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2课2业之因果
《前行备忘录》【第十二课/第二节】
(2)未造不值遇,己做不虚耗
【未造不会值遇,已造不会虚耗,业不会跟随着财物,只会跟随积业者。这样的业不成熟在地大上,不成熟在石头上,唯一成熟在心相续所摄的蕴上。】
未造不会值遇,已造不会虚耗。你没有造过的,它也不会呈现什么果报,若已经造过的业它也不会消尽,永远就在你的身上,等因缘和合的时候就要遭受这样的痛苦。业不会跟随着财物,只会跟随着积业者。这样的业不会成熟在大地上,也不会成熟在石头上,唯一成熟在心相续所摄的五蕴之中。所以,我们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前一段时间来这边见我的一些居士说,现前他从事着一些世间事业,当临终的时候能有孝顺的儿女帮他超度。要记住,当然我们不排斥超度有功德,法性谛实力永远不会有欺惑。但要记住的是,所谓的一切恶业都是我们的五蕴而造,那现前从五蕴的角度行持善法、消尽一切恶业的力量,当然更为殊胜。我们在生前调顺自己的烦恼行持善法,这才是真正的超度。
(3)业成熟之方式
【业成熟的方式有顺现法受业(即现世现报)、顺次生受业和顺后受业三种。顺现法受业包括善恶两种,有关恶的果报,诸如尼洪国家被埋到地底;】
业成熟的方法有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和顺后受业三种。顺现法受业包括善和恶两种,有关恶的果报,就像尼洪国家被埋到地底下一般,就是说在业力太沉重时可能会呈现这样的现象。尼洪国家因为他的福报快要灭尽,先是在七天当中一直从天上降下各式各样的珠宝,在这个国家当中不需要到外面去积累什么珠宝,天上天天降下珠宝;过了七天之后,天上又开始降下衣服和食物;七天之后下了一场土雨,把这个国家全都埋在地下。就是说福报要寂灭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我们要反观一下自己,当我们不从事善法,福报却非常大乃至心想事成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可能是来自于前世所成办的一些有漏功德,但也可能是福报要消尽的时候。现前在汉地不是也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吗?指的是什么。比如说有些做生意的人,一两年当中生意做得非常如意,想什么就能成办什么,但是过两天一次性的亏本就把他变成了一个比乞丐更乞丐的人,这些前面呈现的就是福报要消尽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从事一切事业当中都要记住,在享受一切快乐的同时,应该要更加积累福报才对,要不就如同刚刚所讲解的,像尼洪国家一般会遭受这样的痛苦。
【善的报应,诸如波斯匿王之女金刚的公案。】
善的报应,就如同波斯匿王的女儿金刚的公案。这个公案我们昨天已经讲过,有一天波斯匿王邀请释迦牟尼佛和僧众到他家供斋,他的女儿因为长丑陋,所以无法出去谒见来佛陀及僧众,一直关在屋子里面。就在那时,他的女儿开始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了坚定之信念,当下就变成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这就是刚刚所说的善的报应。
【顺次生受业,是指无间业。顺后受业,是指杀人杀马等的罪恶。】
顺次生受业,指的是无间地狱的业。像平常所说的杀罗汉杀今生的父母等,就是指的这个,行持这样的恶业的果报就是五无间地狱。顺后受业,指的是杀人杀马等,像这一系列的一些罪恶相对以上更轻一些。上面所讲解的这三种罪业,内心当中要时时反观,若现前不具有,无始时来至今说不具有这样的恶业是不现实的,所以时时要忆念到。从无始时来至今所犯过的一切堕罪,应该在金刚萨埵、观音菩萨乃至自己大恩根本上师足下做忏悔,这一点绝不能轻视。
(4)穷尽罪业之方式
【业不腐、不朽、不干、不耗。耗尽罪业的方式,要么感受报应而使其穷尽,】
因为业它不会腐烂、不朽、不干,也不会消失。要知道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消尽罪业,消尽的方法,要么感受报应使其穷尽,就是说当我们现前遭受一系列痛苦的时候,若能稍许转变自己的发心并且进行自他交换的话,那以当前我们所遭受的痛苦,可以消尽无始时来所造的一切罪因。
所以现前我等在座的信众,平常有不如意显现的时候,应该要自他交换,愿自己现前遭受的一切痛苦能代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痛苦,愿这些众生都能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若能自他交换的话,痛苦是在遭受,但在遭受痛苦的同时也可以消尽无始时来所造的一切罪因。因为你的痛苦还是来源于无始时来的恶因,要么怎么会呈现这样的果报呢?所以在具有一些不如意显现的时候,应该要修自他交换,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只是我们自己,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遭受痛苦的人,说是由于现前汉地科技发达,可能空气污染太严重的缘故,各种无法治疗的病可多得不得了。若为一名具有真正信仰的佛教徒,以后你们就要告诫他们,应该要多修一些自他交换,因为当前遭受这样的痛苦当然来源于前世的因,那么若能调整一些意乐发心,依靠这些痛苦观修自他交换的话,既可以消尽自己的病痛,又可以成办解脱。修行时时都可以,当然我们静下心的时候在修行,平常行走、坐卧、思维、意念当中也可以修行,即便有病苦或者快乐时都可以修行。但这就要看你的善巧方便如何,这些都非常重要。
【要么通过具足包括菩提心在内的四种对治力忏悔罪业,这样一来,罪业会越来越减轻,就像依靠太阳能使雪减薄。如果菩萨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即使没有忏悔,罪业也会自然清净,就像太阳驱散黑暗一样。】
刚刚上面已经讲过,消尽这个罪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遭受痛苦时修自他交换,可以消尽一切恶因;第二种是具足菩提心在内的四种对治力忏悔罪业,这样一来罪业会越来越减轻。另一种方式就依靠现前我们所求学的教法与证法,来消尽一切烦恼。用这两种方式可以消尽无始以来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就像依靠太阳能使雪减薄一般,如果菩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那么即使没有忏悔,罪业也会自然清净,就像太阳驱散黑暗一样。
〖禅定中如何树立信心和菩提心〗
当今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尤其在行持三摩地时,你不需要天天刻意改造,在诸佛菩萨面前先去忏悔、后面再发誓等等,不需要天天这么刻意。在执受见解的同时,就在做一个很大的忏悔,这种忏悔就叫作忏悔王,他可以消尽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由于我们现前所行持的三摩地,就在成办心的本性,所以何时心转变成自性当中,所有一切心念乃至无始时来所造的一切堕罪,都形成本体之庄严,这时候绝不是一种过失。
但现前要记住的是,要具足菩提心哪!我们现前在行持三摩地当中若不具备菩提心之要义,那么这个三摩地纯粹是世间禅定。怎么讲解呢?信心与慈悲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有所缘之信心和慈悲心,一个是没有所缘的信心和慈悲心。当我们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
可能是一两年之前吧,当时很多人都在修持上师瑜伽导修,所以我就出了几道题,有一个题就叫做:“信心乃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方便,乃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那么在修定的时候能执者也不成立,信心又怎么树立呢?”这时候就要知道,指的是无所缘之信心,因为信心不一定都需要靠所缘才能树立。当然初次开始进入佛门当中,没有起心动念所缘的信心无法呈现,就如同净信和欲信。即便是诚信,也需要起心动念,只不过是坚固和不坚固的区分。但又要知道的是,在修定的时候,我们连能执者的这种执著的心都不成立,只要有执著他并不是禅定,那么信心又如何树立呢?这就在告诫我们在座的弟子,平常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不要把禅定完全投入到一个断见之上,具备常见的话也可以投身到三善道,但若是断见的话,永久就在三恶趣之中。当今我们在行持禅定的时候,若仍旧停顿在一种无念的状态当中,由于无念本身不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的功德,所以无法树立为出世间之禅定,这些都非常重要。有些人做的也非常好,有些汉地的居士做得非常理想,当然做得糟糕的也挺多的,在五道题当中做得最不好的就是这道题。我想常在亚青寺居住的弟子,不仅仅要从文字上面有所了解,也要有一定的经验才对,要不我们的禅定只能说是世间禅定。这些都非常重要。
什么是密宗的禅定?密宗正确禅定的标准是什么?有很多人说:消尽烦恼、信心和慈悲心增上是正确禅定之标准。从小乘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以下的禅定,当然有高低,但都称之为正确,因为他可以消尽烦恼,但这不是密宗禅定之标准。有些人又说:密宗禅定之标准是完全证悟到究竟果实。究竟果实不仅仅密宗有,三大见解都是合一的,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还用得着什么密宗禅定之标准吗?我们所传讲的是方便教授,密宗禅定之标准,这些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不要仅仅觉得自己能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就是密宗,平常再念诵个金刚萨埵就可以了。前两天说过,若单单把禅定树立在无念状态当中,其外不积累一切善法者,那最终的归宿就是旁生道的冬眠动物;若后面还可以积累一些善法,最终的归宿就是色界和无色界天。要记住,我们当前所行持的三摩地不是为了达到世间禅定,而是为了成办出世间的解脱啊!因此,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要细致一些。
都在说亚青寺讲解成熟口诀法非常细致,就是讲解禅定方面非常细致,他不仅仅依靠词句来传讲,还要从不同经验当中传讲。但现前讲不讲得细致,要靠我们在座的弟子“衡量”,我们弟子的禅定若不细致,那只能说明亚青寺的禅定并不是细致。但要记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平常所传讲的禅定非常细致,只能怪你,可能你在行持三摩地过程当中并没有遵照导师的教言而行持。这方面必须要细致一点。刚刚所传讲的这些,听起来好像非常容易,像刚刚所说的信心乃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为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这些我也知道,但是在修定的时候能执者也不成立,有执著的时候即是漂泊轮回之根本。我们天天都在说,执著转为道用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但若要是随着执著飘动,执著就是漂泊轮回之根本。都知道能执者也不成立,但世俗的能执者转为道用还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趋向这个状态,那么信心又怎么树立呢?因为我们通常的信心都需要靠起心动念,当时连能执者都不成立,怎么能起心动念,只要一起心动念,可就不是刚刚所说的禅定。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我们的禅定是这样树立的。
那信心又如何树立呢?尤其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去观待,密宗正确禅定的标准是什么?还是像往昔一般,信心和慈悲心增上、贪嗔痴烦恼减少、明空不二、便智双运等等,这些都称之为词句。有时候有些弟子在我面前求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拿着很多词句来掩盖,但即便不是掩盖,也不是他自己证悟到的。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文字,你在回答见解的时候,我不喜欢你用这种文字来描述,你就按照赤裸裸的方式来传讲你当时的境界就好。当你见解能赤裸的时候,再用不同的文字来描述,那当然就好听得多了。必须要这样,我们平常从事教法的目的就在于此上。
但是要记住,不要拿着一切都是空性、全都是虚妄的说词,来说明自己已经证到这样的境界,前面明明看到有各式各样事物,知道空性之念不是心吗?已经知道是心,他还用这个空性来掩盖一切,这个一点都不理想,一点都不现实。实践的见解才是最了义、最实相的,以后在行持过程当中,都要细致一点。
〖佛法之根本乃调伏内心〗
当然像刚刚讲解的这种禅定,刚来的弟子可能听不懂,又说“要起心动念,又不能起心动念,又说信心有所缘,又说无所缘”,到底是什么境界?这都非常正常,因为你们刚入门,佛教并不是像往昔我们所了解的那么简单,进入佛门就是放生、供养、助建寺院和养老院等等,认为从事这些善法就是一个修行者。这样的修行者,只是一种名言,暂时树立为修行者,但真正的修行,单靠这些想迅速成办解脱不可得。
所以我们现前在讲解更高些的层次时,你觉得非常陌生,但这都非常正常,慢慢来。常在高原地方居住,乃至长时间已经依止过这些法的弟子,可不能还觉得陌生,若要是这样下去,那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我们总不能一直都这么漂泊下去,面对阎王爷的时候说:“今天你先把我放回去一段时间,由于我太陌生的缘故,没有那么细致了解。虽然知道你也是空性,但是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空的,以前我真认为空性空得了,但今天即便你是空性的,但你还是空不了,所以我还得回去琢磨琢磨。”这时候,阎王爷绝不会给我们多余的时间。
现前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应该要细致一点。我们信仰佛教,并不是为了凑个热闹,也不是由于生活当中烦恼太沉重暂时跑到一个地方去散心,不是为了这个。我们从事这样的善法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更高的境界,这时候应该要更细致一点,绝不能粗糙地走个过程,绝不行。
行持善法必须要知道圆满次地道,先是需要做一些放生的事,但逐渐之后可不能总这样。就如同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所言:“凡夫口诵,圣者心行。”以前总觉得自己念诵《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这些经就可以了,但现前才知道,经的本意可不是口诵而是心行。口诵只是对于我们这种愚笨的弟子,积累福报而树立的法而已,还是凡夫阶段。对佛法有所了解的时候,必须要心行,光靠口诵,永远达不到般若波罗蜜多。慧能大师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就像口里说的这个饭菜多么好吃,但是即便说了再多,最终肚子仍旧还在饿着,犹如说食不饱。
现前我们已经悟到这么一个道理: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口诵作为重点,依靠他来消除内心的烦恼;但逐渐趋向于更高境界的时候,可不能只是天天口诵观自在菩萨了,这个“自在”不是口诵的“自在”,而是内心本具功德任运自成的“自在”。前面的口诵只是一种诠释,应该要知道这个过程,可不能仅仅停顿在念诵的状态中。当然大量的念诵也很好,尤其对一个初入佛门者。但逐渐行持更高境界的时候,若仅仅停顿在这个状态中,还是有点可惜。因为即便你一天口诵多少,还是凡夫阶段。
《普贤上师言教》中曰:“只顺善恶意差别,不顺善恶相大小。”所谓见解高低,不在于你所成办善事的数量之上。当前很多人都在修加行,加行是我们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必须得行持。但是历代传承祖师在修五加行时,可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个数量,若要是仅仅为了追求数量者,即便你最终完成五十万遍的数量,若内心中的烦恼仍旧与往昔相同,那这种修法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他人面前,你可以自赞说已经修过加行,但是自己的烦恼还是与庸俗同道。所谓的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内心之上。这并不只是藏传佛教五大门派的教言,汉传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有这样的教诫:“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个据点之上,也不在某个空间之中,而在于内心,心何时清净的时候即为西方极乐世界。你行持过那么多善法,那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呢?若没有改变,那这个加行可能并不在你的身心之中。那到底在哪里呢?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这也并不是告诫大家不需要修学五加行,五加行非常重要。
有时候我们也传讲一些上师瑜伽导修,这个念诵不多,也不追求数量,并且具足成办解脱的四个条件——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和具清净之传承。我们所追求的是质量不是数量,因此若如是行持者,虽然时间不会很长,数量也没有做多少,但在调顺烦恼之上他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是在根本上用功的缘故。行持其他一切善法都同样一个道理,都要把调伏内心作为首要,要不光在表面上做过很多善法,也无济于事。
达摩祖师初次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告诉他自己建了多少座寺庙、供了多少个僧人、印制了多少经书……为了行持善法,连国库的金银都已经耗尽了,当时问达摩祖师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无功德”。后面问他的一个法师,“为什么达摩祖师说无功德?”可能就如同藏地的一句俗话般:“在骑马者面前站着说,在步行者面前蹲着说。”见谁都说这是自己建的,这是我……如是行持可能和梁武帝有所相似。等两天见到阎王爷的时候,你只有低着头走,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善法都已经消尽,你的归宿可能就是三恶趣,所以行持善法当中必须要知道这些。
你们也知道,凭我现前的这个身体状态,讲这个《前行备忘录》很勉强,但是为了让我们在了知这一句一词后如是行持,并且能如是告诫他人,我还是会坚持给大家讲下去。现前不负责任乱说的导师也比比皆是,可能这也是末法时代的象征,我们可不能因为是末法时代而形成自己也末法。刚刚所讲解的这些,都非常重要。
【灭尽善业,也有善根灭尽的四种因。】
灭尽善业,也有善根灭尽的四种因。前两天在讲容易犯戒的地方也讲过,烦恼沉重、不知道这个学处,也就是在不知道是善还是恶的状态当中,会消尽自己的善业。
(5)中观、唯识、密宗对积业之观点
【关于积业的基础,中观宗认为不存在积业的基础,他们说:在积业时灭为空性,后来受报时,是在空性中显现缘起而受报的;】
关于积业的基础,中观宗认为不存在积业的基础,他们说:在积业时灭为空性,一切皆为空性的缘故,后来受报的时候,是在空性中显现缘起而受报的。那现前很多人都说自己已经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不需要再受报吗?会受报,为什么?因为了知仍旧在意识范畴之中。为什么说在圆满证悟到缘起性空的时候,已超越因果之法,原因就在此上。所谓的一切因果法都来源于意识状态,即便你这个意识趋向于善法,像禅定方面的一些明空不二、缘起性空、便智双运等等,总之仍旧在意识范畴之中,当有意识改造的时候,因果仍旧在你的面前。那么何时能超越因果之法,就是圆满证悟到缘起性空的时候,这个见解就叫实相般若。当这个时候,那即便行持什么样的事情都称之为正法,因为已经圆满证悟到见解。如同《三句精要》当中所传讲般: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在执受本体当中,轮回或涅槃之显现不管有多么大的变化,但由于能执受本体的缘故,一切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这时候已经超越一切因果之法。
印度的八十大成就者,有些是杀猪的,有些是打猎的,但为什么他们在行持恶业当中还称之为善法呢?像帝洛巴尊者,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帝洛巴在河边钓鱼,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所以即便当时显现有多么大的迁变,都形成本体之庄严。在没有完全证悟到这种见解之前,就像刚刚所说的,因果的自性为空性,但在缘起当中还要遭受一切痛苦,还要受报。
【唯识宗认为积业的基础是阿赖耶;】
唯识宗认为积业的基础是阿赖耶,他是收聚一切习气之仓库,所以由他而产生一切果报。
【密宗承认,不清净的风心在不清净时,以六道的六个种子存在,作为沾染业的基础。】
密宗认为,不清净这个风指的是,气和风都是一个名称,风心在不清净的时候,以六道的六个种子存在,作为沾染业的基础。在自己的身体当中,当然这个身体六道之种子与内心贪执是有连接性的。密宗认为气识融合到哪一道种子之上,就会呈现哪一道的现象或遭受哪一道的痛苦,就是说一切都是业力的呈现。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有一个修扎龙(也就是修气功)的弟子,在黄河边上修扎龙。这位修行者平常有个习惯,每天下午把家里所有的锅、桶等容器里都蓄满水,渴时可以随处喝到水。那天晚上他在睡觉的时候,气识融入到饿鬼道的种子之上,半夜时口渴得不得了,起来找水喝。一看杯里头一滴水都没有,干干的,他想:不可能,昨天晚上明明倒了一杯水,怎么一点水都没有?又想可能是搞错了。就跑到水桶及灶边的锅里头看有没有水,一看全都是干的。他想不可能的,因为每天下午他都会把水都装满,今天怎么连一滴水都没有呢?这时就披上法衣,到黄河边上去找水喝。到了黄河边上,看到平常湍流不息的黄河竟然干了。他想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怎么连一滴水都没有,渴得实在受不了。他想是不是在梦游,到底就真的还是假的,因此就通过河床跑到对岸,把自己的法衣挂到对面岸边的一棵树上后,就回来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时候,饿鬼道种子上面的气识已经消散,又完全转回到人的状态。现前我们能看见山河大地,乃至享受世间福报,是因为我们的气识融入在人间种子当中,融入在这个种子当中就呈现这样的现象。第二天早上,气识融入饿鬼道的这种现象已经消散,恢复到了人间的状态。早上一起床的时候,一看杯里满满的水,又看到桶里、锅里也是满满的。他就觉得非常奇怪,昨晚上怎么一滴水都没看见。又跑到黄河边上看,黄河也和平常一模一样,而且看到自己的法衣就挂在对岸的树上。
密宗所谓的积业就是这样,当气识融入在哪一道当中,他就会呈现为哪一道。所以在讲迁转法(颇瓦法)的时候告诫修行者,在临终的时候绝不能摸下半身,因为下半身有三恶趣的种子。当气识融入到哪一道当中就叫圆满,圆满就会入到哪一道当中去。
所以平常修阿弥陀佛的人,会把阿弥陀佛观想在梵穴,因为梵穴中有天道的种子字,若要是拉到上面,他就会突然想到阿弥陀佛,这样一来,圆满法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这就是中观、唯识和无上大圆满对积业的树立方法。
在我们修大圆胜慧的时候,前面大圆胜慧的外区分有寂和内区分有寂当中,不是以三智而断绝六道之种子吗,就是说密宗所谓的积业。当然这时候的身心是衔连的,不能分开树立,在身体当中树立六道种子,依靠诸佛菩萨“嗡啊吽”三字、三金刚三身的力量,来消尽六道之种子。若具备有外相见解,就依靠这种观想,内者当然是在禅定当中消尽六道之种子。完全悟证究竟果实者,身体当中六道种子已转变成诸佛菩萨坛城的缘故。在临终的时候,为什么会变成虹光身,原因就在此上。若要是消尽不了身上的六道种子,仍旧如同凡夫一般。
还有一点,像有些诸佛菩萨示现法体留在世上,是要用他的法体来度化众生。所以说留不留下法体,都是为了救度众生,对他们来说都一样,这个缘起要知道。
【受报者,上至佛陀不会逾越,下至众生不会逾越,佛菩萨、弟子、持明众等都必然受业报。】
受报者,上至佛陀不会逾越,下至众生不会逾越,佛菩萨、弟子、持明众等都必然会受业报。这些我想可能就是一种名言吧,要不想想,圆满获证断证功德乃佛的境界,已经断绝一切时间的局限,在第四时大平等状态当中还能造业吗?刚刚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都形成本体之庄严,这不叫做业力。往昔莲花生大师进藏的时候,当时吐蕃王听说莲花生大师是虹光身,但是平常行为当中与常人并没有区别,他心里就产生这样的一个疑问。当时莲花生大师让他把手放在自己的头上,放了三次都没有摸到他的身体。也就是说,佛由于执受这样见解的缘故,从他相续的眼前见到的一些情景实际当中并不真实啊!所以我们说他还会造业,我想所谓的这个佛菩萨等,可能就是树立这样的一个名言。
现前自称为佛菩萨的人比比皆是,可能这也是末法时代的象征吧,针对这样的人来说。即便你说自己是佛,但业力还是在你的身边。我们可不能说佛也要遭受果报,就像小乘的认识般,说释迦牟尼佛有一次显现头痛乃至脚下被檀香木刺破等等,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以前有过这样的罪过,还没有消尽。佛还有这样的罪过,那难道还叫佛吗?所以这方面我们还是要理解一些,这些都很重要。
这一点之上,往昔喇嘛仁波切授记过,就是说若真为一个活佛,是指已经证悟到究竟果实而为了救度众生的一种化身,称之为活佛。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把以前一些老和尚的神识,也让活佛们观察现在投生在什么地方,也称之为活佛。像这样以前是修善者,但是由于没有证悟到究竟果实的缘故,即便投生到人间把他当作活佛,若要是造一点业的话他仍旧要遭受因果报应。若要是一个佛的话,那当然不会遭受的。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一次从石渠过来几个年轻的小伙子,那时候我在上师身边。他们祈请上师说,他们的爷爷已经去世啦,但爷爷业力非常沉重,在解放西藏前当过土匪,杀过不少人,在他手下死的人决定有十多个。现前他的儿女都已经长大了,条件也不错,都想不管怎么样都要超度他,即便砸锅卖铁都要救度他们的爷爷。当时上师观察后说:“你们的爷爷并不在三恶趣,他已经成佛了。”下面的人都傻呆呆地看着上师,觉得不可能。因为他们的爷爷业力非常沉重,在他手下死过很多人,怎么会成佛呢?上师说:“你爷爷可能不是一般的人,可能是佛的一个化身。”佛在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可能有时候以活佛的身份讲经说法救度众生,有时候呈现在家的身份与众生结缘救度。像佛母益西措嘉曾在一个城市中化现为一头猪,只要谁吃了她的肉,都能播下成佛之种子。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的化身有五百个清净化身和五百个不清净化身,在什么样的人中都具有。因此历代高僧大德曰:佛在何处谁也不知道,因此时时要具有净观。又说:贼在何处也不知道,因此时时要提防。我跟上师开玩笑说:“这两点放到一起会不会有一点矛盾,因为又要对他生信心,又要堤防着他会不会是贼。”上师说:“天哪!你在说什么话。”所以,我们时时都要生起信心。讲这个道理,是让我们明白不要把佛当作也会受业报,那这样一来,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果实还是有时间和空间性的,这就叫做有为法了,而不是无为法。
(6)造业轻重
【有关造业轻重的情况,取决于三种发心,恒常的发心、贪执的发心、无对治的发心。这三种发心在善业恶业两方面都是一样的。】
有关造业轻重的情况,取决于三种发心,恒常的发心、贪执的发心、无对治之发心三种。还是讲解意乐发心。这三种发心在善业和恶业两方面都一样,都取决于发心。
【功德的对境包括福田、恩田和悲田,其中依靠三宝福田,行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功过更大。】
功德的对境包括福田、恩田和悲田三种,其中依靠三宝福田行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功过更大。我们天天都在传讲,以三宝作为对境造下善业,他的功德可大得不得了;要以三宝作为对境而造下的恶业,他的过失也大得不得了。做生意的人要是想积累自己的福报,那应该在众多僧众当中做一些供斋,因为当你在供斋时若与一位真正的佛菩萨结上缘,那这个福田非常强大。对境由于非常强大的缘故,所以得到的果报也会当下呈现。因此以前喇嘛仁波切就说,往昔在藏地有些做生意的人,平常就告诫他们去寺院扫扫地、洗洗和尚念经时铺的垫子、平常供供斋等等,这些都是积累福报乃至成熟世间福报最快的福田。那这样一来,我们现前这个院子也是一个讲经堂,平常多扫扫也挺好。我刚才也在给他们开玩笑说,我们这个时间讲法真的一点都不科学,都是在睡觉的时候我们要起来听法,所以很多人都在打瞌睡。上师说这也是我们历代传承祖师的一种传统,所以平常讲法中间会说一些笑话,就让大家提起精神可能听得会更好些。我说这些笑话不是逗你们笑的,这都是有传承的。刚刚已经说过,依靠三宝福田从事善法或者是不善业,他的功过都非常大,要记住。
【特别是在金刚乘中,上师是三宝总集的本体,所以依靠上师积善造罪,功过尤其显著。】
特别是在金刚乘之中,上师是三宝总集的本体、诸佛菩萨的总集,所以依靠上师积善造恶,功过尤其显著。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的时候,当时阿难及一切信众都非常伤心,佛陀即将要从人间示现涅槃,那么我们以后依止谁作为导师呢?释迦牟尼佛曰:“阿难莫悲伤,阿难莫难过,我于末法时化现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所以,当今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因此初次与佛结缘的时候,需要观待自己的信心。当我们的信心不坚定的时候依止导师,导师功德可能具有,但最需要观待的是自己的信心。不要说是导师功德能给我们赐予加持,具有信心者,即便狗牙当作佛牙做祈祷也能获得解脱。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在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不具备信心者也就是那么回事。当前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若能看见释迦牟尼佛几秒钟的法身,那有多么高兴啊!所以当我们在依止导师的时候,都要反观自己的信心为妙,若具备信心时,就依止。依止导师之后自然形成师徒关系,与一般的上师有着很大的区别,依这位导师造罪可能会堕入金刚地狱,因为这个对境太严厉的缘故。依止自己的导师而从事让导师喜悦的事情,也会积累很大的福报。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所以以后在依止导师之上要细致一点。当然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由于不知道这些严重性,因此依止过甚至也诽谤过很多导师,对上师产生疑惑等。这两天我们也说过,内心当中不能诽谤上师,不管这位导师呈现什么样的形象,因为已形成师徒关系,现前绝不能诽谤导师。至于是否经常亲近,那就要看你自己。若要亲近还会生起更大的邪见和诽谤的话,那就暂时离开这位导师。
当然现前也有很多导师说:“你要是离开我的身边,那你就是犯戒弟子。”我想可能也不会是这样的吧,所谓的师徒关系应该树立在内心当中,不是表面之上。释迦牟尼佛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内心诽谤、行为亲近了二十五年,最终也没有获得解脱,主要还是取决于信心。
【对于父母等恩田,对自己有恩有惠者,进行饶益和加害,功德和罪过更大。】
对于父母之恩田,对自己有恩惠者,进行饶益或加害,功德或过失更大。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第一要意乐清净,就是发心要正,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父母而成办。在行持善法时,先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我们平常对父母做到了孝敬没有,是否父母说一句话你顶三句,若要是这样的话,你所从事的善法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就像是一只狼披着羊皮,内心充满烦恼,外表当中行持善法,没有丝毫之利益。所以我们先要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即便当时觉得父母不对,但父母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还要去顶撞呢?前两天我也说过,我非常愿意让弟子们及身旁的居士都对父母孝敬,绝不去顶撞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我们已经讲过。我们虽然说是在从事一切善法,但若连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话,你说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并且依靠这个缘而获得遍智,可能吗?
我们平常对父母的孝敬怎么样呢?说自己平常对他非常好,因为他现前已经下岗了,所以每个月都给他足够的生活费。这就可以了吗?你的身体值多少钱,难道就是几百块钱吗?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赐予,你先来衡量衡量自己,看看自己值多少钱。要记住,这不能用钱来衡量,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当中无法用钱计算。现前该做什么,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要时时孝敬父母。当然父母的智慧也有多少的不同,在说话当中儿女就会觉得对与不对。但要知道,父母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好,这是决定性的,因此在不让父母烦恼的基础上从事一切,应该这样。
有时候可能觉得这样太不自在了,依止导师以后导师说了算,在家里父母又说了算,那自己就没有说了算的时候。要记住,导师是对所传讲的法说了算,导师决定不会参与与佛法没关系的事情。父母参与的事也都是为你好,要知道这个道理,应该要善巧一些,不要让父母烦恼。可能这也是我们藏族人的一种习惯,当时我在亚青寺修法,母亲去世的早,只留下父亲。当时父亲身体非常不好,有一次回家发现长期卧床的父亲臀部的皮已经破了,看到这个状况后我就把家里所有的人都打了一遍,我说;“你们连这么一件小事都做不了,若要是真正做不了你们都可以走,父亲我来养,我绝不会让父亲这样。”那时候我也不懂科学,真以为要是我来养可能不会这样。他们一句话都不敢说。后来家里的几个亲戚长辈过来了,说:“你可不能这样的,你们家的这些儿女可算是最具孝心的,你父亲这样可能是由于时间太长的缘故,即便是谁也没有办法。像晚上的时候,有的儿女为了让他少一些痛苦,就把手放在伤口下面,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可不能这样,要不他们得多难受。”后面父亲也把我骂了一顿,说“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可能由于有时候我自己太私心的缘故吧,但总的来说,这个孝敬从小直到现在一直都具有。这一点我去年在写《普遍胜利》的时候,也不是夸张对父母的孝敬,而是告诫所有人应该这样。我们作为修学佛法者,连这个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到,还说要成办大的事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圆满智慧等,这些都变成了狂言。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从世间的角度说是爷爷辈,但现前他一提到自己的父母就会流泪,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弟子,都要记住应该要多孝敬一些。从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来说,对自己有恩惠者进行饶益和加害,功德或罪过会更大。像站在出世间立场之中,说你到外面去杀一头牛和回来把母亲打一顿,这两个哪个过失大?一个是杀了一条生命,一个是没有伤及到性命,但是打父母的这个罪过远远超胜杀一条、十条、千条性命的罪过,要记住这些道理啊!
平常在我身边的人,我也会观察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若要是表面里如一的人,会感觉到特别亲切,若只是表面孝敬,实际当中并不如是做者,即便他的智慧乃至行持的善法有多么了不起,我还是觉得他离我非常遥远。当然这个离我遥不遥远是一回事情,这都是站在佛法的立场中给你们举例子。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