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99课1-11
第九十九课:诸佛总集唯一怙
一、上师的教言是精进的助伴
我们今天继续讲解喇嘛仁波切的教言。虽然我们每天都会做一点开示,但是无论是否是文字开示,修行路上我们都离不开导师的讲经说法。因为导师的开示会对自己以后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这也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即便是亚青寺闭关期间也会为大家宣讲教言的原因。
记得当时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感觉:虽然对自己的修法有所了解,但有时修着修着就开始懈怠。如果这时有一些好的修行辅助,就会令自己的修行继续精进下去。我们常常说自己修行过程中昏沉过于沉重,妄念太多,有时对修法可能都没有多大的兴趣,原因在于何处?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另一方面,主要还是来自于中间缺乏一个适当的辅助。因此,我们导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为大家稍微做一点开示,目的就是令大家的修行路上能更加精进。
最近很多弟子都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有些时间比较充裕的人就会把数量定在上品,以念诵 110 万为目标,虽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能持续精进修行,意义非常广大。
也有些弟子问,余下的时间应该继续修《上师瑜伽导修》还是专修《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我想,虽然这两者之间在究竟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区别。因为白莲花四臂观音的修法,如果你前面没有很好的定力,可能修行就会变成以计数为主,此时就不得不偏重观察修的角度去做。而上师瑜伽导修没有数量的压力,平常修行过程当中,就要尽可能往质量方面发展。
我们修行要具备两个条件:观察修和安住修。《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当然也可以如是修行,但为了尽快完成数量,大部分人会选择在观照中圆满数量。所以相对而言,可能上师瑜伽导修从赤裸见解方面来说,会更殊胜一些。要记住,这并不是因为法殊胜,而是在运用过程中,要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二、修上师瑜伽与修本尊没有任何差别
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两种教授: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对于次第根机者而言,导师会着重讲解方便教授,而方便教授运用最多的就是止观交修,即观察修和安住修!因此,我们在修学本尊过程中也离不开运用这两种方便:观察修和安住修!
可能有很多人都有疑问,如果这样去修,不知道本尊的根本咒什么时候才能念诵完成?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何时能完成”这一点并不是太重要。当你见解赤裸的这一瞬间,一切本尊的心咒都会得以圆满,这时就不需要再分几个步骤去完成了。但是我们现在都有这样一种习惯性想法,觉得如果导师规定了念诵本尊的数量,就应该尽可能在这个期间完成。如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念诵完,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没有那么重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这一段时间修《白莲花四臂观音》的弟子来说,如果你是长时间修行者,相信你已经有一定的定力,因此在执受定力的同时再诵本尊心咒,完全能达到我们平常的修行效果,这是没得说的!但是我还是会要求大家先把《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修完,因为相对修上师瑜伽而言,大部分人都只能在观照的境界中完成数量,从质量的角度来说,可能就会稍微差一点。但要记住,这只是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从法的角度来说,上师和本尊没有丝毫之差异,这一点必须要铭记。
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这就意味着本尊即为上师。而本尊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所以上师即为本尊。两者没有丝毫之差异。不仅仅是上师与本尊之间没有区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也都是一个本尊的化现、是一个上师的化现,这一点是特定的,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也必须要坚信这一点!
三、修行白莲花四臂观音的意义
《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乃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伏藏品。上师往昔在莲师足下名为卓莫华吉益西时,就是遵照这个法修行而成办解脱的。当时莲师授记,暂时不要把这个法传授给大家,要以伏藏的方式隐蔽起来,当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最沉重时期,再取出这个法并赐予给有缘的弟子,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会呈现十万个虹光身!因此这个缘起非常非常殊胜。
伏藏法在这个众生烦恼沉重,显现皆不如意,且灾难众多的时代显现,仅仅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就已经具有极为殊胜的功德。因为他能令我们消尽烦恼,获得虹光身。我们总觉得世事诸多不如意,不是这件事不圆满,就是那件事不顺心,究其原因就是来自于烦恼沉重。烦恼沉重者往往会呈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比如身体不健康、事业不成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磕磕绊绊不顺利。
诚如经文所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正是往昔造下这样的因,今生才会感受这样的果报。这也充分地说明如今我们所遇到的一系列不顺心的事情,包括时代病,时代的违缘等等都来自于时代的烦恼。当烦恼变为清净,结果也自然会呈现出清净之相。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修行《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近很多人都在认真修行,如是修学意义非常广大。虽然我们当前修学的法有所不同,但是它会为我们当下与以后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比如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修行期间,不是昏沉太过沉重,无法令内心清净,就是由于妄念太多,无法令自己的心安定下来。这一系列的原因就是由于烦恼沉重,所以我们现前需要的就是清净烦恼。而当前这个伏藏品的修法,就具有了迅速消尽烦恼,成办解脱之功能。因此若能依教奉行,功德非常广大。
四、如何兼顾不同的修法
最近很多人都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但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由于平时修行的时间非常短暂,每天有一座上师瑜伽导修,现前突然增加了一个本尊的修行,并且还有数量的要求,这对自己的修行造成了一些压力。本来就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现在还多一个修法,不知该如何应对修行才好?
针对不同的弟子,我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我对有些弟子说,如果现在没有时间念诵,那就过段时间或者当你的定力稍微稳固一些,再去念诵《白莲花四臂观音》也可以;有时候又会对另一些弟子说,每天配合止观交修完成一座上师瑜伽功课,时间可以短一些,其余的时间用于修学《白莲花四臂观音》,也完全可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更加摸不着头脑,自己到底应该遵照哪一种方式去做?
我们说过,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而宣讲的。同样,今天我们在宣讲过程当中,也是在针对不同的根机宣讲不同的内容,这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是说,你不需要用导师为你传讲的这句话和另一句话去作比较,为什么导师要求他可以这么做,而自己就必须要那样做?这些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导师是站在你们不同的角度而做的讲解。也就是说,由于你们的根机以及多方面条件都不相同,所以导师的教授不一样,因此最佳的方式就是导师怎么告诉你,你就怎么去做。
如果你的时间比较充裕,每天早上起来修一座上师瑜伽,一座本尊,当然是最好的。或者单单修学本尊的过程中,虽然上师瑜伽暂时作为功课,但是上师瑜伽导修正行运用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在修本尊过程中继续运用。比如,当你昏沉过于沉重,妄念太多的时候,就用观察修调伏自己的内心等等。这样去修,没有任何问题。总之要牢牢记住,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只要懂得这一点,无论修上师瑜伽还是修学本尊,都没有丝毫之差异!
当然,从缘起法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要告诫弟子此次要求大家修学本尊的目的在于何处。喇嘛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即便你已经认识到了“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在缘起法上,你还是要修行很多共同法,不能只修不共同法而将共同法搁置一旁。也就是说,只要如理如法修行,不同的修法完全没有什么矛盾。
可能也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密法着重讲解的是百部归一名和万法摄一,那么当我把一切都归总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时,为什么还要单独去修本尊?修上师瑜伽不就可以消尽一切烦恼,灭除一切不顺心等灾难么?”当然可以!“既然如此,导师为什么还要单独讲解另一种修法?”
要记住,百部归一名并不是说仅仅专注在某一个点上面才叫百部归一名,而是指无论你从事怎样的缘起法,都能把一切法归纳到一个法当中。既然如此,本尊为什么不能成为百部归一名和万法摄一呢?尤其我们现前必然还是凡夫,更是不能将缘起法搁置一旁,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时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难免会产生高攀的显现,什么事情都喜欢往上看,但这时候还是要低头看看自己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基础不扎实,盲目修一些高深的法,对凡夫弟子来说,就是不圆满的。所以,平常必须要认清个人的身份,以及我们宣讲众多教言的真正意义。
五、修行的目的就是调伏内心
平常我们也会为大家讲解一些具体操作方式。比如有时候会树立一些不共同法,宣讲一些相关的见解;有时会讲解一些如何修行之方法,修行的戒律以及如是修行应创造怎样的条件、会有怎样的结果等等,有时还会如同现在一般讲解一些相关的教言,目的都是为了令我们的修行能够更圆满。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再去这样修行,意义就会变得非常广大。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法的理解不能太过单一,必须要做到广大,这样一来,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最好,这也是这一段时间我们如是修行的意义所在。
我们也一再强调,修行的好坏不在于修了多长时间的法,也不在于你修法的数量有多少,比如咒语念诵多少等等。难道念诵数量越多,见解就一定越高么?从数量的角度来说,可能可以这么说,但是从你的根机来说,就不一定会是这个效果。所以平常我们一再告诫大家,无论你行持怎样的善法,比如身体做过多少礼拜,朝拜过多少神山,谒见过多少导师,在某个地方静心读诵过多少经文,持诵过多少心咒佛号,以及内心有过多少善念,平常做过多少上供下施等等,想要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功德,就看看内心调伏多少。如果心没有得到调整,以上的一切行善都没有丝毫之作用。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难道不行善么?他们也常常行持善法,但为何最终会堕入到三恶趣之中?原因就在此上,所以这也是充分地告诫我们:行善必须要调伏自己的内心。
我们平常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今天我为你们讲经说法也是如此,把这些道理传达给你们,就是我讲法的目的。无论传达的方式是怎样的,目的都是希望你们今天过来听法,能听懂导师的教言,并依此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就是目的。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没有得到调伏,无论你的口才有多好,或者表面上看上去行为有多么调柔,都只能说你的修行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德。
这两天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本尊的心咒要念诵多少遍,以及平常要多去行持一些善法,但想要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功德是否增上,就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内心调伏了多少。如果修行了一辈子,但最终却是对解脱没有丝毫利益的结果,这样就实在是太亏本了。
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我们所修的一切法如果没有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无论表面上你做过多少善行,付出过多少代价,最终都只能得到零分,没有一丝毫之利益,因为你所谓的修行都仅仅走了一个形象而已。
尊者也说过“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只是口中会说,但是内心没有得到调伏者,也只能说你没有丝毫解脱功德。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不要光在日记上记着自己已经行持过多少善行,而是要把这个善行牢牢放在心上,看看自己凭借种种善行,内心烦恼减少了多少,这才是判断的标准。
六、德行是最好的感化
如今有很多弟子都在修行,都在调伏内心,暂且不论调伏得如何,总的来说,如是修行,功德都将逐渐增上。最怕的就是不懂得修行的道理,只是重视修行的过程,觉得自己这个也在做,哪个也在做,甚至只专注自己打坐期间能否止息很多妄想,能否在无分别状态当中安住等等。即便你能做到,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现在需要得力的是心,而不仅仅是一个相,无论表面上做得有多么好,都不过如此而已。
人在一辈子当中,常常会装出自己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形象,而世间人也会装成自己是一个善人,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赞誉,并凭借这样的赞誉得到更多的利益。说白了,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发心,但实际上谁都具有。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没有改变,外在的一切无论有多么精彩感动,对于解脱都没有丝毫利益。
相信很多人每天都在不间断地修行,但是光想到“我在修行”,而内心没有什么改变,我们也只能说,你的修行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为了令自己的修行越来越真诚,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常时,内心也能非常自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调伏好自己的内心。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你的性格要有所改善,不能像往昔般时时处于烦恼当中,让边上的人不欢喜。所以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内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众生烦恼沉重,信仰佛教者稀少,因此不少有善心者,都希望能借由言语的表达,令不信佛教者进入佛门。我想,虽然发心很好,但是仅凭言语描述令他人信仰佛教,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如今这个时代的人非常现实,仅仅是语言的描述,不一定能令他对教法感兴趣。真正想要令他人对教法有兴趣,就应该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各个方面都能令众生心生欢喜,这时候无需多费唇舌,他们自然会觉得进入佛门是一件好事。如果你进入佛门后,变得越来越令人讨厌,甚至连正常人的标准都做不到,还会有谁会因为你而欢喜地进入佛门呢?恐怕没有谁会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不正常的人。
因此,如果我们想以行为和功德来影响更多的人,最好的行动者就是你自己。你的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言。它不需要你用言语或文字诠释,只是借由你的一举一动,别人就会感受到佛教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从某个角度来说,言语有正直的一面,但也有欺诳的一面。鹦鹉听得多了,口中也会说“诸恶莫作”,但它告诉别人不去做恶事,有谁会听?它自己天天吃虫做恶事,这种行为可不是善行。所以我们说,言语不一定能改变很多人的心,但是你的行为决定会改变很多人。
我也常常告诫身边的弟子,先不要过来探讨见解,还是先把人做好。我们要把自己变成一个谁见谁欢喜的人,而不是人人对我们避而远之,觉得这个人怎么会这样?
可能有些人会说,每个人的解读方式都不一样,可能我觉得这个人不好,但是另外一个人觉得他挺好的,这时应该以谁为标准?以多数人作为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人说你坏,你可能不是坏人,但如果很多人都开始说你有点不对头的时候,你决定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哪里做得不对,有哪里需要改正的地方。
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很多人,如果大家都觉得你这个人很好,你的行为就会传递出很多正能量,会令更多人愿意进入这个传承法脉,相反如果你的行为只有一两个人觉得不错,可能是因为他们和你差不多,而多数人都感觉不是太好,这时无论你的言语表达有多么好,实际上恐怕也就是那么回事。
虽然我们现前在讲经说法,但想要真正影响到正在修学的信众,甚至影响到没有信仰的人,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大家的行为。有时我们也会听到有些人说,有些对佛门不敢兴趣,但看到周围有些亲人进入佛门以后,多方面都变得很好,都是自己所向往的改变,这时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于是他们也会慢慢进入佛门,开始学习,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善者。其外只是通过言语想要改变他人的内心,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相信身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也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这也充分地说明仅仅用言语的方式想要改变他人的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从度化他人的角度当中讲解,主要还是自度的功德呈现以后才会具备调伏这一系列的功能。所以,平常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观待自己的内心。
七、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一)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这几年我们也一直都在宣讲,但是速度比较慢,至今为止,十分之一都还没有讲完。但我们讲解得比较细致,相信这会对大家在理论通达以及为实修提供辅助方面,起到切实之作用。
当然,我们平常所讲解的一切都来自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所以在实际讲解过程中,虽然也会讲解理论,但可能会更偏重于实修。如果你不清楚这个前提,即便为你讲解,可能你也会无所适从。
【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
很多人的内心有这样的想法:由于个人初次进入佛门的缘分不同,对汉传佛教的信众来说,初次进入佛门所依止的法门是以因法相乘为主的汉传佛教,经常称之为显宗,祈祷的对境主要是以佛和本尊为根本,比如祈祷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似乎都是佛菩萨为主。但是在密宗当中,祈祷上师会更多一些。不仅树立见解方面,当自心与上师融为一味时就称之为见解;以及修行时也要祈祷上师,树立不同方便去创造见解等等,甚至平时方方面面都在是祈祷上师。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
这两者除了在对法的了解方面是否透彻有所区别之外,实际上没有丝毫差异。比如往昔你在祈祷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本体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本来就是一如,没有丝毫之差异,只是在有缘信众面前呈现出阿弥陀佛的形象。
不同的修行者所依止的本尊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有些无知烦恼沉重者而言,觉得自己所依止的本尊是最好的,但是对于懂得相关道理的人而言,不同的本尊在本体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从显现上而言,会随着个人的缘分呈现不同的本尊形象。有些觉得阿弥陀佛很亲切,佛就以阿弥陀佛的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但实际上他代表了一切佛的坛城;有些人觉得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本体是一如的,但从他个人信心的角度来说,感觉观世音菩萨更加亲切,佛就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呈现在这个人面前度化他。呈现的相有所不同,但本体完全一如,这就是佛菩萨的善巧,他会以不同众生的需求呈现不同的形象。
八、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二)
如何理解佛菩萨化身?哪怕对众生的需要能有非常微小的帮助,这个帮助之缘就是佛菩萨的化身。比如天气炎热时,天空中突然飘过一朵云,遮住了太阳的光线,临时感觉到有一丝丝的清凉,这一朵云就是佛菩萨的化现!所以,佛菩萨会以不同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
这也充分地告诉我们,诸佛菩萨的本体与佛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就是佛的化身,我们也不需要安立很多佛菩萨的数量。什么是佛?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就是佛,他会根据所化众生的需求呈现不同的形象,但实际上本体都是一如。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一再祈祷上师,而不是祈祷其他的佛呢?因为密宗所讲解的相对因法相乘而言,还更现实一些,他需要讲解“万法摄一”和“百部归一名”。为什么说这样的讲法很现实?因为他就讲解眼前的佛。虽然我们概念中的佛有很多很多种,但是既能看得见又可以听闻到他的教法,这样一个真正的佛,除了上师之外,再也找不到更殊胜的佛了。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与自己最接近的佛就是我们当前所见得到的上师!
从佛本身的角度来说,往昔的诸佛菩萨与上师没有丝毫之差异,而作为密宗的弟子,从显现而言,将上师安立为离自己最近的佛是从恩德的角度而言。虽然往昔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也很大,但今天我们所认识了解到的一切佛法,都来自于眼前这位导师的恩德。所以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上师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如,但从恩德的角度当中来说,导师比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恩德更大。因此我们说祈祷上师能得到更大的加持,是站在恩德的角度来说。因为这份恩德就是我们的祈祷之缘,条件也更圆满,再加上你对导师恩德的感恩,这种情分会令我们在祈祷上师时内心更加清净。凭借这样的两种内外缘起而做祈祷,得到的加持也更为广大。所以,我们一再强调祈祷上师的重要性,原因就在此上。
“诸佛总集唯一怙”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怙主就是我们的大恩根本上师!这种对恩德的理解不是仅仅站在感性的角度中,觉得这位导师很亲切才认为导师的恩德大,而是因为这份恩德来自于导师赐予了解脱之法。我们总的角度来说,导师分为六种导师,但最重要就是其中三种不共同上师,即为你宣讲续部,为你赐予灌顶,以及为你宣讲解脱窍诀法的这位导师,这才是恩德最大的导师,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大恩根本上师”。
有些人觉得要寻找一位根本上师,也有些认为可以有不同的根本上师,这些都是不理解的原因所致。根本上师可以有几位?可以有千千万万位,但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信心。要记住,你想树立一个根本上师的话,能把所有一切导师都立为根本上师是最好的,这意味着你对所有导师的信心都非常大,这也是我们需要的效果,但从个人实际得到恩德的角度而言,谁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我相信不需要去问谁,你自己就知道。
九、三门恭敬而祈祷
【三门恭敬而祈祷】
身口意三门恭敬而作祈祷。即身做礼拜,口念诵祈祷文,内心把一切托付给导师而祈祷上师。身口意三门托付给导师意味着从此以后必须遵照导师的身语意三金刚而行善!
我们之所以能把身口意三门托付给导师,是因为对导师这个对境有很深的了解。我们也一再强调,依止导师前必须要观察好这位导师。就如同世间父母把自己儿女送去学校,首先要观察这个学校的背景以及授课老师的德行。将内心如同白纸般纯净的小孩送进学校,这张白纸会写出怎样的字完全取决于这个学校,所以做父母的都会认真考察,而不是看到是一个学校,不论好坏就把小孩子送进去。如果这所学校所讲解的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甚至不但不好好教授知识,还教授一些不好的内容,恐怕还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烦恼。
我们今天学习佛法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依止一位导师之前必须要先好好观察,了解这位导师。我们后面要做到将导师视为真正的佛恭敬,并且完全遵从导师的教言,万一由于没有细致观察这位导师,而这位导师口中讲解的都是一些颠倒的法,就会令你的内心无法树立正见,结果也是非常不圆满的。所以观察导师非常重要,一旦观察好了这位导师,后面就要做到身口意三门恭敬而做祈祷。
祈祷的方式有很多种。首先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将上师当成智慧尊,自己作为誓言者而祈祷赐予加持;当见解有所增上,并且对很多道理都有所认识以后,观想导师融入自己,在自己即为导师中做祈祷;最终圆满境界呈现时,如同上师瑜伽仪轨中所言:“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本来自显之上师,即不需要再树立你我的区别,心性本来就是胜义导师,执受这样的见解而祈祷就是最殊胜的祈祷方式,也称之为密相祈祷。当然,这需要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其中的次第道。
十、大悲加持吾相续
【大悲加持吾相续】
祈请大慈大悲赐予加持。其中还要分为加持之缘和真实加持两种。
何谓加持之缘?比如我们祈祷导师,导师凭借自己的功德赐予给我们的一切能量就称之为加持!至于自己内心获得多少加持,就看看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我们常常在说,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获得加持,得到的加持大小如何,就看看贪嗔痴烦恼减少多少,你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多少?以此来衡量得到加持大小。如果这些方面都没有丝毫改变,我们只能说可能你只是得到了形象加持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加持。因为真正的加持是以心相续改变来安立。懂得了这个道理,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现实,不再仅仅是流于形式,走个过程而已。
现前很多人修行佛法都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比如听说某个山头往昔是诸佛菩萨加持过的神山,只要去了就会有很大的加持;或者哪一个湖是十万空行母的神湖,只要看着这个湖水,就会获得加持;汉地有很多佛教名胜古迹,听说只要去了就会受到加持等等。当然,加持可能确实是有,但要记住的是,能否获得加持,仅凭借外面的缘还是有些不够。如果外缘就能成办解脱,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直都在释迦牟尼佛身边,早就应该获得成就,为何最终还是堕入地狱之中?
我们都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圣地,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地,都是非常殊胜的圣地,但为什么在这些圣地也有很多造业者?不是住在那里就能获得加持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吾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佛陀并没有说我们能得到多少是他说了算,他让我们得到多少就是多少,而是告诫我们,他为我们创造解脱之缘,至于我们能否得到这一切,则取决于我们自己,而不是他说了算。大家今天能坐在一起听法,我在上面讲经说法,也可以成为一种加持之缘,但你是否能将加持融入自心,就看看你自己烦恼减轻多少,功德增长多少,我们要以此来作为衡量得到加持大小的标准。
十一、课后嘱咐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可能你不能及时听课,但相关讲课音频都会放到网站上,网上听法与在导师座下听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关键在于大家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听课,多去了解相关的道理。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也希望能尽快圆满数量,因此最近我们的上课时间也比较短,只是为大家做一下简短的开示。常常有很多人过来问我一些问题,但听起来,大家问来问去都差不多,因此有时我也会在讲课或者答疑的时候,为大家集中讲解一些,相关的资料网站也都有。总之希望大家平时修法之余能多听听法,多听听课。
最近大家都在修行《白莲花四臂观音》,但很多可能还是以完成数量为标准。我们说过,你可以和修上师瑜伽导修一样去修本尊,但可能时间会很长。我们讲解修法有观察修和安住修,但安住修时,可能你就无法念诵了。因为现在的你还做不到止中有观,观中有止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不到静中有动。让我们动,我们就只有动,动的同时就做不了静;要静的时候就必须放弃动。只有两者达成一如或者具有高一点的见解,才能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是因为定力不足。我们在动中创造一系列条件的时候,是无法创造静的,这时该怎么办?当然,相对的静是存在的,但我们现前讲解的是更高程度的静,这种“静”的境界,暂时还无法赤裸。这时候我们就把依动创造的善法尽可能先完成,后面再根据无上窍诀大圆满方便教授的方式去创造静。也就是说,这两天可以先把数量念诵完毕。所以,大家可以先这么去做。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