天无数的人对你奉承、赞叹,从你自身来讲,不会因为赞叹而沾沾自喜。

  明天无数的人,诽谤你、说你的过失。当你落马、衰落时,无数的人在背后向你扔石头。我们藏地的说法“人下去的时候,后面有很多人倒灰”,意思是不吉祥。在这些时候,你也没有非常痛苦。就像《全知无垢光尊者略传》[注3]里面讲,寺院开除他以后,他也很开心地唱金刚歌,在离开寺院的路上,还让道友给寺院带了一封厌世歌的信。

  菩萨没有依外境而快乐,也没有依外境而非常痛苦,没有这样的心态,他已经真正证悟了如梦如幻的道理。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里面说,“菩萨于世法,远离分别性,如空火不烧,菩萨惑无染”,菩萨对世间的法,已经远离了分别心,就像虚空不会因为火而烧坏,菩萨不会因为快乐,就生起极大的贪心,而被毁坏、染污;菩萨也不会因为痛苦,就生起极大的嗔恨心,而被毁坏、染污。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对世间法没有分别心。

  在人生当中,我们会经历很多快乐的事情、也会经历很多痛苦的事情。对这些甚深的法,我们听到之后,应该逐渐逐渐思考它。

  像我本人的话,刚开始来到学院的时候,我对很多方面特别执著,包括对名声、对自己的身体。但是现在,总的来讲,多少人说我、别人赞叹我,网上说我如何如何好的话,我观察自己的心,好像没啥感觉;别人诽谤我、挖苦我、说我很难看、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说就说吧,我也没啥感觉。这可能不是因为修行而有所进步吧、可能不是证悟空性的境界吧,而可能是人老了以后,很多感受的吸收能力比较弱了。

  米拉日巴尊者讲老年痛苦的时候说,“人狗践踏似证士”[注4],老年人的头上被跨来跨去的时候,好像是一个证悟者一样的不睬不理。所以人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有了无所谓的感觉,其实这并不是很好的。

  我们作为一个世人,应该对好的方面,要有一个好的感觉;对不好的方面,也要有一个不好的感觉,基本的利害分明、黑白分明,我觉得,这是很需要的。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注5]里面,把什么都分不清楚的人,称为“无愧者”。今天别人赞叹你,你无所谓,好像没什么成就感;别人说你不好、经常破坏你,你也无所谓。

  如果你的境界已经真正到达了好坏平等、自他平等,那么这种无所谓是非常好的。但是可能你并没有平等的境界,只是因为没有人格、人品很差、自己不知如何取舍而已。这两者不能混淆。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不像年轻人一样,对什么得失都非常执著。现在没有什么执著的了,这可能与年龄的成长,或者衰老有一定的关系,好像不是因为现在的境界到了什么样高度。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很惭愧自相续仍会产生烦恼。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也应该多想一想。我们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如梦如幻的意义,或者确确实实需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有了这两颗心,就应该对自身的赞毁不会特别在意。在看到某种可怜众生的时候,自己可能会全力以赴地去救他。

  有时候在一些新闻当中也能看到,有些人从来没有发过任何菩提心,可能连一个大乘菩萨的号名都没有听过,但是在世间当中,他们做出来的有些事情,跟菩萨的行为一模一样。比如说看到别人正在跳楼的时候,他根本不想自己的安危而全力以赴地去营救;看到有人掉到河里面的时候,他也会全力以赴地去营救。

  那天看到新闻,好几个月前,好像在杭州,还是在哪个地方,当时有一个人掉到河里面了。国外的一个女子就跳进水里,最后把人救上来了。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在拍照,她有点生气地说:“人的生命重要,还是你们的照片重要?”有人采访这个国外女子的时候,她说:看到人掉到河里面的时候,她没有想别的,“我一定要救他”,就这么一个念头,然后就跳下水救人了。我们那天第十一堂课说,(师背诵藏语)“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生起世俗菩提心需要友力和闻力,还有善根的力量,而这个国外女子可能没有朋友和大乘善根的力量,只依靠她自身一种利他心的力量,就去救人了。

  在《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注6]里面讲,藏传佛教以前有一个大圆满大师叫做杜拉吉美格桑,有一次他与两个弟子一起去一个地方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偷正在被惩罚。当地有一个规矩,抓到小偷后,就把他活活烧死,而且烧的方式,也极其残忍,把他拴在铁马鞍上,然后在下面烧火。正准备烧这个小偷的时候,杜拉吉美格桑就说:他不是小偷,我是小偷。然后自己坐在马鞍上。别人把他捆起来,他以此而圆寂了。在菩提心真正特别强的时候,菩萨完全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脱众生的苦难,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一样。

  懂得烦恼的这种本性,就不会有畏惧。大概是在《大智度论》里面,还是在什么经论里面讲的,比如火焰不会害怕草木,因为草木放在火焰上面的时候,自己会燃烧起来的;那么菩萨在行持菩萨行为的时候,他不会怕烦恼,因为烦恼的本身,就像刚才的干柴一样,以智慧的火焰,是会被烧掉的。

  我们刚开始行持菩萨行为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景德传灯录》当中也说过,作为凡夫人,我们被幻化束缚着;作为声闻缘觉,他害怕幻化,根本不去看;作为菩萨,他会把幻化转为道用,他能使用幻化;作为佛,他可以转幻化的法轮,度幻化的众生,并且处于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所以虽然一切万法是幻化的,但是这个幻化,对每个众生来讲,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作为一个凡夫人,外在所有的幻化,对你来讲,就是一种束缚。比如说有一种人看电影、连续片时特别投入,在看的过程当中,两三天一直不吃不喝。有些人只啃一个馒头,一直看连续片,一直非常专注,连觉都没有睡。虽然电影、电视是幻化的,但是幻化已经把他完全束缚了。也有一种人,他觉得这是幻化的,以好奇心看一下就可以了;不看的话,也可以。还有一种人,他觉得这是欺骗性的,花时间看的话,多浪费生命呐。光是对一个电视、电影,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作用。

  对于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的法,对有些人来讲,他会被法束缚;而对有些人来讲,他会把法变成修行的道用。同样的,对于贪嗔痴烦恼,对特别下根者来讲,他会被束缚、让他痛苦;对中根者来讲,他会断除;对上根者的菩萨来讲,他不用特意去断除,就像木材放在火焰上面一样,出现任何烦恼的话,他完全可以转为道用。

  我们可能不能转为道用,你看,乌鸦吃毒药,会以此而丧命;而孔雀吃毒药的话,它的羽毛会更加鲜艳。所以不同根机的众生,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同样地享受外境,但实际上,内在束缚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了知烦恼的本性。

  今天就讲到这里,好吧。

  (师背诵藏语)这个教证,大家要背下来,知道吧?

  说的不是要背藏文,背汉语就行了,刚才的“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要背下来。

  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任何生死、快乐、痛苦、烦恼束缚着,以后就不怕了,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虽然不是真正的菩萨,但是我们可以装着菩萨,我们可以当菩萨的演员,对吧?菩萨就是菩萨,他不怕束缚。因为兴盛而快乐、因为痛苦而烦恼、因为衰败而伤心,作为菩萨,确实没有这些心态,我们也应该这样。

  世间当中,有些人没有考上,就三天三夜不吃饭、很伤心,觉得我现在没有面子了、我现在没有希望了、我现在没有前途了、我现在没有生活了、我现在没有工作了,等等有很多痛苦;而有些人因为考上了,就欢喜得不得了,我可以去唱歌、我可以去跳舞、我可以去喝咖啡、我可以去做什么什么等等。

  实际上,这些法都是显而无自性的,了知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应该没有什么很大的违缘和畏惧了。

上一篇:NO.1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