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3

创建日期:2023-04-29

  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3

  6、6辩论二:凡夫可以通过闻思修断除无明而证悟空性

  殊胜境界,普通凡夫人很难见到,唯有真正的瑜伽王才可以现见,以下从1本体、2分类、3释词与4遣争四个方面,对现证无我的瑜伽现量加以说明,随后顺便分析了5“定解与增益”。

  6、6、1瑜伽现量的本体是什么呢?

  瑜伽现量一般是圣者的智慧现量,依靠它可以清晰了知无我的境界,这就是瑜伽现量的本体。或者说,所谓的瑜伽现量,并非如眼识、鼻识的现量一样依靠根产生,而是通过修行,在清净等持中产生的一种能够无误了知对境的无分别有境。

  普通凡夫人没有好好修行,不会产生瑜伽现量,只有声闻以上的圣者才具有瑜伽现量。

  对于世间一切法,佛陀和菩萨是如何了知的呢?如果能够了知,是不是佛菩萨已经有分别念了?不会有这种过失。从佛陀尽所有智或者有现瑜伽现量的角度来讲,他对世间的一切所作所为能够无余了知。阿弥陀佛在六时中可以完全照见每个众生心中所生的分别念,这就是通过尽所有智来了知的。声闻阿罗汉、麟角喻独觉以及佛陀,分别可以照见二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以及无量世界。

  6、6、2瑜伽现量的分类有多少呢?

  瑜伽现量=声闻+缘觉+大乘圣者=声闻(1有学+2无学)+缘觉(3无学)+大乘圣者(4有学+5无学)=后得有现【声闻(1有学+2无学)+缘觉(3无学)+大乘圣者(4有学+5无学)】+入定无现【声闻(6有学+7无学)+缘觉(8无学)+大乘圣者(9有学+10无学)】

  如果笼统地分,则有声闻、缘觉与大乘圣者三种现量。或者,声闻和大乘各自又分为有学瑜伽现量与无学瑜伽现量,再加上缘觉的无学瑜伽现量,总共有五种。上述五种现量,分别又可以分为后得有现和入定无现两种,因此共有十种。佛陀虽然入定与后得无二无别,但是,就像《宝性论》所讲的一样,可以将尽所有智称为后得有现瑜伽现量,而如所有智就是入定瑜伽现量。

  6、6、3瑜伽现量的释词。

  依照藏语,“瑜伽”就是指心安住于真实义中,或者说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真正通达一切万法真实义或心与真实义相合的人,就叫做瑜伽士,既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是在家人。

  6、6、3、1四种现量之释词+说词

  因明中讲到四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札德雅嘉”(梵语根现量)从释词而言,是依靠各自根而产生之义,从说词角度来讲,凡是无误了知自相的有境就称为现量。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五种根现量分别依靠各自根而产生,所以,释词、说词二者皆有;

  意现量,第六意识灭尽后无间产生之法即是意根,也是既有说词也有释词;

  自证现量,是从心自明自知的角度来称呼的,并未依靠任何一个根而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说词、无有释词;

  瑜伽现量,它并不是依靠根产生,而是依靠等持产生的,所以只有说词没有释词。

  6、6、3、2“瑜伽现量”说词

  用比较粗浅笼统的说法,就是指圣者们可见可知的有境。如果详细分析可以叫根依,为什么是根依呢?瑜伽现量可以分为声闻、缘觉、大乘三种圣者现量,再从有学与无学的角度来分有五种。这样的瑜伽现量并不是依靠眼根、耳根、意根等产生的,而是依靠等持或修持产生的有境。那么,为什么又将佛陀照见一切万法的瑜伽现量解释为依根呢?对于这一疑问可以回答:这只是从说词角度而言的。

  6、6、4遣争

  遣争=总说+别说

  =总说(瑜伽现量因之辩论+瑜伽现量果之辩论)+别说(遍知智慧因的辩论+遍知智慧果的辩论)

  =总说(瑜伽现量因之辩论[1“本体”三相推理+2“作用”事势理]+瑜伽现量果之辩论[3“断”能知稳固+4“证”三个比喻])+别说(5遍知智慧因的辩论+6遍知智慧果的辩论)

  6、6、4、1瑜伽现量因之辩论----“本体”三相推理

  顺世派观点:不承认因和果,佛陀至高无上的瑜伽现量不能成立,尽管久经修习,最究竟的明现境界也不可能出现。

  中观观点:佛陀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最后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者用因明术语来说,佛陀已经获得了究竟的明现境界。因为凡夫众生对一切法不明究竟,不能称为明现,而佛陀已经具足照见一切万法的智慧,所以称为究竟明现。

  中观驳斥:以三相推理的方式

  不离开证悟空性智慧的方便方法而精进修持(有法),有朝一日必定会获得究竟的光明境界(立宗),自之所依稳固并串习自然殊胜之修行故(因)。

  只要精进修行,终有一天会获得成就,为什么呢?所依如来藏非常稳固的缘故。正因为相续中的所依稳固,如理作意并按真实空性法门如理如实修行的话,最终一定会生起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究竟智慧。一方面了知人的前世后世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正因为前世后世存在,通过不断修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前面的能力熏染到后面,致使后后超胜前前,前后连续不断,最后终有一天会现前佛果。

  从我自身来讲,只要我不离开智慧方便而修持,终有一天,一定会获得瑜伽现量,因为我心的相续并非现在有明天消失,而是乃至佛果之前稳固存在,以此稳固的所依不断串习殊胜修行,最后必定可以达到最究竟的果位。

  6、6、4、2瑜伽现量因之辩论----“作用”事势理

  对方观点:虽然具有最高的无我智慧,但依靠它不可能断除三有的根本。

  中观观点:只要通达无我的道理,一定会断除三有轮回,只要断除我执就可以灭尽轮回。

  轮回的因到底是什么呢?轮回的根本就是认为我和我所始终存在的萨迦耶见或者不知晓诸法自性的无明,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断除我执,而我执的来源就是无明。所以,必须通过空性智慧的正见断除自相续中的无明,由此断除我执,这时,就像干薪穷尽的火一样,业力自然而然便会泯灭,根本无须另行遣除。

  为什么说“只要断除我执就可以灭尽轮回”以事势理成立呢?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执著“我”。从心和心所一体的角度,只要萨迦耶见存在,无明必定存在;若从心和心所分开的角度,萨迦耶见属于见,而无明属于非见。

  因为俱生坏聚见,也即萨迦耶见并非万法实相,只不过是分别念妄加出来的一种增益而已。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但人们对我和我所的虚妄假相产生了实有执著,对于这种执著,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遣除。

  修持慈悲心与不净观等可否断除我执呢?修持悲心、不净观等虽然具有很大的功德与加持,然而,慈悲等与我执并非直接相违,故无法断除,不能充当断除我执的对治。而证悟无我的智慧却与我执完全相违,所以,断除我执的对治法唯一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佛陀再三赞叹《般若经》的原因就是这样,唯有依靠般若空性的智慧,才能彻底断除三界轮回根本的我执。

  如果不想在轮回中流转,一定要断除种子,故而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无我空性的法门放在第一位,就如同黑暗可以与其他任何法并存,唯有光明才能将它遣除一样。由于真能除假,故而以空性智慧必定可以战胜无明,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就像种子虽然无始,但以火烧尽后再也不会生根发芽一样,每个众生相续的轮回虽然无有初始,但是证悟与投生轮回直接相违的无我空性智慧以后,所谓的轮回便已经终结。

  6、6、4、3瑜伽现量果之辩论----“断”能知稳固

  对方观点:由于不能、不知以及不稳固之故,佛陀无法断除障碍。瑜伽现量并不合理,“烦恼障和所知障断除后,便可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并从轮回中永久地解脱”非常不合理。

  A对方观点:第一个“不能”:烦恼障和所知障均为心之自性,因此不能断除,如果想要断除,必须将一切心行彻底断除;

  中观观点:“能”,为什么呢?垢染如果是心的本性,的确不能断除,但它并非心的本性而是客尘的缘故,完全可以断除。

  从心的本性来讲,客尘垢染并不是心的本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如来藏的本体。所谓光明如来藏,也并非分别念想象出来的一种亮晶晶的法,它只是语言所表达的一种意义而已。烦恼障、所知障的一切垢染并非心之自性,而是忽然性的,是一种客尘法。

  从光明如来藏角度讲,所谓的心,是超胜于一切诸有情之大心——无缘大悲,断除了二障以及习气的大断,无有阻碍地照见一切尽所有、如所有诸法的大证。

  从凡夫角度讲,所谓的心,是现在分别念的六识聚或者八识聚,有时候也可以承认为垢染的本体,因为凡夫八识聚全部是虚假的一种障碍法。

  B对方观点:第二个“不知”:即使可以断除,作为凡夫人也根本不了知断垢的方法;

  中观观点:我等本师佛陀早已作过开示,即使是凡夫人,依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窍诀教言努力修持,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断除。所以,凡夫众生也并非不知晓断除的方法,是可以知道的。

  C对方观点:第三个“不稳固”:如果可以了知断除的方法从而断除障垢,但如同衣服清洁之后仍会沾染污垢一样,心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到一定时候也会恢复如初,因为所依“不稳固”的缘故。

  中观观点:因如果已经根除,则如同薪尽之火不会再度燃烧一样,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本体不可能再次。自相续中烦恼的根本因或者说流转轮回的因已经断除了,也就不可能再次流转。因此,解脱合情合理。

  按照小乘观点,《俱舍论》确实讲到退失阿罗汉等观点,但按照大乘究竟了义的经典和论典来解释时,已经真正断除了客尘垢染习气后,根本不可能再度出现。成就就是永远的成就,解脱就是永远的解脱。

  6、6、4、4瑜伽现量果之辩论----“证”三个比喻

  对方观点:因为人的智慧和悲心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不可能成为无量,所以佛陀无边的智慧、悲心以及力量不可能存在,佛陀不成立。

  中观观点:凡夫在因地时修空性、悲心等,可以进入资粮道、加行道,并获得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最后到达佛地,而佛陀照见空性的智慧无量无边、对众生的悲悯心也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修持悲心与空性最后可以达到一种无量无边的境界。

  A对方观点:第一个“比喻”:运动员等有些人在训练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跳得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跳到虚空当中;同样,佛陀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成为无量。

  中观观点:比喻完全不成立。串习跳跃实际是依靠地水火风四大组合的无情法——身体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有限度的法。众生身体的这一异熟果各不相同,无论跳得如何高,身体的力量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而心无有这种限度,不管慈心、悲心还是智慧等,只要依靠符合真相的方法努力修持,决定可以无限增上并获得佛陀无量的境界。我们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从凡夫地到菩萨地直至获得佛果,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B对方观点:第二个“比喻”:在烧水的过程中,无论水如何沸腾都不可能变成火的本性,所以对智慧、悲心等无论如何修持,到最后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无缘的智慧本性。

  中观观点:比喻也同样不合理,水不断沸腾以后便会慢慢干涸,因为前后之间的所依不稳固。可是作为心,一地菩萨所修积的资粮到二地菩萨时仍然存在,二地菩萨修积的资粮到三地菩萨时同样存在……;上一世修积的福报,到下一世也会存在,心的所依非常稳固的缘故。因此,身体上的有些勤作与心的力量完全不相同,就如同薪柴燃烧变成火的自性,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成为无量也是可以的。

  C对方观点:第三个“比喻”:金子或者其他金属物,通过高温加工后可以熔化,但离开火以后,原来的液体马上就会凝固;同理,通过精勤的修炼虽然可以获得智慧和悲心,可是一旦离开这种勤作,马上就会恢复到原来凡夫人的状态,或者恢复成有缘的智慧和悲心。

  中观观点:金子即使通过加热后可以变成液体,但由于金子本身存在的缘故,只要离开火必定会变成固体,因为作为因的金子始终存在。但是,心上的垢染并不存在,一旦断除垢障,就不可能再度恢复,因为依靠对治已经完全断除之故。就好像木柴全部燃烧后,木柴还会不会存在呢?不可能存在。同样,贪嗔痴的本体通过真正的智慧焚烧殆尽,根本不存在再次产生的理由。

  D中观观点:对方所举的比喻与此处所说意义完全不同。一般在以比喻说明某一意义时,不能随便以分别念加以想象,比如说“某人很坏,就像杯子一样”,这样说不存在任何理由;或者“某人不能说话,如同杯子不能说话一样”。在举比喻时必须与所说意义有一种共同点,将佛陀的无量智慧以有限度的法作比喻是不行的,好像说“虚空有边,因为柱子有边”一样,这样肯定不合理。

  6、6、4、5遍知智慧因的辩论

  对方观点:恒时自然的遍知(上帝+大自在天)存在,除此之外,佛教所说佛陀的遍知无法建立,它的因不存在的缘故。

  中观观点:这种说法并不合理。释迦牟尼佛为主三世诸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依靠因缘产生。通过因明推理方式可以证明,显现上佛陀的智慧依靠因来产生,这一点完全成立。

  所谓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从本体上虽然无二无别,但从显现上,一者缘世俗一者缘胜义,故而可以在分别念面前分为两种。暂时从众生显现角度来讲,佛陀的智慧依靠因缘而产生。不仅自己这样理解,对其他众生也可以如此讲说。通过逻辑推理都可以证实,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通过因缘而产生。

  A从心的造作推理:在凡夫位时,修持禅定、持戒、布施等五波罗蜜多,此等方便法属于福德资粮;修持人我空和法我空的无缘智慧,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属于智慧资粮,此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缘,由此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B《俱舍论》推理: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苗芽属于近取因,是主要的因;而土地、肥料等属于俱有缘,是次要的因。那么,佛陀了知万法的尽所有智是依靠何种因缘产生的呢?以大悲方便的光明智慧作为近取因,空性妙慧作为俱有缘,此二者聚合即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以证悟空性的智慧作为近取因、有缘的布施持戒等作为俱有缘,佛陀的如所有智也可以成立。因此,大悲方便与空性妙慧互为因缘,可以成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运用这一推理,在普通凡夫人面前非常有必要。

  C《入中论》推理:通达人无我可以断除烦恼障,通达法无我可以断除所知障。对于没有如实了知所知万法之自性的所知障,唯有依靠与之相反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方能断除,而佛陀已经具足的两种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粗细的任何障碍。

  D空性法门推理:通过五道十地究竟以后,可以现前如来智。

  E《现观庄严论》推理:通过四种加行圆满以后可以获得三种智慧,也即基智、道智、遍智。

  6、6、4、6遍知智慧果的辩论

  6、1对方认为:佛教所说佛陀的一切种智并不存在,因为外境的一切所知法无有边际,如果佛陀能够照见无边无际的法,所谓的所知法就已经变成有边际了,佛陀已经了知的缘故。

  中观观点:即使了知,也不一定通过有边的方式来了知,佛陀以无边的方式了知所知万法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凡夫人的思维分别念有一定限度,在有限的分别念中只能了知一种有限的法,比如一面四方形的小镜子,它所显现的影像只能是所有法中的一小部分,但一面无边无际的镜子,无边无际的法自然可以显现其中。

  6、2对方认为:佛陀的智慧如果了知无边之法,所知法必定成为有边际,那么,由于无边的佛智与有边之所知外境不相符,已经成为颠倒识了。而且,了知无边之法的心不可能存在,就如同虚空的量无法衡量一样。

  中观观点:对方的观点并不合理,因为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来照见无边所知的。佛陀遍知不可思。凡夫众生的分别念是一种有限的法,而佛陀的智慧是无限的法,以有限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佛陀的无限智慧。

  正如虚空可以周遍于一切,佛陀虽无任何勤作,却能平等一味地洞晓一切所知万法,此种彻见方式已经完全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对于佛经以及佛陀所讲的境界,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分别念来衡量揣度,分别念无法显现时,便认为佛陀说的不合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佛陀照见万法的方式,已经超越了凡夫眼耳鼻舌身观现世量的范围,以凡夫心根本无法衡量。

  6、3事势理:世尊为量士夫

  遍知智慧由其近取因和俱生缘所生,因果毫不错乱之故,可以成立我等本师为量士夫。《释量论》中成立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最主要的事势理是什么呢?由于他可以无误宣说四谛之理,故能成立其为量士夫。世尊成立为量士夫的问题相当关键,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讲《释量论广释》的时候,对于本师成立为量士夫这个问题讲得特别细致,而且再三强调其重要性。

  佛陀与世间任何一位无与伦比的大师、智者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任何智者,只是对世间千差万别的万法中某一领域的有限知识有一定研究,而佛陀不仅了知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完全通达使众生解脱生死的四谛法。正因为佛陀已经完全通达四谛之理,也为众生宣说了四谛真理这一事势理,所以,佛陀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的。

  6、4俗人观点:佛陀是不是能遍知一切万法的智者呢?

  中观观点:是遍知,依靠比量来推断,从因明观现世量的角度来建立佛陀是量士夫。

  佛陀已经完全了知四谛、空性、大悲等利益众生的法,对于其他世间上万事万物的法怎么会不知道呢?一定可以了知。因为已经了知最甚深最微细的究竟之义,像名言中的因果、前世后世,胜义中的空性光明、如来藏本体等,那么,对名言中非常粗浅的,世界上有多少个微尘等简单的问题,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了。

  佛陀对于一般众生根本无法了解的最甚深的空性法门和名言奥义,已经解释得清清楚楚,那么,工业、心理学等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对佛陀来讲也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了。

  如同可以见到远处的微尘就一定会见到近处粗大的法一样,释迦牟尼佛已经完全通达非常细微的空性法门的缘故,对现在世间各种简单粗大的法必定一清二楚。通过这种方式,应该成立佛陀就是遍知。

  6、5俗人观点:既然释迦牟尼佛是遍知,那么《大藏经》中有没有记载现在各种事物的数目、定义,以及未来社会状况呢?

  中观观点:不论天文地理还是世间的医学、工巧学,佛经全部有所涉及。但具体的数目或未来将发生的问题等,不一定会宣说,因为这些问题对众生来讲没有特别的必要。最有必要的是什么呢?众生在轮回苦海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唯有将他们从轮回中解救出来才是最关键的事情。为此,佛陀在佛经中着重宣说了四谛法门。

  佛陀可以遍知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法,但佛陀没有在佛经中一一描述的原因是什么呢?无有必要。会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根本不会把毫无意义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佛陀偶尔也会显现神通度化个别有缘众生,但对大多数的众生来讲,佛陀都是通过佛经来调化。

  6、6俗人观点:为什么不说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口、飞+机如何操作?

  中观观点:对这些问题未详细宣说的原因,是它们对众生的解脱并不重要,众生最需要的就是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的法,这些法除佛陀外再无其他人知晓,既然佛陀知道如此深奥的问题,其他简单的知识当然是轻而易举了。

  比喻:比如在一座茂密的森林当中,有一个人不幸被一支毒箭伤及心脏,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毒箭立刻取出,再想方设法医治,否则,毒汁很快遍满全身就很难救治了。因此,这时最关键的事情,并非研究此箭由竹子所做、银子所做还是由铜铁所做,或者它到底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天空还是地下……。同样,我们每一个众生已经被萨迦耶见的毒箭射入心脏,在如此短暂的人生当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我执”的毒箭取出,并认真医治。为此,佛陀才在经中最主要宣说了四谛法门。

  正因为佛陀已经无误宣说了四谛法,所以可以称其为遍知。而世界上有多少昆虫、树上长了多少片叶子等等,佛陀虽然可以了知,但了知这些对解脱毫无意义;或者牦牛所吃绿草的数目,佛陀并未记载,因为这些事情也无关紧要。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道理,佛陀会宣说,而对暂时和究竟无有利益的,佛陀一般不会宣说。对于没有意义反而有可能对众生有害的这些法,佛陀并非不了知而不说,而是对众生解脱无义才不宣说的。

  6、7俗人观点:每个众生都会成佛的话,是不是轮回终有一天会灭尽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

  中观观点:这是以有限的思维判断无限之法,轮回中的众生无量无边,虽然每个众生通过精进修持皆可成佛,但轮回也不会因此变成空际。就如同一直朝向东方行走,虽然不存在新增之东方虚空,但也无法走到东方的边际一样。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2

下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