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5卷59中3笔记
卷五
15二五圆通
15、4四药二王,味尘圆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9场中部3
1、药王药上二法王子,
药王与药上,在去年讲《圣大解脱经》的时候也是做过介绍,佛经当中也专门有《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刘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
实际上他们是两兄弟,曾经发愿生生世世用医药来治众生的心病和身病,利益众生。特别了不起的两个菩萨,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很出名的。现在在释迦牟尼佛的楞严法会当中,他们两个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2、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
楞严大会当中有五百个梵天随药王与药上一起站起来,药王与药上的眷属可能比较多。可能他们也经常到天上去,在梵天界也是比较出名的医生。
他们顶礼佛足,白佛言:“我们两个从无始劫以来,发愿生生世世当良医。”
所谓的良医,先了解病,知道病因,根除病,最后病实在是不会复发的话,这个是真正的良医。有些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不了解病相,病因也不了解,对症下药也不到位的话,那可能不叫良医,自认为的一种医生而已。
3、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他们两个从无始以来都是良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口当中,尝尽了娑婆世界所有的药。娑婆世界的草也好,木也好,金石,凡是所有这些药的名称,总共有十万八千。”
作为一个医生,他经常尝这些药,特别特别多的这些草药,他们都尝尽了。
4、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
品尝这些药的时候,有些是苦的,有些是涩的,有些是咸的,有些是淡的、甜的、酸的、辣的。酸甜苦辣,所有的这些味道他们都已经品尝了。
5、并诸和合,俱生变异。
我们知道哪些药是和合而治的,比如说这几个药配成一起,再治病。三种药、四种药,甚至有些是20多种药,配好以后才可以治病。
单单把这个药拿来治某个病,不需要配其他的药,这种叫俱生;比如几个药搭配,煮、烧、烤,或者泡在水里面。每个药的药性和它的作用都不同,所以有些需要改变,需要变异,这样来做的。
6、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有些是冷药,它可以治一些热的病;有些是热药,它治一些冷的病。有些是有毒的药,有些是无毒的药,有毒的话,也不一定是不好,以毒攻毒,有毒的也做药,这些我们都知道。
7、承事如来,了知味性,
他们是怎么开悟的呢?在承事如来的过程当中,一边采药,一边观察药的时候,了知了味性,了知了药的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道。
8、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
观察的时候发现什么呢?
非空非有:这种味觉也不是空的,如果空的话,不可能尝到;也不是有的,实有的话,你不可能去尝的。
非即身心:这种味觉也不是身体和心,如果是身体和心的话,也是说不清楚的,不需要药了。因为身体和心都是药的话,不需要药了。
非离身心:种味觉也不离开身和心,如果离开了身体和心,那就没办法品尝药味。
离四个边,非空、非有、非身心、非离身心。
9、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用四个边分别进行观察,观察药味的这种因,那最后的话,了不可得、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就通达了。他们是通过舌根知觉到味尘,因味尘而开悟。
10、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当时承蒙如来印证我们两兄弟,佛陀印证我们为药王和药上两个菩萨。现在在这个大会当中,我们成了法王子。
11、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我们两个因为现前了味道的真相;了达味道的真相以后,觉醒光明现前;现前以后,周遍一切法界,到达了这样的境界,之后获得了登地的菩萨。
12、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佛问我们成佛的因,或者菩提的因是什么?那对我们而言,自己的证悟来讲,所有的法当中,味尘是最好的,因为当时我们是因味尘而开悟的。
13、《四心滴》灌顶的时候,好看不好看的有两个色法、好听的不好听的声法、很臭的和很香的香法、还有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味法、丝滑的和粗糙的触法,我们全部都有,看有没有证悟的可能。