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6]《别译杂阿含经》,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卷第十二(丹本第六卷十二张后准):
(二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尼。名曰旷野。于其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食讫洗钵。将欲向彼得眼林中。时魔王波旬。作是心念。瞿昙沙门。今在舍卫得眼林中。其弟子旷野比丘尼。入城乞食。食讫洗钵。收摄坐具。将欲往诣于彼林间。我当为其而作扰乱。尔时波旬化作摩纳。于彼路侧。问旷野言。欲何所诣。比丘尼答言。我今欲诣闲静之处。尔时摩纳。闻是语已。即说偈言。
一切世间中 无有解脱者
汝诣空静处 将欲何所作
汝今年盛美 不受于五欲
一旦衰老至 后莫生忧悔
时比丘尼。而作是念。此为是谁欲恼乱我。甚为欺诈。为是人耶。是非人乎。作是念已。入定观察。知是波旬。欲来恼乱。即说偈言。
世间有解脱 我今自证知
波旬汝愚鄙 不解如斯迹
欲如摽利戟 阴贼拔刀逐
汝言受五欲 欲苦可怖畏
欲能生忧恼 欲能生追念
欲能生百苦 欲是众苦本
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
逮证于尽灭 住于无漏法
尔时波旬。而作是念。旷野比丘尼。善知我心。懊恼悔恨。惭愧还宫。
[注7]《大智度论》,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五十六/释顾视品第三十:
魔得其便。所以者何。
一切圣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乐涅槃。魔入邪位爱著邪道。邪正相违。是故憎嫉正行。狂愚自高唤佛沙门瞿昙。佛称其实名为弊魔。以相违故名为怨家。如经说。
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五众魔。三者死魔。四者自在天子魔。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诸法实相。烦恼断则坏烦恼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无余涅槃故。则坏五众魔及死魔。云何为得便。魔及魔民来恐怖菩萨。
如经中说。魔作龙身种种异形可畏之象。夜来恐怖行者。或现上妙五欲坏乱菩萨。或转世间人心。令作大供养行者贪著供养故。则失道德。或转人心令轻恼菩萨。或骂或打或伤或害。行者遭苦或生嗔恚忧愁。
如是等魔随前人意所趣向因而坏之。是名得便。
[注8]《佛说长阿含经》,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卷第十六/(二四)第三分坚固经第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难陀城波婆利掩次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长者子。名曰坚固。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今者饬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子.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复白佛言。唯愿世尊饬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无有疑也。但此那难陀城国土丰乐。人民炽盛。若于中现神足者。多所饶益。佛及大众善弘道化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子.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为三。一曰神足。二曰观察他心。三曰教诫。云何为神足。长者子。比丘习无量神足。能以一身变成无数。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若远若近。山河石壁。自在无碍。犹如行空。于虚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大地。犹如在水。若行水上。犹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此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当复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见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长者.居士未得信者语得信者言。我闻有瞿罗咒。能现如是无量神变。乃至立至梵天
佛复告长者子坚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岂非毁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毁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饬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此即是我诸比丘所现神足
云何名观察他心神足。于是。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诸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能识知。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悉识知。便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隈屏所为皆悉能知。彼不信长者.居士。闻此语已。生毁谤言。有乾陀罗咒能观察他心。隈屏所为皆悉能知。云何。长者子。此岂非毁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毁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敕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现观察神足
云何为教诫神足。长者子。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若长者.居士闻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观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钩锁相连。不得清净修于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乐独闲居。专念不忘之所得也。长者子。此是我比丘现教诫神足
尔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颇有比丘成就此三神足耶
佛告长者子。我不说有数。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者。长者子。我有比丘在此众中自思念。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比丘倏趣天道。往至四天王所。问四天王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由何永灭
长者子。彼四天王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由何永灭。我上有天。名曰忉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四大由何而灭。彼比丘闻已。即倏趣天道。往诣忉利天上。问诸天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忉利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灭。上更有天。名焰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问。又言不知
如是展转。至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皆言。我不知四大何由而灭。上更有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四大何由永灭。彼比丘即倏趣梵道。诣梵天上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梵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灭。今有大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众生父母。彼能知四大由何永灭。长者子。彼比丘寻问。彼大梵王今为所在。彼天报言。不知大梵今为所在。以我意观。出现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现。长者。彼比丘诣梵王所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万物。众生父母。时。彼比丘告梵王曰。我不问此事。自问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
长者子。彼梵王犹报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无能胜者。乃至造作万物。众生父母。比丘又复告言。我不问此。我自问四大何由永灭。长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报彼比丘四大何由永灭。时。大梵王即执比丘右手。将诣屏处。语言。比丘。今诸梵王皆谓我为智慧第一。无不知见。是故我不得报汝言。不知不见此四大何由永灭。又语比丘。汝为大愚。乃舍如来于诸天中推问此事。汝当于世尊所问如此事。如佛所说。善受持之。又告比丘。今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汝可往问
长者子。时。比丘于梵天上忽然不现。譬如壮士屈申臂顷。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来至我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风。何由而灭。时。我告言。比丘。犹如商人臂鹰入海。于海中放彼鹰飞空东西南北。若得陆地则便停止。若无陆地更还归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问如是义。竟不成就还来归我。今当使汝成就此义。即说偈言
何由无四大 地水火风灭 何由无粗细 及长短好丑 何由无名色 永灭无有余
应答识无形 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大灭 粗细好丑灭 于此名色灭 识灭余亦灭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长者子。此比丘名阿室已。当奉持之
尔时。坚固长者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戊五、威力所具功德:
如翼丰满鸟,能成熟有情,
得佛极赞叹,众生应受语。
神通所具功德有三种,1、具有能成熟众生之威力的功德;2、具有被极度称赞的功德;3、具有语言值得信受的功德。如同羽翼丰满的鸟欢心喜悦无有困难飞翔于空中一样,获得六通的菩萨能轻易以四摄事摄集有情,将他们安置于善法而令成熟,得此殊胜能力。这样的菩萨也如理请问佛陀,也得到佛以“善男子,汝所询问善哉。”作种种称赞。具神通了知他心而随其趋入,由于众生喜欢神境通等菩萨的功德,所以菩萨如何吩嘱众生的语言都值得信受,为此,众生谁也不违背其语。
戊六、神通或威力趋入或分类:
六通及三明,八解八胜处,
十遍处等持,无量得坚力。
神通眼或天眼通至漏尽通之间前面所说的六通是第一部类威力。三明,前际明、后际明与漏尽明了知过去、未来、现在时之事,此是第二部类。有色观色解脱、无色观色解脱、妙色解脱三种,空无边等四无色解脱,加上灭尽定解脱,此八解脱是第三部类。八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黄白红胜处,共八种,这是第四部类。十遍处:地水火风、青黄白红八种,加上空无边处及识无边处,这是第五部类。解脱、胜处、遍处是以等持幻化纯熟之道,以解脱先行,以胜处修习,以遍处更进一步成就,这一切都是威力的分类。此外,大乘的首楞严、如幻、虚空藏等无量等持也是菩萨的威力,这是第六部类。如此宣说了六种类别,这一切是获得坚稳的菩萨成熟众生的威力,因为一切都是具有能力或威力的自性。
戊七、以赞叹六通等威力功德殊胜性而总结:
胜自在具慧,无主置自在,
恒唯喜利他,行有坚如狮。
宣说大自在、大欢喜、大无畏三种,获得威力的菩萨有十种自在或清净智慧得以自在,因此称为得到殊胜自在的具慧者。由此原因,对于随业惑所转的众生,今生也是随业力牵引而无有丝毫自在,他世不愿意也要前往业惑感招处,因此永无自在,菩萨依靠神变调化他们作为菩萨本身的自在,将他们安置于善法中逐渐像菩萨一样获得自在,这就是大自在。菩萨不思自利恒常唯一欢喜利他,这是大欢喜。如同狮子安住、出没于林间或森林附近洞穴与山坡等处时,不畏任何野兽而住一样,获得自在坚稳的菩萨,为利众生住于三界轮回中时也不畏任何邪魔外道等,丝毫无有担忧烦恼所染及痛苦怖畏,因此以极其稳固的定准无所畏惧行于此轮回。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八威力品释终
第九成熟品
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分二:一、自成熟;二、令他成熟。
戊一(自成熟)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己一、略说:
喜信寂静悲,忍慧具威力,
不夺具支上,佛子成熟相。
欢喜大乘法;对宣说它的善知识有信心;烦恼轻薄而具足断除的威力即是寂静;慈悲众生;为自他利安忍苦行;信解行地以闻思能无误受持大乘法,智慧锐利或敏锐;积累大资粮不为烦恼所害,具足能证悟空性的威力;道中不被邪魔外道所夺;断除烦恼的分支——信心、无谄、无诳、无病、依处或所依具力,具全五支(为上等)。如此欢喜等九种成熟即是佛子的成熟相。
己二(广说)分九:一、喜成熟相;二、信成熟相;三、寂静成熟相;四、悲成熟相;五、忍成熟相;六、慧成熟相;七、威力成熟相;八、不夺成熟相;九、具支成熟相。
庚一、喜成熟相:
胜友等三勤,竟妙摄胜法,
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
欢喜成熟之因:殊胜友伴,也就是说善知识,“等”字包括闻法、如理作意,共有三种。持续精进于闻思修大乘法,如经云:“众生之业、咒语妙药之功效、如来之智慧、瑜伽士之行境四者称为不可思议四处。”以此为例对大乘深意不可思议,无有怀疑,称为究竟胜妙,它和精进这两者说为成熟的本体或自性。作用:摄集并不失而护持最殊胜的大乘法,保护自己讲修及他众讲修使正法不隐没。欢喜成熟的密意归纳起来,就是受持大乘广大妙法,为此承许是大悲尊者菩萨欢喜大乘真实成熟的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