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7课1皈依

创建日期:2022-01-19

  前行备忘录17课1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七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两种,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现前所讲解的是不共同内前行。在不共同内前行当中,这两天所传讲的内容是皈依之引导。

  一、密宗的见修行果

  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时时理解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根机而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当今我们在行持各式各样的法门当中,必须要知道本传承的见解、修行、行为和果实。当前我们虽然对世间禅定乃至出世间胜观有所了解,但是自己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若不遵照传承修行而成办见解的话,很难如实般证悟到这个果实。

  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讲过《显密之差异》,在差异总说分为四种,广述分为十五种。在十五种当中,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无上窍诀大圆满能在几个月、几年当中成办解脱。为什么能具备如是殊胜的法呢?因为在见解、修行、行为多方面条件远远超胜下乘派,所以我等在座的弟子们都要铭记心中。当前我们所行持的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在行持的过程当中,针对两种不同根机而传讲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但从总的角度来说,必须要认识到此传承的见、修、行、果,若要是不认识的话,即便我们现前对禅定有多么高深的认识,但是能否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可就会形成极大之障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前我们所认识到的禅定,能否在短短的几个月、几年当中成熟,完全取决于它的殊胜方便——修行和行为之上,要时时铭记心中啊!

  当前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们已经知道,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顿超之间所行持的一切法,都要讲解见解、修行、行为乃至果实。但是当前不懂的很多弟子,虽然所追求的目标是依靠见解而成办果实,但在成办过程当中把很多传承的修行和行为搅杂在一起,我们先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手中有一辆汽车,这辆汽车到达终点站需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我们若把里面的零件换掉,虽然车的外表形态和原来没有什么区别,但能否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到达终点站,这就不敢所言了。因此时时要铭记这一点。

  现前很多修行者说,自己现前所认识到的禅定,不管是世间禅定,还是出世间的相似、真实禅定,当知在行持的过程当中,与下乘派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乃至因法相乘中的自续派、应成派,和这些派别的修行、行为搅杂在一起。这种修法我们当然不能说是一种过失,但能否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能成办解脱,可就不敢所言了。

  我们昨天在讲解从小乘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整个过程中的僧众,已经说过远道因法相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外三续事续行续和瑜伽续需要五世、七世、二十一世方能成就,内三部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虽然可以一生成办,但并不像无上窍诀大圆满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几年当中就可以成办果位。那么为什么在时间上有着这么大的区别呢?当然,在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方便教授的时候也需要起心动念,但是在起心动念当中仍旧含有比下乘派更为殊胜的法义,因此我们把方便教授当中的方便道称之为殊胜方便道,由于殊胜的缘故,因此在行持这样的禅定乃至成办果位当中,时间上占有优势。因此,我们在行持的过程当中都要铭记心中。

  当前我们所行持的禅定,把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对境上,或者是没有一个所缘对境,你行持的禅定是遵照哪一个传承而做的修行呢?若要是不能依无上窍诀大圆满自宗派而做修行的话,即便你做一个修行的形象,但能否如同密宗所传讲般,在短短的几月、几年当中成办解脱是不可得的。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密宗,在成办见解之上是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要求根据个人不同的根机而行持,初次传讲的禅定是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开始入手,即便当时的禅定为世间禅定,但在成办这个禅定的过程当中,具备殊胜方便道修行和行为的缘故,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即能成办解脱。

  1.上下乘禅定的区别

  我们以上说过,下乘派行持禅定和上乘派行持禅定有着很大的区别,下乘派行持的禅定如同普通鸡出来的蛋,上乘派无上窍诀大圆满如同大鹏金翅鸟孵出的蛋,当两种蛋孵化出小鸡和小鸟的时候,小鸡从蛋壳里头出来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成长才能飞翔,但是大鹏金翅鸟就不一样,当刚从蛋壳里出来的时候就可以飞翔,就是说所有的一切力量在蛋壳之中已经圆满。

  现前在行持禅定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问:我们现前行持的禅定,比如说有相定和无相定,是否需要遵照下乘派的方式,有相定圆满之后方能进入无相定?无上窍诀大圆满不需要这样,前面的禅定达到圆满之后方能修学第二个禅定。原因在于:在行持禅定的过程当中含有殊胜方便的缘故,要记住这一点。我们在讲成熟口诀法的时候,仅仅在几天的时间当中就可以修学上一层的见解,原因就在此上。现前在没有完全呈现它的神通、神变乃至一切功能之前,可以如是行持,如同大鹏金翅鸟的雏鸟一般,在蛋壳中成熟一切力量。我们在行持的整个过程当中,虽然临时没有圆满禅定的一切功德,比如说初禅圆满的时候可以了知前、后一百年间的事情,具备有这样的他心通。当今我们是修学出世间禅定者,那谁又具备初禅的功德呢?现前我们在行持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不需要像下乘派一般圆满前面以后再开始行持第二个禅定呢?原因就在此上。我们在行持的过程当中就在成熟它的力量,当达到上乘见解一切力量圆满的时候,就如同大鹏金翅鸟的雏鸟一般,从蛋壳中刚一出来就可以飞翔,当时一切功德同时圆满,这就是密宗的殊胜。

  2.三不动摇修法

  但要记住的是,我们在传讲密宗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讲解修行、行为,那所谓的修行是站在哪一个层次之上呢?按照生圆次第的方式修学本尊,修学本尊的时候要具备四钉乃至成熟三现等等;在圆满次第当中,以世俗气脉明点的方式来成办胜义气脉明点,当时在调整过程当中即要知道三脉五轮等等,当然在调顺过程当中仍旧含有刻意改造乃至调伏一切脉轮的方便;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法主要树立在三不动摇修法及四直定之中,四直定修法乃直断与顿超的共同修法,在单纯讲解直断的时候讲的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三不动摇修法。

  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现前在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时候,不管是方便教授还是禅定的行持,三不动摇修法行持得如何?“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尤其“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的法义有不同的层次道,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般,成办究竟果实需要四个条件,其中的善巧运用不就是“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的一种方便吗?那当前做得如何?若要是做得不圆满的话,即便当前自认为禅定不错,平常也相似地安住在胜观的禅定之中,即便能安住,但是否能迅速成办果位,就要看你的修行和行为了。要记住啊,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先举个例子,有两个人同时达到一种见解但并没有圆满,那么要让这个禅定迅速圆满靠什么呢?禅定本身的力量当然是一致的,当然靠修行和行为作为辅助成办这个见解达到果位。若这种方便乃殊胜之方便的话,成办见解的力量会更快。就像两辆汽车,里面的机器零件性能都很好的话,那这个汽车就会跑得很快,道理都是一致的。前两天在讲解《显密差异》的时候就在讲解这些道理,当前我们行持禅定的弟子们,是否一五一十做到了呢?

  3.密宗禅定的标准

  往昔在亚青寺也有很多弟子,在调顺烦恼之上说自己由于根机不够的原因,平常遵照生圆次第、外三部、因法相乘的方法调伏烦恼。好不好?当然好,它也在播下成佛之种子。但能否迅速成办解脱?可能又形成一定的障碍。去年我出了这么一个题,“密宗禅定的标准是什么?”当时很多弟子都答复了,有些当然答得非常好,但有些仍旧与下乘派混杂在一起,无法体现出密宗的殊胜。虽然说自己能便智双运,乃至从多方面的功德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实际当中这叫做正确禅定之标准,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一切禅定都能起到消尽烦恼、功德增长之功能。难道这就是密宗吗?当然不是,若为密宗的话,那分为九乘次第又有什么意义呢?都能起到这个作用。但在九乘次第当中,不是讲得非常细致吗,现前为何不能用上呢?若要是用不上的话,那即便你现前的禅定自以为多么满足,但迅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由于你在修行和行为当中已经偏邪。

  在行为当中我们都在传讲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重要性,乃至密宗守持誓言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现前我们在座的弟子们问问自己,十四条根本誓言真的能一一说得出来吗?若要是不懂的话,你怎么知道自己在行持十四条根本誓言呢?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为行为,那么你连二十七条根本誓言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现前所行持的一切行为是在持戒呢?要记住,非常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的禅定能否迅速成办解脱。

  当前我们在座的弟子都在说,自己想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也都在寻找一个殊胜的法门。是的,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前所行持的这个法之外没有更高的法,因为九乘之巅、九乘之精华就是当前我们所行持的法,从法的角度当中你现前在地球上转三圈也找不到比这个法更殊胜的法义。但现前在行持过程当中,是否遵照顶点法的要求而行持呢?从见解、修行、行为乃至成熟果实之上,是否都一一通达?当前传讲的《前行备忘录》,还不是在讲解修行和行为的方便道吗?同时也在印证一着些见解。依靠密宗自宗派的修学方式,但要记住,密宗的传承是按照这样的方便道,但这种方便道必须要含摄一切教派,比如藏传佛教五大门派、汉传佛教的禅宗、净土,乃至南传、东传等等,所有的一切佛教都圆融到现前所行持的这个方便道中。方便道种类繁多,行持很多也不现实,历代传承祖师也没有说过方便道越多成办解脱越快。我们在讲《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前面还讲解了前行之前行,上师瑜伽导修之中怎么含摄的所有的一切教派,原因就在此上。但是在行持这样传承的同时,还要知道本传承的见修行果,当然有时候会觉得要知道那么多个道理,是否有点累?累可能会累,因为我们当今所成办的事业非常高尚、非常圆满,付出一些代价当然很正常,因此要铭记心中,这些都很重要。

  我们在讲《智慧界续》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像基道果还用得着作为密宗的弟子知道吗?当然需要知道。若要是不知道原始基位所具有的功德,乃至什么叫因皈依和果皈依,抉择法和非抉择法,要是不懂这两者的话,那怎么都体现不出来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殊胜。我们说如理造行,依原始基位本具有的功德而行持,你连原始基位如来藏本具有的功德是怎么存有的都不知道,行道当中怎么知道与原始基位两者结合到一起呢?尤其在行为和修学之上,怎么又能做到更殊胜之方便道呢?若要是做不到的话,那怎么又像密宗所传讲般,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能成办解脱呢?更做不到了。像这些虽然我们平常都在传讲,但有时候还需要复述一遍,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些法太重要了。有时候我们仅仅站在一个教法乃至证法当中,不能把所有的一切法都归纳到一个法当中,因此即便行持的法说是密法的精华,但是仍旧含有一些散乱。在散乱当中还要收集一切法义,归纳到密宗当中去行持,如果不讲解,可能对我们以后修学会形成违缘和障碍。要记住这些啊!

  很多弟子都在说,自己已经行持那么长时间的法了,现前对禅定的理解也应该说不错。是的,这两天我也在给很多人讲解成熟口诀法,往昔已经求完这个法的弟子有时候我也复查一些,有些弟子非常好,但也并不代表圆满。能不能让自己的这个禅定迅速获得圆满,要靠什么呢?当然要靠修行和行为,它才是见解迅速增长之助伴,没有这个助伴,光凭单纯的见解,能否像刚刚所讲解的迅速成办解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记住,不仅仅是因法相乘甚至连小乘当中,也在讲解二谛无别之见解,但为什么不能迅速成办解脱呢?乃至因法相乘当中也具备明空不二、缘起性空之见解,但需要等待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原因又在何处?细致想过没有?所以都要细致一点,细致一点。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都在传讲:“初行者修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学。”当今我们作为行持密宗的弟子,若不知道什么为密宗的见修行果,那即便行持密宗之禅定,能否迅速成办解脱很难说。很多人都说某人在高原地方呆过多少年,以前喇嘛仁波切也说过:在亚青寺呆很多年,并不代表他就是密宗的弟子。上师说他初次在亚青寺建寺院的时候,有一条黄狗当时就在亚青寺,现今还在亚青寺,难道它就是密宗的弟子吗?这样说来,好像把狗与我们混杂在了一起,但这不过是举个例子而已。当前在高原地方的人可多得不得了,尤其是高原地方的藏民从出生开始就生长在这样的地方,难道他就是一名合格的密宗弟子吗?能不能把自己转变为密宗的弟子,并且迅速成办解脱,就要看看刚刚所讲解的这些道理,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为妙。

  我们这两天说过,在讲解过程当中言谈与实践都很重要,但是有时候言谈并不重要,实践才为重要,在高原地方形式化的这种修法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质量。历代高僧大德曰:“只顺善恶意差别,不顺善恶相大小。”能否称之为密宗弟子乃至称得上为有功德者,就看看意识改变得如何,并不在于你居留时间的长短,所行持善法的多少,时时都要知道这些道理。

  前一段时间有些居士在问我,说他们家乡有一位居士死后堕入了三恶趣,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怎么还会堕入到三恶趣,信仰佛教不就是为了远离三恶趣吗?就觉得想不开。虽然说他已经进入佛门,但与佛法能否契合到一起?虽然他好像对佛法有信心,这个我们当然不排斥没有功德,但在成熟果报的时候是顺着迁转走还是圆满走,前两天已经讲了很多了。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时对佛法有信心,当然不排斥有功德,只要对佛法生起一丝的善念也能播下成佛之种子。但由于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烦恼太沉重,当时的结果会顺着这种串习的障碍而漂泊,这就说明虽然已经信仰佛教了,但习气仍旧是贪嗔痴烦恼,临终堕入三恶趣中这很正常,但是并不代表你进入佛门所做的善行没有功德,但是力量太小了。

  要记住要多看看《前行备忘录》,原因就是为了遣除这些疑惑。而且当他人在问你的时候,你也可以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两者不同的区别乃至真正的实践是这样的。要记住,《前行备忘录》非常重要。前两天你们也知道,当时我还没有讲解《前行备忘录》之前,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讲解堪布昂琼的不共同教言,和成熟口诀法契合到一起传讲,这个法有多么殊胜不用所言。但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前行备忘录》呢?因为这里面传讲了很多细节的修行方式,对我们以后修学非常重要。因为平常传讲成熟口诀法的导师比比皆是,在亚青寺至少也有十多位导师,即便当时语言沟通上有些障碍,实际上都在传讲着。但是像《前行备忘录》其中这些很细微的教法很少得到,我们只有依靠这种方式来圆满乃至通达这些道理,所以绝不能轻视,非常非常重要。

  今早上所传讲的这几个词句,对我们以后行持善法乃至遣除疑惑会起到切实之作用,非常非常重要。若要是将其完全铭记心中并如是行持者,那你绝不会从密宗的传承当中偏邪。往昔当中是否讲过呢?当然讲过。我们平常虽然有时候讲得细致一些,有时候讲得广一些,总之我们都站在这么一个范畴之中在传讲,总没有离开或超越过这个范畴。当然听闻这种教言的弟子也分为有智慧者和无智慧者,无智慧的人可能有时候会听不懂法义,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说,在座的很多弟子都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圆满。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必须要铭记心中啊!

  刚才所提的这个题目——密宗禅定之标准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今年的课题,从去年开始一直都在问这一点。有些弟子答得非常好,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他在行持禅定当中,圆满通达可能有些困难,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说,已经认识到密宗的见修行果。也可以说对密宗的见解,即便没有实相和喻光明之见解,但总的来说也已经不错了。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关键、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绝不能像刚刚所讲解般形成一种形式化,说在高原地方呆过多长时间,一年、五年、十年等等,在高原地方呆的时间长并不代表就是密宗的弟子。亚青寺所传讲的是无上窍诀大圆满,是密宗之王,当然应该算得上是密宗的弟子,但是由于不懂这些道理的缘故,密宗的弟子也不是仅仅来源于形式之上,要记住这些道理。

  二、教法的重要性

  荆门的弟子小黄说,昨天他已经带过来几箱《前行备忘录》,我们这还有一批弟子没有书,有书非常好。我们到高原地方来,都希望在手中有一本书,细致遵照这个教言去学,这也是我们的最大目标,因此必须得有一本书。有书的弟子回去应该要多看看,前面讲过的内容,后面重复的时候你有没有印象?如果让你站起来把这些过程再讲解一遍,能讲得出来吗?若只有一个印象,但实际当中还是不懂,那就说明我们看书的次数可能太少了,可不能这样啊!讲一个,丢一个,讲一个,丢一个,那什么时候才为圆满呢?像很多人从五明佛学院过来,五明佛学院是一个闻思圣地,平常要求弟子们把颂词要背诵下来,平常还要做考试等等,有很多很多事情。但是到了亚青寺,并不是说这些都不需要啊!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教法的重要性。我们当今虽然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但是前面的教法也不可轻视,没有前面的教法,对于一个次第根机者来说,下面的修学方式决定不会知道该怎么去行持,前面的教法绝不能轻视。不是换个地处,前面的这些教法就可以轻视。当然除非你已经达到圆满之智慧,当时修所生慧妙力通达一切理论、智慧圆满的缘故,所以即便不去阅读前面的这些教法,也全都已经圆满,那这时候就不需要那么着重也可以,在见解当中已经着重了。就是说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究竟果实,所有的教法和证法绝不能轻视,这一点我想各个导师都会传讲,因为这是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啊。

  三、各教派间互不相违

  历代传承祖师遵照教、证二法而证悟到诸佛菩萨的密意,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必须要遵照足迹行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之上,没有什么地处的区别,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在行持的方便道上,由于传承的差别,入门的方式、见解、修学方法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依教奉行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这一点没有丝毫之区别,乃至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之上也没有丝毫之区别。

  从汉地上来的一些居士说,自己往昔是修其他教派的,现前进入红教是否有冲突?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自净其意,此乃佛教”,调伏自己的内心乃佛教宗旨,不管是什么传承,在什么样的地处,都没有丝毫之区别。汉传、藏传、南传、东传等等,不管诞生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丝毫之区别,因为佛教的宗旨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它的要点,不要在方便道也就是工具上产生辩论、诽谤等等,这些都是无知的行为,有智慧者可不会这么做。就像昨天所讲解的,方便道是成办智慧之工具,从工具的角度,可能不会这么执著吧。

  今日讲法正文

  下面我们继续讲解皈依引导。

  一、因皈依和果皈依

  下面开始讲解,因皈依上面已经讲过。什么叫因皈依?什么叫果皈依?因皈依和果皈依在因法相乘上是怎么树立的?在密宗的观点之上是怎么树立的?应该要了知啊!为什么要了知?当今我们作为密宗行持者,若要仅仅树立在因法相上,把因皈依和果皈依当作一个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那完全失去了密宗的特色,无法传讲真实教授,所以我们的智慧应该要普遍一些。

  【首先因皈依,包括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两种。

  包括相似承诺皈依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两种。

  【其一、相似的承诺皈依,以本师、道、助伴的方式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其一、相似的承诺皈依,以本师为佛、所有的一切法为道、一切僧众为助伴。对于三宝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区别。前两天在讲解皈依引导之中已经讲过,从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上士道当中的外皈依和内皈依,关于对所皈依的对境三宝的认识必须要通达,在这个基础当中念诵十万遍四皈依。

  这两天刚到亚青寺的很多弟子说,他先修什么法为好?你要想在出定的时候念诵一个仪轨的话,那建议念诵十万遍四皈依,这也是在受皈依戒当中的一个学处,也就是我们的一个戒律,作为三宝弟子必持的一个法,念诵十万遍四皈依,这就叫做承诺皈依。

  【其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继因承诺皈依之后,迈入积累二资粮的所有门,就是随修道的皈依。

  第二、真实随修道的皈依。即依承诺皈依之后,迈入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所有门。至于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广阔一些树立在六度波罗蜜之中,都可以。

  前两天讲解了闻法者之六度波罗蜜,在供一朵花当中如何具备六度波罗蜜,乃至行持一切善法时如何具备六度波罗蜜。今天我们再从二资粮角度来讲解,因为不积累二资粮永远不能证到二身之境界,此乃显密一切法之共许,这一点之上没有丝毫之区别,都得积累二种资粮。积累资粮的方法有着各式各样的区别,像显宗的话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二种资粮,普贤王如来以六别法的方式在一刹那当中积累二种资粮而成办究竟果实。像新派黄教一些传承中的修行者,不承认普贤王如来能在一刹那当中积累二种资粮,但要知道积累二种资粮的方法不同。但从总的角度来说,必须要积累二种资粮方能成办解脱。

  现前有很多弟子说,由于自己福报不够,平常行持善法乃至具备的资具上都不圆满,所以想先去供曼扎或者做一些供养等等。好吗?非常好,但你忽略了一点,当今我们在行持成熟口诀法乃至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就是在积累福慧二资粮,若能真实精通这两种修学之方式,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同时在积累。由于密宗把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融合积累的缘故,所以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证悟二身之境界。禅宗有一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若人识得心”当中,已经积累二种资粮的一切功德,这个还需要在诸佛菩萨面前拿着自己现有的一切资具,比如苹果、葡萄、糖果等等供在前面吗?当然这些有功德,像这样的助伴不能轻视和诽谤。前两天我们也传讲过,我们这个传承的优点在何处呢?即便形成多么高深的法,也不会轻视下面的法,比如行持成熟口诀者在出定之后,也在积累着各式各样的资粮,在佛堂中做供水、供水果等等,我们并没有轻视过。但是平常行持善法乃至积累福慧二资粮的方法,难道仅仅是一种形式化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懂得更深奥的一种见解,更深奥地积累二资粮道的方法,但是绝没有轻视下乘派的法,应该做到这一点。即便在行持下乘法时,也不会诽谤上乘,不具备这样的观念。现前已经有所了解,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殊胜在于,能如理如法乃至圆满执受本具有的功德而行持,因此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积累二种资粮、获得二身之境界,原因就在此上。从这个角度当中,根据各人的根机而行持,即便行持戏论化的一些福德资粮而成办智慧资粮,但是对上乘派积累二种资粮的方式不会诽谤。应该做到这一点,但也要知道上下不同之区别。

  眼光要广一些啊,不要变成太狭隘。就像当前很多修行者所行持的法一般,这样就可以了,可是可以。像有些弟子说的一点也都不错,平常在导师面前理解的法并不是很圆满,自己若要是长时间亲近具德上师而做修行的话,能否获得圆满之法义?完全可以。但是反观自己,你能亲近导师多长时间?一年、十年?你完全有把握在十年当中证悟究竟果实吗?若不行,那就说明十年之内可能不会走错路,十年之后你怎么有把握不会走错路呢?因此我们还要从多方面去了解更安全。有时候谈到一些借口的时候,有些人该聪明的地方一点都不聪明,不该聪明地方到处都是借口。当然我身体很好时,不管你多少借口我也可以回遮,但是有时候太累的时候,对于有些非常固执的人,就有可能说“好了好了,可以,就是这样的,非常好……”但要记住,我在课堂上面已经把我所知道的一切,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你们了,若要是能把这些铭记心中的话,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借口乃至戏论化。

  我等现前在行持上师瑜伽导修和成熟口诀法,这是我们必修的一个法,它临时在行道当中,不能一五一十地把原始基位如来藏具有的一切功德如是奉行,这一点可能困难,但是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行持果法,再去找比它更殊胜的法义永远找不到。宝瓶气、拙火定、梦中阴怎么样呢?要记住这才是重点,若要是能执受这个见解的话,那其外的都好办了,因为都是它的支分。若要是不能抓住根本,仅仅站在支分之上,当然不排斥有功德,但能否迅速成办解脱,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必须要抓住重点,绝不能太形式化。

  我们在讲解《显密之差异》时,从四个角度当中讲解了密宗之超胜,其中之一即为修行方便多,所以它的修学方式可多得不得了,有《六中阴教授》《直指心性》《大幻化网》,乃至外三部、内三部等等,修学的方法多得不得了。全都看上一遍,只要你有那么多的时间乃至能全能学懂的话,但若要是抓不住根本,也是无济于事。所以要记住,遵照导师的教言非常重要,要不很容易顺着自己的情绪飘动,图一时的新鲜感,“天哪!这样观想多好啊!”好是好,没有一个不好的法,历代传承祖师曰:“演说之词聚亦广大”,没有一个法不是广大的、好的,“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哪怕你能通达多少理论,所行持的法有多么多,即生成办解脱的希望已经不大了,要时时铭记无垢光尊者的这一句教言。顺着这二资粮道的所有门,就是随修道的皈依。

  【这样的自然本智,是无则不生的因,没有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之时就是众生,认识之后现前时就是佛陀。

  这样的自然本智,是无则不生之因。这个无则不生之因就是讲解,在原始基位本具有的功德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不需要依靠任何因缘来产生,本来就是一如的。昨天在讲解因和果皈依当中,原始基位当中两者如是具有,并不像因法相乘所传讲般形成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原因就在此上,要懂得这些道理。这样的话,当我们现前在行持禅定的时候,就在因皈依和果皈依之中,也不需要分为因果关系的能生所生之法,两者本来就在一如当中,可以说这就是实相皈依。没有认识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是众生,认识之后现前即为佛陀。如《二观察续》部当中曰:“诸有情即佛,然为客尘障”,当被无明二取遮止本来面目的时候即为众生,何时客尘远离的时候即为佛。在原始基位本具有的功德之中,就像刚刚所传讲般,他如是具有体和用,本来就是一如的。

  【从一地开始,片面证悟了这一本智,从此以后次第证悟、修习,最终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道位的证法和十地相续末际的对治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所断而成佛。本体本来清净、离客尘清净的佛陀就是果证法。

  从一地开始,片面证悟了这一本智。从一地开始,因为是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的缘故,相对来说已经认识到本来面目。我们把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分别对应比喻成纸上画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和天空中真正的月亮。资粮道对应原始基位如来藏乃至见解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之为了知阶段,了知阶段所了知的对境是什么?当然是心的自性。但这种了知境界如同纸上画的月亮一般,已经知道月亮是圆形白色的,所以会遮止其他形状和颜色等等,但是要记住的是,这个月亮不是真正的月亮,在黑暗当中起不了光明之作用,因为是假的,这就是了知阶段。当获得觉受的时候,如同水中看到的月影一般,相对前面绘画之月亮当然更“真实”一些,因为已经看到月亮的影子,但是水中的月亮也不是真正的月亮,真正的月亮不在水中而在天空中,这如同我们所说的觉受般。当抬头看见初一的月亮,虽然它不像十五的月亮那么圆满,只有一点点,但总的来说已经看到月亮了。之后月亮逐渐开始变大,到十五的时候,即为佛的境界。从初一看到月亮开始,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见,刚刚所讲解的片面证悟,从小的范围当中已经证悟到这样的境界,就叫一地开始,从此以后次第证悟、修,习最终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道位的证悟和十地相续末际的对治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所断而成佛。就是已经获得十五的月亮,圆满达到本来之自性。本体本来清净、离客尘清净的佛陀就是果证法。当我们何时圆满证悟到心的本性,消尽无明二取,这种境界就叫做佛陀,也叫做果证法。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6课3皈依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7课2皈依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