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1-08

  NO.3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106)+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107)+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108-111)+己四、转依之功德(112-116)+己五、周遍之功德(117-119)+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120)+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121-139)+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140)+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141-143)+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庚一、财富之差别(142)+庚二、彼之分类差别(143)

  141、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分二:

  142、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九庚一、财富之差别;

  声闻之财富,胜伏世间财,

  辟支佛地者,亦胜声闻财,

  彼者之财富,不及菩萨财,

  菩萨之财富,不及如来财。

  佛陀之财富,为何何如何,

  几何何时入,无量不可思。

  143、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九庚二、彼之分类差别。

  五根转依时,照了一切境,

  生千二百德,获得妙自在。

  意者转依时,则随自在行,

  无分别智净,获得妙自在。

  根识转依时,如愿显受用,

  清净佛刹土,获得妙自在。

  分别转依时,智慧诸事业,

  恒常无阻碍,获得妙自在。

  所依转依时,佛陀无垢处,

  不住之涅槃,获得妙自在。

  欲染转依时,安住佛大乐,

  见女无烦恼,获得妙自在。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0-111 2016年04月05日

  为了一切众生,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先给大家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正在学习《经庄严论》的第十品《菩提品》,分略说、广说、摄义三个大科判。在广说当中,讲了菩提的十种大功德,我们前面已经讲完八种功德,今天讲第九无量财富之功德。佛陀具有无量财富之功德,是分财富的差别,和它的分类差别两个方面来讲的。

  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分二:一、财富之差别;二、彼之分类差别。

  庚一、财富之差别:

  声闻之财富,胜伏世间财,

  辟支佛地者,亦胜声闻财,

  彼者之财富,不及菩萨财,

  菩萨之财富,不及如来财。

  佛陀的无量财富是什么呢?这里的财富,很多人可能认为是世间的钱财,如来是非常有钱的。世间当中,这个人是世界首富、那个人是某个国家的首富,大家都觉得他们很有钱。

  实际上财富,可以分为暂时的财富和永恒的财富两种。暂时的财富,比如说房屋、轿车、银行卡里面的存款、衣服,这些是世间的财富;出世间的财富,比如说信心、悲心、智慧、有惭、有愧,还有我们经常讲的圣者七财,即“信财戒财舍施财,闻财惭财有愧财,智慧财为七圣财”[注1],还有神通、神变无量无边的财富,这些财富当中最重要的是福德资粮的财富和智慧资粮的财富。

  “声闻之财富,胜伏世间财”,声闻的财富,超越世间人的财富。声闻通达了一个人无我,有了这种出世间的财富;而世间当中的很多人虽然有福报,但没有这种出世间的财富。所以世间人跟声闻比较起来,就算是没有财富。

  “辟支佛地者,亦胜声闻财”,辟支佛,也就是独觉,他们的财富,超越了声闻。缘觉通达了一个人无我、半个法无我,共通达了一个半的无我,这样他们就超过了声闻。

  “彼者之财富,不及菩萨财”,菩萨的财富,远远超过声闻、缘觉的财富。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很多部分,这样他们就超越了声闻、缘觉。

  “菩萨之财富,不及如来财”,菩萨的财富跟如来比较起来,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比不上。菩萨的功德,与佛陀比较起来的时候,有非常大的差别,因为佛陀不管是在褔德资粮、智慧资粮圆满方面的功德,还是在神通、神变、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这些方面的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世间当中最有财富的,实际上就是佛陀。

  《大智度论》里面讲,“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尔”,佛的功德,跟虚空无法衡量一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世间人难以衡量。

  佛陀在《大宝积经》[注2]当中也有说明,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摩地,无法与如来的三摩地相比,有很多这方面的说明。

  不管是禅定智慧的财富功德,还是世间的财富功德,佛陀跟世间的圣人、世间人认为很了不起的人物比较起来的时候,确实有非常大的差别。

  有一本书叫做《佛祖历代通载》[注3],是元朝的时候,由念常所集的。在这本书里面,分析了很多智者的故事和历史,其中有一句话,“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就是说,尧、舜、周王,还有孔子,世间当中把他们当作四位圣人、圣者。如果把他们的智慧和神通、神变等等很多功德,与佛陀相比较的话,就像白鹿与麒麟之间的差别,或者像燕子与凤凰之间的差别。

  当然非佛教徒不一定能接受,如果他们知道了佛陀的真实功德,我相信,很多人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这并不是我们佛教徒的自吹,为什么这么讲呢?

  你如果有精力、有能力的话,可以花一定的时间,翻阅佛陀的《大藏经》。佛陀对不同众生所宣说的法,有宝积部、律藏、般若部、华严部,有续部、时轮部等等,你看到这些的时候,就会知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和他的作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都难以通达他的甚深奥义。

  我们知道,尧、舜、禹、周王、孔子,是很了不起的,当时他们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但是他们留下来的作品,与佛教的作品比较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大家可以作对比。

  同样的道理,现在世间当中的一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论典和思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人类方方面面的状况,这一点我们也承认。但是他们所造的论典,在数量上、质量上,更重要的在万法本性上面,能阐述多少呢?这方面,我们要会比较。

  不然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在公元前的时候,有一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或者说有一位孔子、老子等等,这些人大概差不多吧?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智慧,尤其是悲心,与佛佗有没有差别呢?我们并不是没有理由而赞叹佛佗的。

  我经常想,在短短的人生当中,是没办法把所有的佛经都学完了。不然的话,比如说,把佛经里面的整个般若经,如果能学完,该多好啊。但是不要说全部学完,连读一遍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再比如说,翻开宝积部,如果能讲每一品的话,肯定是很精彩的。

  我们讲到的佛经,都很甚深,自己的智慧根本跟不上,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对于没有智慧而有信心的人,我们可以说,以前出现过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佛陀,他给人类的历史和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何如何的利益。对有信仰而没有很多智慧的人,这么简单地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有智慧的人,我们应该从理论和智慧方面去说服他们。很多利根者,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不要人云亦云,你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佛经深奥的意义。

  佛陀的智慧财富是不是远远超过了出世间的声闻、缘觉、菩萨?是不是他们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世间所谓的大学教授、所谓的智者?这些人对人类也有贡献、也有利益,但是在某些领域,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比较。

  当然你也可以不承认,“这些都是你们自赞毁他的一种说法,我是不承认的。”你不承认也可以,我们不会强迫任何人。你有你的理由,见仁见智,我们也是容有的,并不是非要你承认。但是你不承认的话,应该有不承认的理由,这一点很重要。

  下面讲到,佛陀的财富如此无与伦比,是什么原因呢?

  佛陀之财富,为何何如何,

  几何何时入,无量不可思。

  “佛陀之财富”,为什么声闻、缘觉、菩萨,谁的财富都比不上佛陀的财富呢?佛陀的财富很了不起、很超越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五个方面,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第一个方面“为何”趋入。

  世间的有漏财富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的家人,比如说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再传下去,我的孙子,为了利益这些人。

  佛陀所有的智慧和财富是为了谁呢?为了无边的所有众生,包括人类以外的众生,比如旁生。世间伟人、声闻缘觉的目的,都带有自私的部分,从为何方面,佛陀的目的就可以与他们分别出来。佛陀确实是为所有的众生,刚开始的发心是这样的,中间的所作所为也是这样的,最后转FA轮也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方面趋入“何”处。

  佛陀的智慧和财富,趋入什么样的地方呢?

  比如说我的趋入地是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建一些学校,因为我只有这个能力。如果出了家乡,可能办手续都不行,所以我就在我的家乡、我的寺院的范围内。

  佛陀不是这样的,他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娑婆世界,而是无量无边的整个世界。他的世界的范围、趋入的处所,完全是超胜的,在佛经里面,阐述了无量的世界。

  现在世间的一些科学家和文人,都是为自己的国家造福、为自己的民族造福,除此之外,为无量无边所有的众生造福,他们的意乐是没有这样的。

  第三个方面“如何”趋入。

  我们可能用比较单一的方式来利益众生,像我的话,要么讲经,要么做一点事情。

  佛陀在众生面前,会显现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方式。他可能会讲经说法,可能会化现各种各样的殊胜化身、工巧化身,可能会显示种种的神变。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讲了很多佛陀的功德,比如说佛陀示现种种光芒、示现神变、示现转FA轮。在可以用身体调伏的众生面前,他显现非常庄严的身相,用身体来显示;在可以用语言来调伏的众生面前,他用语言来显示,用心作加持。

  其实不仅仅是佛陀,就是具有无量无边大悲心的上师,他也会示现种种不同的方式来度化众生。

  很多佛教徒说,“这个上师长得非常庄严,所以我看到他,就生起了信心。”有些人说,“这个上师穿得特别漂亮,金光闪闪的,所以我对他起信心。”有些人好像没有什么定准的上师,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一直飘着。有些人依止一个上师两三年以后,又去依止另外的上师。

  以前我们学院里面有一个和尚,他每年都带一个上师到汉地去。这样去一趟、两趟以后,他就不理这个上师了,然后又带另一个上师到汉地去。有些居士也是这样的,不断地换上师。

  有时候换一下上师,也是可以的。新鲜的东西,可能更有味道。就像我们吃饭,老是吃一个菜的话,不是很好的,换一个菜也好。但有时候,人稳重一点,可能是更好的。

  有些人需要有名声的上师、需要相貌端严的上师......以前班禅大师在八六年的时候来过我们康区,霍西有一个老堪布曲恰堪布[注4],他闭关哪里都不去,即使听说班禅大师来了,他也没有去拜见。在色达的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终年在山上闭关的老修行人,当时他为了拜见班禅大师,从山上下来了。

  后来曲恰堪布在课堂上说:“我是稳重的人,我不去那儿。而某个上师,说是终身闭关不出来,但是因为班禅大师的名声很不错,所以被他的名声动摇了。说明这个上师不稳重,在有名声的人面前,会动摇的。”一方面,曲恰堪布是开玩笑;另一方面,在自己的眷属面前说,某个人好像动摇了。

  动摇的话,一方面也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也要有不同调化众生的方式,这个时候要选择。

  总的来讲,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是各式各样的,这是第三个趋入的方式。

  第四个方面趋入“几何”。

  我们一般利益的众生,可能只有一个、两个。而佛陀趋入有多少呢?佛陀利益众生的话,多的时候,有无量无边;少的时候,一个、两个也有,所以在数量方面,的确是特别有特点的。

  我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的时候,感觉到,佛在某一世中,只利益一个众生,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世间了;在某一世中,他帮助的众生不是特别多,做完了比较简单的事情以后,就离开世间了。在数量方面,有时候是很少的,有时候是非常多的。

  不管怎么样,在佛陀利益的众生当中,有很多是获得暂时人天福报的众生,也有很多是获得究竟解脱的众生。

  第五个方面“何时入”。

  佛陀趋入的时间、利益众生的时间,有长的、也有短的。长的话,在无量劫当中利益;短的话,给众生送一口饭、帮助一下。比如在路上看见一个可怜的众生,一瞬间帮助他一下等等。从时间方面看,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

  “无量不可思”,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目的、范围、方式、数量、时间,很多方面的利他精神,对于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世间的伟人来讲,是很难想象的。这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从佛的传记、大乘佛教的思想上看,就是这样的。

  现在的佛教徒到底能不能这样呢?有各种情况。有些人可能身体力行,而有些人可能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依靠佛教来危害众生、欺骗众生,甚至让很多众生对佛教产生种种邪见。这是佛教徒的个别行为,或者是自己没有到达佛教最高境界而导致的。

  佛教的智慧和佛陀的精神,用智慧深入研究的时候,应该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课的时候,有时会吃橘子罐头,用手指这样捞起来吃。我们在下面也特别想吃,尤其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

上一篇:NO.2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