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最后的总结。
这一品叫做信解品,对大乘佛教产生信心。讲完了以后,大家对大乘佛教的信心有没有增加?以后应该要多次、反反复复地看。
如果有机会的话,以后在课堂上,在课本教学的内容当中,再讲一遍,让大家都有机会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你们也发愿。
有因缘的话,重新讲一遍;这次没有听完整的人,有机会的话,重新学一遍。
大家应该长期闻思修行、讲经说法,而且这样的讲经说法、闻思修行,现在很多都不需要依赖于藏族的堪布、活佛。在现在的汉族当中,就像以前净空老法师说的一样,我们这边的确培养了很多法师。讲《经庄严论》的话,字面上的解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是,求者没有发现,传者也没有找到合格的、有缘的、具相的法器。因缘的中间没有接洽好,所以很多缘起没办法成熟。
你们现在有一种毛病,好象非要是一个藏族上师,“哦,他可能有很大的加持,有很大的功夫和力量。”而对其他法师,虽然他具有法相、具有慈悲心,但是对他的认可度,或者对他的恭敬、尊重,都没有到位。这样讲法和闻法的缘起,就创造不出来。
我们学院当中,真的培养了一批法师。当然他们当中,可能也有少数人有个人目的。这种情况在任何世界都有,还是需要用智慧观察。我并不是说,五明佛学院培养出来的藏族、汉族法师,全部是具有法相的、有智慧的、有慈悲的、有能力的、有信心的、有大悲菩提心的这么一个团队,也不敢这么说。其中的比如说百分之九十的法师,是非常好的;还有百分之五的法师,可能有各种目的;还有百分之五的法师,有其他情况。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取舍。
今天在这里讲的是什么呢?《信解品》最后是怎么讲的呢?有四个方面的阐述。
辛三、此品总结偈:
如是大圣广大法,具慧恒生大信解,
广大福德不断增,无量功德大本性。
第一个方面产生信心的对境是什么呢?“如是大圣广大法”。
佛陀和大菩萨们讲到的这么甚深广大的大法,是我们要产生信心的对境,这个甚深广大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法。
第二个方面谁产生信心呢?“具慧”。
是具慧的菩萨产生信心。没有智慧的话,那就没办法产生信心了。
坚意菩萨造的《入大乘论》当中讲,“钝根少智者,不信于大乘”,对大乘,钝根的、没有智慧的人,是没办法起信心的。是谁能产生信心呢?只有具慧的菩萨能产生信心。
我们当中具有智慧的人,会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而没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大乘佛法的时候,可能睡着了。那天有一个人给我讲(师模仿戏语):“你说的大乘佛法是非常殊胜,但是我不知道咋地,每一次听大乘佛法的时候,就特别困儿”。我说:“什么叫困儿?”他说:“就是很困的意思,特别困、想睡觉,我也不知道咋地。”这个肯定跟自己的因缘有一定的关系。(众笑)
具慧者对大乘佛法生信心,这是产生信心者。
第三个方面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产生信心呢?“恒生大信解”。
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尔一次产生一个信心,这些信心是小信心,不是大信心。真正的具慧者对大乘佛法产生的是日夜不间断的信心,而且他的信心是越来越大、不会减损的,这种信心是大信心,不是小信心。
有些人有没有信心呢?可能稍微有一点,对大乘佛教从来没有感动过,好像是在天天听课,但有些课也不太愿意听,从来没有产生过一次大信心。
这是产生信心的方式,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是信心的结果是什么呢?“广大福德不断增,无量功德大本性”。
具慧菩萨产生信心,有不断增长的广大福德。以满全世界的珍宝做供养的功德,都不如短短的时间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的功德大。广大的福德,会不断增长。
对大乘佛教的信解越来越增上,信心越来越大,凡夫的信心、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信心,越来越大,到十地的时候,信心圆满,究竟成为无量功德之无上大菩提本性。
有些人第一年来的时候,信心特别大,一直坐在前面;第二年的时候,坐在中间;第三年的时候,坐在门口;第四年的时候,根本不来听课了。我不是说,今天你们坐在门口的人,没有信心,不是这个意思。(众笑)
我的确发现,有些人慢慢就走了,再也不来听课了,这种方式是不好的。应该第一次来的时候,先在外面观察,然后慢慢走进来,然后一直不退转,这是很有必要的。刚开始的时候,要坐得稍微远一点,然后慢慢坐得近一点。不然的话,刚开始看得太清楚了,也不太好,容易生厌烦心,对吧。(众笑)
我们在讲净土法门的时候讲过,一般谤法罪和五逆罪没办法往生,很难清净。但是在坚意菩萨造的《入大乘论》[注7]当中讲,按照《般若经》和《法华经》的观点,依靠大乘经典的功德和加持,受持大乘经典的人,即使你谤过法、即使你造过五无间罪,都可以忏悔、可以清净的。五无间罪是很严重的,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和合及以恶心出佛身血。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们,把念诵和受持一些经典和论典,纳入修行当中。课诵的同时,观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大乘的空性无相,这些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这些功德,死的时候,就有把握了,不会恐惧三界轮回的痛苦了。
这是讲到对大乘佛教怎么起信心,我觉得这一品跟以前讲过的信心,有一些不同,这里是从理论上分析的。学了这一品之后,就知道了,对大乘佛教怎么样才能产生真正的不退转的信心。
下面讲第十二品《求法品》。
前面讲了要对法产生信心;光产生信心还不行,还要去求法,不求法的话,也不行;光求法也不行,还要去修。下面几品的次第是很关键的。
下面讲《求法品》,光有信心是不行的,应该通过闻思修行的智慧,求甚深广大的大乘佛法。先去听闻,然后去思维,再进行修持。
师念藏语传承。
戊二(求法品)分五:一、所求之法;二、以如何作意寻求;三、寻求之差别;四、求法之果;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分二:一、寻求所说教法;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分三:一、寻求所缘经典;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三、寻求能求作意。
求法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三地菩萨,也要求法的。为了求法,他会越过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注8]。不要说凡夫人需要求法,就是三地菩萨也要通过各种苦行来求法。
《华严经》当中说过,“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为了重视佛法的缘故,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何况说城邑、财富、其他的身外之物。
为了求法,的确不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身体是四大假合的臭皮囊,其实也没有什么珍贵的,最后死的时候,被秃鹫吃掉,或者火化,就没有了。再过二十年,“你一堆、我一堆”[注9],全部都变成农药、粪、化肥。这样看的话,身体也并不是很重要的。
当然对我们来讲,生命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生命很重要。但是为了永久解脱而求法,古大德对生命并没有特别重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求法心,即使在求法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间断求法。
比如说,有些道友在学院当中一直找不到房子。我昨天给一些堪布讲,我刚开始接近四、五年的期间,一直在找、借房子,有很多故事。求法者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苦行是很好的。
否则,现在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一点的家长,“我家的孩子要出家,一定要让他好好修行”,建了一座宫殿般的特别豪华的屋子,把孩子放在里面。孩子也不好好闻思修行,过一段时间把房子卖了,就走了。
刚开始苦行的那些人,修法方面好像是有所成功的;而没有苦行的人,父母条件很好的,尤其是富二代、官二代这些人过来的话,待的时间不会很长。
我们在求法过程当中可以看看,前辈的大德们是怎么样的,即使再困难,求法也没有间断。
我们大概在二千年的时候,当时凌晨三点钟讲课,当时讲的是《君规教言论》、《金刚经》。现在不用凌晨上课了,晚上听课、白天辅导,这些都不算什么苦行。
有些人没有钱,可能生活上有困难,在求法过程当中连路费都没有。不过现在学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
现在有些居士求法也不容易,包括晚上的听课,有些人是特别不容易的。我出去的时候,经常问他们:“你怎么圆满传承呢?”有些人是佛教家庭,还稍微好一点;而有些人,家里所有人都反对、单位也反对、同事也反对,在这么一个反对派的群体当中,他一个人好像狂风当中的灯火一样,一直不断燃着,也是不容易的。
希望我们求法的时候,经常看看前辈大德们是怎么求的。
下面讲,所求的是什么法?就是教法和证法,也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或者三藏三学,就是我们所求的法。
现在很多人不会求法,也不太会寻找善知识。就像我昨天所讲的一样,所谓的上师需要什么条件?所求的法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要通过学习以后才会明白。
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三藏二亦可,摄故因许九。
种习了悟寂,彻证令解脱。
这个颂词,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希望大家在看的过程当中,应该对照讲义,或者听一下我所说的内容。
“三藏”,我们所求的法就是三藏,大家都知道,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
按照印度的容量单位,所谓的“藏”,是里面可以装一些粮食,叫做“毗支迦”,有这样的意思。经藏、律藏、论藏,里面装着很多很多大乘和小乘的解脱意义和法门,所以可以叫做“藏”。藏文当中是“德洛”(音),也就是“藏”的意思;汉文当中也是“藏”;梵文当中也是这样的。
“二亦可”,所谓的经藏、律藏、论藏三藏,也可以分为两种,即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也就是小乘声闻藏、大乘菩萨藏,分两个类别。
《大藏经》也有这个意思,所有大、小乘的经典,全部融汇或者总集在一个藏当中,所以叫做《大藏经》,可以这么讲。
“摄故因许九”,三藏也可以摄集为九个方面、九种类别、九种因缘,即依靠所断安立三种、依靠所学安立三种、依靠所知安立三种,总共有九种。
就像讲皈依的时候,皈依依靠不同的道理分为九种学处,在这里三藏也可以分为九种。
安立三藏之因,承许有九种。
第一种,从所断的角度来讲,经藏。
经藏断除一些疑惑。为了断除一些疑惑,宣说了经藏。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蕴、界、处、四谛、十波罗蜜多等等的真谛和道理,不知道它们的共相、自相等等。在大小乘的经藏当中,把这些真谛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说为了断除疑惑,宣说了经藏。以断除疑惑烦恼的原因,宣说了经藏。
第二种,从所断的角度来讲,律藏。
律藏是为了断除贪心。在戒律当中,应该要断除两种边,或者对治两种边。对治什么样的边呢?一个是随意享乐的边,另一个是苦行折磨的边,这两个都是烦恼的边。
什么叫随心享用呢?没有任何的修行境界,整天都在随意享受色声香味的美妙生活,这是堕于一个边,就像现在有些特别富贵的人,这对他的修行、出家都有一定的障碍。
还有一个边,就是苦行折磨的边。如果连出家的基本生活费都没有,买法衣的钱也没有、买钵的钱也没有,特别穷,穷得已经叮当响,怎么讲的?是叮当响还是叮咣响?这样也是一种阻碍。(众笑)
(师背诵藏语)“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有这个愿文,不要转生到太富裕的家里,不然没办法修行;也不要转生到太贫穷的家里,不然也没办法修行和出家;但愿我转生到中等财富的家里,恒常有缘出家。有这么一个愿词吧,我们平时是这样念的。
为了遮止随意享乐,对不开许的行为,佛陀制定了他胜罪、僧残罪、堕罪、恶作罪等等;而对基本的生活资具,比如说买法衣、买钵盂,这些是开许的,以此可以对治外道的裸体苦行、五火苦行等等完全没有意义的行为。
如果没有贪欲,功德具足的比丘,可以享用百味的饮食、价值百千的衣服、住在特别豪华和昂贵的房舍里面,这些都是允许的;如果有贪欲、贪心的话,即使穿着粪扫衣,吃着粗茶淡饭,也是有罪行的。表面上看来,这个人穿的特别破烂、吃的也不好,但他有贪欲、贪心特别强,这在戒律当中也是不开许的。
按照麦彭仁波切《经庄严论》的注疏,我们不能堕入两边。以前我讲过蒋扬钦则仁波切和华智仁波切的木碗故事[注10]。华智仁波切到蒋扬钦则仁波切家里的时候,看到像皇宫一样的,对上师产生了邪见,觉得“我的上师这么富裕,与国王没有什么差别,到处都是金碧辉煌的。”蒋扬钦则仁波切有他心通,他说:“我虽然有这么多的财富,但是我对它们的贪著,根本没有你对怀里木碗的贪著大。”华智仁波切特别喜欢自己的木碗,随身带着。蒋扬钦则仁波切说:“你对木碗太执著,这不好;我虽然有这么多的财富,但是根本没有贪执。”对真正的有境界的人,可以这么讲的。
律藏应该断除贪执,现在南传佛教的很多出家人和修行人,这方面非常好。在这方面,我不得不说我们藏传佛教,当然寺院有一些财富、集体有一些财富,这是有必要的;但是个人的财富,如果一年比一年丰厚的话,恐怕对自己的修行、对佛教的各方面,不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个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对弘法利生有用的、个别的资具,不得不受用,除此之外的财富,应该是没有必要的。
有些人特别爱修特别好的房子,修完了以后,又拆;又修完了以后,又拆。有些人特别挑剔,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好像对天界帝释天的美味佳肴,他也能挑出一些毛病来。这样是没有必要的,自己给自己造作了很多烦恼。
作为一个修行人,过着比较简单的生活,穿着也好、吃的也好、住宿也好,都平平淡淡的,这可能是最好的。如果你真的是福报现前,那穿得好一点,用金子一圈一圈装饰的衣服,也可以偶尔穿一穿。(众笑)
这是讲贪欲的对治。
第三种,从所断的角度来讲,论藏。
论藏是我慢的对治。
有些没有很好听闻的人会贡高我慢,一个是见解方面的我慢;另一个是戒律方面的我慢。通过论藏,知道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之后,就了知了所谓的见解、戒律,在最究竟的意义上,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会断除这样的颠倒想法。
以上三种是从所断对治方面讲的三藏,然后在三学方面,有戒学、定学、慧学。
第四种,从所学的角度来讲,增上戒学。
增上戒学是指共同别解脱圆满戒,或者大乘菩萨戒里面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第五种,从所学的角度来讲,增上定学。
增上定学是指大小乘共同的有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四无色定,大乘菩萨不共的禅定,比如首楞严三摩定、狮子奋迅三摩定,《妙法莲花经》里面的那些三摩定,有很多种等持。
第六种,从所学的角度来讲,增上慧学。
增上慧学是指共同的四圣谛,不共大乘的无分别智慧。
以上是戒、定、慧三学,与经藏、律藏、论藏是可以互相对应的。也就是经藏宣说三学;律藏宣说戒学与定学;论藏,抉择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从而生起真实了知诸法法相的智慧。
要产生慧学,首先需要有戒律,用戒律控制恶劣行为的时候,心自然而然会安定下来,定学就产生了;有了戒律和禅定的时候,智慧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所以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是次第性的,也是前前是因、后后为果的。这是从三学角度而言,戒定慧三学,也是三藏。
第七种,从所知的角度来讲,经说法与义。
从观待所知而言,经藏是说法与义,意思是什么呢?法是指宣说名义所诠,或者宣说蕴界处等是法,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谓义。在经藏当中,以文字词句讲述意义,或者是把蕴、界、处的所有内容,用文字词句来描述最究竟的意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注11]等等。
经藏说法和法的意义,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另一种解释方法,能获得善趣的十善名为法,能获得涅槃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名为义。暂时能获得善趣的十善,叫做法;究竟依靠三十七道品而获得究竟的涅槃,这个叫做意义。
这是所知而言的经藏的意思。
第八种,从所知的角度来讲,律修法与义。
精进调伏烦恼而现行或实修法与义,即是修。比如说通过修白骨观,或者受别解脱的清净戒律,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断除自相续当中不如法的行为,法和意义就会自然而然现前。通过律藏,法和意义可以修持现前。
第九种,从所知的角度来讲,论藏能无误宣说并了达法与义。
论藏一方面是无误地宣说,另一方面是通达法和义,意思是什么呢?通过论藏,可以把一切万法、蕴界处的自相、总相,给别人宣说,可以给别人宣说法和法的意义;自己也可以行持,可以了达法和法的意义。
这以上是观待所知方面的三种。
上面所讲到的三藏,总共有九种,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种习”,通过闻慧,种下了佛法的种子、习气。在每个人的相续当中,通过听闻可以获得种子、习气。
“了悟”,然后通过思慧,能够了悟。三藏的意义,是通过思维来了悟的。
“寂”,然后通过修慧,寂灭所有的分别念、所有的有相法。
“彻证令解脱”,最后彻底证悟真如,让众生和自己获得真实的解脱。
在这一个颂词当中,主要讲到什么呢?讲到了法和法的真相。也就是说,三藏到底是什么?三藏里面是怎么分类的?三藏是怎么构成的?
三藏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呢?就是闻思修。为什么学院要求所有的佛教徒闻思修行?为什么学会以闻思修行为主?因为这是真正求法的方法。
所求的法是三藏,以什么方式来求呢?以闻思修行的方式来求。能得到什么呢?通过闻慧让你播下种子、种下善根;通过思慧让你了悟,反反复复地思维、了悟;通过修慧,真正让你断除实执、分别念,最后“彻证令解脱”,这就是最后要达到的目标。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