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1-3]

创建日期:2022-11-28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1-3]

  慧灯之光《六祖坛经》释义6,定慧品1,20190922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准备讲课。

  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为了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大家下定决心一定要先成佛。为了成佛,今天大家来学习成佛的方法。学到了这个方法以后,大家还要精进地努力学习修行,要这样发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今天的课。

  今天的课,是我们继续讲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我们前几次一至五堂课,已经讲过了《坛经》中《智慧品》的内容。今天我们接下来讲,另外的《定慧品》的内容。

  前几堂课我给大家讲过,《坛经》有很多的版本,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版本,是敦煌的版本。在这个敦煌版本里,没有分章节。而其他的版本中,大多数的版本是分了章节的。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以分了章节的版本来看,应该是《定慧品》,即禅定和智慧的部分。我们接下来就是讲禅定和智慧。

  在分了章节的版本中,一共分了十品。我们前几次一至五堂课讲的《智慧品》,是其中的第二品;我们今天讲的《定慧品》,是其中的第四品;这两品中间,有第三品《疑问品》,我们没有讲。

  今天我们讲第四品,就是《定慧品》。在分了章节的版本,就是《定慧品》,虽然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敦煌版本没有分章节,但是内容都是一样的。

  我们开始讲《定慧品》: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善知识”,六祖惠能大师对弟子们的称呼,每次都是“善知识”。

  “我此法门”,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这个顿教法门。

  “以定慧为本”,这个法门以什么东西为本呢?就是以禅定和智慧为本。

  禅定和智慧在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任何佛教中,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显宗、密宗,都是特别的重要。

  在惠能大师的顿教里,有一点点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就是它的主要内容,除了“”和“”以外,基本上就不讲其他内容了。它讲的都是“”和“”,也只有“”和“”。因为顿教法门,讲的是最高的境界。

  《坛经》当中也多次地提到,这个法的法器是最上等根机。也就是说,最有智慧的人,才是这个顿教法门的法器。所以它的内容只有两个,就是“”和“”。除了“”和“”以外,基本上其他内容都不讲了。

  我觉得,只能说,只有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才是这样子的;不能说,整个禅宗都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呢?比如说,禅秀大师渐门的证悟方法,是要逐步地、逐渐地证悟,而不是像惠能大师这样的顿时证悟。所谓渐门,怎么样逐渐地证悟呢?那就是,除了定和慧以外,还要有一些其他的修法。

  比如说在藏传佛教的大圆满里,除了大圆满核心的定和慧内容以外,还有很多前行部分的内容,像四加行、五加行等等。所有藏传佛教的密宗修法,都是这样,都需要像四加行、五加行这样的前行。虽然这些加行还不一定是定和慧,但是它们是定和慧的基础。

  六祖的这个顿教法门,是不讲这些基础的,为什么不讲呢?因为这个顿教法门,只是针对最上等根机的法器。这些人,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他自己一样,基本上是不需要基础修法的。这些人,已经都是修好了基础的人,所以六祖讲的基本上都是“定”和“慧”为本。

  “定慧为本”,六祖的顿教法门跟其他的法门有一点点不一样,我刚才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了。所有佛教,都是以定和慧为本,从这个角度讲的话,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整个佛教,除了人天乘佛教以外,其它的大乘、小乘都是以定和慧为本的。但是禅宗不一样,就是刚才讲的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有一点点不一样。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

  “第一”,这里不同的版本有一点点不一样。

  在敦煌的不同版本中,敦煌原本和敦煌博物馆的敦煌新版里面,写的是“第一”;在敦煌另一个版本中,写的不是这个“第”字,而是“弟子”的“弟”。从意思上讲,应当是“第”字,是“第一”的意思。

  在其他的版本中,比如像宗宝本,都是没有“第一”这两个字,(师指手中书)就是说:“大众勿迷”。

  宗宝本直接说“大众勿迷”,而在这敦煌版里面,“大众”这两个字没有了,直接就是“第一”。

  “第一”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就是头等大事。

  六祖大师说,我们的顿教法门,是以“”和“”为本的,那么头等大事是什么呢?

  “迷言慧定别”,头等大事就是,大家不要以为,“”和“”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

  不要说“慧定别”,“”不是“”,“”不是“”,“”和“”是两个不一样的、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这样理解,就错了。不能这样子分别,为什么这么说呢?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

  “定慧体一不二”,“”和“”这两个是一体的,是无二无别的,所以这两个是不能分开的。

  如果认为“”和“”不是一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样子理解的话,就错了。

  所以大众,头等大事是什么呢?首先是,你们不要分开这“”和“”两者。

  我们怎么理解呢?是不是整个佛教都认为定和慧是一样的呢?不是,其他的佛教法门不一定这样子讲。

  惠能大师为什么这样子讲呢?他讲的“”和“”,是开悟的时候或者开悟之后的“”和“”,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开悟的时候,是根本没有“”的,是没有智慧的。智慧在什么时候才有呢?在开了悟以后才有智慧。

  没有开悟的时候智慧是什么呢?是闻、思、修当中,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根本就没有修所得的智慧。

  惠能大师的禅宗顿教,着重强调的根本就不是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六祖讲的就是直接证悟、顿悟的境界,从这种境界来讲的话,“慧”仅是指修所得的智慧。而修所得的智慧,也是就开悟时的“”、证悟了以后的“”。

  六祖在这里讲的“”,就是证悟以后的“”。证悟以后的“”也是“”,“”和“”是分不开的,这两者是一体的。

  在大圆满里,跟这种说法是一模一样的。大圆满就是这么讲的,“”和“”不能分,为什么呢?

  我们用语言描述的时候、表达的时候,可以把定和慧分开讲:定是什么、慧是什么,可以这么讲。但是实际上没有“”和“”两个东西,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就是“”。大圆满这么讲,而六祖也跟大圆满讲的一模一样。

  六祖说,“”和“”就是一体,根本不是两个东西,所以你们不要去分别。

  “”和“”怎么是一体呢?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

  “即定是慧体”,这里的“”是“禅定”的“定”,它是智慧的本体。我们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要怎么理解这里讲的智慧呢?准确地说要这样子理解,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空性、证悟自己的心的本性光明的这个部分,就叫作“”。

  证悟了心本性时的智慧,它是如如不动的,根本就不像我们变化无常的杂念。它不是变化无常的,它是非常稳定的、如如不动的、不会动摇的。

  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比如说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它是完全没有任何动摇的,只是安住在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境界当中。这个如如不动、没有动摇的部分就叫作禅定。

  在如如不动、不会动摇的同时,也就证悟了心的本性,这个证悟的部分就叫作智慧。

  实际上这禅定、智慧两个部分,就是一个东西,所以这禅定、智慧两个是不能分开的。

  “定是慧体”,“”就是智慧的本体。实际上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所谓的“”和“”了。“”自己很稳定、没有动摇,也就叫作“”了,这既是“”又是“”了,“”和“”没有办法分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里的“”字,我们怎么理解呢?

  在佛经、大乘佛经里面,在大圆满、密法里面,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这个“用”字,是什么意思呢?

  “”和“”可以这么讲,比如说一把刀,它的刀片、刀把,刀背、刀刃实物,是它的本体,叫作“”;刀是锋利的,它具有砍掉任何东西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叫作“”。可以简单地说,它的本体、本质就叫作体;它的作用,就叫“”,这“”就是它的作用。

  在密法里面、在大圆满里面,很多时候也会这样子描述。

  “”,实际上证悟的时候没有什么其他的“”,就是指“”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叫作“”。

  “”就是“”的作用,“”有什么作用呢?“”的作用是,它不仅仅本身很稳定,而且在稳定的同时,它还可以证悟。证悟就叫作用,就是“”的作用。

  我们刚才讲的刀,刀的本身就是它的“”;刀可以砍其他东西,这就是刀的“”。同样的,把“”比作一把刀,那么它不仅仅是自己平静,如同刀可以砍掉其他东西,它也是可以证悟的,“”就是“”的作用。

  实际上“”和“”就是一件事情,就是一个东西,根本就不是、根本就不存在两个东西,没办法分开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子讲呢?证悟了以后才是这样子。

  证悟之前,定和慧是可以分开的。比如说我们修四禅八定,这只是定,不是慧。

  对于四禅八定,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乃至外道都会修;显宗、密宗,大家都修四禅八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寂止。

  没有证悟的时候,寂止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修寂止。我们修完了四加行、五加行以后,应当花一段时间修寂止。寂止修得好的话,就完全是一个很标准的禅定。

  寂止只是禅定,它是不是慧呢?它不是慧。为什么?它没有证悟,没有什么慧,只是心很平静、没有太多杂念而已。没有智慧,只是心平静,在这个时候,定和慧是分开的。

  不仅仅在理论上定和慧可以分开,在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定和慧也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说,我们证悟之前,修禅定的时候,只有定还没有慧;有些时候,我们瞬间证悟了一点点,境界是不稳定、动摇的,在这种时候,有了一点点智慧,但是没有禅定,是只有慧还没有定。所以对我们来说,定和慧是分开的。

  六祖在这里讲,“”和“”不能分开,说的是特殊情况。在禅宗顿教、大圆满,证悟了以后,“”和“”是不能分的,没办法分的,实际上就是一体。

  定和慧不是永远都不能分开的,当我们没有证悟的时候修定,只有定还没有慧;我们没有修定,只有初步证悟的时候,只有慧没有定,为什么呢?开悟了一点点的智慧,瞬间几秒钟就不存在了,不能坚持,所以有慧没有定。

  惠能大师讲的“”和“”不能分开,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这个高境界当中,既是“”又是“”,“”和“”是分不开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有特殊的直接证悟的方法,不需要修四禅八定,直接开悟。没有开悟的话,就修四加行、五加行,修上师瑜珈。当条件不具备时,就重复修四加行、五加行;当条件具备时,比如有上师的加持、有自己对上师的信心、积累福报、忏悔罪过等等,这些条件全部成熟的时候,是可以证悟的。在这个证悟的方法中,其实没有定,没有禅定也是可以证悟的。大圆满不建议证悟的过程中间有禅定,方法就跟惠能大师讲的差不多,不需要禅定。

  再比如说,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大手印与大圆满差不多,同样也是很高级别的修法。大手印建议,在修完了四加行、五加行以后,就修禅定。修四禅八定,修到一定程度后,再去修智慧。在禅定的基础上修智慧,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证悟。

  也就是说,如果对大圆满有特别特别足够的信心,对上师有特别特别足够的信心,对加行修得非常得到位,那么没有禅定的话,也是可以直接证悟的。如果在中间加上禅定的修法,也会有一些帮助,所以大手印的方法,就是需要一些禅定修法。

  大圆满它本身的修法中,刚才讲的,不需要禅修,这是因为修大圆满的特定法器,跟六祖讲的一样,是上等根机、大智慧的人,他们不需要禅修。

  由于不一定每一个修大圆满的人的根机都有这么高,为了适合其他根机的修行人,所以在大圆满的修法当中,前面就安排了禅修的方法。这不是最高大圆满的本意,虽然不是本意,但是对引接其他根机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很多大圆满的引导文当中,都安排了禅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像惠能大师这样的根机,所以不一定每个人都是顿悟、顿教的根机。普通的人,修顿教法门也好,修大圆满也好,在这之前修一修四禅八定,尽管是没有智慧的禅修,但是也有帮助的。

  大圆满在前面安排了禅修,是有帮助的。我们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这样子定和慧分开修。

  不仅仅在理论上定和慧可以分开,而且实际操作中,定和慧分开修,也是有帮助的。

  当然,对于惠能大师这样的根机,对于与顿教专门相应的法器,他们是不需要禅修的。

  我们看得出来,像六祖惠能大师,他由一句话就言下大悟了。后来的禅宗的禅师们,尽管不是所有人,但也确实有很多很多人,没有修太多的禅定,在根机条件成熟的时候,就言下大悟了。

  对于这类人,那就不需要先禅定后证悟,就不需要把定和慧分开修了。惠能大师的这句话:“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就是针对这类人讲的。这是第一重要的见解。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前面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禅定和智慧是等同的,是一个东西。

  “”就是同、等同的意思,禅定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禅定。

  “学道之人作意”,这里“作意”两个字,在佛教里面,就是这么想的意思。

  惠能大师在这个地方又开始讲一些错误的见解,就是说,“学道之人”不能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讲。

  什么不能讲?什么不能想呢?

  “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这里的“”字有点问题。

  在《坛经》绝大多数的版本里,写的都是“”字,“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但是有可能这个“”字错了,有可能是“”字,有些版本里写的是“先定后慧,先慧后定”。

  这个“”字有可能错了,为什么这么讲呢?

  从内容上看的话,“先定发慧”,可以讲得通,先是禅定,然后在禅定的基础上,开发智慧;但是“先慧发定”,先有智慧然后开发禅定,这在内容上有一点点问题。当然,这样讲的话,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还是有一点点讲不通。

  在这个敦煌版本中,第一品的内容里面,五祖弘忍大师让六祖惠能大师半夜三更的时候去找他,然后五祖给六祖讲了《金刚经》,六祖就开悟了。半夜三更,五祖把惠能送走了。

  这里写到:“三更发”,用到了这个“发”字。我想,也许这不是“发”字,也许是“后”字,即“三更后”,三更之后,弘忍大师把六祖送到山下。

  { 注:《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简称李本)

  在李本中,是: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至九江驿,登时便别。}

  这个想法只是参考,也不一定是对的,我想在一些佛教的书里,一般都是“先慧后定”,或者是“先”什么什么,“后”什么什么,而不是连接“发”字。

  在《坛经》的这个地方,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是“发”字。当然“发”字也不是完全讲不通,也是可以解释的。但是我想,这个有可能是“后”字。因为古文繁体字,“后”字跟“发”字有一点点像,虽然不是全像,但有可能这个不是“发”字,而有可能是“后”字。

  反正这里用“后”字也可以,用“发”字也可以,对我们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

  就是说,“学道之人”不要去想,不要去说:先是禅定,然后才是智慧;也不要想,不要说:先是智慧,然后才是禅定。

  不能这样子说。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定慧各别”,不要说禅定和智慧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是可以分开的,不能这么讲。

  为什么不能这么讲呢?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错了。有什么错呢?

  “作此见者”,如果认为禅定和智慧有先有后,持这样观点的人。

  “法有二相”,如果把佛法的最最最核心的境界、证悟的境界,分成了禅定相和智慧相,这样以后就产生了什么呢?产生了执著。

  在证悟的境界中,没有分别,“”和“”是分不开的,完全是一体,没有任何的二元对立。如果把“”和“”分开,就有了二相的执著,就变成了一种执著。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

  “口说善”,这种人嘴巴说得特别好,无二无别、空性境界、般若讲得都好。

  “心不善”,但是这种人心里仍然没有放下执著,仍然有这样二相的观念。

  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很多时候都说了“不善”、“邪见”。实际上,这与我们平时理解的不善、邪见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层次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平常对三宝的信心,从六祖的嘴里面,有些时候会说:“这是邪见”。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没有证悟,对三宝的信心、菩提心,都是有执著的。而凡是有执著,对于很高证悟境界的人来说,就是邪见。

  佛经里面也有这样事情,比如说,有些佛经讲:认为万事万物是无常的,这是邪见,谁持这样的观点,那就要从僧团开除。我们平时讲的无常,不就是佛经中四法印中的一个吗?为什么这个是邪见呢?

  善与不善、邪见与正见,这些都是相对的,要看站在什么样的境界、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判断。对于我们普通人认为的正或者善,从高境界人的角度看,就是邪或者不善。

  这里六祖讲,他嘴巴说得很好,但实际上执著二相,所以“心不善”。为什么“心不善”呢?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慧定不等”,因为他说“定”和“慧”不等,“定”不等于是“慧”,“慧”也不等于是“定”,“定”“慧”不是一体,是不同的东西。

  尽管他说得好,但是心里没有放下二元对立的执著,所以他“心不善”。

  “心口俱善”,如果要心要善的话,嘴巴讲的和心里想的都同时的“”,一直这样子。

  “内外一种”,这里的“一种”就是一样的意思,一模一样,内外一致。“”是心里想的,“”是嘴巴表达的。心里想的跟嘴巴说出来的要“一种”,要一样。应该怎么讲呢?应该怎么想呢?

  “定慧即等”,当然是“”和“”不能分开,“”就是“”,“”就是“”。

  要这么去想,要这么去说,才是“心口俱善”,心口都是俱善。否则的话,按前面的做法,实际上只是嘴巴善,而“心不善”,因为还在分别“定”和“慧”。嘴巴上讲般若、讲空性,讲得再好,实际上心里还没有放下这些二元对立的执著,这样是不对的。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智慧品5[3-3]

下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6[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