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1-06

  NO.2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三、所思维=丁一、思维所证真如(61-66,7品)+丁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67-74,8品)+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戊一、自成熟+戊二、令他成熟

  戊一、自成熟=己一、略说(77)+己二、广说+己三、摄义

  己二、广说=庚一、喜成熟相(79)+庚二、信成熟相(80)+庚三、寂静成熟相(81)+庚四、悲成熟相(82)+庚五、忍成熟相(83)+庚六、慧成熟相(84)+庚七、威力成熟相(85)+庚八、不夺成熟相+庚九、具支成熟相

  80、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二、信成熟相;

  知德心不退,速得定受果,

  诚信本师故,佛子成熟相。

  81、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三、寂静成熟相;

  极禁断惑念,无碍喜乐善,

  佛子除惑故,许真成熟相。

  82、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四、悲成熟相;

  自慈见他苦,劣心尽断除,

  胜进众尊身,悲他成熟相。

  83、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五、忍成熟相;

  自坚抉择修,恒耐寒等苦,

  胜进喜乐善,许忍成熟相。

  84、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六、慧成熟相;

  报净念闻等,尽知善恶说,

  可生大智慧,锐智成熟相。

  85、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七、威力成熟相;

  二善增二界,依能生果胜,

  如愿成众尊,威力成熟相。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1-111 2015年08月21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我们准备利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实际20150324-20180713),当然希望是这样,但是后面的部分比较多,翻译上面能不能完成?也很难说;会不会讲完?也很难说。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无常的,一部大法到底能否完成呢?一直处于一种怀疑和顾虑当中。以前已经完成过很多法了,希望讲者也好、听者也好,大家都能圆满这部论。

  我前面讲过很多次了,麦彭仁波切在《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的最后偈颂当中说“累劫难得大乘法理集,讲闻补处尊者此论义,获得讲闻大乘诸法德,大师菩萨地论所说同”,《经庄严论》不管是讲一遍,或者是听一遍,都获得了一切大乘佛法的功德,我对这句话特别执著。

  在短暂的一生当中,把浩如烟海的所有大乘经论,都闻思一遍的话,恐怕不一定有这个因缘,也不一定有这个精力和时间。但是我们在三年的时间当中,利用短短的几个月的闻思,把这部论完成的话,我觉得,我们来到人间是有意义的,我是发自内心有这样的感受。

  这次讲《经庄严论》,跟其他一些简单的开示,是有区别的。在简单的开示中,讲一些世间的比喻,跟大家有同感;但是《经庄严论》阐述的是大乘佛法非常甚深的密意,许多人也许在思维方式上,很难接受,有这种情况。

  不管怎么样,希望你们在听受过程当中,要尽量坚持;如果没有出现大的违缘的话,我也一定要把这部论完成,有这样的心愿。

  今天讲到第九品,《成熟品》分为自相续成熟和令他相续成熟。

  菩萨自相续成熟的话,需要智慧、安忍,还有威力,以及前面讲到的对大乘佛法的欢喜等等,这些要成熟。可能每个凡夫人,包括其他乘的、其他宗教的人,都有一些相似的成熟,但他们没有真正的成熟。

  我们前面也讲了,什么叫成熟呢?成熟就是已经可以使用了。我们经常这样讲吧,这个人很年轻,还没有成熟,你看他说话那么冲,还没有人生经验;这个人很成熟,他有工作经验,他有社会经验。

  现在世间当中的很多企业,不愿意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欲望大、没有经验,没有成熟,他们愿意招一些比较成熟的人。其实人的成熟,包括了智慧成熟、信心成熟、能力成熟,还有管理成熟等等,有很多方面。

  我前一段时间也讲过,我们佛学院的有些法师,讲五部大论的话,应该是非常厉害的;讲一些显宗密宗教言的话,因为口头上已经讲了二十年、三十年,所以肯定也会讲的。但是真正要实际去做的话,恐怕也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修行的过程。不但是理论上了解了,还要把理论结合自己的心,在佛教中,这叫做修行。所谓的修行,不一定是很长时间闭着眼睛打盘腿,不一定是这样的。

  庚二、信成熟相:

  知德心不退,速得定受果,

  诚信本师故,佛子成熟相。

  今天讲第二个成熟,信成熟,也就是信心的成熟。

  相似的信心,每个人都有,对三宝有信心、对上师有信心、对某个法本有信心等等,有很多这样的说法。信心与爱的差别,我昨天好像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讲过了。

  弥勒菩萨在这里阐述了九种成熟,每一个成熟,都有一个因缘、有一个自性、有一个作用。比如说前面讲欢喜的时候,是从欢喜的因缘、欢喜的本性、欢喜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后面还有八种成熟,都会讲各自的因缘和自性和作用。

  信心成熟的因“知德心”,信心成熟的因缘,应该是了知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我们对佛陀、对上师、对前辈论师大德,要起信心,首先就要知道他们的功德,这个很重要。

  有些人说“我对上师您特别起信心!”“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信心,不是成熟的信心,因为你不知道上师的功德。你如果真正知道了上师的功德,以后才不会退的。

  “你对佛很有信心,为什么起信心呢?”“因为佛很慈悲、很庄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在任何宗教的主尊面前祈祷的时候,就像根登群培所说的那样,他有时候也显得很庄严、很慈悲的。所以说,“很慈悲、很庄严”并不是你真正起信心的因,你应该首先要知道佛的功德,这样才能对三宝起信心。

  信心的因,是知道真正的功德。对这个上师起信心,是因为这个上师很好,为什么很好呢?因为他具有超世间的智慧、悲心、能力等等这几方面,所以认为他有功德。

  这是第一个信心成熟的因。

  信心成熟的自性“不退”,如果懂得了佛陀的功德,对佛陀的信心,就不会改变、不会退失。

  信心的自性是什么?你对某个上师有信心,如果这是一种永远不退转的信心,那就说明你是真正有信心了。你对佛陀很有信心,那是不是已经达到永不退转了?一地菩萨对三宝的信心,是永不退失的,而凡夫人很难做到这样。一般来讲,如果懂得了三宝的功德、懂得了信仰对境的利益,信心就不容易退失、很坚定。

  比如我的话,我虽然没有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但是通过多年的闻思,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确实有不退转的信心。我以前也跟你们讲过,这就是我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的原因。我觉得,我对佛陀应该有真正的信心、成熟的信心。首先我具足信心的因,因为我知道佛陀的功德;第二个我对佛陀的信心,是发自内心的、骨髓里的,所以在我有生之年当中,绝对不会退转;我的后世退不退?我不敢说。按照大乘论典,这种发心是不会退的。但是有时候,中间依靠各种外缘,会不会退?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在我即生当中,是不会退的。

  这个不退转,是信心的本性。

  信心成熟的作用“速得定受果”,通过本师的教法和三宝的教法,在很快的时间当中,速得禅定,像首楞严等持、虚空藏等持,还有很多的三摩地,能真正感受到等持的力量,也能感受到一些神通、加持、利他心等等的果。

  “诚信本师故,佛子成熟相”,通过一个是因、一个是本性、一个是作用这三个方面,对本师真正生起不可退转的、非常坚固的、永恒的信心,这就是什么呢?佛子信心成熟的相。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会讲“我有信心”、“我对法有信心”、“我对某个上师有信心”,扪心自问,首先你是不是知道他们的功德?

  在《出曜经》(在《出曜经》中未检索到相似内容,在《月灯三昧经》中有相似内容[注1])里面讲,比如说即使一个人有无量个头,且每一个头都赞叹佛陀恒河沙数的功德,这样的话,也讲不完佛陀永不穷尽的功德。确实,佛陀具有这样的功德。

  佛陀所展示的真理,即使我们不依靠经典来了知,而单单以自己的智慧来观察。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物理学家等等留给后人很多宝典,对今生来世、外面的物质世界和内心的精神世界、所有包罗万象的法,全部讲得清清楚楚的宝典,有没有呢?除了佛陀留下来的宝典以外,是没有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对佛生起真正的信心,这非常有必要。

  信心是很重要的,否则,现在很多人没有真正的信心,反而成为迷信。今天他对某个教派很有信心、他对宁玛派很有信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参加其他宗教了。我们这里的有些发心人员,呆了一段时间后,发心、发心,最后发心到其他宗教当中去了。而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还在想尽一切办法招人。

  对我们来讲,这是很可笑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吝啬之感。但是从对他真正负责任的角度来讲,很悲悯他。因为他对三宝的信心,没有稳固。开始的信心,是不懂得三宝功德的信心;中间的时候,没有获得不退转的信心;最后也就没有得到佛教里面所讲的等持、以及威力,这些果都没有得到。正因为这样,很容易漂泊。

  我们有没有信心?应该以《经庄严论》的这个颂词衡量自己,而且永远都用来衡量自己。我希望,很多道友看看,你对某个上师、某个法门、某个佛陀,真的有信心吗?大概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了,有两种信心,钝根者是随信者,盲目的信心;利根者是随法者,对法具有定解,大家应该清楚。

  这是佛子信心的成熟相,我们的信心成熟没有?希望今晚睡觉之前,大家能观修。回去洗脸刷牙以后,你就想一想:“我是一个信教徒,我信的是什么教呢?我信的是佛教;那佛教的话,我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信心?”你就想一想。“第一个因,我知不知道佛陀的功德?对佛陀的功德,好像不是特别清楚;第二个本性,我能不能不退转?哪怕是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也不会退转,能不能?”如果信心的因也没有、信心的本性也没有,这两个都没有的话,那作用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作用肯定是依靠前面的因缘和本体而产生的。

  我希望,学到这个颂词的时候,我们看看自已的信心。今天晚上听课的人,都是信教徒,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刚才听说来了一些记者,这些记者有没有信仰?不知道,有些记者是有信仰的,只是自己装着“我没有信仰......嗡嘛呢巴美吽......”(众笑)

  下面讲寂静成熟相,修行人应该身心都寂静。寂静有成熟的,也有不成熟的。表面上装着很寂静,但实际上很粗暴、很野蛮、烦恼特别粗重,也有这样的。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三、寂静成熟相:

  极禁断惑念,无碍喜乐善,

  佛子除惑故,许真成熟相。

  我们前面也讲了,一般来讲,身心要得到寂静,就要断除一些烦恼。

  寂静的因“极禁”,寂静的因缘是什么呢?通过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根门。

  从眼耳鼻舌身到意根之间的六根,先趋入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出现六种识,然后识又产生分别念。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用正知正念来摄持的话,对外境就不会很贪著,禁止对外境特别执著。

  当然对于基本的生活,佛教也是不遮止的,但是过于散乱和过于执著,会给我们带来困惑。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里面讲了,“若人心寂静,诸根不散乱,决定趣菩提,此说为安乐”,如果心清净,诸根对外境就不会散乱;如果不散乱、经常这样修持,菩提并不是很遥远的。这样一来,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根门清净很重要。

  前一段时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当时有机会与很多南传佛教的长老亲近。在亲近的过程当中,我特别明显地感觉到,那里的很多大德,经常以禅修为主,所以身心调柔、寂静、很庄严,能感受到这样的作用力吧,可以这么讲。他们的确不是假装的,不是当有人来的时候,才闭着眼睛、双手等印;当人走了以后,先把眼睛慢慢打开,然后头开始活动、身式开始放松下来,不是这样的。

  寂静的因、断除烦恼的因,应该尽量地调伏根门,使身心调柔,这是第一个。

  寂静的自性“断惑念”,第二个寂静的自性是什么呢?断除所有的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以及断除这是蓝色的、这是白色的、这是红色的等等各种颜色的分别念;以及断除这是好人、这是坏人等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尽量断除这些分别念,这就是寂静的自性。也就是说,寂静的自性是尽量断除分别念。

  寂静的作用“无碍喜乐善”,你通过修行以后,断除了所有的不善法、分别念,无有任何违缘了,并且你的心一定会特别愿意堪忍于六波罗蜜多当中。

  断除的方法,在印度的有些注疏里面讲,比如说,要断除嗔心的话,可以修慈悲心;要断除贪心的话,可以修不净观;要断除痴心的话,可以修缘起观。断除不同的烦恼,可以修不同的对治法。

  “佛子除惑故,许真成熟相”,这样的佛子,可以说断除了一切烦恼,具有寂静相。

  在修行过程当中,对烦恼作战,特别困难。光是理论上讲,而没有修的话,我觉得不是很难的。讲理论上的两三堂课不是很难的,听课也不是很难的,最难的是什么呢?不管是讲者,还是听者,都安住于自己所认识的境界当中,对断除或者减少自相续当中的烦恼,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有些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觉得还是不错的,分别念、烦恼比较少;后来越修越粗暴,心里面越来越烦乱,有这种情况的,这是修行过程当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在修的时候,“哇,我现在好像没有任何进步,不但没有进步,还有退步,烦恼更加粗重”。其实如果你真正修对了、真正很好地闻思了,烦恼越来越大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一方面一定要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去修,另一方面自己要很好地祈祷,这是很重要的。希望道友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能离开对传承上师的祈祷,心要调柔。比如说我们每天上课的时候,前面念上师如意宝的祈祷文,通过祈祷文,让上师的加持入于心间。这样的话,修行也好、弘法利生也好,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容易。如果你没有借助上师和护法神,或者本尊的加持,光是凭自己凡夫世俗的心,独自修行的话,恐怕是很困难的。就像一个人要办一个非常大的企业,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周围各方面资源的话,光靠一个人非常单薄的势力,要承担巨大的事业,是有一定风险和困难的。

  所以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尽量地不要忘记,祈祷传承上师和根本上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以后,我们的寂静也会成熟,自相续会得以寂静的。

上一篇: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