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11-01

  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赞叹六种威力的功德,以殊胜的功德来总结这一品。

  戊七、以赞叹六通等威力功德殊胜性而总结:

  胜自在具慧,无主置自在,

  恒唯喜利他,行有坚如狮。

  下面讲大乘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具有三大:大自在、大欢喜、大无畏。

  我们讲这个《经庄严论》,就像爬山一样,大家一定要专注,不然讲者比较累,听者听不懂也比较累。刚开始的时候,听《经庄严论》的人特别多,而现在网上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几百个人,很多人可能听不懂,我不相信很多人没有大乘的佛缘,也不相信那么多人那么忙。刚开始发了愿,现在一年都还没有讲完,就退了。

  《经庄严论》计划讲三年(实际20150324-20180713),到最后一年的时候,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人?也许只剩下三个人。没事,如果没有其他违缘的话,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我也要讲下去;如果一个人都没有的话,那我也把它做成光盘,看以后有没有人看。(众笑)

  大乘菩萨具有三种大、三种大大:一个是自在大大,一个是欢喜大大,一个是无畏大大。

  第一个大自在“胜自在具慧,无主置自在”。

  “胜自在具慧”,因为大乘菩萨具有十种自在[注4],或者说他有清净的智慧,正因为这样,他具有非常殊胜的、自在的智慧。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大乘菩萨的眼里,世间当中特别烦心的、特别痛苦的、很伤心的一些事情,对他来讲,根本不是一个大事,他能够很自在、很快乐地面对。

  “无主置自在”,具有这样智慧的大自在菩萨,看到世间当中的很多众生,被业和烦恼牵引,一点自在都没有。

  本来很想当一个好人,结果因为烦恼深重,实在没办法当好人;本来很想当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因为前世业力非常深重,今世烦恼也特别严重,最后也没办法当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有些人经常追求快乐,可是没有办法得到自在的快乐。无量无边的众生,被业和烦恼所驾驭,不能够获得自在。

  菩萨发大心,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化他们,让他们断除烦恼,这是他们无自在的根本因,让他们安置于自在的生活当中。

  这是菩萨的第一个大自在,不但自己大自在,而且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众生也像自己一样,安置于大自在的境界当中,这是第一个大自在。

  第二个大欢喜“恒唯喜利他”,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在任何情况下,都非常欢喜。哪怕是一个众生暂时获得少许利益,他都非常开心。

  有时候一些志愿者非常劳累,但是因为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众生有利,好像就感觉不到自己劳累了,因为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或者心起的作用非常大,有这样的情况。

  菩萨为什么大欢喜呢?对自己得到钱财、名声,菩萨不一定很欢喜;看到可怜众生获得了利益,是菩萨最大的欢喜。

  我经常想,我们的传承上师们的确也是这样的,不仅仅在讲经说法的课堂上,说得漂漂亮亮,而且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做了饶益有情的事情。当众生感受到快乐的时候,这些菩萨们也是非常欢喜的。

  我有时候想起以前的一些上师们,包括已经圆寂的法王如意宝,还有其他的一些上师。一想起他们受持大乘教法、利益众生的事迹,好像不敢想下去,因为一想下去,心里就有很大的刺激和刺痛。我有一个毛病,上师圆寂了的话,就不想看照片了。像法王、德巴堪布,他们的一些照片,我一般不放在佛堂里。因为一放的话,想到他们在世的时候,怎么样地利益众生,心里好像有特别酸的感觉。按照无著菩萨传记里面讲的,他们肯定在其他地方利益众生,但是在我们的视线当中、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当中,暂时看不见他们了,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作为凡夫人,在这方面,经常会有一些耽著吧。

  经论[注5]里面讲过,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安居三个月,当时目犍连代表僧众说:“佛陀不在我们身边,您怎么到三十三天了?因为三十三天很快乐,您就在这里享受,您是不是不管我们了?”佛陀就加持目犍连,以他的神变来看看,佛陀在三十三天所做的一切事情。这个时候目犍连才发现,佛陀在三十三天,一边给天界众生讲经说法,一边让他们修禅定等等。虽然佛陀不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他到三十三天以后也很忙的,他不是在享受。

  以前法王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嘎多堪布,他对法王如意宝说:“哎哟,你们去五台山,在汉地过得很快乐的;我们在这里一直等着你们,很痛苦的”,法王说:“我们下去,也没有去玩。我们在五台山不断地讲经说法,除了这个以外,并没有像世间人那样,出去玩”。有时候大乘菩萨的行为,一般人很难理解,大乘佛子最欢喜的是什么呢?他不一定欢喜游山玩水、欢喜世间人特别喜欢的那些,包括外面的色法、动听的声音。世间凡夫人所欢喜的是什么呢?就是虚无缥缈的一些外境。

  真正的大乘菩萨,心里面装着的、心里面的惦着的、真正欢喜的,是饶益每一个众生。所以这里讲,菩萨恒时唯一的欢喜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他众。这叫做什么呢?大欢喜,第二个大大是这样的。

  第三个大无畏“行有坚如狮”,就像世间当中的雪山狮子,无论在林间也好、雪山也好,还是在山洞里面也好,不管在哪里,它周围所有的猛兽,根本没有办法威胁它。它的行为在兽群当中,完全是大无畏的、没有任何畏惧的。

  同样的道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在三界轮回当中,不管是遇到了邪魔外道也好,或者是种种的烦恼、痛苦、困扰也好,对他来讲,都无有任何畏惧。作为菩萨,他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畏惧。

  真正的菩萨,他是对世间当中,我们感觉上、看起来特别可怕的事情,都无有畏惧。比如说世间当中最可怕的事,可能是被关在监狱里面,当大菩萨在监狱里面的时候,念了很多经、做了很多事情;世间当中最可怕的是生命遇到危险,作为大菩萨,他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布施给其他众生;世间人比较耽著世间的疾病,而大菩萨不会畏惧这些。

  《别译杂阿含经》[注6]里面讲,有一个旷野比丘尼,她看到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散乱,就选择寂静的地方,前往一个森林。这个时候,魔王波旬化现为一些人,跟她试探着说:“你长得这么好看,如果到寂静的地方去修禅定,可能整个一生都会废了。到你衰老的时候,一定会后悔的”。旷野比丘尼入定后观察到,扰乱她的人,是魔王波旬的化现,就以道歌的方式回复他,意思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贪欲。如果断除了一切爱和执著,就能获得自在等等。因为她有这样的决心,所以所有的魔众也就惭愧而去了。

  我们在世间当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有些出家人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按照《大智度论》[注7]里面讲的,魔王波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扰乱修行者。怎么样扰乱呢?他可能变成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众生,比如说夜叉、罗刹,或者是人类的美女、帅哥,或者是世间的有钱人等等,以种种形式来诱惑你,这是一种;还有一种,魔众会变成世间的欲妙,以色、声、香、味的方式来诱惑你;还有一种是大供养,在你面前示现做大量的供养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诱惑你。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不一定看到特别可怕的、非常恐怖的、面目猖狂的魔,但是可能没有办法避开种种诱惑。对于财物和名声的诱惑,有些人可能显现出相续当中的各种烦恼。在这种时候,有强烈利他心的菩萨会阻挡这些诱惑的。

  作为出家人也好,作为利益众生的佛子也好,在修行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魔障。如果你有坚定的信心,像雪山的狮子一样,那么一切都可以面对的。

  这一品主要讲菩萨利他的威力,在威力当中,无畏惧的威力是更重要的,这也需要神通。

  前面讲的六通,即使你没有,你也有其他利益众生的方法。

  《佛说长阿含经》[注8]当中讲,有一个居士问佛陀说:“你利益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一个地方,佛教不兴盛,你应该想办法,派一些弟子到那里,以示现神通来度化他们。”佛陀说:“我度化众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神足通来度化他们;第二种,是通过他心痛等等来度化他们;第三种,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度化他们。其中最可靠的、最稳妥的方法,是以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因为这样的话,很多人能很安全、很直接地接受”。

  可能有些人会讲,佛陀如果有威力的话,为什么不显示神通?现在的高僧大德,既然有佛教修正的话,为什么不显神通?其实,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了,显示神通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宗教也完全可以显示神通,他们也可以飞、他们也可以显示各种各样的特殊行为。佛陀在佛经当中讲了,利益众生应该以讲经说法为主,讲经说法是最可靠的、最重要的方式。

  当然菩萨如果获得了大自在,在世间当中,为了利益众生,也是可以显示神通的。佛陀在《华严经》里面讲过,“犹如工幻师,能现种种身,菩萨自在力,充满十方界”,就像工幻师能实现各种各样的身相,菩萨通过自在的力量,在不同的世界当中,显示各种不同的神变,这就是菩萨以自在力度化众生的方法。

  如果有这样的威力,当然是最好的;即使你没有威力,像下面《成熟品》里面所讲的一样,你对大乘妙法真的有所定解,那么你也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经庄严论》当中的第八品《威力品》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讲《成熟品》。

  师念藏语传承。

  《成熟品》是很重要的,因为前面讲了大乘佛子依靠威力来利益众生,而要利益众生的话,就应该先观察缘起,一方面利益众生的人,他自己的相续要成熟;另一方面,所度化的众生要成熟。我们经常讲,能解脱的教言和能成熟的灌顶,密法里面是这样讲的吧。

  什么叫做成熟呢?就是瓜熟蒂落。水果什么时候成熟?可以吃,就成熟了;我们的饭什么时候熟?可以吃,就成熟了;菜什么时候熟?光是在锅里面,放了菜叶子,加了一点油,没有熟的时候,就盛在盘里面吃,由于还没有烧熟,所以很容易拉肚子。不过有些人喜欢吃生菜。

  为什么讲《成熟品》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到底是不是成熟的佛教徒?是不是成熟的大乘修行人?成熟了没有?

  有一个人刚刚出家,就要下去度众生,今天他给我讲:“我现在网络上有三百多个人,我正在度他们”,他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按照我们学院这边的规矩,你还没有成熟。因为你刚刚出家,行为还没有一定的训练,自己的佛性也还没有见到。”虽然现在网络上可能有两三百个粉丝,但假粉丝、真粉丝都有,这是常有的事。

  希望在座的各位要看看,我们吃的食物成熟没有?这要看;自己的相续成熟没有?度化的众生成熟没有?这也要看。

  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分二:一、自成熟;二、令他成熟。

  戊一(自成熟)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己一、略说:

  喜信寂静悲,忍慧具威力,

  不夺具支上,佛子成熟相。

  这里是略说九种成熟,在下面还会广讲每一个成熟。大家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成熟没有。

  第一种成熟是“喜”,欢喜成熟。对大乘佛法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认为这是甚深的、广大的,对众生、对自己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很多人说“我很喜欢大乘佛教”,你是表面喜欢,还是真正喜欢?这要看,你的欢喜成熟没有,这是第一个。

  第二种成熟是“信”,信心。对佛陀和宣说大乘佛法的善知识,有没有信心?信心成熟没有?这也要看看。信心成熟的话,会很坚定、不容易退;信心没有成熟的话,虽然你会在路上磕头,但是过两天,你也有可能诽谤得很厉害。

  第三种成熟是“寂静”,相续当中贪嗔痴的威力薄弱,身心寂静。如果相续的寂静成熟,那么贪嗔痴的烦恼就不会强烈、粗大、非常痛苦。相续当中的这些烦恼很薄弱,即使有一点,它的力量也不会很强大,不会,一会儿被嗔心驾驭,就跑到战场上去打仗;一会儿被贪心驾驭,又前往不应去的地方等等,不会这样的。这是讲的寂静。

  第四种成熟是“悲”,大悲成熟。对所有的众生,尤其是苦难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悲心,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悲心成熟了。

  第五种成熟是“忍”,安忍。也就是说,对大乘佛法的甚深空性,还有布施自身的头目脑髓,还有自己在修大乘佛法过程当中的苦行,能够安忍。

  连一个小时都坐不住的话,说明没有安忍。没有安忍的人,一个小时当中要换九种坐式,一会儿脚向这边伸、一会儿脚向那边伸、一会儿这样坐、一会儿那样坐,大圆满所有的三种姿势都已经坐过了。大圆满观修的时候,有三种坐式:仙人坐式、大象坐式、还有狮子坐式。有个别新来的人,把三种坐式都已经坐过了。这就是没有安忍,安忍不成熟。(众笑)

  第六种成熟是“慧”,智慧。刚开始听闻的时候,有能接受的智慧;对所听的法要,有记在心里的智慧,还有把这种智慧传递给别人的智慧,这叫做智慧锐利,是第六个成熟。

  第七种成熟是“具威力”,具足威力。也可以说,通过积累广大的福慧二资粮,自己有了证悟空性智慧的威力。

  第八种成熟是“不夺”,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被邪魔外道和各种违缘所夺。

  修行的时候,修着修着、修不下去了,被外人、各种违缘、各种魔众夺走了,修行坚持不下去了。在智慧坚稳之前,不夺是不可靠的。真正的修行人,二十年、三十年、一辈子都是不会被外境所转的。

  第九种成熟是“具支上”,具足五种支为上等。在下面广讲的九个成熟中,会讲的第九个成熟相,就是断除烦恼的一地菩萨,具有五种条件,第一个是具有信心、第二个是无陷、第三个无诳、第四个身体无病,第五个依处或者所依具力是智慧。也就是说,具有信心、无陷、无诳,无病、具足智慧,有五种分支的上等功德,这是第九种成熟。

  “佛子成熟相”,这样的菩萨,称为俱足佛子的相。

  这是略说,下面是广说九种成熟相。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二(广说)分九:一、喜成熟相;二、信成熟相;三、寂静成熟相;四、悲成熟相;五、忍成熟相;六、慧成熟相;七、威力成熟相;八、不夺成熟相;九、具支成熟相。

  庚一、喜成熟相:

  胜友等三勤,竟妙摄胜法,

  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

  我们刚才讲了,什么是欢喜成熟呢? 对大乘佛法如果非常欢喜,可以称为欢喜相。欢喜相有它的因、本性、作用,分这三个方面说明。第一个欢喜成熟的因是什么呢?

  欢喜成熟的因“胜友等三”,欢喜的因有三种。

  “胜友”,宣说大乘佛法的殊胜朋友、殊胜善知识,这是第一个因,要欢喜善知识。

  “等”,包括欢喜如理闻法,这是第二个因。

  “三”,欢喜如理作意,在善知识面前听完法以后,自己去观修、作意,这是第三个因。

  这是三个欢喜,也就是欢喜的三种因: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听闻、一个是如理作意,这三者是欢喜成熟的因。

  欢喜成熟的本性“勤,竟妙”,欢喜成熟的本性有两种,哪两种呢?颂词当中的“勤”和“竟妙”这三个字。

  “勤”,指的是精进的意思。也就是说,欢喜成熟的本体,第一个是精进闻思大乘佛法。

  “竟妙”,对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境界得以究竟,这是第二个。

  我们要欢喜大乘佛法的话,根本的问题是要精进。精进什么呢?精进地闻思修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佛经里面也说了,众生的业是不可思议的、咒语和药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来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瑜伽士的行境也是不可思议的,有这四种不可思议。对大乘妙法,以无有任何怀疑的智慧来抉择,才能得到究竟。

  对闻思精进修行和对妙法得以究竟,这两者就是欢喜成熟的本体。意思就是说,我们欢喜大乘佛法,欢喜的本体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你一定要精进,不然的话,特别懒惰的人,喜欢大乘佛法也是没用的。你说“我喜欢大乘佛法”,八点钟的时候还在睡懒觉,你欢喜也没有用的;第二个是你要对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境界,断除一切怀疑,真正把你的智慧得以究竟。

  这样你才算是喜欢大乘佛教,不然的话,在表面上稍微闻思两三天,有各种各样的怀疑、各种各样的邪见,那你对大乘佛教的欢喜是不究竟的,仅仅是表面的欢喜而已,所以欢喜的本体有两个特点。

  欢喜成熟的作用“摄胜法”,为了保护大乘佛法,为了不失毁大乘佛法,你应该摄受、摄持、受持大乘佛法。

  你光是欢喜也不行的,你没有受持它就没有用。对于大乘佛子来讲,欢喜的作用、结果要做什么呢?我一定要保护大乘佛法,这叫摄胜法,是欢喜成熟的作用。

  “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最后归纳总结,上面所讲到的喜欢大乘佛法的因、喜欢大乘佛法的本体、喜欢大乘佛法的作用,这三者结合起来,总结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说,欢喜大乘佛法,就要恭敬和受持大乘佛法。

  《大宝积经》里面也讲了,“于如来圣教,敬心而听法,于法恭敬已,速悟大菩提”,对于如来的圣教,要以敬心而听,因为对大乘佛法有恭敬心,所以很快会悟出大菩提。

  对大乘佛法有欢喜心、有恭敬心,还要精进闻法,这个是更重要的。归纳出来,就是要受持大乘妙法。很多印度大德的讲义里面也讲了,受持大乘佛法最重要是护持大乘佛法。有能力的话,传讲,还有听受,这两者是护持大乘佛法的最好方法,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一大愿者,所谓摄受如来正法。”这句话,原来是长行文,字数不相等,我把它作为偈颂方式来解释,意思就是说,恒河沙数的大愿,归纳出一个大愿,这个大愿是什么,受持如来的教法。

  如《普贤行愿品》中讲的十万大愿等等,归纳出来,就是受持如来的教法,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护持如来的教法、受持如来的教法,可以包括所有菩萨的大愿。恒河沙数的,不是一般的、特别特别多的、菩萨大愿,都可以包括在这里面。

  其实这个《经庄严论》,确实是很深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学了以后,看看自相续成熟没有呢?第一个欢喜相、欢喜成熟,喜欢的对境是什么?大乘佛法;喜欢大乘佛法的因是什么?我们前面讲了三种;它的本体是什么?前面讲了两种;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归纳出来,就是要受持大乘佛法;受持大乘佛法的方法是什么?每天要听闻,还要尽量给别人宣讲,这就是真正的欢喜。

  你光是说“我喜欢大乘佛法”,但是让你辅导一遍,你也不愿意;让你听一堂课的话,第一节课的时候在场,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永远消失了。学院里面有个别人,看起来好像很有大乘善根,但是一听法的时候,就根本不愿意听。有个别人经常这样,这种法油子,只在口头上说:“我喜欢大乘佛法、我喜欢大圆满、我喜欢上师”。

  如果真喜欢上师的话,最好要听法,这是很重要的;上师所传的法,也很重要。“我喜欢大乘佛法”,如果你真的喜欢大乘佛法,那就应该受持大乘法。这里面已经讲了,这个颂词“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就是大乘悲尊者欢喜的相。

  本来我该讲的还有两三个颂词,但是时间到了,前面讲的稍微广了一点。好吧,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