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0课9-18
九、业果不昧若不思 自作自受遭祸患(四)
佛经上说过,我们入胎时有胎障,它会令我们暂时失去很多记忆。但即便不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也不能否认前世的存在,并且现在正在承受前世的果报。
如今世上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因,这一点是没得说的。我们以小孩子为例。有些小孩子天生慈悯;有些小孩天生就爱打妄语;有些小孩天生手就不干净,爱偷东西;有些小孩天生就爱杀生,看见一个小小的虫子爬过,有意无意就要去踩杀;但有些小孩天生就很慈悯,看见父母要杀鱼杀鸡时,会在一旁哭诉:“能不能把动物放掉?”这是有人教他的么?如果是父母这么教,父母就应该不杀生才对,但没有人教他,他自己就这么做了,所以我们说这是宿世业力而导致的现象。
常有些信众过来说:“能否给我小孩打个卦,虽然家里条件不错,但是老师常常说我家的小孩喜欢偷拿边上小朋友的玩具。但这些玩具偷走以后,他自己也不玩,因为家里的玩具比别人家都多。”这是谁教他的呢?父母当然不会教小孩子去偷东西,老师更不会,是他天生就有这样的习气,而这就是来自于宿世的因。我们可以先不去想前世自己是谁,眼前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们都在承受前世的果报。
我们现前还没有死亡,也不会知道自己死后会去往哪里。但死亡就如同昨天晚上做梦一样,我们虽然身体躺在床上,但内心已经是另一个世界。当我们临终时,也会有很多人围在自己的床边,而自己虽然躺在床上,但感觉到的是另一个世界,彼时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高兴。这一世的业会带到下一世,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因果关系。
因此平常真需要多去学习业之因果,尤其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里面所传讲的相关内容。深信因果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如此,在以后行持善法过程中,不会认为只要在他人面前装成一个好人即可,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些道理非常重要,务必铭记在心。
对因果如果认识不足,就会造下极大的罪业。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想:“密法中有很多戒律,小乘也有很多戒律,为什么要树立那么多戒律,目的在于何处?”我们要在这方面做很多取舍,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清净。我们以上讲解的很多道理,说白了就是在讲解一个取舍关系,即什么事情不要做、什么事情应该要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永远快乐,不要有那么多的烦恼,而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但有时虽然目标一致,做法却往往背道而驰,最终导致痛苦的结果。相较而言,修行者必然会受各式各样戒律的束缚,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很多戒律,看上去往昔我们都没有守持过,但只要是对自己修行没有利益的事情,就尽可能去而远之,就是非常可取的行为。
以上就是讲解,必须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否则就会造下很多恶业,最终感受无量的痛苦。
十、轮回痛苦若不知 不能断舍世八法(一)
【轮回痛苦若不知,不能断舍世八法】
如果不懂得轮回的痛苦,就不能真正断舍世间八法,这也是我们前面要花那么多时间讲解轮回痛苦的原因。
世间八法,皆在于名与利中。世人都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并予以赞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尽可能多地得到世间财富。具有这些充满名利的想法就充分地说明,对轮回过患方面的内容观想得不够圆满。若能长时间观想轮回过患,就会知道轮回是一个火坑,是痛苦聚集之处,对它的欲望也就不会很强了。
我们先不说对空性的认识有多高。虽然现前我们所讲解的内容偏重于空性,但真实的空性还没有实证,而现在正在学的是与空性相同的道理,可能也最适合我们的内心。正如之前所言,倘若能真正认清轮回里的一切都是过患,即便生于轮回,也不会再生贪执,不会被轮回所束缚。
有很多人问我:“修行成就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在面对生活时,生活不束缚你的内心,就是成就者的象征。因此,只要对轮回有一定的认识,即便生于轮回,也不会被轮回束缚,我们所做的任何事,也均变成解脱之因。
相反,倘若没有轮回过患的见解,所做一些事,即便看上去是在行持善法,实际当中也会偏向于世间八法,目的就是为了名利而已。比如从修学角度中而言,如今学习很多理论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老师,无论在谁面前,都能讲得出道理,人人都会赞叹自己是一个善知识;或者希望自己如是修学能够积资净障,而所谓积资净障指的就是能令世间福报更圆满,心想事成,财富丰盈。当具有这样的想法,无论你的修行有多大,都只能称之为掺杂世间八法,对解脱没有丝毫利益。
我们讲发心时说过,发心分为恶念发心、无记念发心和善念发心。为了获得名利的发心称之为恶念发心中的善愿发心,它仍旧属于恶念发心,而恶念发心必须断除。也就是说,当有了这样的发心,即便看上去是在从事善法,也没有丝毫利益。轮回过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平时务必要多去观想为妙。
十一、轮回痛苦若不知 不能断舍世八法(二)
观轮回过患时要从总的角度和支分中认识六道轮回的痛苦,并且逐一观想为妙。比如从总的角度来说,无论生于何处,都没有离开过根本三苦。
第一是苦苦。前一个痛苦还没有消尽,后一个痛苦接踵而至,称之为苦苦。
第二是变坏苦。前一刻还是快乐,后一刻就变成痛苦,这也是常有之事。
前面苦苦者,人间有,但并不常见,于三恶趣众生,却是常见之事。变坏苦者,对人间却是常有。比如无论是由于外缘还是内缘,前一刻还觉得非常快乐,觉得自己是非常了不起,下一刻就发生了痛苦的事,不得不面对自己身患疾病,父母离世等等令人糟心的事情,这些显现周围非常常见。
第三是行苦者。当我们感觉正在享受快乐,细致想想,却是正在造业之时。一旦因缘合和,就会有加倍的痛苦呈现,这种显现时时都具有。
唯有认识到一切轮回都是痛苦之处,对世间八法的执著才会越来越淡,直到完全没有。
当然,如是讲解并不是要否定做什么事都是不好的。如今有很多人都在从事着自己的事业。无论你是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中修行,还是在自己家里独自用功;是四处参访修行,还是自己建寺造塔,总之很多人看上去都是在从事与佛教相关的事业。但只要你是打着佛法的旗号,就要先问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掺杂了世间八法?
若要是掺杂世间八法,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你认为你是在行持善法,实际上很难获得圆满的解脱,并不能成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也许你能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一个“这个人很好”的名誉,但在阎王爷面前,恐怕什么都不是,因为你的发心掺杂了世间八法。而这些都充分地说明,我们对轮回过患方面观修得不够圆满、不够成熟。
十二、轮回痛苦若不知 不能断舍世八法(三)
我五六岁的时候想:什么叫做无常,面对无常,我该怎么做?我十六岁的时候开始真正思考:我的一生应该怎样去走才不会空耗?后面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长时间大恩摄受以及宣讲很多教法的原因,我也逐渐知道应该如何去行善。当然,我不能以自己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统一的标准,这对我可能是最好的,对别人而言却未必。
作为凡夫,要圆满做到善是非常困难的,但平时也要尽量做到不掺杂很多烦恼。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有意无意间就会掺杂世间八法。比如今天要做某一件事情,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是我做的,这不就是求“名”么?平时自己多修修法,目的为了增长福报,以后能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这不就是为“利”么?
以前汉地有位出家人,我们暂且不提他的姓名。当然,我们举一些例子并不是为了说别人的坏话,因为宣讲不同教法过程中,要以各式各样不同的方式表达见解,传递信心,有时会从教证讲解,有时会从理证出发,有时讲解比喻,有时会提一些公案,这是避免不了的,但目的就是为了说清楚道理。
这位汉族弟子在高原地方闭关很多年,但回到汉地后觉得非常烦恼,因为他见到很多没有像他一样闭关过的人,福报却比他还大,后面常常跟随很多居士,而这在他看来就表示这个人的条件很不错。
现前在汉地,无论汉人还是藏族人,天天都在摄受很多弟子,目的不都是为了追求利益么?比如今天要集资十块钱,如果有一百个弟子,每人集资一毛钱就够了。所以当时这位汉族修行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非常不服:“我在高原地方修学那么多年还不如这些人么?历代传承祖师都说修行能积资净障,为什么我修行那么长时间,周围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聚集在对方身边,难道不是应该围绕在我的身边才对么?如果我不能得到这些供养,我以前的修法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从他的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他以前所修的一切法真算是白修了,因为已经完全掺杂了世间八法。如果修行仅仅为了得到利益,还不如不修。
有时我也告诫很多人,真想要得到这些利益,还不如自己下山去创造,不要躲在山洞里痴心妄想。以前有个乞丐天天在外面以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讨到了一袋青稞,就把这袋青稞挂在自己的上方,然后躺在下面想:“我就以这袋青稞作为基础,慢慢开创自己的事业,先播种再收获,换得的钱财就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娶妻生子,再生个儿子。但儿子叫什么名字好呢?”他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望向窗外看见月亮挂在空中,就想到:“我儿子就叫月称吧”。当想到这里的时候,梁上的老鼠把拴着青稞的绳子咬断了,那一袋青稞就把他压在了下面。所以“月称之父”的公案也就是在讲解痴心妄想。如果完全不顾实际,就会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如果你真有这样的想法,不如亲自去上班,多少还能赚点工资,只是在山洞里待着胡思乱想,真没有什么意义。说你精神不正常好像挺正常;说你正常又好像有一点都不正常,毕竟正常的有谁会天天坐在山洞里头想要赚钱成为一个大富翁呢?没有的。天天想着这些与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情,只能说明轮回过患,你修得太少,也太不圆满了。这方面的道理真的要多去想想,多去想想。
十三、轮回痛苦若不知 不能断舍世八法(四)
作为在家人,或者说是刚入门者,虽然对于共同外前行以及轮回过患方面有了一定的思维与认识,但有时还是难免对世间有一些羡慕,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要做到的是尽可能往解脱方面去发展。尤其是修行过程中,必须要放下一切世间的想法,因为我们每天修行的时间已经少得可怜了,在这短短的修行时间中,就不要再掺杂世间事务,否则对解脱没有丝毫利益,还不如不去修行。
我们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本来我们的业障已经非常沉重了,何必进入佛门后再去创造新的恶业?这真是没必要的事情,还不如自己好好睡一觉。虽然睡觉没有功德,也许无意中会做一些恶梦,但不会有意去做坏事,相对之间也不会有很大的过失。
所以观轮回过患的意义非常广大,否则不知不觉中,就会掺杂很多世间八法。我想,如果没有轮回过患的陪伴,即便你可以不让很多人看见自己做了很多善行,但还是不知不觉会趋向这个目标。当然,出现这样的想法是难免的,只要不是对这方面过于执著,对凡夫来说,也很正常,但此时务必要提起正念,知道自己绝不能仅仅为了这个目的去行持善法,否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细致想想,我们身边有做不完的事在等待着自己,此时还要去做一些没有一点利益的事情,真是不值得的。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曰:“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什么,而是先要通达该怎么做,为什么要做等一些列道理。”也就是说,如果掺杂很多世间八法,即便看上去做了很多善法,实际对于最终成办解脱没有丝毫利益。所以希望座的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不要掺杂世间八法,否则付出的代价再大,对于解脱也没有一点点利益,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今天很多人过来听课,可能世间八法不会很多,因为很少有人会想“我去听课,可能会有人赞叹我”,但平时做事就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这一点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讲解,不观想轮回过患就不能断除世间八法。
十四、一切轮涅之功德 皆依上师而获得
【一切轮涅之功德,皆依上师而获得。】
上师乃赐予一切二世功德之根源。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来自于上师的功德。出世间讲解信心,这当然来自于上师的恩德。而所谓的“世间”,也并非是指教导我们如何去行持世间恶行,而是指与世间表面相关的一些智慧,这同样来自于上师的恩德。所以,这里讲解一切轮回涅槃的功德,都是依上师而获得。依止上师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但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依止上师,并不是说见到谁就去依止谁,而是指依止传承法脉清净、功德圆满的善知识为自己的导师。只有这样的导师所赐予的一切教言,才可以令一切功德增上,才能具备这样的缘起。
十五、是故殊胜之三宝 纵遇命难亦不舍(一)
【是故殊胜之三宝,纵遇命难亦不舍,】
上师是三宝的总集,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上师三宝。也就是说,从共同的角度讲解,不要舍弃三宝;从不共同的角度讲解,上师乃三宝之总集,不要舍弃上师。因为一切轮回涅槃之功德,都要依止上师而获得,所以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情,都绝不能舍弃上师。
往昔我们有过类似的现象么?可能有过。因为那时候会认为一切过失是来自于导师的言行,并不能认识到是自己个人业障沉重的缘故所致。我相信随着修行的深入,每一个人都会越来越体会到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他们当时是怎样一种感觉。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最初也是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言行不正确、不清净,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眼根不净的原因所造成的。
我相信在座很多人在刚入门期间,多多少少也依止过不少上师,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有过类似的想法。那时候,我们可能就像善星比丘与提婆达多一样,把一系列过失都推在他人的身上。但是当你说导师的言行应该怎样的时候,就表示你已经将自己视为主尊,而没有将导师当成导师。所谓依止导师,就表示我们依止言行清净的导师,如果变成依止自己的言行,就说明这位导师不清净,而这不就表示一切都来自于你自己的业障么?
比如我们会说佛堂上的佛像非常庄严殊胜。确实,他一动不动地端坐在佛台上,你让他干什么,他都不会有任何意见;你把他置于高处,他乖乖地坐着;你把佛像放在某个不碍事的地方,佛像也非常听话,不会跑来跑去添麻烦。但如果今天你让他待在佛堂里,结果回家一看,他已经坐在沙发上了,并且把家里的零食吃得遍地都是,我相信你就会觉得这个佛像一点都不好。为什么刚刚他坐着不动的时候,你觉得很好,现在又觉得不好?一切都是根据个人想法在判断:他只有待着不动才算好,如果下来自由活动就不能算好了。也就是说,你还是把自己当佛,而没有把佛当成佛。凭什么说佛就不能动呢?当然,有一尊佛称之为不动佛,但是所谓的不动,是指见解如如不动,而不是说不动佛是坐在一个地方不动的意思。
细致想想,以前我们的思想真太幼稚了!今天回头看,觉得自己当时很可笑:“那时候怎么会这样想?当时也不是三岁小孩了,怎么自己的思想还那么幼稚呢?”虽然可以为当时的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实际上就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一切都以依自己的喜好作为标准。这样一来,究竟是你在依止导师,还是导师在依止你?
相信我们以前也多多少少产生过这样的一些现象,但这些都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今天我们就要改变这样的思想。即便现在没有这样的想法,但以后说不定也会有。因为我们毕竟还在轮回之中,内心仍旧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在没有完全从贪嗔痴烦恼范围超越前,难免还是会有很多违缘障碍。此时就应该要懂得这一些道理,要有不舍弃上师三宝的信心。这样一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坎坷,都能超越。
以前印度有一个三宝弟子被外道所擒,并且被威胁:“今天你若舍弃三宝,就能放你自由;若不舍弃三宝,就要打死你。”这个三宝弟子说:“三宝是我生生世世所依止的对境,是共与不共一切功德的来源,因此我绝不会舍弃三宝。”然后他就被外道教人打死了,但这个小沙弥断气的瞬间就呈现很多的成就的瑞相,这就是坚信三宝的功德。所以我们现前应该要做到这一点,并且要努力去做到。
十六、是故殊胜之三宝 纵遇命难亦不舍(二)
我平常也和很多人说,今天我坐得比你们稍微高一点,无论我说得好还是不好,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为什么我有这个福报?我想,就是因为我在依止导师过程中,从第一次依止导师直到今天,我对导师从没有产生过丝毫怀疑。我想,这也可以立为一个功德吧。
人要成熟一些,智慧要更广大一些,在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才会做的更善巧一点。要不如今这个时代,虽然很多人都进入了佛门,但由于平常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缘故,具有与正法相违的思想与行为者,亦比比皆是。我的心里非常悲悯这些人,因为他们在进入佛门前,业障已经够多够重了,进入佛门后还要继续这样造业,这又是何必呢?我们本来已经非常痛苦,还要让自己苦上加苦,继续造作未来趋向恶趣之因,三恶趣无疑就是最终的归宿。
可能有些人有这样的疑惑:“不是有句话叫‘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么,既然如此,我作为信仰佛教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何谓信仰佛教?内心清净才是佛教的宗旨,修法就是修心。如果你真正信仰佛教,请问修心方面做得如何,内心是否还是时时被贪嗔痴烦恼分别心等一系列恶念所束缚?若是,难道这能称之为信仰佛教者么?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你说你信仰佛教,平常所作所为却完全背道而驰,你信仰的又是哪一种佛教?
既然我们选择信仰佛教,就要把这件事做得好一点,绝不能马马虎虎。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否则,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一瞬间,该去何处找依靠?那时恐怕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平常我也告诫很多出家人:是的,我们今生很幸运,能穿上佛陀后一代弟子的服装,但如果没有出离心,内心没有清净的话,光凭这一点可能有功德,但谁也不知道功德何时呈现。想要即生成办解脱,还是要观待自己内心有多么清净。
在家居士也同样一个道理。从今天开始,想让自己快乐,就要时时改变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光说自己往昔做过多少善事等等。做过多少善事,只是一种手段。你说自己一天工作了多少个小时很辛苦,但最终结果还是要看你工作的成果如何。比如你的工作是挖坑,一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那么十二个小时后就要看看你挖了多大一个坑。如果只是一点点,十二个小时就没什么骄傲的必要,因为人家一分钟就能做得到的事,你十二小时都没有做到。
我们既需要手段,更需要的是结果。平时真需要多看看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仅仅说自己天天都在“阿弥陀佛”。你能念“阿弥陀佛”,就说明你认识这四个字,你的嗓子也没有哑,还能正常发声说话,其余还能说明什么呢?
以前也常常有人和我说,他打坐的时候眼前能看见各式各样的景像,问我这说明什么?我就告诉他说,这说明眼睛没瞎,还能看得见东西;身上有各式各样的感觉,说明还没有瘫痪,神经也还可以感知外界,其余什么都说明不了。
要记住,修行必须要与解脱挂上钩,而不是光讲什么感觉。如果你特别想要找一点感觉,建议你现在就坐飞机去高原。一下飞机,你的感觉就强得不得了,可能连脚都抬不起来。我以前在高原一下飞机就受不了,只能走走停停。一开始还很自责会耽误大家,后来看见身边很多人都倒下了,有些年轻人都直接坐在地上,不管地有多脏,就栽倒在地上不起来,他们的感觉也强得不得了,但与解脱有多少关系么?这些道理都要懂得一些,非常重要。
十七、遍知祈祷不可缺
【遍知祈祷不可缺】
时时祈祷上师三宝不可缺。当然,我们从言语表达上会有三宝与上师两个名称,但实际上就是在讲同一个道理,因为上师就是三宝的总集,三宝和上师本来一如,所以时时要祈祷上师三宝。
如何祈祷?身祈祷即五体投地;语祈祷即念诵祈祷文;心祈祷即心生敬信。尤其心祈祷过程中,还要知道观照和自性的一些区别。我相信真正追随本传承的弟子,对这方面的内容应该有了很好的认识。
先从寂止有相定开始入手。虽然我们有时好像是在讲解明空不二,名称有所不同,实际上就是在讲解祈祷,同样,有时我们讲解佛与众生无二,讲解誓言者和智慧尊无二,讲解境心无二……虽然名称各个不同,但实际上就在讲同一个道理。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次第道,有不同的类别,至于先后如何树立,心生敬信之祈祷该如何祈祷,最终圆满祈祷应该是什么一种境界,以前也都讲过。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十八、课后嘱咐
我们讲解皈依上师三宝,是否都包含在我们每天的修法中?完全包含。上师是三宝的总集,而我们天天都在修学与上师境心一如,此外还有其他的皈依么?没有了,一切都在圆满之中。
很多人说,自己想多修几遍加行。当然,多修几遍的意义非常广大,我决定不会阻拦。但要记住一点,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见解,却将见解搁置一旁,单纯去修方便法的话,恐怕没有多大的必要。仅凭方便,能消尽多少烦恼?我们不是说哪个有功德哪个没功德,方便和智慧都有功德,但是还要懂得其中的轻重利害关系。
如果完全不懂后面的正行法,而仅仅在方便中积资净障,也没什么不好,毕竟由于没有修学正行的缘,仅仅修学共同法也非常了不起。但如今在座很多弟子都有了修学后面正行的缘分,就应该在修学过程中,同时圆满前行和正行,而不是将某一方搁置一旁。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是密法的特点,这一点要时时铭记心中。
我们讲解五加行的时候,会先从文字上讲解它的含义,然后讲解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圆满一系列要义。修加行意义非常广大。尤其现前这个时代,很多修行人的多方面条件都不够成熟,此时将观察修作为重点是最好不过的,这会对避免以后起很多烦恼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也一贯赞叹大家按照这样的次第修学。但也有一些弟子,由于前面的一系列条件已经成熟,具有在圆满中修学一切法的条件,此时该如何修学就需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夺。修行没有必须要遵循的规矩,一切都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定。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次第修学意义非常广大,以后要铭记这一点。
总之,修行不能懈怠,要尽可能抽出时间修法,不要为此寻找借口。比如有些说,这两天天气太热,所以修不了,等天气凉快一点,我就开始修法等等。要记住:与正法相违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叫魔障。很多人想要知道,自己修行有没有魔障,现在你寻找借口拖延修法,就是魔障。魔障不是在你面前呈现一个张牙舞爪的形象,而是与正法相违的一切行为、思想,都是魔障。所以,配同着前面讲解的四厌离法以及所学过的一切教理来遣除魔障,意义非常广大。
有些可能会觉得,导师讲解这部教言时,共同法听起来好像就是这么几句。是的,但要知道如是讲解的意义非常广大。尤其亚青寺讲法的特点是以实修为主,即便是讲解理论,最终还是会归纳到实修当中。所以,有些听完今天的讲法,不会觉得很陌生,好像就是自己平常所做的事情一般,而以往不懂的地方,今天更明白了,感觉这些教言越来越贴心。实际上也应该是这样。否则,我们阅读一些教言的时候,总觉得离自己的修行很遥远,而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道理,并且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修行中同时圆满这些要点,这样非常善妙,也是密法行者该有的见解。
接下去开始回向。我们每次回向的时候,都首先要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观想在自己对面虚空之中,为我们以下的回向做见证。
回向的对境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回向的内容是过去自己所创造过的一切善行,今天闻法的功德以及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根,还有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善根,以及自己从无始以来至今所有身体和一切资具聚集一起,作为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依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
本传承的观点是: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所以守持戒律必不可少;思想要符合大乘教法,无论行持什么善法,思想必须要广大;见解要符合密宗,所以见解当然很深奥。今天我们以大乘教法做回向,即以三殊胜从事善法回向,发愿也必须要广大,并且观想:我等大恩上师喇嘛仁波切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何回向。
当然,说上师如意宝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即如何回向也完全可以,彼此没有丝毫之差异。但为什么我每次回向时会说“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因为从功德的角度而言,上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但从恩德的角度来说,我们与上师更亲切。所以平常无论做回向,还是做祈祷,对境都是观为上师。
这并不代表这样的观想与其他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各式各样的大德有着什么分别心。今天我们也可以立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如六祖惠能大师,达摩祖师,以及净土诸高僧大德为主,但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没有能亲自得到他们的摄受,所以今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还是来自于当前这位导师的恩德。所以从情感的角度当中,如是观想,就觉得更亲切一些,其外没有任何分别。希望在座每一个人都要清楚其中的道理。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