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1-10

  NO.2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三、所思维=丁一、思维所证真如(61-66,7品)+丁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67-74,8品)+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戊一、自成熟(76-90)+戊二、令他成熟

  戊一、自成熟=己一、略说(77)+己二、广说(78-87)+己三、摄义(88-90)

  己二、广说=庚一、喜成熟相(79)+庚二、信成熟相(80)+庚三、寂静成熟相(81)+庚四、悲成熟相(82)+庚五、忍成熟相(83)+庚六、慧成熟相(84)+庚七、威力成熟相(85)+庚八、不夺成熟相(86)+庚九、具支成熟相(87)

  己三、摄义=庚一、自成熟(89)+庚二、成熟之比喻(90)

  戊二、令他成熟=己一、分类(92)+己二、意乐(93)+己三、加行

  86、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八、不夺成熟相;

  理析妙法智,恒无魔作障,

  得胜驳他宗,不夺成熟相。

  87、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九、具支成熟相。

  积善依堪勤,现喜胜静善,

  佛子之具支,真实成熟相。

  88、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三(摄义)分二:

  89、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三庚一、自成熟;

  九相成熟尊,能令他成熟,

  法性相续增,恒为众至亲。

  90、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三庚二、成熟之比喻。

  如疮可破漏,食可用许熟,

  此依于二品,灭受说成熟。

  91、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令他成熟)分三:

  92、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一、分类;

  许令离成熟,普熟极成熟,

  随善证成熟,恒熟上成熟。

  93、甲三乙二丙三丁三戊二己二、意乐;

  佛子以利心,住此成熟众,

  父母友于子,及亲非善住。

  慈主利乐行,慈爱他众生,

  世人自不爱,何况极爱他?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2-111 2015年08月25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今天继续讲《经庄严论》第九品《成熟品》,前面已经讲了七种不同的成熟,即欢喜成熟、信心成熟、寂静成熟,还有大悲心成熟、安忍成熟、锐智成熟、威力成熟,总共有七种成熟。这些成熟大概是什么意思?希望我们在座的人应该要了解一下。否则,我突然问:“什么是信心成熟?什么是欢喜成熟?”你什么都不懂,这可能是不行的。因为这些成熟,在日常生活、修行当中,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智慧、悲心等已经成熟了,但实际上,一点都没有成熟。一点也没有成熟的话,就根本谈不上使用了。

  下面我们讲九个成熟当中的第八个成熟。

  庚八、不夺成熟相:

  理析妙法智,恒无魔作障,

  得胜驳他宗,不夺成熟相。

  这里的不夺成熟相,有不夺成熟的因、不夺成熟的本体,还有不夺成熟的作用,也分三个方面来讲。

  不夺成熟的因“理析妙法智”,实际上不夺成熟是智慧的一部分,因为到了前面锐智成熟的时候,对大乘佛法的教义,就有了不可改变的、不随他传的、非常锐利坚定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可能被他夺的。这种智慧是以什么而得到的呢?通过分析、通过观察、通过智慧的途径得到的。

  我们在其他论典[注1]当中讲过四种理:观待理、作用理、证成理、法尔理,这四种。

  第一个叫做观待理,世间当中的任何果,都是观待因而产生的;没有因,就不可能有果,这是自然规律,可以用于推理。

  第二个叫做作用理,因直接具有产生果的作用,比如说有了眼根、有了外面的色法、有了作意,眼识就可以产生了。产生眼识,是观待理;然后有了眼识,可以看见外面的色法,这个看见色法可以叫作用理。眼识起到什么作用呢?看见外境的作用。

  第三个叫做证成理,证成理也可以分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注2]。比如说,“山上肯定有火,因为看到有烟”,就是通过果烟推断火因的存在。再比如说,“如果有瓶子的话,我可以得见;因为没有见到,所以前面没有瓶子”,这是可见不可得因的推理。

  第四个叫做法尔理,如来出世也好、如来没有出世也好,凡是一切法的因缘,都是不可扭转的。比如说依靠无明产生十二缘起的循环,或者依靠种子,产生根、苗芽、茎、果实的因缘,这些都叫做法尔理,是自然规律。

  依靠这四种理,相续当中得到的非常坚定的智慧,叫做通过理论分析而得到的智慧,这是不可夺的因。我们闻思中观、闻思因明、闻思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通过分析以后所得到的智慧,是什么呢?是不被他夺的因。

  不夺成熟的本体“恒无魔作障”,有了这样定解的时候,在修行过程当中,恒时绝对不会被魔众所夺。

  有的人,表面上是善知识,是你的亲朋好友等等,但实际上,他是魔的化身,想让你的修行慢慢退失,你不可能被他夺得的;有的人,表面上看,对你很好,但实际上,是一些外道,永远不可能获得解脱,你不可能因这些人而转移的;魔众不可能让你转移,或者夺取你。

  自己获得一定的定解的时候,外面的魔障也好、外道也好,都不可能夺取你的,这很重要。现在很多人没有闻思,外面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信心就开始改变了,然后行为也在改变,这叫做容易改变。

  不夺成熟的作用“得胜驳他宗”,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得胜”,我们有了不可夺定解的时候,自己对大乘佛法有不可退转的、非常殊胜的定解。在这方面,别人根本没有得到,而自己得到了很好的信心、智慧等等。

  另一方面“驳他宗”,我们有了这样智慧的时候,可以驳斥他宗,对他宗的非理观点,可以一一地全部摧毁。

  “不夺成熟相”,以上是不夺的因缘、本体和作用,有了这样的道理,就是不夺的成熟相。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说,(师背诵藏语,不确定是否为“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我们这个《经庄严论》说,(师背诵藏语,不确定是否为“理析妙法智,恒无魔作障,得胜驳他宗,不夺成熟相。”),这是我们以前很喜欢背诵的教证,希望自己什么时候也有不被他夺的定解。

  《中观庄严论释》[注3]当中也讲了,有不随他转和不被他夺的两种定解,通过闻思修行,当智慧成熟的时候,你就能不随他转了;有了不随他转后,外面的邪魔外道和世间的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夺得你、不可能转变你。这叫做不被他夺和不被他转。

  这两种定解,对很多修行人来讲,的确很重要。如果有了这两种定解的话,的确也是不容易改变的。

  在《大宝积经》里面讲了,“勇健大智人,了知空性理,能怖畏魔军,彼堪销供养”,勇猛的有智慧的人,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的道理,他能令外面的邪魔外道,生起恐怖之心,而且人天等任何众生,向他供养的话,也是值得的、可以接受的,他可以成为世界的应供处。

  我们如果对空性、对四种理等等,有不被他夺的智慧;对佛陀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等,有不被他夺的深深定解,那么我们在任何场合当中,在任何非佛教徒也好、佛教徒也好的群体当中,就不畏惧,自由自在,展现我们的辩才、展现我们的智慧。

  你不应该胆战心惊、很害怕,“我不敢出现,一出现的话,害怕这些人问我”。

  当然有些人是不怕,可能是盲目的不怕,“我无所谓,我没什么害羞的。即使别人问了我、我答不上来,也无所谓,反正我乱说也没事的”,这是一种无耻的无畏。我们有些人真的是这样,出去的时候,特别大胆。实际上对基本的一些道理,他也不会回答,应该特别不好意思。虽然他不太会回答一些基本的道理,但是一点畏惧都没有,这种人应该是非常羞耻的。

  有一些智者很谦虚,不愿意出头露面,有这样的人。他内在确实有真实的智慧,在别人询问、与别人辩论的时候,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锐利智慧。这种人在大庭广众、在芸芸众生的群体当中,面对很多问题时,可以运用自如。

  我们很希望,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尽量培育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辩才;将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不要有很多的怀疑、不要有很多的担心,能很真诚地面对很多问题。

  像我刚才引用的教证当中所讲的一样,锐利智慧的表现,就是不夺成熟相,可以这样简单地解释。

  师念藏语传承。

  庚九、具支成熟相:

  积善依堪勤,现喜胜静善,

  佛子之具支,真实成熟相。

  下面是具支成熟相,或者说是断支成熟相。

  在现量证悟一切法界、所有能取所取相全部泯灭的时候,所有的执著分别念都断了,这叫做断功德。断功德有五种成熟、有五种助伴,分别是:信心、无病、无陷、无诳、具足智慧,这五种支。

  在解释这个颂词的时候,具支成熟相也是从具支的因缘、本性、作用三个方面来讲的,可以把这三个方面与五种支进行对应。

  具支成熟的因“积善”,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当然积累了很多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善根;即使没有获得一地菩萨,在我们现在的相续当中,稍微有一点断功德的时候,就会有一点福德和智慧资粮的积善。

  这个积善,在五种支当中,对应为信心支。也就是说,依靠信心积累两种资粮,这样的功德,是具支成熟当中的第一个因缘。

  具支成熟的自性“依堪勤”,实际上“依”,就是指所依的身体;“堪”,有堪能的意思。所依堪能,意思就是说,行持善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今天头疼、明天心脏痛、后天好像走路不方便;然后一会儿这个疼、一会儿那个痛,不要说断除一切障碍,连参加考试都不行、连平时听课也不行。我看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身体不好,今天这里不好、明天那里不好。

  有些人好像从来没有病,“我身体很好的,没有什么不好的。我吃饭没有任何问题,挺好的,我还是很能吃的,很好的”,能吃的话,说明身体是比较不错的、是健康的。这样能吃的人,可以堪为修行的所依。(众笑)

  五支当中,无病也很重要。我们修行,第一个是对三宝产生信心很重要;第二个是要有健康的身体。你看,获得一地菩萨的基础,是要有非常好的、健康的身体,所以我们平时在饮食方面、健康医药方面,也应该注意。

  我前面也讲过,有些道友对饮食、对健康一点都不执著,这样的话,也不太好。健康跟情绪也有很多的关系,有些人比较敏感、很容易受打击,好像为一点点小事,就会特别伤心,反反复复地一直把它放在心里面,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不好饭,给周围的人经常带来一些心情的波动、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安全的感觉,这是不好的。

  我们对朋友和周围的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应该常年如一日,随时都呈现快乐的状态。这是很多人最喜欢的,与我们的身体所依,还有我们的福报等等有关系。

  这与五支当中的无病对应,是具支成熟的本体。

  具支成熟的作用“现喜胜静善”,应该对应五支里面的三支:无陷、无诳、具足智慧。

  意思就是说,修行喜欢断除一切愦闹、散乱、分别念的寂静地方。要获得一地菩萨的话,一个是需要寂静的地方,还有一个是非常欢喜闻和思、修行善法,这两方面算是具支成熟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作用对应五支的话,前面的欢喜寂静,对应无谄和无诳这两个支;后面的喜欢善业,对应为智慧支。

  在这个颂词里面,展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喜欢寂静,一个是喜欢闻思修行的善业。喜欢寂静和喜欢善业这两个,对应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五种支里面的无谄、无诳、智慧三种支,这就是作用。

  “佛子之具支,真实成熟相”,所有的这些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地菩萨断德的因缘是信心,因为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是很重要的;断德的本体是什么呢?身体无病,健康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信心和健康的话,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断除障碍呢?无谄、无诳,还有智慧,以这种方式来断除。首先要喜欢寂静的地方,然后要喜欢闻思修行,这样才能得到无谄、无诳、智慧,除此之外,是很难得到这些的。

  作用与五支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大家看看以怎么样的方式来理解。如果理解不透的话,这个偈颂好像就有点难懂了。断德的五种支,也是成熟相;断德成熟的时候,具足因缘、本性、作用三个方面,应该这样来理解。

  下面讲自相续成熟的摄义,一个是自成熟,还有是一个成熟的比喻。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三(摄义)分二:一、自成熟;二、成熟之比喻。

  庚一、自成熟:

  九相成熟尊,能令他成熟,

  法性相续增,恒为众至亲。

  “九相成熟尊”,我们前面两课讲了七种成熟相,刚才讲了不可他夺的成熟相和具支的成熟相,总共有九种成熟相。如果具有了这九种成熟相,就说明自己成熟了。比如说,一个菩萨的相续当中,有喜成熟相、有信成熟相、有寂静成熟相、有慈悲成熟相、有忍成熟相、有锐智成熟相、有威力成熟相、有不夺成熟相、有具支成熟相,有了这九种成熟相的话,那说明他的相续一定已经成熟了、已经有功德了。

  经常有人对我说,“我要出去弘扬佛法,因缘成不成熟?你给我观一观”,我没其他办法观,只是看,你的智慧成熟吗,你学了多长时间?然后你的悲心成熟没有啊,你对众生到底有没有悲心?是不是这次出去,专门为赚钱去的?然后你的安忍成熟没有,你平时脾气不太好,这次出去,会不会跟很多人吵架?然后你的不可夺成熟没有?你本来想度化众生,结果其他外道把你带走了。(众笑)

  自己成熟确实很重要,有些人某个方面成熟了、其他方面没有成熟,结果被他方夺走了,有这样的人。如果具有了九种成熟,就不会这样了。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他圆寂以后,在他的弟子当中,有很多人也许超过他,也许跟他一样,有些人会非常了不起。现在看来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总的来讲,在法王的弟子里面,确实有很多人对众生是非常有利的。在藏地、汉地,有很多很了不起的法王的弟子。

  我倒不是装着法王说什么,但是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些不说也是不行的。比如说我将来离开的时候,我想,这里的有些年轻人,刚来到这里,现在学得不一定是很多的。但是像法王如意宝的话,只求学了六年,后来变得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这里的有些年轻人、有些比较成熟的人,在这些人当中,肯定有很了不起的弘法利生者。我相信,很多道友将来可能有弘法利生的因缘。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各方面因缘成熟的时候,度化众生也是非常容易的。

  如果你的自相续没有成熟,也许你在某个地方暂时比较出名,很多人都对你特别尊敬,但是过一段时间,出现某个问题以后,你就可能从此销声匿迹了,甚至对佛法有害,这也是很难说的。

  我刚刚来喇荣的时候,当时我觉得,法王好像特别老。我后来推算,我是八五年来的,法王是三三年降生的,所以说我第一次见到法王的时候,当年法王应该是五十三岁。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是真正得到了传承上师的意趣和法宝,而有些人不但没有得到这些,反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违缘和障碍,有各种情况。

  “能令他成熟”,我们先应该自相续成熟,之后才能令他成熟。我们自相续成熟后,通过讲经说法,通过一些教育和研讨活动,让别人的相续也慢慢成熟。

  “法性相续增”,这样以后,在自相续当中,六波罗蜜多会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多。

  “恒为众至亲”,恒时都利益众生。实际上自成熟不是菩萨最重要的目的,菩萨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令他相续成熟,最后恒常把众生当做是最至亲的、最重要的对境。

  我在美国的一个学校里面讲过,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教育理念,最终的目的就是自我成功,最多是利益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民族,对全人类和全世界的利益,则不是特别关注。这与大乘教义的理念,有着差别。

  一般来讲,大乘最终的目的不是自相续成熟,利他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对利他没有疲厌、没有懈怠,那么自相续希求甚深的法,就不会有困难;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利益众生也不会有困难。

  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说过,“如是求二利,心无有疲懈,以无疲懈故,能得诸深法”,心没有疲懈、没有疲厌、没有懈怠的缘故,我们会得到很甚深的法。这句话我还是很喜欢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是求自他二利,而完全只求自利的话,那么他求的法不一定会很深,他做的事情不一定会很纯洁;而如果一个人即求自利又求他利,那么在他的操作过程当中,即使特别累,也不一定感觉到特别痛苦,也许还觉得这是非常容易的。心能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心没有疲厌、没有痛苦的话,对你来讲,做什么事情都比较方便。

  大家要知道,《经庄严论》里面讲自成熟的目的,并不是自己成熟了,我买个房子、买个车,然后家里......我接触过很多学生,他们认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你有没有房子?你买了房子没有?已经买了房子,那有没有车?银行里面存了多少钱?哦,那还可以,已经成“佛果”了,不错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这跟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是不相同的。

上一篇:NO.2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