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8课4-6

创建日期:2022-11-01

  行为学-教言宝藏108课4-6

  四、无有间断作祈祷获得上师加持时

  【无有间断作祈祷

  要时时祈祷上师。如今很多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都在说,总觉得很难观出上师的皈依境,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你修得还不太如法,做得不太标准。我们平常也一再强调,观修过程中不能过于紧张,但也不能过于松缓。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你祈祷的时间仍旧太过短暂所致。这里讲解的是无有间断祈祷,你的祈祷时断时续,所以才会修了一段时间后仍旧感觉观得不太清楚。

  何谓无有间断?修行过程中是把上师观在对面祈祷,还是在境心一如的境界中祈祷,需要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出定的时候,把上师的皈依境清清楚楚地观在自己的右肩之上,无论怎么行走都是右绕着上师。可能有很多人会说,这些要点自己以前也都知道,但是一直以来都无法运用起来,原因在于何处?就在于你太懒惰了。当然,这一方也是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实际上若要是真的想到要好好修上师瑜伽的话,恐怕这些事情不应该被落下。

  平常行走的时候把皈依境观想在右肩之上作祈祷;吃饭的时候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喉间,无论吃或者是喝,一切都变成供养上师;若要是睡觉的时候把上师的皈依境观在心间,晚上进入睡眠当中就能做善梦,并且认识到梦,继而转变梦境达到梦光明境界;平常祈祷的时候,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作祈祷等等,总之时时不忘上师的皈依境作祈祷,就叫做“无有间断作祈祷”。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会对自己的见解增上,起到切实之作用。

  可能有些还会想:皈依境不是有很多种吗?比如重楼型皈依境、市集型皈依境,陈列型皈依境,摩尼宝型皈依境等等,自己如今所修的这个上师瑜伽皈依境称之为什么呢?叫摩尼宝型皈依境。

  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坚信这一点而观一尊上师,就叫“摩尼宝”,因为摩尼宝能赐予世间万物,也就是说,万物的总集为摩尼宝。同样我们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为导师,所以在祈祷的时候,观一尊导师即可。也正是由于前面已经坚信了这一点才如是作祈祷,而不是光观一个对境,但内心当中还是带着分别心:“我观的是上师,其实还有其他佛菩萨没有观成”想法。当你带着这么一种想法去观修,是决定不圆满的。

  “无有间断作祈祷”就是讲解时时都要作祈祷。每当在修的过程当中,由于平常无法满足自己的心愿,总希望自己能把心安住在很平静的状态当中,或者在有些问题实在搞不懂的时候,该怎么办?就要祈祷上师!

  往昔我在上师身边不到两三年的时间就开始跟着上师一起为他人宣讲一些法,但其实那个时候我还是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尤其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我就会一边祈祷上师一边作修行,往往很快就可以解除这个疑惑。凭借这样的祈祷,意义也非常广大。这不仅仅是文字上面如是宣讲,祈祷上师能解除一切疑惑,实际上也确实有这样的功德,大家不妨在修行过程中多做一些祈祷。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要把祈祷导师也列入观察修当中,当妄念太多、昏沉太重的时候祈祷上师,这也叫做逆缘转为善用,是一种方便法。凭借这样的方便方便来创造更高的见解,尤其是祈祷能对修行起到切实之作用。因此无有间断作祈祷,意义非常广大,要时时刻刻不忘祈祷。

  【获得上师加持时

  如是祈祷就能获得上师的加持,但什么时候叫做获得上师的加持,难道是眼前呈现上师的相,或者是自己感觉到应该叫加持才是获得加持么?这些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理解还是不太圆满。

  加持分为加持之缘和真实之加持。加持之缘,是指祈祷上师等一系列方便称之为加持之缘,而凭借这份加持消尽自己的烦恼,增长智慧等一切功德时,就叫做获得加持。

  我们平常在祈祷上师的时候,是否得到了加持?就看看从逆缘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在增长,以这个作为衡量准则。如果这方面有所感觉,就说已经得到了加持。

  要记住,导师加持你,不是说眼前必须要呈现出什么相,或者身上要有什么感觉。尤其是对感觉方面执著太强,太敏感的人而言,有一些感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身体有神经,会有感觉,当意识完全专注于身体的时候,出现一些感觉是很正常不过的,可是有感觉并不叫做加持,只是过分执著或敏感的一种感受。真正的加持,就是帮助我们圆满修行的目的,令我们消尽烦恼,增长功德,因此贪嗔痴烦恼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才叫获得加持,要记住这一点。

  现在很多人非常执著上师的加持,总希望上师能把手放在自己的头上,给自己做一个摩顶加持。这对一个真正的导师来说,也决定起到加持之作用。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宝或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也常常凭借这样的行为让弟子业及烦恼立即断除,功德智慧现前呈现。

  但是很多人都将此视为一种习惯,认为所有的加持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我们也不排斥这样的做法,能这样做当然好,但是我们今天讲解什么叫做真正的加持,就是告诫大家,不要仅仅随着自己感觉而走。也有不少人说,自己感觉得到了加持,因为第一次见到这位导师,以及听到法的时候会有些感觉,所以应该是获得了加持。但是感觉并不能叫做加持!

  比如当某一位导师凭借他的法力来加持你的过程中,他加持的目的是为了消尽一切恶业,可能当下还会有一些恶的感觉,这也是有可能的。我们说过,无论呈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要视为上师之加持,而不是仅仅将好的显现才立为上师的加持,因为有时候坏的感觉,也是一种加持。

  现前很多人在安立自己与导师有没有缘分,就以自己的感觉判断这位导师对自己的加持大还是小作为标准。这样的理解还是更偏向于世间凡夫的见解。

  很多人在评论某一个人是怎么样的时候,真的是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判断的么?我们必然是凡夫,所以还是会站在感觉立场来判断。比如我们面试的时候,第一感觉不错,就可能会予以赞叹,如果第一印象是衣装不整洁,胡说八道,给对方们留下一个很坏的印象,无论你对于要从事的工作多么有经验,或者智慧有多高尚,评委都会说:“不行,这个面试不能过关,因为我感觉不太好”。

  现前我们也用这样的心态去寻找导师,相信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好的导师。因为我们的感觉无非就是贪嗔痴,除非你是一个圣人,可以时时站在平衡的角度当中,否则永远都是站在自私的角度中“我怎么样”,“我觉得好”……这个“我”是烦恼的起因,所以以它所判断出来的一切就决定是一种偏袒,这是特定的。如果我们也以这样的方式去寻找导师和加持,难免会有很多误区,原因就在此上。

  这时候,即便是你站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也会觉得佛陀不太好,因为感觉不太对。你时时是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带着这样的心态,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过如此。所以我们真需要打开一下自己的“慧眼”,多去了解一些道理,不要仅仅依赖感觉。

  感觉到底是否是真实,我相信世间人真的有发言权。比如你第一次寻找你的伴侣,不是也就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去寻找的吗?只要自己有感觉,无论家人如何反对,你都不会放弃,就算今天要离家出走,也要和对方在一起,但为何过两天甚至过几个月,两人就开始吵架甚至还会打起来,你第一次不是感觉挺好的吗?当时不需要旁边谁给你去参谋,哪怕父母给你提些意见你都听不进去,就是因为你只是凭借着感觉而定,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有生灭性的。所以,感觉并不可靠。

  五、自心即与上师融

  【自心即与上师融

  真正的加持站在佛法的角度当中,是将贪嗔痴烦恼减轻,功德增长视为得到加持。何时得到上师加持,自心就何时与上师融入一起。如何理解自心与上师融入到一起?当时突然好像自己和上师成为一如是否算呢?当然也是的,但是心和上师融入一体,是指上师是圆满的正法,内心完全与正法契合到一起,才称之为自己与上师一如,并不是说形象粘在身上,就是自己和上师成为一如了。

  一切圆满的善法为上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系列善行,说得再白一些,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何时与自己的内心相融,内心何时生起这三大功德,就是与上师成为一如之时。因为三大功德是上师的本体,上师与自心融为一体就是指内心生起了三大功德。

  很多人问我:“如何理解境心是否能分开?”如果能分开的话,单单讲解心和境,这个境谁去知道呢?还是心知道。但离开心,谁又知道境呢?没有人知道境。既然如此,怎么又知道境心是分开的?心也同样一个道理,每当想起一个念的时候。没有境怎么去起个念呢?单单的一个念你能感觉得到吗?是的,境心应该是分不开的!但境心一如,境就是心,心就是境,我们说心是无形无相的,境是有形有相,难道我看见一只老鼠的时候,我明明怕老鼠怕得要死,却要说自己的心就是老鼠吗?这么理解恐怕也不太对。

  如果境就是自己的心,当我离开这个境的时候,我的心应该还停顿在这个境之上,但是我去往任何地方,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我的心并没有依止停留在某境之上,这是否就充分地说明,境不是心?既然如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很多人会想,上师和自心应该是一如吧,其外的也不敢说是否一如。这样的理解,说明你还是不理解什么叫上师。

  三大功德的总集为上师,何时三大功德起现于内心当中就是上师与自心一如。现前知道这就是真理,但是将上师观想在对面自然安住的时候无法用言语表达,是否也叫一如?迷惑状态时,恐怕你也还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你今天晚上睡得很好,酣睡状态时请问境和心是一还是二?恐怕你也无法表达,因为你完全处于无念状态当中,怎么会知道哪个是境,哪个是心呢?所以我们还是先从最初的开始做起。至于后期境心一如的境界恐怕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这一点我们也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比如说境心是一如,眼前看得见的相和心是分不开的,是怎么个分不开法呢?因为分不开有两种现象,一个是第六识耽著,一种是境心达到一如——自性,两者都是分不开的,区别在于何处?

  当你看见一朵花时,看见花的当下,你能分开哪以外是境,哪以内是自己的心么?这和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达到了境心一如的时候也无法分开哪以外是境,哪以内是自己的心,有什么区别?两者好像达到一如,从智慧方面好像都分不开,但两者唯一不同的区分在哪里?只有真正修行过的人才能区分得了。因为里面还有一个更细致的奥妙,当然无从言语表达,即便我用言语表达,你们过两天可能又会拿着这个说:“上师,今天我好像达到境心一如”。所以很多人知道如何分析,但是不懂得两者的区别,因为前者是分析出来的,后者是修出来的。也就是说,前者可以依靠现前的思维去推理,后者是完全超越思维后的一种境界。当然,其中的区别,我们这里不能说得太清楚,还是要靠自己去修。

  很多修行者虽然临时不能很清楚地描述两者之间不同的地方,但很多已经开始逐渐往这方面靠近,但为何至今还没有印证这两者?因为后面的见解是修出来的。如果当时我为你做印证,恐怕后面你就会变成一种观照性,也就是一种意识造作,将自己的感觉添加在上面,这与真正修出来的见解可谓是天壤之别,所以见解还是要靠自己去修出来。

  获得上师加持的时候,自心即与上师就融入到一体,因此平常时时要祈祷着上师,这样可以消尽自己的烦恼,增长智慧。可能有些偏重思考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佛教讲解的是要赤裸心性,也就是善用,那为什么要天天观上师在喉间,观右肩,或者心间,头顶,有时在对面等等,这样观想多复杂啊,平常努力做到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不是更好吗?

  以前我在上海住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也有不少医生护士过来问我一些问题。有一次,他们就问我:“佛教提倡的是行善,平常看见很多老大爷老太婆都背着一个黄色的包,里面放着香等等,在佛菩萨面前烧香拜佛。你们佛教提倡的善和老太婆天天这么去拜佛有什么意义么?很多藏民也会三步一拜地百到拉萨,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这和你们平常所提倡的善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就好像我们常常讲解,要把“善”字纳入到我们今天所赤裸的自性当中,但是这和我们平常将上师观在这,观在那等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我相信可能很多有这样的疑惑。若不解开这些疑惑,可能会对你修行造成一种极大的障碍。

  所以当时我就跟他们说:“我今天可以站在佛法的角度当中为你们宣讲,但是由于你们也没有听过佛法,所以佛教有很多专用名词虽然我说出来,你们可能也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含义!”于是我就以看病为比喻回答他们:“我这次来医院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病,但是刚进入医院,医院并不能一下子就让我痊愈,而是先要通过各种方式检查我的身体,让我先吃药,打针,不行的时候,再给我开一刀。但是单单看某一个阶段,好像和治病没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开刀的几天里,别说是痊愈,就连和正常人都不如,刚下床的时候走路都像鸭子一样。所以光看这一段,好像开了刀,身体还更差了。但实际上无论是开刀,还是前面的检查身体,诊断,用药,打针,动手术等,一系列环节最终起到结果就是完全恢复。少了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可能都不会这么快,甚至都无法治愈我的病。”

  同样,所以我们现前在成办自性的过程当中,也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去创造自性,意义非常广大。可能有些会问,那惠能大师可不是这样的,他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就开悟了,这样不是更直断的吗?是的,但他是上等根机,而我们现前是站在次第根机的角度当中讲解,这一点是必不可缺少的。如果你是上等根机,当然不需要这一切,因为你已经圆满了这一切,用不着再去创造,而不是不需要。但对于现前还没有这些条件的人来说,就必须要以这样的方式去拥有。

  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十,不是通过一加一再加一达到十,就是通过一加二加三……而达到十,即便只有九点九九都不能称之为达到十,因为你还缺了零点零一。上等根机就是他们已经拥有了上面我们所讲解的一系列条件,但是次第根机的我们目前还没有拥有。

  甚至也有很多人都在探讨,当自性赤裸的这一时刻会这样还是那样等等,我当时就开玩笑都说:“你这种问题就好比说当人长翅膀的时候,能飞起来还是飞不起来,比如说家里养的鸡虽然又翅膀,但是它飞不高,但是老鹰可以翱翔在空中,那么人有了翅膀以后是像鸡一样飞还是像老鹰一样能飞得很高呢?”我想这些问题等你有了翅膀再说吧!不然这样想想都挺累的。本来我们的烦恼就很多了,还要在这么多烦恼上再添加一个这样的烦恼,就有点太无聊了!

  以前还有人和我说,如果世上的人都成就了,不就没有人干活了么?我想,你可以对此放一千个心,因为不会有这样的时刻,如果有当然是最好的,但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这是不可能的。以上就是讲解自心即与上师融。

  六、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从见解的角度当中,明空不二的见解逐渐增上,随之而来的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跟着增上,贪嗔痴烦恼逆缘减少,这叫做觉受。当这样的觉受在心中生起时,上师与自心也会渐渐达成一如,此时上师即为法身相。

  法身到底是怎样的形象?我们常常说法身阿弥陀佛,是否穿得不太多的就叫法身相?比如通常看到化身莲花生大师、上师都非常庄严,但是法身普贤王如来,连个衣服都没有穿,阿弥陀佛穿的衣服也不多,是否衣服穿的不多就是法身相?当然不是的。

  法身就是心性,何时自己的内心证得见解,圆满见解,就是法身,这个见解之外没有上师,也是信心达成最坚定,最圆满的时机。法身并不是看见什么,而是自己原本证悟到的见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这就是法身。断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得的是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当圆满实证见解的时候,即便观为上师的相,也是已经将上师视为法身相。

  我们通常说上师是佛,和“视为法身”两者之间区别在于何处?将上师视为佛,是把法身的功德加在佛的上面,而另一个是完全证悟到法身的时候,和上师达成一如的信念,两者完全不一样。一个加在上面的见解,当心情平和信心具足的时候,好像对境就是如此,但是不具有的时候,恐怕就又是另一种思想;可是法身的信心是永久不会有转变的。而这一系列功德见解都是来自于无有间断地祈祷上师。

  当上师融入自己心的时候,觉性、功德等一切见解就会越来越增长,在自心与上师达到一如的时候,视上师即为法身,就是真正的见解。因此,在上师瑜伽皈依中有这么一句:“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就是讲解将上师视为法身相。《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云:“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也是在讲解这个道理。

  所以现在我们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即便无法真正视为法身,也要如是观照。圆满实证法身的时候可以如是呈现,但是在没有圆满实证时,还是需要凭借观照去安立。要做到的是真正已经坚信上师就是如此,而不仅仅只是树立在一个外相。总之,视师如佛在这个阶段中就要如是去观待。这样一来,无论呈现怎样的形象,都不会有所改变。

  今天可能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明天可能是今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当我们把上师视为法身的时候,他可以阿弥陀佛的形象呈现,也可以用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呈现,或者用不同上师的形象呈现,但实际上“上师即为佛”,我们也永远不会因为形象的不同而产生疑惑。我们已经知道上师就是真正的佛,也能从信心的角度理解上下不同的区别。以上就是今天上课的内容。

  最近很多弟子都已经修完了《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无论是下品、中品还是上品,很多都已经修完。如果还没有达到下品者,要尽可能早点去圆满。

  当然我们平常的要求也是中品以上,相信很多都已经在这几个月的修行中完成了中品的数量。若是已经达到中品,暂时还没有达到上品者,这一段时间可以先暂时把《四臂观世音菩萨》作为自己的本尊来修行,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再用更多的时间去修本尊了。

  修学本尊分为”所诠形相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这一点与上师瑜伽导修的修法完全一如。在已经有了数量的基础上,就可以卸下这个数量的压力,尽量往质量方面去发展。如果你还没有圆满数量,就尽可能将身心投入到《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上,早日把圆满中品数量。修完以后可以继续开始修上师瑜伽和成熟口诀法。

  修行如果有压力,应该是质量压力而不是数量压力。修行从今天直至菩提间,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圆满质量,因此质量本身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已经知道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月、几年,因此我们不会有要圆满数字的那么大的压力。很多都已经开始步入上师瑜伽或者是窍诀法,无论一天修学多长时间,都要尽可能地好好去修。

  比如说这两天很多修行人都想把其他修法先搁置一旁,先好好去修这个。当时的发心非常好,但是我们的行为也必须要配同着出世的发心而行,将更多的时间运用到修行上面,这样去做的意义非常广大。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修行的时间太短的缘故,总感觉修好像在修,但是多方面的见解功德还是没有同步增上,不知原因在于何处?原因就在于修行时间还是太短的缘故。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某一阶段很精进的时候,不仅仅是见解方面的经验很丰富,功德也觉得很好,晚上还会有很多善梦,甚至还能认识到梦,转变梦境等等,但是一放松,这一切功德就都不存在了。

  这说明什么?我们说过,资粮道叫做有烦恼也有堕落;加行道叫做有烦恼没有堕落。所谓的堕落并不是指很粗大的堕落,而是指有时候感觉上会有起伏。除非已经达到见道,既没有烦恼,也没有堕落。在达到这个地步之前,只要不精进修行,稍稍放松一点,即便有了觉受也仍然会有所迁变,就是前面好的感觉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好像又不是很好了。因此,精进永远不能搁置一旁。

  所以无论什么环境,无论工作有多忙,早上一座的时间都不能太短,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的修行必须得有。要不然,就像我们前两天所说的,虽然短期时间感觉挺好,但我们可不能仅仅依短期时间的感觉来树立见解,修行的时间必须要长一些。

  举个例子。第一次修行不一定叫做最了义,但与刚开始入门的见解对比,它已经很高了,当修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自己感觉非常轻松,也非常清净的状态当中。但如果修行时间太短,还无法进入这样的境界中,就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比如你可能需要一个半小时的修行才能有这种感觉,但是一到一个半小时,还没进入这种觉受,你就要下座,这个感觉短期内就无法在你面前呈现。但这是对已经修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而言。对于刚开始入门者来说,由于本身的定力就不足,时间太少反而觉得更烦恼。这样一来,后面到底是在修行还是在修烦恼,都无法辨别,这就是由于刚开始入门定力不足的缘故所致。

  但是已经修到了一定的时候,修行的时间不要过于太短,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的修行时间必须要有,这无论如何都要做到。当然有些会说,由于工作太忙的缘故,很难做到。那你就在工作不忙之前抽两个小时的时间修修法。晚上也不要到外面去凑热闹了,早点睡觉呗!

  有时候我看见世间人作息有规律的人也挺好的。平常也有很多人虽然不信仰佛教,但我也非常钦佩他们,因为他们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晚上几点前睡觉,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作息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

  要知道,并不是出世间的人才早起的,世间人也会早起,尤其是讲究养生的人,很多人都在这么做。他们为了今生的身体都愿意这么去做,我们是希望能时时获得快乐的人,却不愿意为此付出一点代价,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有些可能会说,由于我平常工作真的非常忙,所以确实不能早起。但是我刚才说的这些人,每天的工作也是忙得可不得了,但是他的生活还是非常有规律,晚上说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要知道,并不是全世界的人只有你才有做不完的琐事,别人的事业也不小,事情也不少,但是,他的生活已经变得很规律了,所以我们也还要好好让自己的生活规律一点。

  每天早上,五点钟若能起床,完全可以修两个小时,七点吃饭,八点出门上班完全可以。如果你在北京,可能由于路上堵车的原因,一个小时不太够,但是其他的城市里要一个小时的路程的,可能很少吧!总之,修行不要给自己的懈怠找借口,很多有时间的修行人就更不要说了。别总想着白天有时间,早晚就多睡点觉。睡太多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还是要好好修行,好好修行。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8课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9课1-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