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四问观安修149-198)小结
1、科判
《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丁一、宣说他宗+丁二、建立自宗+丁三、总摄要义(198)
丁一、宣说他宗=戊一、提出问题(151)+戊二、彼者之答(152)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总说(154)+戊二、分说。
戊二、分说=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庚一、未观察之过(157)+庚二、叙彼理由(158)
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庚一、以内外因缘有别说为不定(160)+庚二、显密之异同。
庚二、显密之异同=辛一、宣说同分(162)+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
辛二、密宗尤为超胜之理=壬一、以何者超胜(164)+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165)
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庚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庚三、最终自然安住。
庚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168)+辛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169)+辛三、所引定解之相(170)+辛四、摄义(171)
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辛一、如何修持(173)+辛二、彼之必要(174)
庚三、最终自然安住=辛一、安住之理(176)+辛二、以喻说明(177)+辛三、此时观察则不应理(178)+辛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
辛四、遣除邪念建立胜道=壬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壬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壬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壬四、各宗教义之异同+壬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197)
壬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癸一、始终观察则有过失(181)+癸二、最后仍需观察不符佛经教义(182)+癸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
癸三、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择=子一、二者体相(184)+子二、此二成为因果之理(185)
壬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癸一、遣除他宗疑惑(187)+癸二、彼为究竟之理由(188)+癸三、依何者通达(189)
壬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癸一、若属心心所则相违(191)+癸二、彼之正行尤为殊胜(192)
壬四、各宗教义之异同=癸一、究竟密意无有差别(194)+癸二、遣除不合理之说(195)+癸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196)
2、第四品观察修与安置修PK第三品入定有无执著相
两品都是有关修行方面的问题,所不同之处,前一问题主要从修行有无执著的角度判断、分析,此问题则从修行过程中需要观察或不需观察这一角度进行辨别;或者说,前一问题主要讲修行所得之境界,于此境界中是否具有执著,而此处则讲此种境界究竟依靠何种方式可以获得。
3、观察修与安置修之答
3、1自宗观点:
首先观察,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后不需观察直接于所生定解中安住,安住与观察二者不能分开耽著,一味取舍。
首先依靠各种各样的方法观察,断除对于万法的一切实有执著,对法无我、人无我无有丝毫怀疑,真正了知为空性、获得了现空无二之境界后,即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此时再没必要一直观察,只需细心守护。若想获得真实善妙之境界就必须依靠详细观察,依靠观察获得真正的定解或境界后,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
修行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境界以及自相续的贪嗔分别念等种种不同情况详细抉择,针对不同时间阶段,为对治不同障碍,从而做出相应的抉择与判断,不应一概断定为需观察或者不需观察。
3、2破斥始终不需观察:
最初未进行观察直接安住的修行存在相当大的危险性,于对治烦恼障碍方面起不到显著作用,极易步入修行歧途。
对于“我”等任何法都不执著,唯一静下来,这仅仅是暂时的寂止,只是将所有烦恼分别念压制在阿赖耶当中,相续中真正的我执并未断根,对于减轻我执也无有丝毫作用。所安住之禅定只能将烦恼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并未断除其种子,如此一来,遇到外境时,烦恼必然会随缘而起。因此,不观察而修虽然有可能获得欲界一心,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可以得到四无色界等禅定之心,但这仅仅是一种寂止,并未解脱三有轮回,故于最初即舍弃观察十分不合理。
3、3破斥始终需要观察:
若一切时分均需观察,始终增加分别念,则无法获得一种清净境界。已经生起定解后没必要再再观察,但定解开始退转甚至消失的话,就应立刻想尽一切办法使定解再度生起,之后仍于此定解中不散安住,否则生起定解仍然继续观察,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相似法界或心之本性已经通达时,再没必要一一观察,经常安住于明空无念的境界之中,产生分别念时通过各种方法再次安住。所以首先观察自己对于心的本性是否已经产生定解,相续中若仍然存有怀疑,再次观察十分有必要,定解已经产生则于其中安住即可,不必再枉费力气地去观察。
4、定解
定解的范围非常广,不管哪一种境界,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理念实际就是一种定解,这种定解时时刻刻都不应离开。
定解的范围相当广,从胜义角度,现空无二无可言说的境界可以称为定解;世俗而言,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有一种坚定不移的见解,也属于一种定解。在未生起定解之前,要想方设法生起定解,生起定解之后要尽心尽力地守护,使定解不要离开。
最初如何观察、中间如何安住、最后如何修行,有三种过程,同样,产生定解也有三个层次,不论现空双运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定解,还是世俗中信心、悲心、出离心等定解,最初必须观察,广闻博学,从而生起坚固不变的定解;中间根据自己的境界如理如实地衡量,需观察时详详细细地观察,不需观察时自然安住。
5、显密在见解上迥然各异之差别
万法的本体,从名言来讲既有空性离戏的部分,也存在光明不灭的一分。万法的本质不仅仅是离戏空性的,还有光明不灭的一分。
万法从空性和光明的本体来讲,显宗所抉择的见解不是十分圆满,因显宗见解尤其在般若空性中未对光明这一分进行宣说,从离戏空性来讲,显宗抉择得非常圆满而且究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见解了,这一点密宗也如此承许。因此,从空性角度显密确实无别,而从显现的自性光明方面,显宗却只是简要涉及,并未详细抉择。
6、如来藏
如来藏的光明=光明现分=色身=化身+报身=大悲
显宗对如来藏的本体进行了抉择,但对于光明部分实际并未清晰透彻地如理分析,也不如密宗宣讲得殊胜。对于光明这一部分,有人认为是明清的或者眼睛所见到的,其实这都是分别念的境界,真正如来藏的本体并非如此。如来藏本体并非仅是空性一分,还有不可思议的光明。
无有任何歧途、无误现见本来光明的实相之义,也即如来藏本来面目的一分可以无碍现见,真正的义光明当然只有在一地菩萨时可以见到,但加行道与资粮道时可以见到与其相似的喻光明。比如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通过上师的窍诀和教言,如来藏相似的一分,也就是喻智慧,于现在同样可以相似见到。
7、密宗宣说的方式是什么呢?
即第四灌顶。一般密宗玛哈约嘎以上都有四种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而密宗最殊胜的意义唯有依靠第四灌顶才能真正开启并了达其究竟本义。
密宗真正不可分割的基道果的道理,唯有通过第四灌顶才可了知其真正含义。因第四灌顶中主要依靠水晶球认识自心本性,心的本性于基时如何存在,这一点通过灌顶之道现前,最后安住于此境界可以现前它的果位。
得到第四灌顶后,通过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方式抉择空光明,以任运自成抉择明光明——显现光明。有些续部分空光明、显现光明两种,任运自成所抉择的是自然显现光明,如此抉择时,觉空自然本智可以现前,如是之道即为光明金刚乘。
也就是首先在具相上师面前获得第四灌顶,之后可以修持无上大圆满真正正行方面的窍诀,经过如理如法的修持之后,才可以获得如前所讲的双运果位,或对自心本来面目能够真正通达了认,此即称为光明金刚乘。
8、智慧与心所辨别
真正入定见到本性的智慧与世俗中心心所分出来的智慧有天壤之别,认识心之本性的无我智慧与世间能辨别的心所智慧有很大差别。比如大圆满窍诀书中经常讲到阿赖耶与法身的差别、染污意识与智慧之间的差别。
觉性与心识之间的差别:觉性是智慧的,它能够无碍通达万法的究竟本性,是对治分;而心识是烦恼分,是染污意识的本性。对于觉性与心识二者应善加区分,一般通过智慧才可以断除相续中的无明烦恼,这一点在修行过程中至关重要。
9、自证的殊胜智慧与心所之妙慧
自证的殊胜智慧与心所之妙慧完全不同,智慧是诸佛菩萨相续所摄,而妙慧由凡夫相续所摄,属于心所智慧。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著彼:妙慧与智慧有相当大的差别,
智慧是指已经完全认识了万法本性的一种殊胜境界,在此境界面前根本不会存在此是彼非的执著。对于对境、有境、显现、空性等任何一方皆不缘取,即是平等智慧,所谓的智慧根本不存在此为对境、彼乃有境、这是显现、那是空性等如是种种辨别和分类。
妙慧则与之不同,它的对境是此法、彼法,此是了义、彼是不了义,具有一定的执著和辨别,妙慧是能够取舍辨别的一种善心所。
大乘需要依靠智慧抉择真正的见解,而抉择正确见解或建立宗派所必需的,即是能够辨别之妙慧,真正殊胜无垢的智慧虽不存在观察,但依靠妙慧可以辨别何者为正见、何者非为正见。如此观察抉择辨别的妙慧,名言中可以称之为无垢正量,依此正量在自相续中能够获得殊胜的智慧。辨别宗派、见解以及因果之间的差别实际都是妙慧在起作用,依靠妙慧能够生起真正的智慧,之后于抉择空性的殊胜智慧中安住,这就是真正的定解,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
相似的境界也可称之为各别自证的智慧,从密宗角度来讲即是真正的觉性。上师在对你宣说大圆满的修法,使你认识心之本性时,上师也说“你已经开悟了”,实际资粮道时对于自心有所认识,上师一方面为安慰弟子,一方面为了说明这是开始解脱轮回的一种象征,于是可以称之为最初的开悟,就如同太阳升起之前所透露出的第一线曙光一样。
10、心和心所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对此作了详细宣讲,《辨法法性论》也说:认识一法的总相称为心,别相称为心所。
最后安住的境界绝非心和心所所摄持,若以心心所摄持,就像陈那论师所说:一切心与心所即是三界之本性,是以增益方式增上的。心心所若未离开,则于三界轮回中不能获得解脱,因此,所谓的智慧根本不是心和心所。
11、《黑蛇比喻》以及《入大乘论》
荣索班智达通过上述五种比喻,已经说明了声闻乘、中观乘、外续部、无上瑜伽以及大圆满对于烦恼是如何认知的。实际黑蛇的影像无利无害,任其安住于本处根本不会伤害我们,同样,按照大圆满的修法自然安住或直观烦恼的本性,烦恼也会自然清净进而消失。《入大乘论》中,以两个顽童将红色物品抛于牛奶中作为比喻,也对有关这方面的道理作了宣讲。
《黑蛇比喻》以及《入大乘论》确实特别殊胜,1978年法王如意宝给众弟子传过一次,其中所讲对治烦恼的方法,与小乘或中观的对治方法完全不相同,确实唯有大圆满才能真正转烦恼为智慧。
12、宁玛巴密宗
12、1宁玛巴密宗部分=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心部+界部+窍诀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心部+界部+窍诀部【外+内+密+极密{心滴法门}】)
玛哈约嘎以生起次第为主,阿努约嘎以圆满次第为主,阿底约嘎大圆满对心之本性直接认知,双运智慧。
阿底约嘎中的“约嘎”有瑜伽之义,很多上师将“阿底”释为明点,也即明点瑜伽,因最后抉择唯一究竟的法身明点,以此说明阿底约嘎以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
12、2大圆满=阿底约嘎=心部+界部+窍诀部【外+内+密+极密{心滴法门}】=心部+界部+窍诀部【外+内+密+极密{心滴法门(旧心滴《空行心滴》+新心滴《布玛心滴》)}】
其中心部是将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性,空性再抉择为双运;心部有“心部子母十八续”,以前益扎酿波、贝若扎那、布玛莫扎等人翻译出来的,有藏文的如《金刚萨埵意镜续》、《自现续》,这些都是大圆满心部方面的法要;
界部则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自解脱,也即有无是非、成住坏空等一切万法自性成立为解脱;界部可分为黑、白、花三界,其中白界与心部相同、花界与窍诀部相同。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宗派宝藏论》中都有叙述。
无二续部也即窍诀部,烦恼自性即解脱。
布玛莫扎、嘉纳思扎、莲花生大士,分别是心部、界部、窍诀部的传承上师。
13、大圆满见解,也即阿底约嘎的不可思议智慧,大致来分,有直断和顿超两种。直断与顿超在藏文中分别称为“嘎达”和“托噶”。
此处对直断与顿超的具体修法并没有讲。本论对于具体的修法,如以何种坐式、何种看式或者直断如何观修等都没有详细阐述,但从理论角度对上述殊胜修法的大概框架已经作了清晰介绍。
未得过大圆满灌顶或者即使得过灌顶却没能修完五十万加行的人,一般来讲不能听受这种甚深修法。
13、1抉择本净空性分,即是直断之见解,
为什么称为直断呢?即一切不清净分别念,依靠上师窍诀于短时间当中直接断除,获得真正的自然本智,有关这方面的窍诀称为直断,也叫“嘎达”。
心是本来清净、与智慧的本体无二无别的,若从本来清净这一层面进行抉择,即将其称为直断之见解,也即对于自心的究竟本来面目,通过上师窍诀直接了认其空性离一切戏论的清净分,故而称为直断见解。
13、2抉择任运而自成,身及智慧之自性,内明童子瓶佛身,起信光明之顿超,
从顿超而言,以阿底约嘎所说的顿超修法,依靠其不共的看式或坐式,以自身具足如来藏或自然本智之本体,不需经过地道之次第,通过顿超方式很快就可以照见自心本来面目,这种修法即是顿超,也叫“托噶”。
真正来讲,五身、五智等一切功德以童子瓶佛身的形象,于每个众生相续中以任运自成的方式自然圆满具足,此时,通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可以无碍照见光明,这就是光明顿超的修法。光明顿超的修法有看式、坐式的不同,比如以明点的方式认识,之后自己精进修持,这是即生成就的非常殊胜的究竟法要。
13、3二者亦非为各体,本净自成双运智。
直断见解与光明顿超二者实际并非单独分开安立,从本体来讲,以显宗术语可称为远离一切戏论,是本来清净的;从光明部分而言,是具足五身、五智的童子瓶佛身。本论对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只是稍微提及,并未详细广说。
14、《上师心滴》
无垢光尊者说:“心灭分直断,任运智顿超,双运自然智,心滴之密道。”意思是说,大圆满心滴派最秘密之道,即对分别念自然灭尽与内明智慧二者无碍通达。因此按无垢光尊者所言,直断、顿超并不是分开的,很多上师也是要求弟子先了达本来清净的见解,于此基础上观修明点等顿超方面的窍诀,这样一来,短暂时间内即可照见心之本性,如金刚链、明点空灯等。
《上师心滴》中有关直断和顿超方面的窍诀,无垢光尊者讲述得十分细致,对于这些窍诀应该实地修持、细心体会。
一般无垢光尊者所宣说的教言,欲要广泛了解则应参阅《四心滴》、《七宝藏》等论典,但以窍诀方式归纳宣讲的,就是《上师心滴》,这其中不论教理还是窍诀,没有一个不包括的,比如明点的修法、各个修法的歧途等等,都有详尽细致的阐述,可以说,这就是“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所以不管到任何一处,都应将其随身携带。
15、如果真正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已经证悟,那与证悟大手印、大中观等无有区别,也不存在合理、不合理之分,因为它们在所说意义上无有差别,仅在能说窍诀上出现了各自的不同。从真正已经证悟这一角度来讲,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因所成就的真实大圆满实际就是大手印的境界,也是大中观的境界,而真正证悟大手印、大中观的话,也与大圆满的境界无有二致。
所以,从本质而言,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都是一样的,从所证法界来讲没有任何区别。
众生的根基不同,只要相合自己的根基,不论哪一个派别都有获得解脱之道。大圆满虽说十分殊胜,但是不是大圆满与其他所有宗派完全相离,远远超胜他宗呢?也不能如此宣说。依靠他宗若已真正证悟,则大圆满也已证悟;若获得大圆满的究竟境界,其他宗派实际也已证悟了,如果其他宗派一点一滴也未证悟,那所谓大圆满的证悟也是妄谈。
16、于彼究竟大圆满,深寂光明无为法,
大圆满所抉择的智慧,实际是佛陀最高、最究竟的智慧,“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于菩提树下获证菩提圣果时如是宣说,实际大圆满的殊胜智慧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也即如来究竟圆满之智慧。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佛陀究竟智慧的五种特点:本体无相,故为甚深;本体无思、离诸分别,故为寂静;远离四边,故为离戏;此法界体性无得无失,为大光明;无有一切是非分别,非因缘所作,故是无为法。
17、虽是如来之智慧,于此暂时正道中,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
凡夫地时,于暂时之正道中可以相似修持,之后获得与真实智慧极其相似的喻智慧、义智慧、双运智慧,若以比喻说明,此三者可分别喻为画月、水月、天月。诸传承上师对此解释说:资粮道、加行道之凡夫地所见到的智慧属于喻智慧,将此喻为画月;获得一地时所得为义智慧,此喻为水月;无学地时所见为双运智慧,就如同天月一般。
喻智慧=画月=资粮道、加行道之凡夫地=通过上师的窍诀,最初见到的境界就如同极其高明的画家所画之月亮,与天月虽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但其他如颜色、形状等各方面一模一样;已经见到如画月般的喻智慧之后,自此也再不会堕入恶趣,因他已经证悟大圆满、见到了心之本性,从某一角度可将其称为证悟者。
义智慧=水月=一地=见到了现于水中的月亮,如此渐次修持,对于万法本性更加清晰明了;
双运智慧=天月=无学地=获得佛果,真正见到了天空中高悬之圆月。
从凡夫角度而言,有些人直接证得一地,获得义智慧;个别极利根者,如国王恩札布德,无碍获得双运智慧的也有;有些则通过自己的精勤修持、虔诚祈祷上师,能见到心之本性,此时所见与真正远离一切戏论之本来面目还相距甚远,但可将其称为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