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8课9-17
九、修行要有次第道 不可轻视止观交修(四)
有时我们会单纯讲解修行的重要性,有时又会讲解修行过程中如何去修学。虽然讲法不同,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在讲解如何调伏内心。
调伏内心、成办解脱是我们的修行宗旨,但方式方法必须做对。从某种角度来说,懂得修行的方法,修行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如果不了解正确的修学方式,修行就会非常艰难。
以前我身边有一位弟子,在家时是一位生意人。他说以前做生意时,虽然不是很能挣钱,但相对而言,只要自己辛苦努力,还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可是修行一段时间后,他才真正知道,比起赚钱,最难的是修行。因为想要令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清净下来,并不容易。尤其方式方法不对,就怎么也静不下心,而这才是最烦恼的事。世间事与之相比,真不算难。确实如此。真正能参透这个道理,就会有和他一样的想法。
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修行也没有那么难。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已经将调伏烦恼的所有道验都一句一词地赐予给我们后一代弟子。所以,只要我们方式方法正确,调伏烦恼近在眼前,并且也非常容易。
以上都是在讲解止观交修重要性,应如是修学为妙。
十、修行要懂得善巧运用
修行过程中,不能将前面的修行基础搁置一旁不管不顾,一味专注文字上的见解。以为只要得到后面的法要,见解就会迅速增上。要记住,文字不代表观照,更不代表实相。修行无论到达哪一个程度,都必须要分为三个阶段:了知、觉受和证悟。即便暂时到达不了证悟阶段,觉受必须得有。如果只是站在了知阶段就想开始修后面更高的法,这样的修法无从可取,也无从可修,最终也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有居士和我说,他已经在亚青寺某导师座下求完了成熟口诀法,现前却不知道该如何修。导师说,那就只能暂时放下,先念念佛。我想,天哪!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如果这个法都不能对治我们的烦恼,恐怕世上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对治法了。
有些可能会觉得,做不到是不是就是因为法太高了?是的,真实教授确实很高,但密法还有方便教授,这是非常符合我们根机的教授。只要你对密法有信心,无论根机有多低,方便教授都可以帮助你调伏烦恼,也完全符合你的条件。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和这位居士一样,已经得到窍诀法,却不知道该如何去修?
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导师当时传讲成熟口诀法时,只是走马观花讲了一个大概。就好像平常有很多导师去各处度化众生,最多也就是结个缘,或者是为了给弟子们的修行做一些鼓励、赐予一些忠告等等。因此,导师也只是大致讲解一下而已。想要依靠在短时间中得到的法修行成办解脱,恐怕不太现实。尤其作为在家居士,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用于修行的时间本就短暂,这种短短时间中的修行,就只能是走个过程而已。
从另一方面来说,导师就这样将窍诀法简简单单赐予你,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如果你也对自己这么不负责任,当初又何必进入佛门,何必苦苦追寻这样殊胜的法呢?很多人甚至还有点迷惑,不知道怎样才叫负责任。这样一来,导师讲法马马虎虎,弟子听法也马马虎虎,后面见解与修行也就只能是马马虎虎了。可是真正的修学可不应该是这样的。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前面的基础必须要扎实,至少修行必须要遵循导师的教言,该修多长时间就得修多长时间。
这两年我在亚青遇到很多人,他们跑到我面前说,往昔他们已经在某位导师座下求过一遍成熟口诀法,现前想在我这里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这就意味着,他前面所求的成熟口诀法,可能只是一种走马观花、走个形式而已,以为自己只要慢慢修,后面就会一下子成就。可是修来修去才发现,不是这样的。因此就去其他导师座下求第二遍、第三遍……,认为这样求法很有加持。什么叫加持?仅仅走个形式的加持可不是真正的加持,唯有调伏自心、增长智慧才是真正加持的标准,但前提是方式方法必须要正确!
平常修学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可能有很多都会想:“上师瑜伽前面的剖析调伏妄念,我已经修了将近半年、一年的时间,现前是否可以进入粗直视调伏妄念?比如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不可以。只要有一年时间的修行经验,见解相对而言会有所增上。即便没有增上,也会对前期的见解越来越熟悉。
比如第一次修学的时候,就如同我们初次做一件陌生的事一般,总觉得手足无措。无论是手中做一个动作,还是口中表达一件事,甚至做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都觉得很困难。可是后面熟悉以后,就会越做越顺手,感觉做事越来越方便。比如我们刚使用电脑打字时,觉得很不习惯,可是运用得熟练以后,可以做到不看键盘盲打,这就是熟练。
同样,当我们所修的见解逐渐开始增上、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就会感觉修行越来越轻松,不会再如开始一般辛苦劳累。也就是说,当见解有所进展时,修行更深的法是可以的。有些也会觉得暂时还不想深入,还想再多修一段时间,也完全可以。但无论如何,即便后面进入了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也不能将前面剖析调伏妄念搁置一旁。
要记住,我们所谓的善巧运用是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即便已经到了修直视调伏妄念阶段,但只要有粗大的妄念呈现,还是需要用剖析调伏妄念来对治。所以,妄念起现的程度不同,需要运用剖析调伏就要用剖析调伏;需要粗直视调伏就要用粗直视调伏;该用细直视调伏,就运用细直视做调伏。这种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的灵活修行,就称之为善巧运用。
以上就是讲解平常修行过程中如何用功的一些方式方法。
十一、值遇与佛无别之上师
昨天我们讲到,九乘之顶要归于一乘之中,而“一乘”就是指我们当前所依止修学的传承教法。能修学这样的教法,可以说是我们投花选佛得来的传承。所谓“投花”就是指由于宿世与密宗结缘之故,今生能与密宗再续法缘,故当认认真真地追随导师教言,一步步修学为妙。如是造行,必将对减轻烦恼,增上福慧资粮,最终令一切功德圆满起到切实之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值遇与佛无别之上师】
依止一切乘法之顶点即无上窍诀大圆满法,需要在一位具德导师座下得到这一系列窍诀传承法要,获得自行利他之威力。也就是说,想要真正得到这些殊胜法要,最初的外缘就是值遇与诸佛无二之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是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导师,并不是一个仅仅从文字上有所了解即能为大众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善知识。这样理解导师,应该说是不圆满的。通常我们在选择导师时,总体中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具德和具缘。所谓的“具德”是指信心和慈悲心功德圆满者,即为具德。在具德的基础上,自己对某位导师特别有信心,就称之为具缘。
选择密法过程中,是否也可以用这两点作为标准?可以。因为当内心成就的一瞬间,两者就是圆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位导师在依止他的导师过程中,依止的是什么传承,修学的是什么法,当时已经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一系列要点,也可以多去观察一些。总之,为别人宣讲密法的导师,决定是圆满具备密法一切传承与道验的导师。
十二、外内密所隐藏诸密意 现证极净清明之智慧 修行妙法无误作抉择
【外内密所隐藏诸密意】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讲解密法时,常常会讲到“内外缘起法”,也可以叫做“内外密三种缘起法”。
以依止导师为例。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将自己的信心与导师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依止真正的具德导师修行以及听闻导师讲法等闻思修的整个过程就叫外缘起法;而遵照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内心圆满一切境界就称之为内缘起法。我们依止的导师,具有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就称之为“外内密所隐藏诸密意”。
【现证极净清明之智慧】
此处就是指圆满的智慧的意思。虽然可以用极大、非常圆满殊胜等种种词语形容,实际上就是在讲解佛性,讲解真正的导师应该是圆满实证见解者。
【修行妙法无误作抉择】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选择了真正具德具缘的导师,并且在导师座下听闻教法,遵循导师的教言去修行,就称之为“修行妙法无误作抉择”。这也是修行成办解脱需要具备的“外缘起法”。
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说自己在修密法。但细致观待,扪心自问:为自己宣讲密法的导师是否具有如同以上所传讲的要求,一切缘起是否圆满具备?要记住,上师在这里告诫我们的是: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依止的导师必须是一位对密法所有修行经验都很丰富者才能作为自己的导师。
只有导师对于修学过程中的一切道验都有丰富的经验,才会对弟子修行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样的阶段会出现什么样的觉受、显现与感觉等等。导师具有真正的修行成办解脱的经验,就会轻松地辨别弟子的见解在哪一层次,需要依靠什么样的方式弥补不足等等。所以,依止一位真正的导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十三、见解修行道验无错谬 认识一切障碍及歧途
【见解修行道验无错谬,认识一切障碍及歧途。】
真正的导师由于内证见解圆满的原因,无论他的弟子在修学过程中疑问有多大,疑惑有多少,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出辨别,并且在为弟子宣讲过程中,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绝不掺杂与正法相悖的言论,这就是具德上师的功德。而我们初次修学佛法,就必须要依止这样的一位导师。如果不具备这个外缘,随着修行的深入,面对越来越多的疑惑,就会难以抉择。这也是在告诫我们:选择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善知识,必须是具备什么样条件的圣者。
修行路上,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觉受与显现。眼前呈现的种种相,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身上出现的不同感觉,有些感觉是好的,有些感觉可能是坏的;内心中出现的觉受也有好和坏不同的觉受。对于一位具德上师而言,由于具有丰富的修行经验,对于弟子修行过程中所呈现的这些显现,都曾经体会过,因此无论弟子面对怎样的境界,他都能如理如法为弟子做辨别,并且清晰地讲解该如何对治,以及根据弟子的修证,印证相应的见解。相反,如果导师没有经历过这些过程,就有可能为弟子做出错谬的讲解。
以前我在汉地遇到一个居士,当时他刚从一个禅宗道场打完禅七回来。他和我说,在打禅七过程中,出现了某一种特别的感受。听他的描述,我认为应该是一种类似于“乐”的感受,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因为根据他自己的讲解,当时他将自己的感受汇报给带领他们禅修的禅师,这位禅师印证他已经见性了。因此我担心我告诉他这只是一种乐觉受的话,他会接受不了。于是我就接着他的话,将他当时的感受又做了一些补充描述,他频频点头说“是的,是的”。在他认可之后,我告诉他说,这种体会是一种乐觉受,确实是一种好的觉受。总的来说,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相对之间都属于加行道的范围,但无论是哪种觉受,终归还是掺杂很多意识成分,仍旧是一种不了义的境界,决定不属于见性。
但我们说过,这位禅师印证他已经开悟了,于是我也继续问他,这是一位怎样的禅师?因为,有时候我们把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称之为开悟的印证方便也是有的,但最终还是要看这位导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印证,这样的印证究竟是一种密意,还是真谛?如果是一种密意的话,这样的印证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在《金刚萨埵续》中,针对二十一种不同的根机,有二十一种不同的印证方法,其中也有将乐明无念三种印证为开悟见解的,但这只是针对下等根机而立的。如果这位禅师当时是站在这样的密意立场印证他已经明心见性,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可如果是将它当成最了义的见解而做的印证,就说不通了。因为这样的境界只是觉受,仍旧掺杂很多所知障,距离证悟还有一定的距离。
正如《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讲解,由于觉受掺杂很多所知障的缘故,所以并不了义。因此,后面书中还细致教授了如何去除所知障等修学内容。总的来说,觉受并不是很了义的见解,如果对修行过程了解得不够全面清晰,就会出现错谬的判断。
要记住:无论平常修行有什么样的感觉,无论这种感觉是好是坏,都称之为过程。比如你从此地去往他方,途中会遇到好的风景,也会遇到坏的风景,只要你不停下前进的脚步,风景好坏都只是一个过程。一旦经过了这个地方,再好的景色都会消失;再坏的风景也会过去,它们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但我们难就难在,面对好坏不同的风景都会驻足停留,以为感受到的美好就是真正的见解,因此止步于此;以为当下遇到的不如意,接下去还会更坏更困难,因此为自己寻找一千一万个借口止步不前。我们并没有想到,这些都是前进的过程,而不是终点,很多人更是因此而中途退失了道心。
我们天天都在说,从某种角度来而言,坚持修行是很难的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刚开始修行时,修行并不是很难,并且还常常感觉到内心非常平静,可修行一段时间后却觉得内心越来越烦燥。但是这时才开始真正的修行。修行并不是短时间中的感受,而是通过长时间的修行,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觉受,你都能一一过关,这才是一个真正修行者应该具有的能力与智慧。
修行难就难在长时间、不间断地修行。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现象,有些好、有些坏。我相信,每当出现好的觉受,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更想修行;可是遇到坏的时候,很多人就容易将修法搁置一旁,懈怠修行。后面这种劣觉受,人人都会有,除非你已经从所知障中超越。但我们现前作为凡夫,在见解还没有达到圆满之前,掺杂所知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觉受。因此,此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如是宣讲的目的就是告诫我们,修行路上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辨别见解,指明前进的正途。
十四、总之一切遍知极希有 殊胜意乐犹如白莲花 修断果实庄稼茂盛时 成就所化二利作祝愿 赐予心中珍视之爱子
【总之一切遍知极希有,殊胜意乐犹如白莲花,修断果实庄稼茂盛时,成就所化二利作祝愿,赐予心中珍视之爱子】
“遍知”这里是指圆满的导师非常稀有,而“殊胜意乐”主要是指对导师的信心。因此,这句颂词就是讲解:圆满的导师极其稀有。对这样的导师以白莲花般清净无染的信心做依止,并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就能呈现茂盛的修行果实。此时在祝愿自己业障清净、福慧资粮增上的同时,还应祝愿自己能为众生广做事业,而这就是上师赐予亲爱的弟子们,最殊胜的修行教言。
以上就是讲解,想要度化一切众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因缘。首先就要寻找一位具有丰富修行经验的具德上师,并且自己能在具备如此殊胜意乐中,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这就叫具有内外缘起法。外在缘起法是要依止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内在缘起法是指信心必须坚定。但所谓信心坚定,并不是自己想坚定就能坚定得了的。这需要平常我们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教言,并且多做一些积资净障清净自己的业障、增长自己的智慧。如是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学,最终证悟导师的密意,圆满见解时,就要度化更多的众生。所以,上师在这里说,他将这个教言即如何令内心成熟的过程,赐予心中珍视之爱子。
十五、结语
【如今吾已年迈时无多】
如今我已经年纪老迈,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上师常常会说这句话,目的就是告诫所有弟子,要时时想到无常。我们平常无论讲解什么法,都会提示无常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记得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无论是讲解共同法还是不共同法,都会讲解一遍四厌离法,尤其是寿命无常。这也是告诉我们,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内心刚强难化,想要净化调伏,共同前行可能就是最殊胜的对治法。
【不久即将趋入未来道,老人我以慈悲赐于你】
不久就会呈现无常而进入未来,我这个老人今生慈悲地摄受你。
【宿世具缘殊胜诸化身,莫负圣名殊胜之心子,】
这里上师对接受教言的弟子说:“你是殊胜的化身”,但同时也是在告诉后一代的修行者,由于宿世因缘,今生你们已经具备了极为殊胜的缘起,切莫辜负如今你们所得到的名称——修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圣人。
我们天天都张口闭口地说自己在修大圆满,这就表示我们的名称就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者”,如今可不要辜负了自己这个名称。尤其作为大乘教法信众,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为自己的使命,就已经具有了菩萨的名字。
很多人都会祈请我能不能给他们取个法名,或者能不能在名字前面加个“释”或者“佛”等等?可以,你想叫什么都可以,但是无论叫什么,都不能辜负自己的名称。如果光有佛,菩萨的名称,但修行只是走一个形式,可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上师在这里告诫我们:不要辜负了“殊胜心子”这个圣名。
无论这里提到的“圣名”指的是某位活佛还是某位堪布,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从自己当前修行的角度来理解,即不要辜负了我们是“修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者”这个殊胜心子的名号。
【即使吾殁心中亦安然!愿吉祥】
因此,即便呈现无常,内心也会非常安然。因为上师已经将该讲的教言都赐予了我们,只要我们遵照教言,如理如法修着走,即便上师不在世上,内心也会非常幸福、安然。这就是上师赐予我们的授记。我们作为本传承的继承者,多多少少都在修这个传承的法,就必须要铭记上师的这些教言。
我常常在想,上师赐予了那么多宝贵的教言,我绝不能辜负上师的这些教言。若要听到这些教言还把修法搁置一旁的话,不仅仅是辜负了自己,辜负了暇满人身,也是辜负了上师,这真是一个非常可耻、甚至可悲的事。因此,我们平常应该多精进修法,真的要多修修法。
十六、课后嘱咐
今天我们主要从修行角度当中讲解了相关的内容,平常修学过程应尽可能这样去运用。如是行持,相信不久的将来,上师所讲解的一系列功德都会呈现在自己面前。反之,如果不这么去做,只是口头上懂得,或者以为这些词句没有什么可不理解的,导师今天讲解的内容,往昔也都听到过了,没什么可不懂的……还是这样将见解仅仅停顿在理论上,相信你的见解永久不会有增长。因此,将课上懂得的道理运用到课下的实修中,非常重要,如是行持,见解才会迅速增上。
总的来说,在座弟子正在修上师瑜伽导修。往昔前面看过一两个版本的讲法,但可能还不是很细致者,建议还是应该多看几遍。虽然我们对于文字上的讲解相对来说已经很细致,但实际运用中,再细致也决定不会一次性全面做到细致圆满。因此平时多阅读《上师瑜伽导修》以及听闻相关讲法,是非常重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多看一些《显密差异》也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的显宗和密宗之间的差别,主要站在四个要点讲解: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这是总述密法的特点,但今天我们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还应将这四个要点运用到自己的实修当中,才能真正称之为密法的弟子。而这四个要点该如何运用,具体操作方式就在《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我们也称之为四精要法: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这四个要点无论是在《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还是《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中都讲得非常非常细致。
因此先去通达这些道理,再如理如法去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一来,当你口中说“我是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者”,相信你绝不会辜负这个称呼,因为实际当中,你确实如理如法在做。否则,只是口中打着密宗的旗号,平常修行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这四精要法,就很难确定你是否是真正的密宗修行人。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我就属于显宗修行人。”但请问你是否理解显宗具体的修学方式,是否知道如何安立显宗的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要记住,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一些列道理,
尤其对自己所修的传承更是必须圆满通达,一点都马虎不得。因此,平时好好去阅读《上师瑜伽导修》非常重要。总的来说,我们身边的学习资料算是非常圆满的。但对于刚刚开始修上师瑜伽的弟子而言,建议不要一开始就把时间都花在四精要法上,毕竟从内容上《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比《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讲得更深一些,而从具体操作方面来说,《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讲解得更细致一些。因此圆满通达《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以后,再去学习《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更合适一些。也就是说,将当前所修的法圆圆满满通达后再如理如法修行,见解会迅速会增上。
我们说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完全取决于能否如理如法去修。而想要修行如理如法,首先必须圆满通达如何修法。因此平常多去阅读一些上述相关教言,非常重要。如今科技发达,学习这些内容也并不是很难。我相信只要懂得了这些道理,无论以后如何去修,都会做得很圆满。
十七、回向
下面我们就要开始回向。我们平常做的回向称之为清净之回向,目的就是令善根越来越增上。比如我们做了一件善法就只具有一个功德,但只要做了清净回向,今天的一个功德,明天就会增上为十个功德;后天变为一百个功德……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善法,若是具有清净回向,就会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清净回向的功德。因此,我们将令善根越来越增上的回向称之为清净之回向。
回向三轮是指:回向的对境、回向者和回向之功德。回向的对境无疑是指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为什么要为他们做回向?因为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他们曾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今就是我们回报之时。因此,无论行持什么善法,回向的对境都是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即正在遭受痛苦因和痛苦果者。
回向者,当然是我在做回向。
回向之功德首先是指自己过去所做的一系列善行。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做过很多善行,无论这些善法是有漏善法还是三殊胜法所摄持的无漏善法,今天都要汇聚到当下所要回向的功德之中。虽然过去的善法已经完成,但是今天能够随喜这些功德,一样可以得到福报。
其次是今天闻法的功德以及自己未来即将要做的一切善法功德。今天将近两个小时的闻法过程中,我们没有掺杂什么烦恼,这样的闻法就是清净的善法。虽然未来要做的善法,现在还没有去做,甚至有些自己连想都没想到,但我们提前将未来即将要做的善行汇聚到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之中,一样可以得到福报。
再次,回向的功德内容还包括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我们说过,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是指既没有清净之发心,也没有清净正行和清净回向的一切善根,这些就叫做有漏善法。这些虽然不是我们亲自操办的,但随喜他人的功德,以这样的修行见解做回向,一样可以得到这样的福报。
还有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诸佛菩萨因地修行时,就是在行持这种善法的当下做回向,他们不需要我们帮他做回向,但我们随喜这些善行,将这些善根汇聚到今天所回向的功德中,也一样可以得到福报。
除此之外,无始以来至今的一切身体也是回向的功德内容。我们的身体由健康到衰亡,最终会成为白骨土石,生生世世都是如此。如果这些身体真正具有实实在在的相,堆积在一起,可能比须弥山还要高、还要大。今天我们将自己生生世世的身体也回向给众生,此前所有的一切身躯都能得到利益。尤其在行道过程中,能将自己的身体回向给众生,当圆满成就的这一瞬间,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为众生做事业。
比如我们平常都会在佛堂中摆放诸佛菩萨的形相而不是一般人的形相,原因就是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也如同我们今天一般,将无始以来的身体回向给众生,在见解成熟的这一瞬间,这些身体就可以为众生做事业。比如很多人一看见莲花生大师的像,内心就会生起欢喜心,或者当下诸病消尽、智慧增长等等。为什么普普通通的雕塑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原因就是因地时,他们就已经将身体回向给众生,果位成熟时,身体就能自然而然地为众生做事业。
同样,今天我们将自己的身体回向给众生,当我们成就的一瞬间,身体也可以为众生做事业。不是有很多人说:“以前很多人见到我都很反感,但现前我进入佛门修学一段时间以后,好像大家看见我都很欢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你能长时间将自己的身体回向给众生,随着见解增上,大家见到你就会相对生起一些欢喜心。这是很正常的显现,因为这些都是回向的功德。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一切资具也一起回向众生。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吃过、用过、穿过的资具全部堆叠在一处,整个宇宙都装不下也是有可能的,但如今都已经消失殆尽。今天我们就将这一切资具汇聚到回向功德之中,以前所用过的一切资具都能起到很大的利益。比如我们平常都会做上供下施,甚至很多人还会积极地买这样那样的东西,但细致想想,如果将无始以来至今所有的资具一起做回向的话,这样上供下施的功德可大得不得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平常会说,高僧大德生前用过的一些东西如果放在自己的身边,能起到辟邪的作用,并且令自己烦恼消尽、智慧增长等等。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因地修行时,将自己所有的一切资具都回向给了众生的缘故,因此成就的瞬间,身上的所有资具都可以为众生做事业。
懂得这些缘起法的道理很有必要。我们现前也同样一个道理。因地修行时,就应该将所有一切回向给众生,当果实成熟的瞬间,一切都能直接为众生做事业。当然,平时随着见解的增上,也能为众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现前也有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如今周围的人见到他就觉得心情很好;患病者虽然不能马上痊愈,但是和他待在一起,就会感觉舒服不少;他身边的一些东西,别人就觉得用得特别顺手等等。这些都是因为回向时,将身边所拥有的一切都回向给了众生,长时间如是修学,随着功德越来越增长,相对也越来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别说圆满的一瞬间,就可以为众生做事业。
将以上所提到的一系列功德聚集在今天所回向的功德当中,并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在自己对面虚空之中,为自己的回向做见证。
接下去我们就要发愿:以此善根,上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愿所有大德长久住世,永转法轮:众多弟子都希望导师们身体健康,善知识长久住世,这是大家的愿望,也应该这样去想;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父母暂时心想事成,病痛得以消尽,智慧能够增长,并且最终都能究竟成办解脱。在这样的见解下,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如何回向给众生,我们即如是回向。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