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极乐愿文1-5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5笔记
1、丙二、善根不为他缘所坏正行无缘殊胜:
2、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成为“法迷”,也即要异常专注地听闻佛法,因为只有专注地听闻,才能得到闻法的实益。
3、断除法器的三种过失,也即断除覆器、漏器、毒器之过。
4、如果闻法的时候,能够做到一心专注地听闻,修法时安住于正见等持中不外散,那就是所谓的正行无缘殊胜。
民俗学-极乐愿文4笔记
1、现在正在介绍菩提心的简单修法。前面已经通过教证和理证说明,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母亲;紧接着我们就要忆念恩德,之后还应生起真正的报恩之心。实在说,如果内心没有真正对知母、念恩、报恩三个问题生起定解,菩提心就绝对不可能生起来,可能只是口头上的空谈而已。
2、按照阿底峡尊者的传统,在修悲无量心时,开始应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所缘境来观修,要思维母亲对自己如何慈悲,而她正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使她获得解脱;最后再思维,所有众生都与现在的母亲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摆脱轮回的痛苦。
3、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则是:先以一只特别可怜的牛羊等众生作为所缘境,然后思维这个众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现在它正感受痛苦,所以一定要让它获得解脱;最后再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现在他们都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获得解脱。
4、不管是哪一种修法,最后都要生起愿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老母有情摆脱所有痛苦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心态就是所谓的悲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四无量心修到量,那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应首先致力于此。
5、为什么生起这样的大悲心,就有如是广大的功德呢?因为,它的对境、时间等都无有穷尽。正因为发心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心的时间是乃至虚空世界尽,再加上让众生所获得的安乐与所发的誓愿都永无穷尽,所以我们所修的乘才叫大乘。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愿,那功德就非常渺小,可能修行的乘最多只能叫小乘。
6、因此,大家一定要这样观想:我今日听闻佛法或如理修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才有能力将一切老母有情安置于佛地;为了获得这种能力,我至诚祈祷上师三宝垂念。如是祈祷的话,心愿也会得以实现。
7、发菩提心之所以重要,我们从《圣如幻三昧经》所记载的,西方三圣于因地在如来前发菩提心的经历也看得出来。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发出无量光芒,也幻化出充满各种供品的无量楼阁,以迎请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从极乐世界前来人间。两位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后,即向佛陀恭敬顶礼。此时佛陀叫莲花吉祥藏菩萨向东方看,菩萨一看,只见东方恒河沙数世界有无量如来,在无量如来面前,无量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问讯、承事、供养。向南西北方看的时候,也出现同样的情景。莲花吉祥藏菩萨感到非常稀有,于是问佛:这两位菩萨最初如何发心,以致成就如是稀有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说:很久以前,金光狮子游戏王如来出现于世,当时有一名叫吉祥威光的国王(即自在国王)依止佛陀闻法,他有许多太子,这些太子都已趋入不退转的菩提道。有一次国王在园林禅修,当时他左右两侧各出现一朵蛇心旃檀莲花,每朵莲花中各有一位童子,其名字分别为宝性与宝生。在两位童子对话的过程中,吉祥威光国王通过他们所说的偈颂获得了五通,也对他们所说的真理生起了欢喜心。后来国王和两位童子一起到金光狮子游戏王如来面前作供养,两位童子问佛:我们很想供养如来,但不知所有供养中最上妙的供养是什么?如来说:最上妙的供养唯有发无上的菩提心。于是他们一起在如来面前发下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当时的国王是阿弥陀佛,宝性是大势至菩萨,宝生是观世音菩萨。
在了知西方三圣这样的发心经历之后,我们就能认识发菩提心的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发菩提心,也就不可能有如今的极乐世界。
8、修学净土法门的道友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一定要发菩提心;第二,绝对不能排斥其他宗派。
民俗学-极乐愿文3笔记
1、乙一、总说:听闻佛法的重要性+听闻佛法的机会极其难得+了知闻法的方式+法器
2、必须具备的功德方面,讲了弟子要有信心、精进、智慧等;在必须远离的过失方面,也要求弟子不能无信、无惭、无愧,等等。概括起来,作为弟子必须具备以下四种条件,即听受净土法门的人必须具备这四点:
第一、对上师和净土法门要有强烈的信心和恭敬心。
第二、无有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有些人秉性不正直、极其狡猾,他们在求法过程中欺骗上师和道友,说话不真实,做事情没有良心,以狡诈的手段谋求自己的私利,这非常不好。
第三、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如果笨得跟老猪一样,无论对他讲多少法都一窍不通,那也不是法器。
第四、对净土法门要有希求心。
3、总之,听闻佛法极为重要,闻法机会极其难得,而如法的听闻又不可缺少,故应以如理的闻法方式来听闻佛法。而心乃万法之根,故应以善心闻法,最起码也要以信心来摄持。
4、乙二(分说)分三:一、善根为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二、善根不为他缘所坏正行无缘殊胜;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
一切听法、修法等善法都不能离开三殊胜,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行持,最后作回向。
5、法王六十岁后就开始普遍弘扬净土法门,他老人家先后在色达、道孚、新龙等地,举办了规模极其宏大的极乐法会,每次人数都达数十万。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法王如意宝开极乐法会的实况录像,当时的场面真可谓人山人海,确实这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我深信,依靠阿弥陀佛与殊胜上师的发愿力,无数众生皆可轻而易举往生极乐世界。
6、丙一、善根为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
善心很重要,但要令善心变得广大,那就必须以方便摄持,也就是说一定要具备加行发心殊胜。善法和恶法皆乃心之所造,如果我们能以菩提心摄持,那表面上再小的善法,也是异常广大的善根。如果能以为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进而获得佛果的菩提心来摄持闻法修法,那功德就非常广大。
7、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念恩、报恩等七重因果的教授来次第修行。首先必须了知,一切有情都当过自己的母亲。
民俗学-极乐愿文2笔记
1、甲一(闻法方式)乙一、总说:听闻佛法的重要性+听闻佛法的机会极其难得+了知闻法的方式
2、为什么一定要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呢?正因为佛法非常深细,所以一定要听闻;不要说一般人,即使智者也应听闻,否则很难通达。
3、佛法难闻,尤其以信心、恭敬心和欢喜心来听闻佛法更为难得。
4、以听法而言,其功德是大是小,或者说是功德还是过失,这完全由心来决定。因此,在由想听法的念头支使,进而坐在听法行列当中的时候,一定要向内反观自心:我是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听法的?如果是恶心和无记心,则必须排除;如果是善心,则应护持。
5、如果向没有恭敬心的人宣说佛法,则会丧失佛法的价值,因为即使向这种人宣讲了佛法,他们也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虽然上师三宝没有执著,但要得到他们的加持与悲悯,那就必须具备信心与恭敬心,这就是一种无欺的缘起规律。
6、佛法的加持唯依恭敬心才能获得,而无恭敬心的人,显然即是断绝法缘者,因为任何时候想用佛法来滋润他的心田都不太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两点:
第一、不能泯灭正法的价值。如果碰到一个人,就随随便便给他灌顶传法,也不管他有没有信心,只要有一点供养就行,那就非常不合理,可以说这就是贩卖正法。
第二、所讲之法应当对众生有利。具体讲,讲法者一定要具备讲法的资格,听法者也必须要有恭敬心,否则双方都不能得到讲闻的真实利益。
7、世尊曾说:“不敬我教法,见我有何益。”一般来讲,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是:自己宣讲佛法,弟子依之修行,以此则能获得解脱,当然这也是佛陀三转F轮的原因所在。
民俗学-极乐愿文1笔记
1、《藏传净土法》,也即《极乐愿文大疏》。
2、佛友在学完《入菩萨行论》之后,很多人积极报名参加第二阶段的学习,即《极乐愿文大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般若摄颂》。
3、此次传讲《极乐愿文大疏》,在我一生当中,这是第二次传讲此法。
4、《极乐愿文》乃乔美仁波切著,《极乐愿文大疏》为喇拉曲智仁波切造。
5、在藏传佛教中,《极乐愿文》及其《大疏》一直为历代高僧大德和广大信众所重视,对于藏族同胞来讲,不会背《极乐愿文》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很多在家善男信女每天至少都要念诵或背诵一遍,在各地举办的极乐法会也都要念诵此愿文,而法会的举办也要按《大疏》的要求来进行。
6、下面我们正式宣讲《极乐愿文大疏》:顶礼上师阿弥陀佛!
此乃由藏译汉前所加的译礼,并非作者喇拉曲智仁波切造《极乐愿文大疏》时所作的顶礼。
7、在造论之初,作者首先顶礼、立誓,也附带宣讲举行极乐法会和听法前所应做的准备工作;接着宣讲闻法方式,也附带宣讲闻法的重要性等内容;最后宣讲所讲之法,即详细解释《极乐愿文》的颂词。
8、首先宣讲顶礼与立誓:顶礼观世音菩萨!
这是作者向自己的本尊所作的顶礼。
9、以大悲心发胜菩提心,以大精进究竟二资粮,以大智慧现前四身者,三世一切佛前敬顶礼。
此乃作者顶礼三世诸佛。意谓:三世诸佛最初都先对无边无际的众生生起大悲心,尔后在大悲心的推动下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之后以大精进于三大、七大乃至三十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岁月中,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从而广积福慧二种资粮;在圆满五道十地后,以大智慧(证悟人法二无我的智慧)现前法、报、化、本性四身的果位;在这样的三世诸佛面前,作者我以三门恭敬的方式至诚顶礼。
《普贤行愿品》亦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所以,我们亦应随学作者及普贤行愿,经常在十方三世一切人师子前恭敬顶礼。
作者于造论之初首先顶礼佛陀,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本师不是外道祖师,而是断证圆满的佛陀,当然这也是在说明自己的身份;另外,这也是为了获得佛的加被,以使造论顺利圆满。
10、成就无量如海大愿力,名号赞声光遍诸世界,令无数众现见殊胜刹,阿弥陀佛尊前敬顶礼。
此乃作者顶礼阿弥陀佛。往昔,以法藏比丘为代表的无数阿弥陀佛前世,曾在世自在王等如来前,为无尽众生发下了四十八大愿为主的无量大愿,之后通过六度万行圆满成就了一切所愿,现已成佛且正以清净刹土无余陶铸一切众生;而一切欲往生者,皆可通过念诵他的名号来往生彼刹,因此阿弥陀佛的名号遍布十方世界,且受到广泛称扬。
《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十方诸佛时时刻刻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能将无数有缘众生引往极乐国土,令其现见阿弥陀佛的金颜和净土的庄严,他不可思议的发心和加持,在十方三世诸佛中极为罕见,所以作者于阿弥陀佛尊前三门恭敬顶礼。
11、方便大悲自性观世音,智慧密藏之主大势至,获无二金刚身莲花生,有寂庄严三尊赐吉祥。
此颂乃作者顶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莲花生大士。顶礼方式有多种,如证悟见解、三门恭敬、赐予吉祥、克胜诸方等。此处,作者是以祈祷三位尊者赐予修净土法门者身口意吉祥的方式来顶礼的。
颂意是:十方诸佛大悲心的总集是观世音菩萨,他在利益众生方面具有广大方便,是大慈大悲的自性;十方诸佛的智慧密藏主是金刚手菩萨,也即大势至菩萨;证悟智慧与方便无二无别,或者与观音、势至二菩萨无二无别,或者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获得如此金刚身者是莲花生大士。这三位尊者对希求往生净土者非常重要,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也应祈祷三大尊者。
12、依止何者尽除诸劣意,救度三有众罪之黑暗,指示稀有殊胜善道者,无等诸上师前敬顶礼。
这是作者顶礼自己的诸多传承上师。意思是说,只要能如理依止具有法相与功德的上师,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劣意必定会清净无余,以上师的方便,三界可怜众生皆能远离身口意的罪业黑暗,故于开示极稀有的殊胜解脱妙道的无等诸上师前,作者恭敬顶礼。
13、圣者观音化身乔美尊,所著愿文妙论如意宝,赐予无数有情胜利乐,应如佛语百般赞颂之。
此颂顶礼乔美仁波切,也极力赞叹《极乐愿文》。这里是说,乔美仁波切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当然这也为人们所共称。乔美仁波切以无比广大的愿力所造的《极乐愿文》,就像如意宝一样,它能赐予无量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最胜利益。自《极乐愿文》传世以来,它便在藏地家喻户晓,其普及率之高罕有能比肩者。《极乐愿文》不过八九十个颂词。
正因为此论能利益千秋万代的众生,无数众生依此皆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故作者高度赞叹它的功德,可以说它跟《金刚经》、《般若摄颂》等佛陀亲宣的金刚语没有任何差别。
14、吾亦舍弃虚伪卑劣心,以引导文明示解脱道,诸欲不退往生净土者,当以信喜之心而谛听!
此乃立誓句。作者喇拉曲智仁波切说,在造这部论典时,我舍弃了不净虚伪的世间八法或自私自利的低劣心态,以乔美仁波切的金刚语为基础,以引导文的方式明示了往生净土的捷径,所以希望欲不退转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士,都能以诚挚的信心和无比的恭敬心来欢喜谛听!
15、以上是顶礼与立誓,下面附带宣说举行极乐法会及听法前所应做的准备工作。按照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的传统,一般开极乐法会的同时都要传讲净土法,后来喇拉曲智仁波切就结合举行极乐法会的方式而造此注疏。上师如意宝曾说,我们学院每年开八天极乐法会,就是依照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定下的。当然,根据情况开一个月、三天或一天都可以,但同时都应宣讲往生四因等净土法要。
16、上师如意宝曾经这样讲过,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之后,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灭尽一样;如果在上师的任何一个善根中,我们能够与之结上缘,那自己的发心水滴已经融入到上师广大无边的功德海当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可见,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作的善根。
17、因此上师传法前,我们也应把经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并陈设供品,我们应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如此殊胜的因缘中去。
《撰集百缘经》也宣讲了,清扫经堂或佛堂所具有的五种功德:一、自除心垢,即能遣除自相续的垢染;二、亦除他垢,意为能除与之结缘众生相续中所具有的垢染;三、除去骄慢,骄傲的人高高在上,他不可能扫地,只有有恭敬心的人才会去扫地;四、调伏其心,即通过扫地很容易调伏自己的心;五、增长功德,意为扫地能增长很多福慧功德。可见,洒扫讲法场地有极大的意义。
18、洒扫完讲法场所之后,还应该在场地中悬挂阿弥陀佛或极乐世界的唐卡,(如果是开其他法会,则应根据情况安放其他佛像。)以及摆设佛塔和《般若经》等经典,这样的三宝所依在开任何一个法会时都应具足。并且还要陈设清洁、美妙、庄严的供品,一般数量不能少于百数。在藏传佛教中,所谓供品主要指五供,包括香、花、灯、水和食品。其中,食品主要指食子,如果实在没有食子,供水果等食品也可以。
陈设完供品以后,还要召集参加法会者,将大家召集起来以后,还应教诫不懂闻法规矩的人摘帽、脱鞋。为了表示恭敬,也不能携带武器与佩戴装饰品。当然,平时佩戴的耳环、戒指可以不算,但当天为了闻法特意打扮却不合理,因为到这里并非其他目的,而是为了听闻佛法。另外,为了能专心致志地听闻,念珠与转经轮都应放下。既然如此,那在听法时吃吃喝喝、上厕所、打电话、发信息、说话等,就更不如法了。在听法时,闻法规矩非常重要,所以懂得闻法规矩的人,都应担负起宣讲的责任。
另外,在听法的过程中,三门一定要寂静调柔,最好能以清净心和恭敬心来听闻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