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2-01

  NO.3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105-151)+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己一、真实(153)+己二、别说分类之义

  己二、别说分类之义=庚一、解说所依三身(155-159)+庚二、解说能依四智

  庚一、解说所依三身=辛一、略说(156)+辛二、广说(157-159)

  辛二、广说=壬一、分说三身(158)+壬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159)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辛一、略说(161)+辛二、广说各智(162,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159、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160、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解说能依四智)分四:

  161、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一、略说;

  镜智不动摇,三智依于彼,

  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

  162、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广说各智;

  大圆镜智:

  镜智无我所,恒具不偏堕,

  所知皆不昧,恒非偏向彼。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

  即是报身佛,现智影像故。

  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者,许修有情净,

  不住而寂灭,许为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4-111 2016年04月19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

  我那天说前一课的传承,要再念一遍......那天的网络不好,最后一个颂词,他们没有听到。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佛陀的功德,《经庄严论》里面,没有讲五智慧,而讲了三身四智。其中的三身,是分两个方面讲的。前面讲了不同的分类,今天讲什么呢?归摄平等恒常,其中平等有三个功德,然后恒常也有三个功德,分别讲三身不同的方面。

  壬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我们知道佛陀具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这三身是行持自利和利他的所依。前面已经讲了,报身主要从自利角度讲的,能够享受法乐、能够在自现当中饶益无量无边的菩萨;化身主要从他利方面讲的,在其他众生面前,能够显现成熟有情;法身是自利和他利的根本,有自利的部分,也有他利的部分。这样归纳起来,所谓的法身,是自利和他利的所依。

  下面进一步宣说,从平等方面和恒常方面来讲三身的差别。三身的差别是什么样呢?

  “所依”,第一个法身,是一切诸佛的所依,因为佛陀主要是法身,而法身是无漏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这种法界,是一切佛的所依。

  有些续部当中讲到,一切的诸佛,法身界中一平等;一切的佛陀,在法身界当中都是一味一体的。

  法身是一切的所依,这方面是平等的。所有的佛,在法身界当中完全是平等的。

  “密意”,第二个报身,密意是平等的。

  讲义里面,应该不是“法身密意”,而是“报身密意”。

  一切诸佛的报身密意,是没有贤劣和大小之别的。密意的意思,就是指意趣、智慧。

  现在人的意趣和密意是有大小之别的,有些人智慧比较开阔,心地比较善良;有些人心很狭窄,智慧很低劣、很愚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好坏取舍,在心态上、身态上都是不同的。

  但是诸佛的报身密意,比如说无量光佛也好、宝生如来也好、不动如来也好,在报身密意当中,第一个是没有贤劣大小之别;第二个利益众生的意趣是相同的。所有佛的意趣、目标都是利益众生,除了利益众生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

  世间当中,我们有时候想利益众生,但大多数的时候,想的是自利,甚至经常产生一些害众生的心,凡夫人都是这样的。

  而佛陀报身的密意,全是利益众生,在这方面是平等的。

  “事业”,第三个化身,佛的事业在调化众生方面是平等的。在世间当中,佛的化身全是调化众生的,除了这个以外,没有自己的事,这叫做化身的事业平等。

  善知识也需要有利益众生的心和行为,如果没有的话,恐怕没办法称得上是善知识。华智仁波切说过,末法时代,所有法相圆满的善知识,非常难得;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的《依止善知识品》当中,也讲过,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齐全的善知识,很难找到,但是至少也要有想利益众生的这么一个法相。如果这个也没有的话,那大乘善知识的法相都没有了。

  有些人利益众生的心一点都没有,反而以佛法欺骗众生,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现在藏传佛教在汉地,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还是让人很欢喜的。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活佛、堪布、伏臧师。其实藏传佛教当中确实有很好的伏藏师,我有一段时间讲了很多伏藏大师的故事,也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讲过《伏藏授记的密意与缘起》[注1]。

  在现在汉地,出现了很多所谓的伏藏师。我了解了一下,说实在的,如果有些地方不注意的话,恐怕真以为是伏藏师。有没有真正的伏藏师呢?应该是有的,但是不一定以这种行为出现。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网上有一个视频,已经在藏地传得沸沸扬扬,汉地不知道看到没有。有一个人拿着其他东西,说是伏藏品。旁边有人把整个过程全部拍下来,放到了网上。这下可能没办法澄清了,这样也是很好的,让真相浮出水面,水落石出。对很多人来讲,这是值得反思的,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样并不是不好。

  有些佛教徒没有真正的智慧,只有一个信心,而这种信心又带有迷信的成份。这样一来,只听到一个“伏藏师”、只听到一个“上师”,就......很容易受骗。

  “上师”只是一个名词,到底是不是具相上师?我们需要观察。就像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出售,商家把拍得好好的商品照片放在网上。你付完钱、拿到手的时候,“哦,根本不是网上照片上的东西。”所以看到广告上的某个上师,真正去接触的时候,也许不一定是具相上师。

  “活佛”实际上有化身的意思,但是按照现在藏传佛教很多活佛的行为,恐怕所谓的活佛制度将来应该会没有了。因为很多活佛在弘扬佛法方面,起不到好的作用。现在在藏地的影响也是不太好,很多活佛到汉地去买一些豪车等各种各样的行为,然后在藏地互相攀比。这并不是佛教所需要的、并不是佛教的真正内涵。

  不管是藏地也好,还是汉地也好,都需要观察善知识,然后依止善知识。哪怕在网上买一百块钱的东西,我们也需要三思、也需要观察,更何况乃至生生世世解脱的大事,需要依赖别人的时候,我们更要用智慧、时间来观察和了解。

  这里讲,佛的法身、报身、化身,都是利益众生的。我们前面也讲过,很多人认为“佛陀是很快乐的,阿弥陀佛天天没有什么事情做”,实际上不是的。

  佛陀的智慧也好、三身也好,自然而然利益众生的特殊缘起,叫做菩提。所以菩提的含义,并不是凡夫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平等性”,这里讲的是,所依、密意和事业是平等的。

  下面讲了恒常也有三个功德,意思就是说,如来有三种恒常,三种什么恒常呢?

  “自性”,第一个,法身是自性恒常的,为什么自信恒常呢?因为法身是不生不灭的,它具有恒常性。

  “不间断”,第二个,报身不间断的恒常,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报身是享用大乘佛法,在任何一个报身刹土当中,整个大乘妙法是不间断的。

  我们经常讲,报身刹土具有五种决定:处决定、本师决定、眷属决定、法决定、时间决定。其中的法决定,是大乘佛法不间断。

  “相续”,第三个,化身在众生面前的相续不间断,化身为什么是不间断的呢?

  化身好像有时候会间断,你看,释迦牟尼佛来到南赡部洲,转了FA轮以后示现涅槃,已经灭度了,怎么会相续恒常呢?

  实际上在某些众生面前,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无常了,但这并不是说,他所有的事业和化身都没有了。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在其他所化众生面前,他正在示现转FA轮。所以真正的化身事业是无有间断的,相续是恒常的。

  这一点在《妙法莲花经》当中好像也有说,如来不涅槃,正法不隐没。

  在昙无谶翻译的《大方等无想经》里面,也说了,“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为诸众生故,示现有灭度”,如来不会涅槃,真法没有生灭,为了度化众生,佛陀示现有灭度。

  按照大乘佛法的观点,佛的住世、灭法,这些在真正的本性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显现上,佛法在这个世界已经隐没了,但另一个世界里,佛法正在弘扬、兴盛。所以佛法不会永远灭于世间,没有这样的。

  “如来不涅槃”,包括诸佛菩萨化身的一些上师,在个别的所化众生面前,示现涅槃了,是不是上师永远死了?他再也活不过来了?不是这样的,他会在另一个所化世界当中显现。

  以前无著菩萨接近涅槃的时候,他的好多弟子都哭着说:“上师,你不要死啊,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呢?你不应该舍弃我们,我们这些众生很可怜呐。你的事业没有了吗?”无著菩萨说:“虽然我在这里死了,但是我的事业不会没有的。我到别的刹土去,照样可以度化无量众生。”其实有些善知识活着的时候,在这里度化众生;暂时圆满后,他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去度化众生了。

  有些佛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六个大城市,佛陀今天在鹿野苑,明天到王舍城、灵鹫山、其他城市,教化不同的众生。佛佗离开一个城市的时候,很多弟子哭着说:“佛陀走了”;而有信心的人觉得:“佛陀没有走,因为我依止佛陀的教法,不断修行。”

  佛陀到别的城市、还没有示现圆寂的时候,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弟子,就觉得佛陀已经不在了,很伤心;当佛陀圆寂了以后,他们更觉得佛陀不在了。而对有信心的人来讲,佛陀不会离开的,正法也不会隐没的。

  虽然很多上师在这个世界当中,显现上已经离开了,但是他的密意、智慧、悲心、所有的事业,实际上已经融入每一个弟子的相续当中,没有离开,我们可以用“不离”两个字来代表、代替。

  “恒常性”,这里讲的是,自性、不间断和相续是恒常的。

  又不行了,是吧?稍等,我等吗?我讲,是吧?电脑死机了,为什么天天死机呢?“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电脑不会死的。

  师念藏语传承。

  如果不想了解佛教的甚深道理,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了解佛教里面比较重要的道理,包括佛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完全用理论来说明的话,那么学习《经庄严论》是很重要的。就像声闻乘的有些道理,大家听了《俱舍论》之后,就会明白:小乘的很多名词是这样的。我想,大乘相关的地道果的功德和法相名词,你听了《经庄严论》以后,应该会明白的。你们年轻人,一定要能背的背、能记的记,最好是这样的。

  像我的话,有些内容,今天记得清清楚楚,明天就忘了;有些内容,还可以记住。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的时候,我比较年轻,也很努力。我在上师面前听课,应该说没有打过瞌睡,我基本上可以这么保证。我没有缺过课,也可以这么讲。一直是这样的,再重要的事情,也比不过听课这个事。凡是法王讲过的传承,我想,肯定没有断过,我可以这么讲。

  下面开始讲佛陀的四种智慧,有时候分不清楚,“大圆镜智是啥子哦?什么叫平等性智哦?什么叫妙观察智哦?什么叫成所作智哦?”有很多人不太懂。

  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佛教徒应该会说。就像向基督教徒问一些基督教的教义,有些人能答得上来,有些人答不上来。我们佛教徒也是这样的,别人问:“你们佛教里面不是有三身四智吗?三身分别是什么意思?报身和化身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有些经典里面讲五种智慧,有些经典里面讲四种智慧,为什么?四种智慧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这样的时候,佛教徒就开始“啊?我现在比较忙……我今天头痛、我不舒……”这样恐怕不太好,我们应该在理论上懂得这些。

  这里怎么讲的?下面分略说,和广说,还有智慧的因,还有宣说究竟的智慧,四个方面讲的。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分四:一、略说;二、广说各智;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辛一、略说:

  镜智不动摇,三智依于彼,

  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

  “镜智不动摇”,大圆镜智是不动摇的。我们经常说,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转依成大圆镜智。

  按照密法,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十三品里面讲,嗔恨心得以清净之后,就变成大圆镜智;痴心得以清净之后,就变成法界性智,我们前面讲了,《经庄严论》里面,除了法身以外,没有特别讲法界性智;傲慢心得以清净之后,就变成平等性智;贪心得以清净之后,就变成妙观察智;嫉妒心得以清净之后,就变成成所作智,这样五毒变成了五智慧。

  按照密法认识本性,或者禅宗直指本性的方法,我们产生嗔恨心、没有认识它的时候就特别烦恼。

  昨天讲安忍的时候,讲着讲着,有的人真的有感觉了。今天有人给我说:“以后一定按照你的方法做。想吵架的话,当天不吵架,隔一天再吵架。明天再吵架的这种方式很好,我们试了,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昨天不吵架,准备今天吵,结果今天吵不起来了,双方都没有力气吵架了。”

  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是很可怕的。但是如果认识到,嗔恨心的本性实际上是大圆镜智、是阿赖耶识的转依,那烦恼就成菩提了。

  阿赖耶识本来就是不动摇的,是很稳定的识。睡眠的时候也好、死亡的时候也好,最后所有的根识,全部都融入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再融入法界光明,是这样的层次。阿赖耶识是不动摇的,在佛地的时候,它也是恒常清净不动摇的,也是其他智慧的所依。

  “三智依于彼,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哪三种智慧呢?染污意转依的平等性智、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五根识转依的成所作智,这三种智慧,都是依靠大圆镜智的。

  这里是略说。

上一篇:NO.3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