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要文》4章善巧运用+跋笔记
1、《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甲一、前言+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甲六、跋
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乙一、何谓善巧运用+乙二、善巧运用的方法+乙三、善巧运用之误区
乙二、善巧运用的方法=丙一、座上善巧运用+丙二、座下善巧运用+丙三、日常修法的安排
丙一、座上善巧运用=丁一、1.外缘+丁二、2.内缘
丁二、2.内缘=戊一、(1)护持正念+戊二、(2)根据妄念大小采用对应的调伏方法+戊三、(3)座上念诵仪轨及心咒
丙二、座下善巧运用=丁一、1.以信心净观五种圆满+丁二、2.行住坐卧护持正念
丙三、日常修法的安排=丁一、1.一日多座上师瑜伽修法简轨+丁二、2.上师瑜伽简短仪轨之修持要点
乙三、善巧运用之误区=丙一、未得摄受,无次第道+丙二、轻视前行,直趋禅定+丙三、好高骛远+丙四、修法死板僵硬,不懂得灵活应用+丙五、未善巧护持正念
2、善巧运用是四精要法的最后一个精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精要。因为能否掌握此精要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修好上师瑜伽。
禅修中昏沉掉举不仅会交替出现,而且还会有或轻或重的变化,所以一座禅修中妄念不会只以一种姿态呈现。所谓善巧运用,其实就是在禅修过程中,针对妄念呈现的粗细强弱,善巧地运用前述之三种精要,以最恰当的方法加以对治,这样就可以获得调伏妄念的最佳效果。如果连前面三种精要都还没有掌握的话,就更谈不上善巧运用,调伏妄念的效率自然也不会高。
3、果法大圆满之见解树立在真实中,而因法相乘之见解乃依教证与理证抉择,此乃果法密咒与因法相乘在见解上的差异。站在修行的角度,超越轮回最殊胜的力量是什么?是正念。
正念乃清明觉知之力量,是修行者于行道中唯一不可缺少之助伴。正念可支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前者以意识转为道用,为初行者之方便;后者以智慧转为道用,为圣者之自在妙用。
华智仁波切将密宗成办解脱之过程总分为三: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其见、修、行、果与上师瑜伽之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无有二致。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意识转为道用,需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护持;安住调伏妄念为智慧转为道用,本身即为无造法性之正念。
初步修学上师瑜伽,以外相上师相应法契入,当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时,若能做到观想对境清晰、念诵字字分明,如是明了即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在护持正念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自然——不紧不松的状态,即“初持正念中松坦”;此明了一旦消失,则说明昏沉、掉举已经侵犯心相续。密宗殊胜修行方便在于运用妄念成办解脱;特别对于初行者来说,善念是断绝一切恶念之力量,故在剖析调伏妄念时,不得不依靠善念调伏一切恶念,如是善念即为正念。
随着见解增上,修持直视调伏妄念如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时,仍需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而观想,直至细直视调伏妄念证悟缘起性空之见解。
安住调伏妄念——证悟密相上师瑜伽时,无需起心动念,恒时都在光明境界中,乃“无造法性之正念”,即“后无持念光明中”。
4、根据妄念大小采用对应的调伏方法
修有相止时,首先观想皈依境、念诵莲师心咒,当内心趋向平静时,停止念诵,开始观想皈依境。其实,这就是一种善巧。因为念诵心咒的目的是调伏粗大的妄念,当已经调伏粗大的妄念,心开始趋向平静的时候,就要相应地调整法门。心的状态已经开始变化,如果还是按照前面粗大的念诵方式修法,就很难令心趋入更深的明静状态,此乃修法中的不善巧。所以,善巧就是针对妄念的粗细大小,分别以最相应的方法加以对治。
在修上师瑜伽之有相止的阶段,此时应该依剖析调伏妄念的方式而对治烦恼,具体的方法主要是观上师皈依境。如果观想过程中出现较重的昏沉,仅依靠观想皈依境的方法无法调伏,加上持风也没有效果,这时就要用前面念诵心咒的方式而对治;有时昏沉或掉举特别严重,不要说观想,甚至返回到前面念诵心咒都无法调伏,也就是说,运用了全部禅定本身调伏妄念的方便,但仍不能调伏昏沉,此时就应该考虑用其他方便来对治昏沉,如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或者祈祷上师、发菩提心等,而不能仅仅死守禅定之方便。
觅心法是禅定增上之殊胜方便,也是成熟口诀法中的一部分。那么修持上师瑜伽时,应在何种禅定状况下开始修持此法?觅心法属于般若智慧部分,所以一般在具有禅定寂止基础之后才开始修持。修学上师瑜伽具备一定有相止基础后,即可修觅心法。
5、座上念诵仪轨及心咒
当观诵与寂止逐步趋向一如时,你的禅定已经是出世间禅定。
出世间禅定是什么?色是空性,空性也是色。念诵即是空性,空性就是念诵,两者可以契合一体。为什么说当烦恼沉重的时候我们应念诵心咒,没有烦恼的时候尽可能安住,要平静下来?因为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念诵(明)的同时安住(空),但是应尽量往这方面发展。
念诵过程中即使有一点点空性的感觉,还是要提起正念念诵。要避免修行中的懒惰行为,见解很难增上。
明分必须要提得很高很高。我们平常说一心只能一用是心的规律;一心可以多用是见解逐渐增长的标志;一心可以遍知的时候,这就是心的本性。你可以说明分已经达到多高的地步了,可不仅仅是“好像我知道一点点的”,到底知道什么?“我也不知道,总之这么多就可以了。”这还叫什么禅定?!
6、以信心净观五种圆满
作为密宗的弟子,初步修学即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因密法的见修行果均树立于五种圆满之中。净观五种圆满支分为二:一为依靠意念造作净观五种圆满,二为已证悟缘起性空及般若波罗蜜而自然呈现五种圆满。次第根机者入定之时,应尽量于相似缘起性空之见解中净观五种圆满;出定之时,则尽量依靠意念造作净观五种圆满。
导师圆满:行道中净观导师为阿弥陀佛。悟证究竟果实时,上师即为能诠胜义之上师,乃心的本体,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密意。未证悟见解之时,眼前看到不清净之显相,而对上师产生贤劣之分别,当知皆由自心不清净所致。
眷属圆满:行道中净观众生均为男女菩萨。完全证悟究竟果实时,妙力显现一切之相均为本体之庄严,所见一切即为本尊。未证悟见解之时,显现嗔恨心等怨敌乃业力沉重所致,故需依靠不同的调整方式或对治之力断绝烦恼。
法圆满:行道中净观所修皆为大乘法,具德上师和善知识所言一切皆应珍视为殊胜教言。完全悟证究竟果法之时,从二种无明(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中超越,远离一切垢染戏论,为法圆满。
地处圆满:行道中净观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证悟之时,妙力显现一切之相无非刹土坛城,均为本体之庄严。然未证悟者由于自身业力沉重,所见山河大地等只呈现不清净之相。
时圆满:行道中净观为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为第四大平等时。究竟证悟之时,恒时无有变迁,超越三时,为第四大平等时。
由此可见,行道过程中的净观五种圆满实为证悟究竟果实的方便,并因行果相应而能迅速成办解脱。未证悟者应时时于意念造作中净观五种圆满为妙,如此才堪称为守持密宗之三昧耶,方为密宗弟子。修行者于接受灌顶和窍诀部传承之时,已同时接受誓言。密乘的一切行为和誓言,都应于信心中行持。故当切切思之。
7、行住坐卧护持正念
修持外相和内相上师相应法者,于出定时作意观想上师之形相而护持正念。修行时无论起现贤劣境界,应至诚祈祷上师,若遭遇病痛、魔障等一切逆缘,均观为上师智慧之幻变游舞,进而将一切冤亲怨怼净观为上师调心之显现,并虔诚祈祷。诚如古德云:“身凭信心得恢复,恶缘悉皆转道用。”如是行持虽为意念造作,但若能坚持不懈,功德不可思议!
出定时可观想一切外器、内情之显现皆为上师或如梦如幻,而不随境、识漂泊等,此为“后得转为道用”的护持方法。难以如此行持者,可思维法义、戒律或念诵观音菩萨心咒、莲花生大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或百字明等,同时观想上师,如是不易散乱或起现诸多烦恼。
有者言:自己禅修时妄念纷飞,而座下好像并无诸多烦恼。此乃禅定中护持正念、座下忘失正念而无法觉察诸多妄念之故。由此可见,座上修行至关重要。只有座上勤修禅定,见解才能逐渐融入座下,最终达到出入定一如之境界。初行者虽然难以如是造行,但可依改造意念之正念护持,多念诵并持戒等。
8、上师瑜伽简短仪轨之修持要点
第一、一切修法必须圆满三清净法(发心、正行、回向):由于绝大多数人的禅定尚未圆满,因此每一座都必须依三清净法行持。
第二、采用以上何种简短仪轨,以自己当时修法时间而定。有者问按照上师瑜伽完整仪轨修持时,通过依文明观进行剖析调伏妄念,那么依简短仪轨如何行持呢?需知剖析调伏妄念的目的是为了澄清粗大之妄念。依简短仪轨修行妄念生起时,可以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发菩提心,观想莲花生大师、上师皈依境而祈祷上师。依靠种种方便澄清粗大之妄念。
第三、实在没有时间,开始清净发心,中间不念诵仪轨,直接进入禅修正行,最后随顺回向。但如果有时间而因为懒惰不念诵仪轨,则犯舍方便而单取智慧的过失,此等行为应避免。
9、持戒清净和出离心(四厌离法)等前行的作用,如同止息吹动酥油灯的风。禅定为何不成?是因妄念干扰;妄念由何而起?唯因世间八法。所以前行的力量若未融入心相续,则无法止息妄念之风,禅定自然不成。寂止的禅定不成,解脱的胜观也无法达到。一旦前行的力量融入心相续,即使没有修寂止的禅定,堪布昂琼说最低也能达到欲心一境。所以轻视前行而追求禅定,是修行最大的不善巧。
10、 有者问:“打坐时,如果有一定明分还知道运用剖析调伏妄念、持风等等方便调伏,但是往往明分不够,连发现的机会都没有,一下就堕入昏沉和掉举,而且一晃就过了很长时间。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些现象很正常,都是提念不坚固所致。由于初行者修法时间短,见解不够,因此打坐时出现昏沉和掉举侵犯内心,过一阵时间才发现;即便是念诵咒语等等,也会顺着昏沉和散乱漂泊。此乃凡夫之本性,并不意味着功德,因此应该时时提起正念。当修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昏沉、掉举。
11、正念,比如生起次第,时时净观一切诸佛菩萨就是真正的佛。从修本尊的角度来说,仅仅观想一个相而并没有净观,这个念提得就不是很坚固。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比如我们在修有相定和无相定的时候,需要提着一个很细微的意念。如有相定还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无相定相对于有相定,没有那么粗大的意念护持,但还有一个所显现的对境。这些所护持的对境和能护持的念,从某种角度来说,确是起心动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改造意念之正念就是初步修法期间,意念要相对提起来,这点很重要。不能因为这是起心动念就排斥它为过失,如此见解永远不会进展。因为初行者尚不具备无造法性之正念,若放弃改造意念之正念而别求自性,不可能找到无造法性之正念。
改造意念之正念的重要性,以后不管修什么法都有一个相对的提念。提念纯熟,功夫由不自然进入自然,能所执著自然开始消融,直至最后证悟自性。自性本身没有一个所提之念和能提之者,之所以能所双亡,非乃他因,乃提念纯熟至极所致。此无造法性之正念,超越因果、时空,永远没有痛苦,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永恒不变的快乐!
12、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殊胜,上师示现涅槃之前,仍殷重嘱托我倾尽一切心力为汉藏弟子传讲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并作为事业之首要。
13、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诸法之极顶、六百四十万续之精华,经历代传承祖师以瓶灌瓶般圆满无余递传,其后华智仁波切将大圆满法之精华总结为极其殊胜之实修窍诀——成熟口诀法。大圆满法总摄三乘,圆融显密,而非现有教法之外另立一法。因此,所有修学密宗之弟子皆应做到:行为契合小乘教法,断恶取善,守持一切戒律;思想契合大乘教法,无论修持何种善行,皆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悟佛果;见解契合密宗,自心清净当下,即为诸佛刹土,故应净观为要。
14、无垢光尊者于《宗派宝藏论——显密之差异》中,如是概括因法相乘(显宗)与果密咒(密宗)之差异:“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下乘派以教理抉择见解,而密宗则如实证悟见解,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般现量圆满尽所有智及如所有智,即是“见解不迷惑”;虽然不同乘派均有各自修行之方便,然密宗之殊胜方便,如修持气脉明点等乃直趣解脱之捷径道,即是“修行方便多”;密乘圆满智慧及殊胜方便,如是修行,速疾解脱,即是“行为无辛劳”;修学大圆满无上窍诀法者皆为上等根机,即是“根机为上等”。
15、法本无高下之别,然因众生根机不同,而衍生八万四千之法。就大圆满法而言,因修持者根机不同,分为真实教授与方便教授。真实教授乃直指心之本性,针对上上根机;方便教授则针对次第根机,以方便引导,逐步赤裸见解。在此,我恳请每一位修行者皆能脚踏实地地修法,时时反观自心,切勿盲目高攀,好高骛远。
16、上师瑜伽乃大圆满成熟口诀法之异名。修学上师瑜伽应细致听闻具德上师传讲上师瑜伽之实修理趣,之后如理思维、抉择并生起殷重之信心,进而趋入实修。即生获得成就,一切取决于能否圆满行持殊胜方便,否则成办解脱则希望渺茫。
若一味追求禅定单空之见而未具方便,执著积累福德资粮而不知依调心之捷径趣入心之自性,虽具方便与智慧但未善巧运用,抑或未具清净之传承……如是种种,获证佛果皆遥遥无期。
17、修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者,首先从《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入手,进一步详细阅读本论,圆满通达并深入体会每一修行环节的关键。如是数数串习,日久功深,见解必当逐渐增上,不论自己实修抑或为他人传讲,均能体现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