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二、成熟之比喻:
如疮可破漏,食可用许熟,
此依于二品,灭受说成熟。
下面讲自相续当中的成熟比喻,什么叫做自相续成熟呢?它有两种比较适合的比喻。我前面讲过,什么是成熟呢?西瓜也好、苹果也好,可以吃了;牛油果也好,可以吃了。
昨天我们接待的时候,他从哪里给我拿来了牛油果,稍微有点没有熟。他今天在吧?当时他问:“牛油果熟了没有?”我看,他是很辛苦地拿来的,就说:“熟了、熟了,很好吃”,后来想想,好像有点没有熟。(众笑)
“如疮可破漏”,在这里,世间当中什么是成熟呢?比如说身上生疮,刚开始比较红肿,这个时候你不能穿破,因为一穿破的话,里面是脓血,还会一直不断地发炎生病;你一直看着,里面一阵一阵地痛,外面慢慢变成黄色;再待一段时间后,结痂了,看到好像成熟的时候,你用针穿破它,把里面的脓全部挤掉,这个伤口就会好的。这是疮上的脓成熟了,在世间当中,大家都是知道的。
“食可用许熟”,还有食物的比喻,不管是吃什么,吃任何食物,都要把它煮熟。如果食物已经熟了,就可以吃了。
前两天,有一些老师给我带来了炉霍的土豆。炉霍土豆比较好吃,有时候我上午看书的时候,在锅里煮土豆。煮熟后,自己吃,很好的。我自己煮的,还比较好吃,而其他人给我煮的,全部都烂了、破开了。煮得太熟了,不行的;还没有煮熟,也不行的。(众笑)
“此依于二品”,我们是依靠五蕴来修行的,有着与这两个比喻同样的道理。在五蕴当中,有烦恼的一面,也有对治智慧的一面。
我们相续的五蕴上面,有贪心、嗔心、痴心等等,这些无明烦恼像脓一样,因缘成熟的时候,可以通过智慧对治,让烦恼离开。就像破脓的时候,可以把脓挤出去一样的。
五蕴上面也具有对治的智慧,善心也好、人无我也好、法无我也好、空性智慧也好,这些智慧成熟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了。就像食物熟了,可以食用一样的。
“灭”,像我们把脓挤掉了,脓就没有了,对于我们身上的烦恼,当因缘成熟的时候,可以把它挤出去、把它灭掉,烦恼就没有了。
“受”,像食物熟了,自己可以食用一样,修行的智慧可以自己享用、受用。
“说成熟”,这样才叫做什么呢?才叫做成熟相。通过食物和我们身上的疮来作比喻,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该断的障碍和烦恼,就像我们身上的脓一样,可以挤出去;我们遇到大乘佛法后,依止、修持大乘佛法,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像食物熟了一样,我们的修持智慧就可以使用了。
简单地讲,前面第一个是对大乘佛法的欢喜成熟。因缘没有成熟的时候,你光是“我很喜欢大乘佛法”,可能是不行的;当因缘成熟、欢喜成熟的时候,你去依止大乘善知识、你去闻思八年、十年,最后你相续当中生起了真正不可定夺的智慧。
如果你的欢喜因缘没有成熟,表面上你受持了大乘佛法,但是最后的话......有些人“我要出家”,到这里来待了几个月,出家不成功就走了;听课的话,好像法也没有融入心相续当中,最后......这叫做没有成熟。
在《百业经》和很多经里面,佛陀能够通过智慧发现因缘成熟,然后亲自去度众生。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有时候也能看到,人们好像很有信心、外在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就可以认为度众生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在这种时候,大家共同努力的话,很多机缘就会出现。
大家应该很认真地去观察,如果我们很粗略的、像对待世间法一样的,那么佛教的这些道理,包括对治相续当中的烦恼,就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大家一定要很认真地去观察和思维,最后会发现相续当中的很多垢染,是可以灭掉的。
世亲论师写了一部论,叫做《佛性论》,主要讲如来藏的一些功德。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相当于《宝性论》的一些道理。《佛性论》说“聪明人次第,数数细细修,除灭自身垢,如金师炼金”,聪明人修行佛法,是按次第地修,修的数量,数数的,比较多、很多次地修;而且修的方式,细细的,非常细致地修,以此来灭除自相续中的垢染。就像金师在锤炼黄金的时候,很认真地做工作,非常细致。
我们有些人修行时,没有什么次第、很笼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一看书,“修行那么难啊!我看过几本书......”以前有一个东北的人,他一边抽烟,一边说:(师模仿戏语)“看过书,我对显宗没啥兴趣,我就大致看了一下......”不说了。
自成熟是很好的,大家应该注意。自相续成熟,就是自相续净化的意思;令他成熟,也就是度化他人,让别人的相续加以净化、加以成熟的意思。
师念藏语传承。
戊二(令他成熟)分三:一、分类;二、意乐;三、加行。
己一、分类:
许令离成熟,普熟极成熟,
随善证成熟,恒熟上成熟。
令他成熟,以分类、意乐、加行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分类,这里讲了八种成熟。
“许令”,承许让众生的相续成熟,总共有八种成熟。
第一种令他成熟“离成熟”,让众生相续当中的贪心、嗔心等等离开,离开贪嗔痴就是一种成熟。
比如说,奔公甲原来嗔恨心很大,每天都随身带着好几把刀子;后来他出家了,就不需要刀子了。这个时候,他离开嗔恨的因缘已经成熟了。
再比如说,有些人原来特别爱喝酒,后来不爱喝酒了,喝酒的习惯已经离开了,这种离开,也是一种成熟。
再比如说,有些人原来在家里面,后来离家出家了。说得难听一点,是“离家出走”;说得好听一点,是“离家到彼岸”。他离开家庭和某个人的因缘,已经成熟了。
现在世间人的离婚,也是因缘成熟,这也可以叫离成熟,对吧?因为没办法一起合作嘛,只好离开了。如果没有成熟的话,怎么能离呢,对吧?(众笑)
(师与弟子对话)“是吧?”“是!”“你没有离婚,你怎么知道啊?知道吗?”“知道?!”“你不是说‘是'吗?”(众笑)
这是第一个离成熟。
第二种令他成熟“普熟”,第二个是普成熟。也就是说,让有缘的众生全部都在三乘佛法上面成熟。
比如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传法,对声闻乘的、缘觉乘的、菩萨乘的,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共同传这三乘的法。有些人本来是声闻乘的,有些人本来是大乘的,给他们一起传授,这叫做普成熟。令有缘的三乘种姓者,普皆成熟,这是第二种成熟。
第三种令他成熟“极成熟”,极度成熟。
世间当中的一些外道,可能也有一些讲经说法。他们只能暂时离开一些贪嗔痴,然后转生到色界、无色界等等,最后还是会因烦恼复生而退转的。
而通过三乘的佛法,能断除相续当中的一切无明,以后再也不会退转的,烦恼不会再次发生的,这叫做极度成熟。佛教里面的有些人比较担心,烦恼会不会反复而再生呢?因为已经断除了烦恼的种子,所以是不会再发生的。
第四种令他成熟“随”成熟,随着众生的不同因缘,对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法。对贪心者,给他讲不净观;对嗔恨者,讲慈悲法;对痴心者,讲缘起法。
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世间人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贬义词,我觉得,如果你见到一个魔鬼的时候,光给它讲人话,那魔鬼是没办法度的;而你如果懂一些鬼话的话,应该给它讲一些鬼语,让它慢慢生起欢喜心。
有些人确实不懂分寸,比如说我们有一次出去,我身边有一个出家人,还有一个世间人。这个世间人根本不信仰佛教,但是人很好。当时他一边抽烟,一边跟我们说话。这个出家人说:(师模仿动作戏语)“你把烟掐了,拿下来,快快快”,用出家人的要求来要求世间人。抽烟,是别人的一种行为、是别人的一种信仰。(众笑)
见到一个上师、见到一个出家人、见到一个世间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随顺你做。我们有些出家人,可能社会经历、阅历不同吧,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对别人的感受和程度,有时候掌握得确实不是很好。
你对某个人很有信心,但是别人不一定对他有信心。让所有的人随顺你转,是不可能的。地球的旋转把你作为中心,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是要随着地球、卫星、太阳、银河系的运转规律做,这样比较方便。
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当中,随顺众生的成熟,这很重要,我觉得。
第五种令他成熟“善”成熟,无有偏堕的、很平等的,对大家都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成熟。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做慈善的时候,我给老师们做过一个培训。我说:“今天来的人,都是条件不太好的人,我们一定要对他们恭敬。不要认为我们在做慈善就很了不起,不能这样的。恭敬是一种认可别人的服务态度,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一种善成熟的方法。
还有一种成熟的方法,无有偏堕。就像刚才说的普成熟一样,对因缘具足的人,都一样地给他们传授佛法。比如说以前有些上师给每个人讲不同的窍诀,但是法王如意宝讲密法的时候,凡是修加行因缘成熟的人,在大的因缘已经具足的时候,都给他们宣讲。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特别好的,有些人是特别坏的。
我们这里传密法也是这样,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上等根机的,但是把大的原则框架定下来后,对里面不同层次的人,没有偏堕地、平等地、以恭敬心地传授,这叫做什么呢?叫善成熟。
第六种令他成熟“证成熟”,自己已经证到了一地菩萨、有了一定的证悟,很想把别人也放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即使你没有证到一地菩萨,但是你确实有大圆满的菩提心、空性见,这个时候,想办法把别人也安置在自己这样的境界当中,让他也好好地修,这就是证成熟。
现在有些父亲是医生的话,就让孩子也学医;如果父母喜欢舞蹈的话,即使孩子不会跳舞,也非要拉他到舞蹈学院去跳一跳,这就是想让孩子“证悟成熟”。
第七种令他成熟“恒熟”,把以前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教言,不间断、恒时地给别人宣讲。
我们学院应该有恒成熟的这种精神吧,我们这里的很多法师,确实除了休息日以外,一直常年不间断地给别人传授。我们这里很多的堪布、堪姆、法师,精神确实很可嘉,非常不容易,春夏秋冬,在任何时候一直不断地讲经说法,这叫做恒成熟的精神。
第八种令他成熟“上成熟”,从信解行地一直到十地之间,越来越向上成熟。比如说,他本来是一个信解行资粮道的人,想办法给他传授佛法,让他提升到加行道;本来是加行道的人,让他再向上修。
本来是一年级,让他再读二年级,然后三年级,然后小学毕业,不要让他退学,马上去读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博士后,博士后以后怎么办呢?然后去赚钱,赚钱是“上成熟”。
下面讲什么呢?最后一个颂词,下面讲的是成熟的意乐。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二、意乐:
佛子以利心,住此成熟众,
父母友于子,及亲非善住。
慈主利乐行,慈爱他众生,
世人自不爱,何况极爱他?
“佛子以利心”,这里讲,菩萨利他的心是什么样呢?
“住此成熟众”,菩萨的利他心,是长期住在成熟众生的状态当中,经常帮助众生,让众生暂时享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涅槃的快乐。
“父母友于子,及亲非善住”,即使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也不会善住在这样的心态中。因为父母虽然对自己的儿女和亲人有一种善心,但是这种善心,只是让他在这一辈子当中,能发财、成家立业等等,除此之外,是没有的。
“慈主利乐行,慈爱他众生”,慈悲的菩萨利益众生的心和行为,是世人根本没有的。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希望他们随时随地行善永久安乐的慈爱。
“世人自不爱,何况极爱他”,世间人连对自己都没有爱,更不要说是给他人爱了。
我在即生当中,要获得真实的人天快乐;在将来,要获得无二的涅槃,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的想法,世间人自己都没有,并且还通过杀生、偷盗等种种方式来帮助别人。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呢?在即身当中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我们应该知道,要度化众生,首先自己的相续要得到真正的利益。
《大宝积经》里面说了,“成熟彼众生,先施世间乐,后令发净心”,要成熟众生的话,先应该让这些众生获得世间的快乐,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你各方面的行为,这个时候,你再让他们发清净的心,用一些出世间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这就是菩萨引导的善巧方法。
表面上看来,菩萨有自己的行住坐卧、做很多事情,实际上菩萨所有的行为都是利益众生的。在《华严经》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菩萨游行诸世界,常能安隐群生类,悉令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菩萨行于一切世间当中,经常利益这些众生。菩萨可以周游世界,去很多地方,他的目的就是让这些众生获得快乐、获得欢喜。为了众生能够欢喜,菩萨在行持菩萨行的过程当中,没有劳累、没有厌烦、没有厌足。我觉得这句话是很好的。
我们学院在早期的时候,法王如意宝经常在学院里面讲经说法,不出去的。后来因为种种缘起,法王经常出行。当时我们学院的一些老堪布,他们以前与法王是同学吧,就经常给法王发一些太过,尤其是我前两天说的嘎多堪布,他说:“你不理我们了,你出去很好玩的。把我们扔在山沟里面,你自己到处都去,今天去印度,明天去美国,这样你是很快乐的。”法王也经常开玩笑说:“我出去,并不是去玩。我的所作所为,除了讲经说法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随从的这些人,应该是清楚的。”
这个时候,有些堪布容易接受,而有些人从表情上看,反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经常想起来嘎多堪布,(师模仿戏语)“不知道、不知道,反正你是不是现在又要走了?现在已经准备好了吧?你们什么时候准备的?”(众笑)
因为当时法王出行的很多事情,比较麻烦,要保密。比如说,明、后天要出去的话,今天才宣布:我明天去美国了,怎么怎么的。这样很多人就很惊讶、很突然,嘎多堪布说(师模仿戏语)“是不是现在又在准备了?你们是不是现在又要走了?”(众笑)
我昨天做梦,好像我去了一个地方,有一个资料库,里面有很多光盘,但是光盘不是我的,是另外一个堪布的。我打开看了一下,里面有我以前跟法王一起出去的很多特别珍贵的资料。里面有一些镜头,好像是我在照顾法王。我觉得这是很珍贵的,应该拷贝一份。但是那个堪布不愿意拷,然后我一直求他,“我以前虽然跟法王出去过,但是很多情形都忘了。这个资料里面的录像,是很稀有的,你可不可以给我拷一份?”他一直不肯,后来我就醒了。(众笑)
我们以后变成中阴身的时候,或者在地狱也好,现在每天用的电脑、仪器,很有可能出现在习气中。不知道将来的习气是什么样的,有时候做的好梦也好、坏梦也好,是很奇怪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讲的是成熟相,意思就是说,菩萨要随顺众生的时候,可能显示种种不同的相,我们应该尽量接受。我们自己利益众生的时候,在没有自私心的情况下,在不违背大的戒律的情况下,应该随顺各种各样的众生、饶益他们,这是每个发心人很重要的一件大事。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