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辛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
犹如以结牵,染衣艳不艳,
如是引力牵,众智显不显。
这也是一个比喻,什么样的比喻呢?
“犹如以结牵,染衣艳不艳”,世间当中,把白色的布放在染缸里面,过了一会儿,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黄色也好、红色也好,变成了另一种颜色;如果把白色的布先打一个结瘩,再放在染缸里面,捞出来的时候,打结瘩的那个地方,还是有明显的白色存在,而其他的地方都已经染色了。这片布,由于打结和不打结的行为,导致了后面染色和不染色的两种结果,有很明显的差别。如果没有结瘩直接放入染缸,全部都染色了;如果打了结瘩,结果有染与不染的差别。
“如是引力牵,众智显不显”,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有前世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善缘,那么即生当中,学也好、修也好,是非常容易的;而有些人由于前世在这方面从来都没有发愿过、从来都没有很好地修学过,所以即生当中,学起来的确有很大的困难,而且有特别多的阻碍。
有些人一做恶事、干坏事的时候,非常顺利,什么障碍都没有、特别顺;一做善事的时候,就有特别多的障碍,这也跟前世的因缘有一定的关系。
你看,这片布因为是否打结,导致后面的结果完全不同。
有一些人前世做的善事比较多,今生当中就非常顺利,包括修行也很顺利,从背书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学院已经背了《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七品,我想到今年年底,很多道友背完第八品,应该没什么问题。有些居士给我讲,“我怎么样背也背不下去,好象背了一品、背了两品,就背不下去了。”其实《大圆满心性休息》,对学院背书的人来讲,是最好背的;而《现观庄严论》、《俱舍论》,还有《入中论》、《中观根本慧论》,尤其是《量理宝藏论》、《释量论》,这些特别拗口。最好背的两部论典是什么呢?一个是《大圆满心性休息》,一个是《入菩萨行论》。
我们学院当中的很多法师,背诵这些,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他们并不是天天除了背书以外,就没有什么其他事了,不是这样的。跟城市里面的人比较起来,他们也许更忙,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学院里面的很多佛教徒,有很多发心的工作。他们基本上早上八点钟去上课,大概九点半左右下课,之后从十点到四点钟左右去发心,下午有辅导,晚上有课,中间还有背诵,还要研讨、辩论,还要笔考,还有很多不同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不像《大圆满心性休息》和《经庄严论》那么容易。尤其是因明、《俱舍论》,这些课程是特别难的。尽管一天所有的课和发心是这样的,但还是有很多道友觉得,背《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没有任何问题,就像念观音心咒一样,特别快。
也有些人一直背不出来,背背背,背完一品以后,到第二品的时候,就背不下去了;有些人二品背完了,三品就背不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有外在各种散乱的因;另一方面是,前世没有很好地串习经论。
有些人经常讲,“我们两个在一个班里面同样地学,为什么他那么聪明,而我学不好?”
我以前也有这种感觉,以前在上学的时候,有时候我对数学怎么样也算不出来,尤其是几何和解方程,我就是算不出来。而有些同学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得出了结论。我就觉得,刚才老师同样给我们讲的,他已经反应过来了,我为什么没有反应过来?有时候狠狠地打自己,觉得“哎,我这么笨。”我想肯定是我的前世杀生或者做什么的原因。有时候,怨自己也是有必要的。
这个遮障也是有差别的,在佛教当中,菩萨以智慧利益众生,是非常方便的;而声闻缘觉,就没有这么广大的心力和智慧。
就像《大宝积经》里面说的,“声闻如萤火,不能多利益,佛具解脱光,愍念一切众”,声闻和缘觉,他们就像萤火虫一样的,不能多多地利益众生;而佛陀具有解脱的光芒的原因、智慧的原因,他能自然而然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对有些道友来讲,利益众生是非常方便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讲,一讲起利益众生的时候,“哎呀,算了,什么利益众生?我还是好好养家糊口吧,我照顾我的孩子、我照顾我的家庭。”
我天天在课堂上说要利益众生,有些人对我都有点生厌烦心了。“我还是好好挣钱,挣钱就是最好的利益众生。有了钱,我才能过得很幸福。除此之外,什么都是空话,没有什么用的。”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
像我昨、前天说的一样,我们学院培养人,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开发出来很多智慧,利他的心、无我的智慧,都可以开发出来;而有些人,待的时间再怎么长,结果也是很不明显的。这跟每个众生的因缘有关,如果因缘具足,那佛法的智慧、加持、悲心的光芒一照射的时候,他马上能接受到、马上能开花结果。每个众生的因缘有差别,我们还是要多多观察。
下面是摄义,对佛陀的事业甚深做一个总结。今天还有两个偈颂。
师念藏语传承。
辛十一、甚深之摄义:
说此无垢界,佛陀之法相,
处事业甚深,空中画图案。
“说此无垢界”,前而我们也讲了,所谓的佛陀,实际上是无垢的法界,也叫做无形的法身。
“佛陀之法相”,佛陀的法相甚深,分清净之法相、胜我之法相、非应授记法之法相、解脱之法相四个方面来讲的。
“处事业甚深”,佛陀还有处甚深和事业甚深,其中事业甚深是由十种不同的道理来描述的,即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二成熟众生事业、三趋于究竟事业、四说法事业、五幻化等事业、六智入事业、七无分别事业、八顿见种种事业、九智不入事业、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
这些不同的甚深,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凡夫人难以想象。为什么甚深呢?因为世间人没有想到这些。
眼晴看到的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根品尝的味道、身体接触外面的事物,意识得到外面的法,对这六根范围以外的更甚深的法,对凡夫人来讲,是难以触摸、触及的。我们只有通过上师的窍诀,或者通过自身不断地修习和祈祷,无垢法界的部分内容,才可能逐渐逐渐地在我们面前显现。
“空中画图案”,这个好比在虚空当中绘画、写字。
对一般画家来讲,这些都是不行的。不要说在虚空当中绘画,连在纸上绘画,都是很难的。
我没有学过画画,以前画得不是很好,但也算可以吧。我看,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学画画,这是很好的。小时候学过画画,是比较不错的。
我以前到了学院以后,有一次去马尔康,遇到一个画家喇嘛。我跟他说:“你可不可以教我画唐卡?”他说:“你不要学唐卡,你还是当一个法师好,不然你以后回去赚钱就不太好了。”他不教我,我就没有学到。当时我刚来学院,不知道学什么好,是当维那师好,还是画唐卡好,不知道哪个是最好的。当时那个老喇嘛是给我这么讲的。
现在有些人画画,可能为了经济利益;但也有些人画画,的确是为了传承,尤其藏地的唐卡、绘画是特别好的民族传统。
东方人的很多人,对现实的事情看得比较多一点,所以对古老的思想和文化,传承得不是很好。而到了欧美国家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哪怕是几百年前的一幅画、几百年前的一个瓷瓶,都用标签写着历史;几百年前藏地的一些唐卡、一些经书,在大英博物馆里面、在澳洲很多大的博物馆和图书室里面,都被保存得非常好。
而我们到我们的城市里面,基本上找不到特别古老的唐卡、文物。在这方面,的确很希望现在的人,能够重视起来。
我在想,对一个上师、对一个历史人物,应该要修一座纪念堂。像美国的一般学校里面,都有学校创始人的纪念馆,里面有当时他用的一些很简单的家具,它能代表很多年以前的一段历史。
哪怕在一个家里面,把爷爷奶奶的一只碗一直留存到现在,这是很有意义的;“我挂在脖子上的一颗珠子,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我以后准备送给我的儿子。”看起来只是一颗珠子,有了这段历史,就是很好的。
而对我们来讲,砸了就砸了、卖了就卖了、没了就没了,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很简单的。其实,应该要对过去的文化和历史负起责任。
我们学院以后要修一些有价值的图书馆、文物馆。在一些寺院里面,有一些传承祖师的纪念亭、塔,但是没有重视。我去过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他们说:“这是我们两百年前一个祖师的塔。”在祖师塔的旁边,全是杂草,根本没有重视。如果重视起来的话,是很有意义的。
我刚才讲到,智慧很不错的画家,不但能在纸上画得很好,甚至在虚空当中,也可以用五彩缤纷的颜色来画画。他有窍诀,可以在虚空画出一些图案。
同样的道理,对于佛陀的甚深智慧,一般的凡夫人是不可想象的、根本没办法理解的。但如果是有前世因缘的一定智慧的人,通过文字和自己的修正,最后会了达的、会通达的。一旦通达,就能遣除自身的烦恼,也能遣除身边人的痛苦和烦恼,所以修证是很重要的。
遇到这样甚深道理的时候,大家要好好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好像无形中就悟到了、就知道“哦,原来佛教里面所说的,并不是别人口头上所说的。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当你有一定感受后,自己修行起来就很容易了;给别人讲的时候,哪怕是说一个玩笑、说一些简单的语言,那种力度,与没有感受的人的说话力度,完全是不相同的。
龙猛菩萨造的《赞法界颂》,是施护翻译的,这里面说,“如人饮甘露,热恼悉皆除,若证法界性,烦恼热皆弃”,如果人饮用了甘露的话,那所有的热恼都会被遣除的;如果证悟了法界性的话,那所有的烦恼自然而然会被摈除的、所有的烦恼都会被抛弃的。
这种境界,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讲,是可以现前的。一个人通过修行之后,会对法界有所证悟,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所谓“这个人有境界,开悟了。”
有没有开悟,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也可以看出来。如果对生活当中很小的事,整天都特别烦恼、特别痛苦,这样的话,他不一定是开悟者。如果他真正开悟的话,那对世事无常,就像孩童玩耍一样的,不会特别在意和执著。所以在生活当中,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境界,即可以看出来自身的修行状况,也可以看出来他人的修行状况。
一旦对佛陀的甚深处有所境界的时候,就像特别善巧画画的人,在虚空当中也能画出一些图案。
现在科学比较发达,有些国家在特殊的节日,会在虚空当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包括放鞭炮、放各种各样的烟花,好像在虚空当中画画一样的,白天晚上都能弄出各种形状和颜色。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把智慧开发出来,现前甚深的法界。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快乐就会一直伴随着他。在人生当中最困难的时候,比如说,亲人死了,或者自己生病了,或者他的企业倒闭了,人世间所有的不幸全部出现的话,他不是一败涂地,而是毫无执意、很快乐、很坦然地面对困难。困难对他来讲,可以微笑着享受。
最后一个颂词。
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前面所讲到的真如法性,这样甚深的真如和智慧,在每个众生的心中,都会具足的,这一点没有什么差别。乞丐也好、国家领导也好、富贵的人也好,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暂时的福报和前世的业缘不同,人的确有很多暂时的差别。但我有时候觉得,所有的人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说卖豆腐的人,为了挣钱,很拼命地在干、在忙着;有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的房地产老板,为了挣更多的钱,也一直拼命地干着;中等的人,为了几万块钱、为了几百万块钱,他们也把挣钱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来做。最后死的时候,身价几百亿的人,与身无分文的乞丐,同样都是断气,世间有漏的东西,全部放在了世间。
无漏的智慧、阿赖耶上面存有的善根,这些将来可以带走。有福报的人,应该趁着人身的机会做一些善事,这是很重要的。
从深一点的层面讲,在真如法界方面,众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一样存在的。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但是因为众生有暂时的客尘,所以需要清净。通过一步一步地修行,一旦客尘得到清净的时候,就称为真正的如来。离垢的真如,就是真正的如来。
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如如不动的、不增不减的、不来不去的,这样的三时远离迁变盈亏、光明甚深的如来藏,所有众生都具足。只不过有些众生如来藏上面的障垢,已经清净;而有些众生如来藏上面的障垢,没有清净。不管怎么样,从本性上讲,没有什么差别;从显现上讲,佛陀是具有无边功德的功德主,是恒常稳固寂灭无有迁变的。
凡夫人有很多方面的习气、烦恼,对于这些习气、烦恼,很多人通过修行可以遣除。这一点,很多修行人应该是明白的。以前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的时候,自己的生活的确是非常糟糕的,好像做人不是很成功;通过学习佛法,知道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了,有时候自己也愿意做疯狂的事。
知道疯狂的人,与不知道疯狂的人,比较起来,还是有差别的。特别感恩佛陀给我们传下来这么甚深的教言。这种教言,不光是口头上的一种表达,或者没有任何感受,应该说,每个人通过修行之后,都会有切身的利益。如果没有修行佛法的支撑,在这个世间当中,可能很难享受真实的快乐。不管是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有权势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找不到世界的真相。
在这里讲,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因为具有如来藏,我们就有一种安全感吧。你不管是怎么样,如来藏的宝藏都会具足的,大家尽量去修行吧。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