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4(544-555)笔记

创建日期:2021-12-20

  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4(544-555)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庚四、无间道顶加行。

  庚二、见道顶加行=辛一、宣说所断——遍计之分别+辛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

  辛二、宣说对治——见道之智慧=壬一、宣说因缘聚合之差异+壬二、宣说果断得之详细分类+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

  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551)

  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子一、因无间道忍智+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550)

  子一、因无间道忍智=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547)+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548)+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549)

  庚三、修道顶加行=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辛二、所断修断之自性——俱生分别+辛三、宣说如是断证圆满之功德。

  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554)+壬二、正行超越等持(555)

  54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54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

  54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

  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55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

  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

  55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

  55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55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二、正行超越等持。

  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2、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前辈大德在建立显宗或密宗的究竟观点时,都会经常引用这个颂词,比如弥勒菩萨自己的《宝性论》里就用到了,《桑布扎续》、《二观察续》以及上师如意宝的《〈直指心性〉注疏》中也有。为了跟现观结上一个缘,至少要把上面这一颂背下来。这四句已经涵括了般若最深的意趣,记住了它,也就算把握住了《现观庄严论》的核心。

  一地菩萨见道的境界或者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什么样呢?这里是分基、道、果三个方面来讲的。

  在诸法本基当中,既没有丝毫所遣除的法,也没有任何需要重新建立的法。我们未经观察时,总觉得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苦、集等违品是需要遣除的,可是依入定智慧来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可遣除的,因为这些障碍的本体就像空中的鲜花一样,是丝毫也不成立的。在世俗显现上,我们要建立人无我、法无我、慈悲菩提心、空性见解等功德法,但实际体性中也没有任何需要重新建立的,因为本来有的东西不需要建立,本来没有的东西也无法建立。

  所谓修道,也就是对于这样无破无立、远离四边八戏的清净大平等性(这种本性,按中观来说,是大平等,按密宗来说,是大清净,按照显密双运的道来说,是等净无二),能够依靠上师的窍诀或自己系统学习之力而真正进行观察——不加染污分别,本性如何,就如何安住。

  通过这样观修,当最后现量见到了平等清净的本来面目,就从本不存在的见断束缚中解脱出来了。

  颂词前两句“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是讲基中观,第三句“于正性正观”是道中观,第四句“正见而解脱”是果中观。或者以“见修行果”来归纳:前两句是中观的见解,第三句是中观的修行,最后一句是中观的果。

  因为罪障本来就没有产生过,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清净的,我们若能在这种本性中直接安住,最后显现的罪障垢染全部清净而获得解脱,这就是最殊胜的除障修法。密宗中的《法界忏悔文》等仪轨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忏悔罪业的,《前行引导文》中也讲过,上等的忏悔就是唯一护持本性。

  一切显宗经论所讲的甚深义理,再也超不出《现观庄严论》这四句偈,而我们看无上密法,比如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讲到大圆满的了义观点,也无非就是这个道理。或者这样说:显宗的教法,归纳起来就是二转F轮的般若空性加上三转F轮的如来藏思想,而这两者在密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就宁玛巴的大圆满而言,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正是分别修习二转和三转的究竟义。显宗的究竟意义密宗中也有,密宗的究竟意义显宗中也有,显宗和密宗没有任何抵触。

  3、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

  前面讲的是入定智慧空性方面的特点,这是讲这种智慧的光明方面,所有的方便法全部具足这两个分别说明了智悲双运中的“智”和“悲”,广义的“悲”就是方便。颂词是这样讲的:

  这种甚深智慧也具足世俗中六度万行的所有功德。就像之前披甲修行部分所讲的那样,在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每一个波罗蜜多当中,有六波罗蜜多互相摄入,这样就总共有六六三十六种波罗蜜多相。远离四边八戏的入定智慧,或者是它的光明分中,具足所有六度的功德。

  现相中的六度方便与入定的空性智慧是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开,两者将不能成为色身与法身的根本因(世俗中六度万行的善法,依靠阿赖耶上的种子而不断成熟,其原因也在于此)。

  4、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这样将甚深智慧和广大方便双运来修,当一大阿僧祇劫的资粮圆满之后,以一刹那忍智所摄的法,就是此处所说的见道。

  为什么前面道智品用十六刹那来讲道智,而这里说一刹那呢?因为这里的见道顶加行,是以入定为主。菩萨在一刹那间完全通达了万法的本体,其中已经含摄了八忍八智的所有智慧,三界的一百一十二品见惑也是在这一刹那间全部遣除的。

  5、《俱舍论》中说过,在每一个道位上都可以分出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四个阶段。这四道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指摧毁违品、现前智慧,但可以从不同反体的角度来安立,就像见道的十六刹那一样。比如同样是见道这一刹那,从正在断除障碍的侧面来说叫做无间道,从远离障碍的侧面来说叫做解脱道,从开始断其余障碍的侧面来说叫做胜进道。

  前几天有人问:“见道的士夫到底还有没有这些能取、所取的遍计分别?”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没有的,但从无间道的角度来讲,可以说还具足这些所断,世间加行道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包含在见道当中。因此见道的补特迦罗,虽然本体是一个刹那,但也可以有加行道身份、无间道身份、解脱道身份和胜进道身份的见道者。

  6、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

  所谓狮子奋迅三摩地,是在获得见道解脱道的智慧之后,能够自然而然进入的一种甚深禅定。凡夫人由于具足烦恼障和所知障,经常会受到忧愁、恐惧的折磨,见道菩萨远离了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直接入于无所畏惧的等持,就像狮子在群兽中傲然来去,因此叫做狮子奋迅三摩地。这种禅定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在很多经中都讲到过。

  狮子奋迅定也分三种,即:离开见道所断障碍后直接进入的解脱道狮子奋迅定,再度入定的胜进道狮子奋迅定,成为上道加行的加行道狮子奋迅定。颂词中是特指见道解脱道的狮子奋迅三摩地。

  7、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

  前面已经讲完了见道入定位要修的现空双运和狮子奋迅定,那么后得位要修什么呢?就是要观察顺式和逆式的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教徒都该具备的常识。从无明、行、识等一直到老死,这叫顺式的十二缘起;从老死返推到无明,这叫逆式的十二缘起。

  具体而言,通过对染污法进行顺式观察,发现轮回的根源乃是无明,这是证悟了集谛的自性;通过对涅槃法观修以消灭无明而消灭行等进行顺式观察,发现以无我智慧摧毁无明就能断除轮回,这是证悟了道谛的自性;

  从染污法之果——老死进行逆式观察,发现是由生而来,于是知道无明引生的果必定是痛苦,这是证悟了苦谛的自性;从涅槃法方面进行逆式观察,发现生灭则老死灭,从而通达依靠灭除无明而灭除生死之理,这是证悟了灭谛的自性。

  因此,对于轮回的缘起和涅槃的缘起,都可以运用顺逆两种方式来观察。通过观察轮回的顺式和逆式缘起,可以通达集谛和苦谛;通过观察涅槃的顺式和逆式缘起,可以通达道谛和灭谛。

  见道菩萨后得位除了要观十二缘起来认识四谛之外,还要修行之前讲过的十种修治以及十二种百功德(《入中论》中有介绍)、出世间波罗蜜多、八解脱、四无量心、总持、等持等。由于这些后得的修持与入定智慧紧密相联,所以能起到斩断轮回的作用,这也是世俗中的一种无欺缘起。

  有个别论师认为:大乘见道只有入定的一刹那,没有后得。我们依靠上面的内容完全可以遮破这种观点,此外,记得《七宝藏》的《宗派宝藏论》中也安立大乘见道有后得位。

  8、修道顶加行的法相:修道所断违品的殊胜对治。本来修道顶加行的修持也分寂止和胜观两个方面,但因为在道智品以及上一品讲修道八种甚深不退转相时,已经对胜观智慧进行了充分阐释,所以这里就没有再作宣说,而只是讲寂止禅定的内容。这种禅定又分加行和正行两个部分。

  9、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作为加行的狮子奋迅三摩地,所修的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九种禅定(但这里不是世间道):色界的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有顶定,以及寂灭一切受想的灭尽定。修的时候有顺式和逆式两种相——从一禅次第往上修到灭尽定,这是顺式;从灭尽定一个一个往回修到一禅,这是逆式。

  10、壬二、正行超越等持: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修道顶加行的正行,包括下、中、上三品超越等持。《俱舍论》中也讲到有漏、无漏的超越等持,但此处讲的有所不同。

  下品超越等持,是从一禅到灭尽定之间顺式循序入定,这是比较容易的。

  中品超越等持,是在依次修前八种定时,中间以灭尽定穿插,比如修完一禅,中间加一个灭尽定,然后修二禅,再加一个灭尽定……这样的话,四禅、四无色八种定,加上八个灭尽定,共有一十六种等持。修完这些之后,这位菩萨还处于灭尽定之中。因为灭尽定的心特别细微,而他原先所处的欲界心则极为粗大,这个界限很难跨越,如果这位菩萨是利根者,那么是可以直接跳到欲界心当中去的;但如果是钝根者就做不到,他需要先返回无色界最上的有顶定,这叫做小退,等于稍微推迟一下,然后才能回到欲界心的状态。如此一来,刚才的十六种定,加上钝根者的小退,总共有十七个次第的禅定,这就是中品超越等持的修法。

  上品超越等持(颂词只涉及这部分,而没有包括下品和中品)是什么样呢?欲界所摄的并非真正的入定心,而是后得、座间的心,以此作为界限,不断地超越入于各种等持,交替往返,这就是上品超越等持。(所谓“超越”,就是指修行者为了使自己的心堪能,而在色界、无色界、灭尽定等入定心与后得心之间轮番交替加以锻炼,寂静的入定和分别念炽盛的后得结合起来修。)上品超越也分顺式、逆式两种修行方法,本论颂词讲的是从欲界心逐渐超越一至八种等持而最终入于灭尽定的顺式修法,《般若经》中讲的则是相反的逆式修法。

  我们先介绍逆式修法:先从欲界心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定回到欲界心状态;之后舍弃一个灭尽定,从欲界心直接入于有顶定,从有顶定出定又进入欲界心状态;然后舍弃灭尽定和有顶定这两个禅定,直接入无所有处定,出定后又进入欲界心;接下来依次舍弃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禅定……最后是舍弃八个定,从欲界心直接入于一禅,再从一禅进入欲界心。这就是《般若经》中所讲的逆式上品超越等持。

  下面讲颂词中的顺式修法:先从欲界心入于一禅,从一禅出定又回到欲界心中;然后舍弃一禅这一个定,直接入于二禅,出定后进入欲界的心态;继而舍弃一禅和二禅这两个定,直接入于三禅,出定后又入于欲界心;之后舍弃一禅、二禅、三禅这三个定,直接入四禅,出定后又进入欲界心状态……像这样渐次往上修,到最后跨越四禅、四无色这八个定,从欲界心直接入于灭尽定。由于始终是寂静的禅定和不寂静的欲界心这两个状态轮番修持,所以叫做“不同”。

  现观庄严科判

  54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分二:

  54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宣说见道入定智慧)分二:

  54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因无间道忍智)分三;

  54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远离破立之特点;(第44课)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脱。

  54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第44课)

  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

  54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一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之忍智。(第44课)

  一刹那忍摄,是此中见道。

  55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一子二、果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相。(第44课)

  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

  55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之实修。(第44课)

  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

  55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

  55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对治修道之特点——所依寂止等持)分二:

  55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一、加行狮子奋迅等持;(第44课)

  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55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二、正行超越等持。(第44课)

  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3(531-543)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5(556-58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